蔣震 張道文
摘 要 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小麥赤霉病已由偶發病害變為常發病害,直接威脅區域糧食生產安全,因此加強小麥赤霉病防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提高小麥種植水平,結合近年來臨沂市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情況,總結其危害特點,分析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提出相應的防控辦法,包括選育推廣抗病品種、優化秸稈還田技術、加強田間管理、加強抗藥性監測和病情預警、科學進行化學防控等。
關鍵詞 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防控措施;山東省臨沂市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0.018
山東省臨沂市四季分明,氣溫適宜,雨量充足,雨熱同季,境內分布著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五大類土壤,是小麥的適宜生長區。臨沂市小麥種植總面積高達28.73萬hm2,667 m2產量超500 kg,但赤霉病、條銹病、葉銹病、紋枯病、線蟲病及全蝕病等小麥病害時有發生,其中小麥赤霉病發生后會帶來嚴重危害。小麥赤霉病也叫爛穗病,可導致小麥苗腐、稈腐、穗腐,一般大發生年份減產20%~40%,特大流行年份減產達50%,部分田塊甚至絕收[1]。近年來,臨沂市小麥赤霉病有加重趨勢,小麥抽穗后若遭遇連陰雨或持續高濕天氣,病害發生概率會增大,因此當地農業農村部門應從多個方面加大小麥赤霉病的防控力度,將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1 發生特點
1.1 發病癥狀多樣
小麥揚花時感染赤霉病極易出現穗腐情況,初始會在小穗與穎片局部生成水浸狀淺褐色斑,隨著病情不斷發展,斑塊逐漸擴增至整個小穗,使小穗呈枯黃狀。小穗發病后逐漸擴展到穗軸,病部枯萎,并導致被害部以上抽生出枯白穗。稈腐基本發生在穗下第1、2節,發病初期,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后期病斑擴大并向莖內擴展,顏色呈淡褐色至紅褐色。稈腐發病嚴重時會導致被害部以上整體枯黃,部分情景下無法正常抽穗。
1.2 不同品種發病程度各異
臨沂市小麥主播品種有臨麥9號、煙農1212、濟麥5198、濟麥44、山農30等,不同小麥品種間赤霉病發生程度有一定差異。由表1可知,濟麥44是病穗率最高的品種,達38.6%,病情指數23.1;煙農1212的病穗率、病情指數均最低,分別為5.8%、3.1;臨麥9號作為2022年再創山東省節水小麥667 m2產量最高紀錄的新品種,其病穗率為16.8%,病情指數為6.4。
1.3 不同播期小麥發病程度不同
對于早播的麥田,如果花期及灌漿期提前,可錯過赤霉病病原菌侵染發生流行的階段,即使染病癥狀也相對較輕;而對于晚播的麥田,花期推遲,抽穗階段易遭遇高溫、高濕氣候,且赤霉病是高溫多濕性病害,病菌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4~28 ℃,當麥田平均溫度高于15 ℃、相對濕度超過85%時,常導致赤霉病大流行[2-3]。
2 發生原因
2.1 小麥品種的抗病性不強
選擇抗病品種是防止小麥感染赤霉病的有效途徑之一。研究發現,小麥赤霉病的滲透性和擴展能力均較強,但濟麥5198、山農30、臨麥9號、濟麥44等品種抗病性不強。盡管近些年市面上號稱適合臨沂市農業種植環境的高抗性小麥品種層出不窮,但大量試驗表明,90%左右的小麥品種是易感品種。在實際生產種植時,受到生態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抗性良好的小麥品種依然無法實現大面積栽培,不利于全面提高小麥作物的抗性水平,無法有效遏制小麥赤霉病。
2.2 受氣候因素影響較大
小麥抽穗后15~20 d內,平均氣溫15 ℃以上、溫暖潮濕陰雨天氣超過1/2時,極易導致赤霉病大流行。4月上旬小麥齊穗揚花時期,臨沂市在該時間段降雨偏多,平均氣溫維持在15 ℃,溫濕氣候有利于赤霉病的侵染、蔓延。
2.3 秸稈還田技術不完善
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流行與其初浸染源有直接的關系。初浸染源不唯一,包括田間病殘體、雜草上的子囊殼及次年環境適宜條件中釋放的子囊孢子等。臨沂市農業生產中推行稻麥輪作模式,實施全量秸稈還田,部分秸稈粉碎不充分或掩埋深度不夠等致使地表殘存較多稻樁,赤霉病病原菌以菌絲體在此越冬過夏,增加了田間菌源基數,促使赤霉病大面積發生流行。2022年3月下旬,臨沂市稻樁子囊殼株帶菌率為8.25%、叢帶菌率為29.46%,明顯超過1%大流行的菌源指標(見表2)。
2.4 田間管理不力
臨沂市部分麥田地勢低、潮濕,排水條件差,過量施用氮肥導致小麥貪青晚熟,或過度密植導致麥田通風透光差,都會加重病害發生程度。小麥成熟后若遇到連雨天無法及時收割,也可能繼發赤霉病。另外,當前我國農作物生產中普遍使用福美雙等保護性殺菌劑,對防治霜霉病、黑穗病等有一定的效果,但噴施已感染赤霉病的小麥效果較差。有研究發現,受大風影響新麥18倒伏后,其平均病穗率為24.5%,而未倒伏的田塊其病穗率僅為4.5%;未進行化學除草、無雜草叢生的田塊(均未倒伏)的平均病穗率分別為14.8%、4.8%。發生倒伏及雜草叢生的麥田內濕度較大,因此小麥赤霉病危害更加嚴重。
3 防治措施
3.1 選育推廣抗病品種
選育與利用抗病品種是農業生產中防治植物病害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現階段,臨沂市小麥主產區內栽培的大部分品種對赤霉病的抗性不足,后續要持續推進抗病且豐產優產小麥品種的選育工作。相關部門要引導臨沂市農戶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選用適合當地氣候條件、具備較強抗(耐)病性的良種,如圣麥102、泰農18等,控制高感品種的種植面積,嚴禁出現跨區域盲目引種易感品種的行為。同時,有針對性地優化小麥田間種植布局,促進小麥主導品種與搭配品種間的統一。這不僅能解決小麥品種繁多、雜亂等問題,還能提高小麥生育時期的整齊度,為后期實施病情監測、機械化施藥等統防統治辦法夯實基礎。此外,農戶最好選擇略提前適量播種,不僅有助于提高小麥成穗率、結實率,還能增加主莖總葉片數,推延灌漿時間,降低赤霉病發生流行的風險。
3.2 優化秸稈還田技術
在傳統的稻麥套播模式下,秸稈機械覆蓋還田存在一些不足,造成很多未腐熟的秸稈殘留在地表,成為病蟲、病菌等的越冬場所,導致田間菌源數量增多,赤霉病的危害程度隨之增加。為了規避以上情況,臨沂市應優化秸稈還田技術,推廣應用粉碎翻壓還田、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等方式。還田秸稈均要做深埋處理,同時對麥田土壤進行整體的深度翻耕,確保各處還田的秸稈掩埋深度不小于20 cm,并添加適量腐熟劑以加快秸稈的腐熟分解。這不僅能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推動秸稈的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發展進程,還能直接破壞病菌的存活和繁殖條件,降低赤霉病菌源基數[4]。
3.3 加強田間管理
1)確定良種后適當提前早播。臨沂市大部分地區冬小麥適合在10月底前播種,不僅能促生壯苗,還能前移抽穗揚花期,避開4月底至5月初的多雨或高濕天氣,直接降低赤霉病大流行的概率。2)適度減少稻田套播小麥的面積,推行精耕細作生產機制,有利于減少外露稻樁與稻草量,降低病殘體帶菌數量。3)確保田間三溝(廂溝、腰溝、圍溝)配套,確保溝溝相通,進一步完善稻田排灌體系,做到遇澇能防、遇漬能排、遇旱能灌。增施磷、鉀肥,杜絕偏施氮肥,提高小麥植株的抗病性。
3.4 加強抗藥性監測和病情預警
決定小麥赤霉病發生和流行的因素有田間病原菌數量、氣候條件及抗藥性菌株的絕對數量,故而臨沂市應認真落實好病情調查和抗藥性監測工作,精準掌控小麥主栽品種的生育期、揚花前后當地天氣狀況及麥田間的溫度、濕度等,依照調查和抗藥性監測結果盡早制訂精準化防控預案。未來要持續加大對病菌抗藥性的監測力度,有針對性地完善抗藥整治預警系統,為保障農戶科學選擇及更換藥物防治小麥赤霉病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多措并舉,全面提升區域內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
3.5 科學開展化學防控
1)適期防治。小麥揚花初期即開始防治效果最理想,建議在齊穗初期噴1次藥,揚花5%~10%時期噴1次藥,盛花期噴1次藥,一般間隔7 d進行。具體實踐中,農戶可結合“一噴三防”進行防治。對于生育期長或高感品種,農戶要做到雨前突擊防治,雨后天晴及時補防。
2)選準藥劑。首次用藥推薦45%戊唑·咪鮮胺可濕性粉劑750 g·hm-2、25%氰烯菌酯懸浮劑1 800 mL·hm-2,第2次可選用40%多·酮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由于臨沂市長期選用多菌靈及其復配劑作為防治赤霉病的主體藥劑品種,造成抗性菌株快速增加,不僅導致藥物防治效果降低,還對小麥品種產生不利影響。氰烯菌酯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較好,戊唑醇在高效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同時可促進作物明顯增產,其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在73.98%~90.95%,并且噴施戊唑醇不會對其他非靶標生物產生負面影響,可以作為小麥生產期間防治赤霉病的穩定首選藥物,推薦在小麥始穗期和齊穗期噴藥。近年來,臨沂市小麥赤霉病抗性菌株出現頻率較高,故多菌靈、氰烯菌酯、戊唑醇單用純品含量分別要達到50 g·hm-2、30 g·hm-2、18 g·hm-2[5]。小麥進入抽穗期時,農戶可每667 m2噴施30%多酮可濕性粉劑100 g;揚花期,每667 m2噴施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5 g。如果發現小麥赤霉病的發病狀況較嚴重或是雨后麥田,則可以選擇在灌漿早期噴施70%福甲硫磺可濕性粉劑75 g。這不僅對赤霉病及其他病菌均能產生良好的抑制作用,還能顯著提高小麥的種植質量,提高生產效益。
3)優化施藥技術。臨沂市可鼓勵農戶加大先進藥械的引進和應用力度,提高藥液附著率,確保防治效果,具體實踐中可根據田間小麥赤霉病防治需求添加相應的增效劑。例如,在使用多菌靈及其復配劑時,可加入適量5%白醋;有機硅是表面活性劑,按一定比例將其添加到防治藥劑內,有助于擴大藥物在葉片上的覆蓋面,阻止藥劑流失。建議選用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電動噴霧器或無人機等器械輔助施藥,最好不要使用手動噴霧器或擔架式噴霧機;用小孔徑噴頭噴霧,加入適宜的功能助劑,確保霧滴大小適宜和藥液均勻展布。若決定選用無人機施藥特別是多旋翼無人機開展作業時,不僅要保證藥量充足,還要摻拌適量沉降劑。另外,麥田噴施藥劑最好做到一噴多效。由于小麥穗期是小麥白粉病、條銹病和蚜蟲等多種病蟲害的盛發期,故而通常將其設定成防控的關鍵期。農戶要合理選用與科學混配多種防控藥劑,做到防病治蟲和控旺防衰有機結合,藥肥混用以促進增收。
4 結語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種植期間常見的病害之一,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與品質。臨沂市要充分認識到防控小麥赤霉病的必要性,并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誘發小麥赤霉病的因素,通過加強抗病良種選育與推廣、減少田間菌源、加強田間管理、科學進行全程藥控等,多措并舉,有效提升小麥赤霉病的防控效果,確保小麥高產穩產。
參考文獻:
[1] 唐文,李燁,朱守麗,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小麥赤霉病的綜合防治[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22):118-121.
[2] 王學林.淮南市小麥病蟲種群發生演變特點與防治策略[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21):136-140.
[3] 蔡勇.山東魯西南麥區小麥抗赤霉病育種技術體系優化[J].河北農機,2023(11):85-87.
[4] 李林華,張杰峰,陳蓓,等.2021年新豐鎮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重發原因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133-134.
[5] 高家旭,藍天瓊,劉成家,等.戊唑醇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對小麥產量的影響[J].福建農業科技,2015(2):26-27.
(責任編輯:劉寧寧)
作者簡介:蔣震(1973—),中專,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研究。E-mail:liuxiao-197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