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域特征是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重要元素,充分考慮和利用地域特征,能夠使設計作品更加貼近自然、融入環境,同時展現獨特的地域風情和文化底蘊。為了提高園林景觀設計水平,分析河北省張家口市地域特征及園林景觀設計局限性,提出“配置寒林類植被,提高氣候適應性;增加地域特色園藝景觀元素,豐富景觀界面;結合地形地貌,塑造多層次空間序列;吸納地域建筑要素,增強整體景觀特色”等策略。
關鍵詞 園林景觀設計;地域特征;植被配置;空間塑造;河北省張家口市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0.045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公共空間建設需求日益增加。作為城市重要公共空間載體的城市園林綠地,在改善生態環境、優化城市景觀、提升公眾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許多城市在園林景觀設計實踐中存在植被選擇單一、設施配套不完善、界面處理不佳等問題,導致園林景觀品質較差,難以滿足公眾美學需求。因此,如何提高園林景觀設計質量,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筆者通過分析河北省張家口市園林景觀設計現狀,提出在植被配置、園藝景觀、空間塑造等方面加強地域特征的應用,以為增強園林景觀的識別性和專屬性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1 張家口市地域特征分析
張家口市地處華北平原向山區過渡的邊界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氣候特征[1]。年平均氣溫8.1 ℃,無霜期僅129 d,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植被類型以溫帶針葉林為主,常見樹種有紅松、云杉、落葉松等。張家口市區域內橫跨多個植被分區,植被垂直帶譜比較完整,從平原草原植被、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針葉林到高山櫟林草甸,植被類型呈現出垂直遞替的規律。例如,蔚縣境內植被自下而上可分為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針葉林帶及高山櫟林草甸帶4個帶譜。在張家口市公共綠地園林景觀建設中,由于植被選擇的地域適應性差,許多引入樹種如榆樹、椴樹在寒冷天氣下枯死率較高。同時,過度使用外來種如紫薇、紅豆杉等,缺乏地域特色。張家口市南部地區年降水量400~500 mm,北部山地最多可達800 mm,地形復雜,大量低洼地、溝谷分布其間,依托這一地形地貌條件,可構建多層次園林景觀。針對當地氣候特征,園林綠化設計中應加強圍繞當地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地域特征進行景觀要素的整合運用。
2 張家口市園林景觀設計局限性分析
2.1 植被選擇單調,缺乏地域特色
張家口市園林綠地的景觀植被選擇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常綠喬木占據了主導地位,使用率超過90%。這些喬木主要來自松柏科,如紅松、黑松、落葉松和云杉等。然而,這種選擇忽視了針葉樹與闊葉樹的多樣性混交,使得綠化景觀缺乏應有的層次感和生態平衡。此外,外來樹種的使用較泛濫。例如,蔚縣人民公園的植被配置中,紫薇占比高達45%,日本紅楓、紅豆杉等引種喬木的使用率也都在20%以上,嚴重缺乏地域特色[2]。植被配置結構簡單、地域適應性差的問題在張家口市綠地建設中較普遍。原因有以下2點:1)在氣候條件較嚴酷的地區,設計者為追求短期的綠化效果,傾向于選擇耐寒性強的常綠針葉樹;2)種植者盲目跟風,大量引入紅葉杉等外來樹種。長此以往,可能導致當地綠地景觀趨于同質化。
2.2 園林設施配套不完善,使用性較差
張家口市綠地與公園園林設施配套存在很大問題,文化康體設施缺失嚴重,基本設施使用壽命短。例如,萬柳公園內的健身步道與戶外健身器材,80%配置于2018年,現已出現不同程度的磨損、開裂、銹蝕等損壞。椅凳、水飲設施等基本配置也有30%因使用年限過長或質量問題,功能退化。云頂滑雪公園作為張家口市重點游園,滑雪設施啟用5年即出現嚴重磨損報廢,文化活動場所僅園內歌臺一處,音樂噴泉、游樂設施等娛樂場所幾乎為空白。造成該類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1)建成初期對園林設施使用壽命和材料質量評估不足;2)文化康體設施規劃設計不當,配套分類和面積不合理,這直接削弱了景區的吸引力,難以滿足游客文體需求。除基本園林設施外,張家口市公園內的景觀裝點也較為粗放。例如,張北縣人民公園內80%的景觀燈僅為簡單路燈或普通小粗型燈,藝術景觀照明缺乏,夜間景致較單一[3]。
2.3 景觀界面處理欠佳,空間識別性不強
張家口市綠地與公園在景觀界面處理上存在一定問題。例如,懷來縣中心公園東西長1.2 km,南北寬0.8 km,總面積近100萬m2。園區內主要景觀元素為大面積草坪、植物配置區域及幾何形態水體。除主入口廣場硬景區外,整個園區界面處理較為簡單,主要采用大面積草皮地坪連接各園林小品,未設置足夠的景墻、藝術雕塑等分割景觀的硬景物品和軟景植栽,導致園區空間層次感不足,識別性較弱。
類似情況也存在于張家口市的其他眾多中型公園與景區。例如,宣化區明湖公園轉盤廣場、假山、涼亭等點狀景觀要素單獨設置,沒有采用景墻、圍垣、障植等手法營造層次分明、景深豐富的線性景觀長廊。植物配置也以喬灌草混交的大面積群植為主,僅少量采用如海棠、玉蘭等花木點綴其間,導致從視覺效果上,園區空間語言相對單一。除空間處理外,張家口市大部分公園內夜景照明系統也比較簡單。主要采用普通型路燈或球形裝飾燈,缺乏層次豐富的藝術景觀照明,削弱了園林景區的魅力。
2.4 總體景觀風格同質化嚴重
張家口市綠地與公園在總體景觀設計風格上存在較明顯的同質化問題。主要表現為植物品種單一,園林小品雷同。針對蔚縣、陽原縣、康保縣等地公園的樣地調查發現,喬木配置以松柏科居多,常見樹種主要有歐洲赤松、云杉、黑松等。灌木以紫薇、繡球、翠柏等為主。此外,張家口市眾多中小型社區公園和市政公園在園藝景觀元素上基本雷同。典型園林小品有溪流小山、假山水池、涼亭、園藝裝飾墻等,這類傳統園林元素普遍應用于全市不同功能與規模的公園改造中,比例分配基本相近,在景觀風格與要素上缺乏差異化。原因有以下兩點:1)設計者素材應用和風格語言單一;2)受項目預算等因素制約,盲目追求低成本地重復使用設計要素而忽視創新,這不利于滿足公眾對多樣化園林景觀的需求。
3 地域特征在張家口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3.1 配置寒林類植被,提高氣候適應性
張家口市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條件較為嚴酷。因此,園林綠化設計中植物選擇應充分考慮地域適應性。張家口市區域內分布有寒溫帶針葉林,適宜樹種有云杉、白樺、紅松、黑松、落葉松等。園林景觀設計中可以將這些樹種與部分溫帶闊葉樹如榆樹、椴樹等,按照不同功能區要求,采用混交綠化的手法配置樹種。
針對張家口市公園主體功能區和廣場類地塊這類集中活動型空間,重點選用適應性強的喬木類寒林植物,配合灌木、花卉點綴其間。具體可以采用富有地域特色的植物組合,如紅松與秋葡萄、白樺與矮海棠混配等,形成高大喬木搭配藤本植被攀緣的獨特景觀。針對一些風景展示區域和廣場邊界,則可以配置云杉、落葉松組成高大迎賓景觀,便于塑造空間界面與分割不同功能分區[4]。在設計步道、廣場等硬景區與軟景界面時,大面積采用白樺、云杉等樹種,并通過樹型、冠幅的錯動增強界面的豐富性。在一些兒童活動區域及休憩區內,則可以適當插入花楸、紅梅等樹種組成花木景觀,提升景區趣味性。
3.2 增加地域特色園藝景觀元素,豐富景觀界面
張家口市獨特的地域人文提供了豐富的園林景觀設計素材。針對目前公園園藝景觀要素單一的問題,可以通過挖掘地域特色要素進行豐富。例如,結合當地農牧業特色,在景區中插入犁田場景、牧民驛站等景觀,配置白樺、楊樹等具代表性的鄉土樹種。利用園區空曠草坪,設置彩鋼打榔臺、花炮表演區,開展圍場舞等民俗活動,豐富游客體驗感。在文體健身設施方面,現有設施以成人健身步道與器材為主,地域特色不顯著。因此,結合張家口市的地域特色,可以增設冰雪健身區,配套雪地自行車、冰嵌滑步道等設施,開展冰雪潮玩等活動。同時,設立獨具特色的馬場景觀,整合馬術表演、馬術體驗、騎行賽道等項目。此外,建設地方傳統體育項目展示區,如蔚州摔跤等。這不僅豐富了游憩活動,也體現了民俗文化的傳承。在夜間景觀照明上,除在主要步道兩側設置常規型路燈外,可以增設具有冰雪特色的主題景觀燈。例如,通過樹型、雪花型等的藝術景觀燈,渲染出冰封、雪裹的北國林間景觀,強化張家口市獨特的地域性。
3.3 結合地形地貌,塑造多層次空間序列
張家口市地形復雜多樣,山區、丘陵交錯分布。這為塑造富有層次的園林景觀空間提供了天然基礎。因此,園林設計中應充分利用立體空間,構建多維度的景觀界面與空間序列。針對當前張家口市許多公園平面空間語言相對單調的問題,可以在平坦開敞的園區內,依托地貌起伏塑造丘巒起伏型園林小山。在山體兩側錯落布局假山、石木景觀,豐富空間感。具體可以采用黑松等常綠植物與奇石、卵石組合,建設疏密結合型假山景觀。在山麓周邊及園區遠景處,布置點狀喬木,同時利用地勢抬高或開挖形成山丘、洼地等地形[5]。搭配蜿蜒小徑可形成多維度的綜合景觀,豐富空間層次感。
此外,沿景觀主軸線兩側,采用連綿型垂直景觀綠化格柵,如樹籬、綠色圍墻,進行空間分割改造。并通過高大喬木的遠近錯落,營造立體式植物空間。主要園林界面可采用點(花木)、線(廊道)、面(垂直綠化)等元素交織。這種空間處理不僅可加強場地界面效果,也有利于行人導向識別和分區管理。重點園區可設置層疊型景觀長廊,豐富廊道空間的縱深感和趣味性。
3.4 吸納地域建筑要素,增強整體景觀特色
張家口市獨特的地域人文在建筑風格上形成了豐富語言,主要代表性建筑有藏式建筑、古城墻遺址等。園林景區設計可以吸收其風格要素,增強整體景觀的識別性。1)古城墻遺址可保留入園,打造歷史文化景區。沿用原有格調,修整城墻體表面,修復城門樓,采用俯瞰與仰視相結合的觀賞方式,豐富空間體驗。結合西古城區域建筑特色,在景區中融入古鎮街景,包含古戲臺、廟宇立面等。同時,結合現代園林建筑手法,重建一些歷史建筑或其局部,增強歷史韻味。2)大型公園可以建成主題性分區,在不同功能區域分別采用地域特色建筑。例如,結合草原風光規劃牧民文化區,包括蒙古包、畜欄、彩鋼橋等。古鎮區域則以典型古街、古戲臺、馬頭墻等為主。這種分區式融入,避免了風格混雜的突兀感,同時便于強化不同分區的識別性。
豐富地域建筑要素,還可以通過增強夜間燈光景觀的裝飾性。例如,在建筑物輪廓點綴特色燈串,打造景深效果;利用圍廊、亭榭等建筑體,布置藝術射燈,展現歷史文化內涵。這些豐富手法的使用,可形成鮮明的夜景風格特色。
4 結語
通過對張家口市園林景觀設計現狀的分析,發現當前在植被配置、設施配套、空間處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限制了景觀效果的提升,難以滿足多樣化的公眾需求。因此,必須從地域角度出發,利用本土化景觀要素,塑造獨特性。在后續景觀設計實踐中,應加強園區內寒林類植被、地域民俗文化元素的運用。并依托豐富的地形地貌條件,增強立體空間與建筑語言的利用,創新景觀設計手法。在植入地域要素的同時,注意與現代化設計理念的融合,避免簡單機械堆砌。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增強園林景觀的吸引力,提供高品質的公共空間。當然,這需要景觀設計從業者進一步加強對地域文化的研習,在長期實踐中不斷豐富語言體系。
參考文獻:
[1] 唐嵩,徐國蕾,王景.地域特征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居業,2023(7):91-93.
[2] 李廈龍,舒美英,蔡建國.茶文化元素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23,45(6):81-83.
[3] 王月瑤.基于江南特色的園林景觀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22.
[4] 白鈺捷,段廣德.基于地域特征的風景園林設計[J].智慧農業導刊,2021,1(22):45-48.
[5] 張心怡.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居業,2021(3):44-45.
(責任編輯:張春雨)
作者簡介:魏汝娜(1983—),本科,工程師,從事園林綠化。E-mail:2514184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