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祥華
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全面實施,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出現了一系列的教學問題,亟待進一步的更新與優化。結構化教學的應用有利于優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拓展教師的教學思路,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以此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本文探究小學數學“數與運算”的結構化教學路徑。
一、結構化教學概述
(一)結構化教學的概念
基于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理念的相關闡述可以得知,結構化教學指的是整體化教學。結構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提出具體的要求,促使學生基于原有知識結構來實現更深層次的數學學習。
從結構化教學的應用原則角度分析,第一,根據結構化教學突出的結構性原則來設計相契合的課堂教學方式,以構建具有清楚結構的課堂模式。第二,根據結構化教學顯著的系統性原則來鏈接各個知識點,以全方位覆蓋教材內容、教學內容。第三,根據結構化教學顯著的整體性原則來構建具有發展性的數學認知體系,以此幫助學生在鞏固數學基礎的同時,增強框架意識、形成發散性思維,從而促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能夠運用數學眼光發現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能夠運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問題,最終落實模塊化、應用化的數學教學,發展學生的結構化思維與聯想思維。
基于理論教學與應用教學的緊密結合、思維與能力的相互促進與發展的結構化學習,學生能逐步發展具有個人特征的數學認知體系與數學思維體系,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將結構化教學成功地轉化為學生的結構化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結構化教學的特點
1.促使教學知識全面化覆蓋。
結構化教學具有全面性的特點,即結構化教學與小學數學教學的結合能夠極大程度地提升數學教學的實效,促使實際教學知識的全面覆蓋。從對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的分析中可以發現,整體數學知識數量眾多、種類不一,不僅涵蓋了許多具有聯系性的基本概念、原理、技能等,還具備許多零散、缺乏聯系的小概念或分散的知識點,常常容易受到教師與學生的忽視,不利于有效落實整體化教學。
結構化教學具有全面性的特點,能夠有效地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各類實際問題,促進數學知識的整合和全面覆蓋,使整體教學內容通過一定的邏輯完成系統化串聯,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學完善教學方案,逐漸構建一個科學化的教學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具象化的數學知識框架,使其獲得極具個性化且逐漸成熟的認知體系與思維結構。
2.突出學生的邏輯性思維。
結構化教學除了具有全面性的特點以外,結構化教學的實際應用還具有邏輯性的特點,即結構化教學與小學數學教學的結合能夠突出對學生邏輯性思維的培養,從而有效促進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快速提升。
首先,基于數學知識深層所蘊含的思維邏輯,結構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創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更為突出數學學科知識的結構邏輯性,能夠促使數學教師在備課階段便能快速厘清教學邏輯,準確地把握教學的主線,落實高效、高質的知識傳播、邏輯傳遞與思想傳達,從而幫助學生遵循清晰的邏輯開展高效的數學課堂學習。
其次,基于學生的數學知識積累、數學認知規律以及數學思維發展等多種情況,結構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保障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尊重實際的學生學情,激發出學生的思維活力與學習積極性,有效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突出學生的系統化思維。
結構化教學具有層次性的特點,即結構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突出對學生系統化思維的重視與培養,從而促進學生整體意識和框架意識的發展。
首先,基于結構化教學全面性的特點,教師還需要在全面教學的基礎上廣泛地聯系數學課程的其他內容,體現出知識的層次性特點,即將各個知識點基于一定的深層聯系或表層含義滲透放置于不同的思維分支或認知分支上,從而落實層次化與系統性的課堂教學。
其次,基于結構化教學的邏輯性特點,在傳遞邏輯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深入挖掘并明確數學知識所涵蓋的深層邏輯,以此開展循序漸進的數學課堂教學,體現出知識的層次化、遞進性等特點,最終落實系統化的數學教學,提高學生思維的系統性。
(三)結構化教學的應用意義
1.厘清教學思路。
在小學數學中應用結構化教學,能夠幫助教師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教學內容、厘清課程教學思路、把握課堂教學的主線,以提高實際備課的效率。具體而言,基于結構化教學的全面性與系統性的特點,教師在正式教學的備課階段就滲透結構化思維,遵循相應的教學原則,制訂清晰的備課規劃,將課堂授課的過程通過結構化的思維導圖呈現出來,便于后續課堂知識講解和思維傳遞的高效推進,最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此外,全面性的特點與原則還能夠有效保障數學知識能夠整體性呈現出來,從而促進整體數學教學的推進。
2.傳遞清晰的學習目標。
結構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有利于傳遞清晰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
首先,基于備課階段便實現的明確思路,學生能在課堂學習中做到“心中有數”,促進思維發展,增強知識與思維的結構性,從而明確科學、清晰的學習方向與學習目標,最終提高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而后,基于結構化教學突出的邏輯性、系統性等特點,學生能加深對數學知識的感悟與理解,繼而在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的基礎上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最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順利實現學習目標。
3.構建全面的數學認知體系。
結構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有利于構建全面的數學認知體系,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首先,基于結構化教學的系統性特征,教師的系統教學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鞏固其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幫助學生吸收更多新的數學知識,促進新知識的充分內化與新舊知識的不斷接納,從而構建連貫的數學知識基礎框架。
其次,基于結構化教學的結構性特點,整體教學的科學有序推進還能夠幫助學生厘清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從而逐步完善學生的數學認知體系。在基礎框架的“骨架”構建上不斷豐滿“血肉”,即知識細節,以此促進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數學認知體系的愈加成熟。
二、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較重
從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的分析中可知,部分數學教師依然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難以及時扭轉落后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繼而導致實際教學效果一般。
首先,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實際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常常采用單一固定的教學方法,導致實際的課堂教學氛圍非常沉悶,難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際數學教學效果不佳。
其次,受限于傳統教學模式,部分教師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思路常常出現固化的現象,導致實際教學模式陷入僵化的局面,既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會影響學生的知識接收,降低學生學習的效率與自信,不利于提高實際的數學教學效果。
(二)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整合意識
現階段,仍然存在部分數學教師對實際教學內容的整合缺乏一個準確的認知的現象,導致實際的數學教學過于分散化,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總體效率與質量。從對數學學科知識的分析中可以發現,數學知識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很強,而盲目追趕課程教學進度或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常常忽視教學單元之間的聯系,導致實際教學內容之間脫離前后邏輯關系,難以開展主題化、系統性的數學教學,降低數學教學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最終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小學數學“數與運算”結構化教學路徑
(一)深研教材內容,促進教學知識主題化
為促進小學數學“數與運算”結構化教學的開展,教師應當深研教材內容,促進知識內容的主題化呈現。
例如,根據蘇教版“數與運算”教學主題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將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按照“加減法”與“乘除法”進行分類,幫助學生清楚明確兩大板塊的主要學習內容。
其次,根據“加減法”與“乘除法”各自的運算定律,有序落實加法交換律與結合律、加減法混合運算、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實際應用,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以及分配率、乘除法混合運算、乘除法混合運算的實際應用,四則運算的復雜計算與實際應用的分類,促使教學知識整體呈現出主題化與整體性的特征。
最后,教師依據上述分類搭建起一個科學有序的數學教學脈絡結構。這樣的教學方式既便于數學教師科學授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序性,還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契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有效地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與質量,最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聯系實際學情,促進教學模式分層化
為促進小學數學“數與運算”教學主題中結構化教學的開展,教師應當聯系實際學情設計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促進教學模式分層化。
例如,根據蘇教版“數與運算”教學主題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在知識脈絡、結構體現與知識傳遞的過程中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即廣泛聯系全面細致的真實學情來科學合理地分組,以此促進差異化教學的落實。
其次,根據學生的分層,教師還需要圍繞“數與運算”中各項運算律設計基于學情分類的目標和任務。如根據加法交換律與結合律來設計三個層次的課堂問題或習題訓練,讓基礎層、提高層、拓展層學習層次的學生都可以順利地完成力所能及的數學學習任務。這既可以切實滿足全部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還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與積極性,從而提高實際數學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三)引入導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化
為促進小學數學“數與運算”教學主題中結構化教學的開展,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靈活引入導學模式,促進學生實現自主學習。
基于蘇教版“數與運算”這一教學主題的內容,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與現階段已有的學科知識結構來設計出相應的導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導學模式的幫助下,根據具有層次化、遞進性的一系列問題獲得結構化的數學認知,從而逐漸掌握更加多樣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以及數學學習的重要思想與實用方法,最終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意識,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深挖知識的邏輯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化
為促進小學數學“數與運算”教學主題中結構化教學的開展,教師應當深入挖掘知識內容的邏輯性,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化。
首先,根據學科知識原有的思維邏輯與貼合學情的實際邏輯,教師應當根據大的教學框架來逐漸豐富學生的學科知識體系,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科學高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興趣。比如,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教學工具,具體化地體現抽象的數學知識。這既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具體內容,掌握數學學習的具體方向,也能夠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促進學生思維的充分活化,持續激發學生的聯想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最終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與數學邏輯的發展。
其次,基于對“數與運算”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分析,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邏輯發展規律來加強實踐應用教學,深度挖掘學科知識的應用邏輯,使學生不僅能夠了解知識的來歷,還能夠了解知識的應用方法、應用意義以及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等,以此促進學生應用意識的增強與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
四、結語
為促進小學數學“數與運算”教學主題中結構化教學模式的優化應用,教師應當深入研讀教材內容,促進數學知識的主題化;聯系實際學情,促進教學模式的分層化;靈活引入導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化;深挖課程的知識邏輯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化,以此突出新課標理念中的“數學教育”理念,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與數學能力的同步發展,最終實現結構化教學的革新應用,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使學生喜歡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