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林莉
摘 要:? 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并非簡單羅列和裁剪拼接,而是以并列性、統一性和整體性特征呈現其內在邏輯。五個特色作為系統要素,分別呈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口格局、物質基礎、文明特征、生態維度和世界情懷,具有并列性;五個特色在指導思想、領導核心、主體力量和奮斗目標上高度契合,具有統一性;五個特色相互關聯、相得益彰,分別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特色系統中其他要素的基本前提、物質保障、精神支撐、生態基礎和國際條件,具有整體性。辯證把握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相互間的結構機理,對于深刻探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意蘊和本質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邏輯關系;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055X(2024)03-0009-08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02
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普遍性”現代化特征和“特殊性”中國特色的集合展現。迄今為止,學界基于多學科視野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學理闡釋和意涵重構,產生了諸多代表性成果,核心議題包括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1]和內在邏輯[2]、生成邏輯[3]和價值意蘊[4]、獨特優勢[5]和經驗啟示[6]等。但是,較少有成果系統地闡釋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之間的邏輯聯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7]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個特色呈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質和基本底色,各特色之間緊密聯結、相生相成,呈現出特定的邏輯性。厘清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之間的內在邏輯,既是闡釋中國式現代化之理論需要,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實踐必然。
一、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之并列性
并列性關涉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相對獨立性。此獨立性意指五個特色分別從不同領域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魅力和鮮明本質,由此構建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范式,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運籌時代變局的集中體現,也實現了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超越,為人類現代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人口規模巨大呈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口格局
人口規模巨大是我國獨特的國情,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特征,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人口格局。一方面,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主體范圍的具體呈現。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關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理論接續,突出強調人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主體位置。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全中國十四億人民共同參與現代化、共同實現自身發展、共同享有現代化成果,人民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且是中國式現代化成果的享有者和評價者。同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內蘊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現代化以人的現代化為最終歸宿,人主動參與現代化和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全方位提升自身社會關系和綜合能力,這
是人口素質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實現十四億人的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之協調均衡。另一方面,人口規模巨大呈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境遇。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實現全體人民整體性邁進現代化面臨巨大挑戰。規模大意味著差異性和復雜性遞增,但艱難歷程愈加凸顯其偉大,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在重組全球現代化版圖過程中亦為人類推進現代化提供了多元選擇。人口規模巨大現代化的實現,將推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進行動態調整,超越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為破解現代化困境提供可行方案。此外,人口規模巨大蘊藏規模優勢,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不僅是展現中國人口優勢的深刻性社會變革,還能激發人口潛能,有助于發揮人口紅利創造財富、增加消費和資本積累的潛力,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成熟蛻變匯聚和整合力量。
(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呈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清晰地折射出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現代化歷程中消除貧困、惠澤人民并實現物質充盈的美好經濟狀態。中國式現代化崇尚社會財富在全體人民范圍內的實質性共享,是探尋全體人民普遍富裕的現代化道路,既反對“性質是反動的、落后的、倒退的”[8]1314絕對平均主義,也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發展范式。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私有制是貧富兩極分化的根源。非自主活動下的工人勞動演變為異己力量,工人生產與消費成反比,在為富人創造財富的過程中為自身生產赤貧,為富人筑建宮殿的同時為自身搭建棚舍[9]53。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唯有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下,必要勞動時間以個人需要為尺度得以實質性縮短,方能實現“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10]787。共同富裕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美好夙愿的具體承載,無產階級領導政權以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黨領導人民追求共同富裕提供時空場域和制度保障,黨在現代化道路中深化規律性認識和推進反貧困斗爭,遵循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邏輯,將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落腳點。從毛澤東“既反對平均主義,也反對過分懸殊”[11]130,到鄧小平強調“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2]149,到江澤民和胡錦濤深化對共同富裕的認識和實踐,再到習近平強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13],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向共同富裕宏偉目標踔厲奮進。由此可見,全體人民生活富裕既彰顯“富民”之價值引領,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應有現實圖景。中國式現代化并非追求少數人的富裕生活,沒有共同富裕就無所謂社會主義現代化,便不存在中國式現代化。
(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呈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既著眼于人民物質生活的高層次提升,又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推崇全體人民精神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對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兩手抓”是對馬克思關于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統籌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思想在新征程的升華再造。馬克思畢生所追求的“社會聯合體”不僅要求生產力高度發達,在物質文明上實現“碩果累累”,而且能夠豐富政治和法律等精神生產,促使人在“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10]784。作為物質生產的直接產物,“想象、思維和精神交往”受物質“糾纏”,與人們物質活動緊密交織。資本主義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創造出巨大生產力,同時也付出了破壞“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9]402-403的代價,不僅工人精神遭受摧殘,法律、政治等精神生產也被漠視,社會交往演化為金錢交易和利害關系,市民情懷被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主導。資本主義國家財富殿堂的“金碧輝煌”與精神追求的“窮困潦倒”反映出私有制下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嚴重脫節的現代性困境,這與中國式現代化既重視物質生產又強調精神生活存在本質差異。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強調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齊頭并進,實現兩者統籌發展。無論是從共同富裕維度要求物質和精神雙軌躍進來看,還是從中國式現代化維度強調物質和精神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來看,都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旗幟,踐行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課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下,隨著經濟現代化的縱深推進,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調整文化發展戰略,秉持精神文明建設之人民屬性,持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充盈人民精神生活的歷程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驅動和智力支撐。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呈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維度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反映中國式現代化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有機耦合為價值旨趣,既打破了西方現代化對自然瘋狂占有和支配的認知框架,也成功規避了西方生態現代化理論與發展中國家“水土不服”的現實困境。面對全球氣候問題、溫室效應等生態危機,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老路在自然報復下逐漸被摒棄,以綠色轉型為核心意識的“生態現代化理論”在西方深化拓展[14],成為西方國家破解環境悖論的理論指引。然而,此理論并不能為后發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找尋發展與環保的良性平衡道路提供有效借鑒,也不能為人口體量龐大的中國提供直接性經驗遵循。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耦合下,中國共產黨成功探索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立足發展和環保雙重視角,平衡眼前和長遠利益、經濟和生態效益,確立保護環境為基本國策,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等政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對生態文明進行持續性探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拓展“五位一體”發展格局,創新性地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并反復強調“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持續優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自然環境,凸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自然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生態特征。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與自然平等進行物質交換以實現二者和合之美,這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成功超越,有助于構建起人類文明的中國邏輯和中國話語,為世界各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貢獻可行性方案。總而言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呈現中國式現代化兼顧生產發展和生態優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立體化圖景,是中國式現代化之生態追求。
(五)走和平發展道路呈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情懷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的精神特質,也呈現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摒棄“國強必霸”邏輯進路與堅持胸懷天下的世界情懷。從17世紀開始,工業革命推動早期殖民國家生產力快速發展,加之新航路開辟為殖民擴張提供了現實條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在內的西方國家在產能升級的同時,對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殖民地進行無情掠奪和暴力征服。不同于其他一些國家強盛之際便窮兵黷武和肆意擴張,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骨子里鐫刻著民胞物與、協和萬邦、以和為貴的文化和倫理基因,強調“以德服人”,踐行“化干戈為玉帛”,在進行文明交流過程中積極傳播和平發展理念。近代以來,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經歷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才換來國泰民安與和平發展,由此在崇尚和平與發展的價值追求上更為強烈、更為深厚。“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參見《論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實現新型文明觀的理性構建,立足國內,面向國際,指引中國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之路,有效向世界展示中國現代化的獨特之處,展現“為世界謀大同”的責任擔當。整體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是超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那種犧牲他國利益以實現自身發展的現代化,是崇尚對話和結伴的和平崛起新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在國內全面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另一方面以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發展事業貢獻智慧,助推實現自身發展和世界進步的“同頻共振”。
二、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之統一性
統一性關涉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共通性與契合性,主要指五個特色所內蘊的價值取向和實踐指引等具有內在趨同性,包括指導思想、領導核心、主體力量和奮斗目標等方面。這些要素將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相連結,是中國式現代化核心內涵和本質要求的清晰呈現。
(一)統一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不管是全體人民整體邁進現代化并實現物質和精神生活富裕,還是在現代化進程中統合人與自然關系、國內與國際關系,本質上都須依循馬克思主義理論范式。換言之,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產物。一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色得以形成和衍變。五個特色是對馬克思主義核心理念之繼承。其中,人口規模巨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和生態觀的發揚;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和平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實現全人類解放核心思想在各領域的提煉與升華。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的同時,以中國化和時代化為依托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建設的觀念持續性創新,五個特色亦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實際以及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益探索。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科學指導,中國式現代化才得以以五個特色的形式來映射其精神實質和理論內涵,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卓越之處。另一方面,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實現才有方向。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其不僅承認“運動”“發展”,是科學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特殊運動規律的世界觀,而且助推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15]1003,強調回歸實踐和重視變革,是以開拓創新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方法論。以馬克思主義為實踐遵循,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秉持人民至上政治立場,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取得了偉大成就,成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源泉和動力。
(二)統一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學解讀,不僅凸顯中國共產黨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征程中的領導地位,而且明確了中國共產黨肩負踐行五個特色的時代重任。中國共產黨何以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統一領導核心?原因首先在于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品質。作為總攬全局、協調四方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兼備高瞻遠矚的戰略視野、執政為民的理念宗旨、經緯天下的治理韜略、出類拔萃的領導風格,有益于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定型和發展。其次,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信仰基礎,能夠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堅守馬克思主義核心立場的基礎上形塑五個特色的人民屬性,生動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原本樣貌。再次,中國共產黨于歷史實踐中探索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在黨的領導下,人民主體性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中得以充分彰顯,全體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離共同富裕的目標愈加接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建樹,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國際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領導績效得到時間和實踐確證。最后,中國共產黨成為統一領導核心的原因根植于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關系。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同時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須牢牢把握的首要原則。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總系統的領導核心,因此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子要素而言,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既是貫徹落實現代化目標的本質要求,也是要素服從系統安排的客觀遵循。
(三)統一主體力量:全體人民
全體人民不僅是整體邁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體,而且是推進共同富裕、實現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創造主體、享有主體和評價主體,是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統一主體力量。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16]287,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由此推動社會持續向前躍遷,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扮演著主體角色。作為沒有自己特殊利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始終秉承初心和使命,五個特色形成和發展于中國共產黨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的偉大實踐,是中國共產黨謹記和履踐人民至上核心理念的具體呈現,也是黨秉持以人民為中心優良傳統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實質性表達。黨推動生成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生態協調發展的制度體系以彰顯人民的主體地位,現代化建設由人民推動,過程由人民參與,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筑構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內在人民屬性。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人民主體”本質屬性由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同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決定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民至上”的精神實質,同時能夠助推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以系統發展,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
(四)統一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所呈現的最終價值旨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換言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形成、發展與定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課題,充分闡明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邏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于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于后,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可行路徑和光明大道。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色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內發展、洞悉國際局勢作出的正確研判,不僅具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性,而且是對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安排的精簡凝練。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色在內容上覆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路徑,使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步驟愈加具體化和細致化。一方面,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統一目標,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色以強調主體性、富裕性、協調性、自然性和世界性的方式呈現民族復興的美好圖景,突出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超越與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功能,唯有中國式現代化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選擇。另一方面,五個特色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指引和重要保障,黨以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為實踐遵循逐步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任務縱深發展。同時,緊扣“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時代主題,五個特色分別從五個維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豐厚的人口紅利、更為殷實的物質基礎、更為豐富的精神追求、更為宜居的生態環境、更為和諧的國際環境,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順利實現。
三、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之整體性
整體性關涉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包容性和依存性,主要指五個特色并不僅僅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征的簡要概述和具體總結,從其本質和結構而言,五個特色同屬一個整體,邏輯自洽并相輔相成,統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構建與拓展。
(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基本前提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在體量上“多”而“全”的集中表現,其強調中國全體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評價主體和享有主體,重視人民能動性,凸顯現代化人口規模和人口體量,由此奠定其在中國式現代化特征體系中的“基本前提”地位。首先,唯有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才能發揮中國舉國體制和十四億人口的巨大潛能,形成氣勢磅礴的社會合力,繼續書寫經濟騰飛的宏偉篇章,推進共同富裕實踐,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才能統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才能鞏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才能貫徹和平發展理念,助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其次,全體人民整體邁進現代化能夠提供充裕勞動力資源。人的現代化意味著人口素質提高和人才優勢遞增,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超大型消費市場和人才儲備等優勢的疊加推進,能夠為物質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提供基礎性戰略支撐,促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終實現。最后,人力資本是經濟持續性增長的重要引擎,在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引領下,中國正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能夠突破人口結構以及各要素動態變化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的挑戰,并有效將人口規模巨大的挑戰轉化為經濟增長動力源,夯實中國式現代化人口根基,并且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從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內在聯系之維度來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
(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保障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構筑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根基,描摹出擺脫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現代化發展模式的遠景構圖,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偉夙愿擺在戰略工作突出位置,凸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財富性”和“人民性”,同時也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其他特色的形成和實現鑄造物質基礎。“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15]814是“所有人的富裕”在生產領域的重要表現。殷實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物質保障,對于十四億人口體量的社會主義國家而言是必然要求,也能為各類領域實現現代化提供經濟支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并非全體人民整齊劃一的平均式富裕生活,而是內蘊差異性的社會整體進步狀態。全體人民能夠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和經濟效益,人人都能在自由勞動下獲取財富,以穩步實現個人財富的增長,從而提高整個社會財富水平,夯實現代化物質保障。在城鄉、區域間貧富差距逐漸縮小的狀態下,人民首創精神得以激發、民族共同體精神得以凝聚,這不僅讓全社會創造財富的力量充分涌流,而且激發了全體人民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動力和能量,助推人口規模巨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的功成事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堅決意志力和果毅行動力消除了絕對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從物質層面保障人民生存權和發展權,歷史性地解決長期困擾中國的絕對貧困問題。為此,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莊嚴宣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7]總之,中國共產黨在探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過程中推動國家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財力的可持續遞增,切實為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開展大國外交提供了物質保障,深化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色的內在聯系。
(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精神支撐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實現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同向共促,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精神根基,能夠在充實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為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提供不竭精神動力。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導下物質主義的極度膨脹衍生出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信仰倒塌和精神貧瘠導致資本主義文化無法逾越自身困境,人民精神世界被金錢和資本主宰。對于社會主義國家而言,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失衡的現代化道路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也不能充盈中國式現代化主體——全體人民的精神世界,進而阻礙人綜合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提升,人就不能成為“現代化的人”,中國式現代化便難以實現。回首百年歷程,中國共產黨凝聚社會精神力量,回應人民精神期盼,在物質文明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社會精神生產,實現文化產品的增長,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支撐,才成就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求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積極統籌兩個文明,大力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與繁榮,強化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教育,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增加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深度和思想厚度,以豐富精神文明實現對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的精神引領。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生態基礎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對“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9]56的繼承發揚,也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本質和實踐的有效拓展,其內蘊人與自然的相得益彰,助推人和自然的價值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得以充分發展,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的生態基礎。人與自然乃生命、發展和利益的共同體,對自然的傷害便是對人類的傷害。只有摒棄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現代化模式,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才能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顯著功能。人類歷史發展確證,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及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離不開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帶來的宜居生態環境,更離不開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的可持續的經濟與生態資源。盲目開發資源和無節制掠奪自然財富,只會增加現代化建設的生態阻礙。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能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而且能以可持續的經濟資源和生態資源為現代化建設助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兼顧社會和生態倫理,彰顯出強大生態價值,能夠厚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自然根基,助推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順利實現全體人民整體性邁進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
(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國際條件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摒棄照搬他國模式而形成的統籌國內國際協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其在為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的同時,也營造了穩定的國際環境,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國際條件。“積極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17]128是依據“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18]154,契合中國自身利益。依循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資本主義現代化企圖將所謂的“自由”“民主”強加于其他國家,不僅無益于該國家進步,而且對世界的整體性發展造成阻礙。舊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感受過戰爭的殘酷和無情,承受過因戰爭而導致的一窮二白的困窘。中國共產黨洞悉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以犧牲他國利益換取現代化成果霸王行徑之弊端。非和平的現代化發展方式不僅給殖民地國家帶來痛苦和災難,其濫用武力和頻繁發動戰爭也加重國內人民負擔,不僅難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物質和精神層面也不能滿足人民現實需要。此外,軍事擴張和戰爭還以對自然不可逆的破壞和肆意掠奪為代價,打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平衡。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將和平與發展的理念同現代化建設道路相結合,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了和平的國際環境,助推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成功。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局部沖突、經濟摩擦、疫情肆虐、能源危機等共同構成國際局勢的艱難環境,中國共產黨更須踐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以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維系中國式現代化特征體系之整體性。
四、結 語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國情和基于中國現實而提出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是符合客觀實際、順應發展趨勢的正確道路,為新時代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指明了方向,能夠助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色科學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蘊,五個特色之間也呈現出并列性、統一性、整體性的內在邏輯和聯系。五個特色相得益彰是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使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使然。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要求我們深刻理解人口規模巨大的特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特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特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色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特色,而且要求我們厘清五個特色之間的內在邏輯,深化五個特色之間的緊密聯系,如此才能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推進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 羅建文,吳旋. 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征和本質要求的唯物主義論析[J].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6(3):8-17.
[2] 王冠宇,洪光東. 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內在邏輯及價值意蘊[J]. 南京社會科學,2023(5):13-20.
[3] 曹亞斌,劉芳麗.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生成邏輯、顯著優勢及時代價值[J]. 學術探索,2023(2):22-30.
[4] 李琳琳,劉凡熙. 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及其價值意蘊[J]. 行政論壇,2023,30(3):20-25.
[5] 肖貴清,盧陽. 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勢[J]. 思想教育研究,2023(7):3-8.
[6] 徐艷玲,徐林芳. 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演進、鮮明特征與經驗啟示[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6(3):9-17.
[7]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1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13] 習近平.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 求是, 2021(20): 4-8.
[14] 蘭洋.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生態現代化理論的突破[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10-16.
[15]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習近平.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18]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Exploration in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AN Linli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re not simply listed and cut and spliced, but are presented in their internal logic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uxtaposition, unity and integrity. As the elements of the system,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present the population pattern, material basis, civ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dimension and world feelings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parallel.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are highly consistent and unified in guiding ideology, leadership, subject and striving goal.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are interrelated and complemented with each other. Each functions as the basic premise, material guarantee, spiritual support, ecological foundation and international guarantee for other elements in the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Dialectically grasping the structure mechanism of the five feature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of great value for deeply exploring the meaning and essenc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logical relati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