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城中村公共空間“微改造”研究

2024-07-12 13:16:56陳建華楊真真
關鍵詞:公共空間

陳建華 楊真真

摘 要:

在我國城鎮化由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城中村的全面更新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迫切需求。將城中村公共空間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探討如何將城中村公共空間與城中村居民日常活動結合起來,更加全面地了解城中村居民的實際需求,通過“微改造”的方式來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環境。以廣州市園夏村為例,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采集人群活動數據,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借助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 及可視化插件Netdraw 對城中村公共空間網絡進行分析,建構城中村公共空間網絡模型,研究公共空間網絡和公共生活網絡、空間與活動網絡匹配度。從而明確存在問題,由此提出針對園夏村公共空間的“微改造”策略,為激活城中村公共空間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城中村;公共空間;微改造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055X(2024)03-0136-12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13

城中村作為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一種特殊城市空間形態,廣義上可以理解為“被城市包圍的村落” [1]。為了紓困城市人口壓力而產生的由自然村落演變發展而來的城中村,因為對民宅大量無序地加建、擴建,導致出現超高的建筑密度,物質空間雜亂無序,成為“問題村”[2]。與城市給人光鮮亮麗的印象不同,城中村常常被冠以“雜亂差”的負面標簽。之前針對城中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中村公共空間現狀調研、分布特征、形成機制及改造措施等領域[3-6]。許多學者對城中村公共空間進行定性評價,研究城中村公共空間的物質屬性等,但是對公共空間社會屬性的分析以及基于人群活動數據分析的量化研究比較欠缺。對城中村的公共空間中的人群活動進行定量研究,依據研究成果對公共空間進行“微改造”,可以明顯地提升空間品質,提高人群的空間滿意度。本文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法,通過實地調研,包括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現場觀察等,萃取公共空間人群活動的大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從而找到決定城中村公共空間 “活性”的主要因素,進而提出“微改造”策略,激活公共空間。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園夏村位于廣州市白云區太和鎮,總面積約1.1平方千米,總戶數610戶,戶籍人口2 122人,外來人口8 898人。園夏村交通優勢比較明顯,在村周圍3千米范圍內,有北二環高速和機場高速,并設有兩個高速公路出入口。村的南側與東側則臨近城市主干道,距離廣州市地鐵3號線的龍歸站約0.8千米,隨著空港大道的開通,園夏村的區位交通優勢還將進一步被強化。村子整體輪廓并不規則,由舊村從內部向西側延伸開來,依次是新村、農業用地、工業園,通過三條向心性的道路將層層環扣的三環聯系起來,形成“三環三巷”的空間結構。舊村基本保留著之前傳統村落的歷史風貌,新村的規劃結構則為分排布局、整齊劃一的密集出租房,新、舊村的布局與發展表現出廣東大多數城中村的普遍性特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7]。

經過與園夏村居民的訪談及對園夏村實地的調研,排除公共停車場、廢棄建筑以及過于狹窄臟亂的空地,將存在人群活動的、環境相對較好的室外空間定義為公共空間。根據空間所處位置、用途將其歸納劃分為公園、廣場、街角空間等幾大類,共22個公共空間,并在總平面圖中進行標識,如圖1所示。

(二)研究方法

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研究不同個體之間關系及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一種理論,最早應用于社會學領域,社會網絡分析法把社會組成結構看作是以“點”存在的節點與以“線”存在的聯系所形成的網絡,通過網狀結構的圖示方式直觀地表現出不同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8]。在城中村公共空間的研究中,它可以將公共空間節點與人的行為活動轉化為數據,用量化的方式來表現空間與人活動的特征及相互關系[9]。相對觸媒理論、空間句法等側重于空間屬性的定性分析,社會網絡分析補充了居民社會屬性的定量分析,可操作性也相對較高。通過社會網絡分析,借助Ucinet軟件得到網絡的密度、聚類系數、節點度、中間中心度、中間中心勢、平均路徑長度、小世界值等指標[2],如表1所示。通過對在公共空間中人的活動進行定量分析,將這些參數轉譯為空間網絡的緊密性、均衡性及連通性特征,并利用Netdraw可視化工具繪制空間及活動網絡關系圖[10-11],可以更加準確直觀地反映公共空間的特性,為城中村公共空間“微改造”提供依據。

指標名稱表達式表征解釋

密 度 P=L/[n(n-1)/2]

P為密度;L為實際聯系數量;n為網絡中的節點數;n(n-1)/2為可能的最大聯系數量 反映網絡整體的聯系的緊密程度。密度越高說明這個網絡中各個節點更容易產生聯系,不同個體更容易產生交流;密度越低說明這個網絡中各個個體之間都相對比較疏遠,較難產生交往活動

聚類系數 節點的聚類系數:Ci=2Ei/ki(ki-1)

網絡的聚類系數:C=∑iCi/n

C為聚類系數;Ei為節點k的實際連接數量;i為節點 指某個節點與其他節點所實際產生的聯系數量和其他節點可能產生的最大聯系數量的比值。網絡聚類系數是指這個網絡中所有節點聚集度的平均值,代表了網絡整體的聚集度與廣度。聚集系數數值越高說明這個網絡中各個節點附近的局部密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節點度 Cd(ni)= d(ni)

Crd(ni)= d(ni)/(n-1)

Cd為節點數目;Crd為相對節點度;

d(ni)為與該節點直接相連的節點數

指與某個節點相聯系的其他節點的個數。節點度越高則說明這個節點在整個網絡中所處的地位和位置越關鍵,是整個網絡中的核心角色;節點度越低說明這個節點在整個網絡中的存在度越低,具有被邊緣化的傾向。相對節點度(NrmDegree)則是節點度與其他節點數目總和的比值

中間中心度 Xab(i)=Nab(i)/Nab

Cabi=∑na∑naXab (i),a≠b≠i

Crbi=2×∑na∑naXab (i)/(n2-3n+2)

Nab為a、b兩節點之間的拓撲路徑數量;Nab(i)為a、b兩節點之間經過i節點的拓撲路徑數量;Xab(i)為i節點位于a、b兩節點之間的拓撲路徑上的概率,Cabi為中間中心度,Crbi為相對中間中心度

指某個節點所處在其他節點形成路徑之上的次數,代表了這個節點對網絡中資源的掌控能力。中間中心度越高,說明這個節點所具有的中介作用越大,其他節點可以通過這個節點產生聯系,間接說明這個節點處于網絡中的中心區域

中間中心勢 C=∑ni=1(Cmax-Ci)/max(∑ni=1Cmax-Ci)

Cmax為網絡中各節點的節點度的最大值

反映整體網絡結構向心性的趨勢大小。中心勢越大說明網絡內部的凝聚力越大,最大值為1

平均路徑長度 L=∑a≠bdab/12×n×(n-10)

L為平均路徑長度,dab為節點a、b之間的最短路徑距離

指網絡中任意兩個節點之間距離的平均值,也是兩個節點之間的最短拓撲距離,代表了網絡整體的聯系度。平均路徑長度越大,說明各個節點分布比較分散,可達性與聯系性較低;反之則高

小世界值 (Cactual/Lactual)/(Crandom/Lrandom)>1

Cactual為實際聚類系數;Lactual為實際平均路徑長度;Crandom模擬同節點數目的隨機聚類系數;Lrandom模擬同節點數目的隨機平均路徑長度 小世界網絡是指聯系密集、連接效率高的一類網絡,這種特性也被稱為小世界傾向。當網絡的聚類系數與平均路徑長度的比值大于1時,這個網絡就具有小世界傾向;數值越大,小世界傾向也就越高

以廣州市園夏村為例,在進行實地調研與問卷訪談后,將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園夏村公共空間即公共活動矩陣,運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及Netdraw運算得到園夏村公共空間網絡特征及公共活動網絡特征,進行自身分析及對比分析后,發現園夏村公共空間網絡存在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園夏村公共空間的“微改造”原則與策略,最后通過“微改造”設計實踐的方式加以印證。

二、園夏村公共空間網絡模型的構建及分析

城中村內的公共空間與城中村居民的公共活動是構建公共空間網絡模型的基礎,公共空間網絡模型研究的是空間與人的關系,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則作為中間的橋梁建構起“空間-社會網絡-人”的研究框架。通過“公共空間-社會網絡分析-公共活動”的邏輯關系來建立城中村公共空間模型,模型的建構分為公共空間網絡和公共活動網絡兩大方面。對公共空間和活動網絡進行匹配度分析,得出城中村整體網絡所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進行“微改造”的公共空間節點,最終構建出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城中村公共空間網絡模型,從而進一步指導之后的城中村公共空間“微改造”設計。

(一)公共空間網絡

城中村公共空間網絡指研究空間節點與空間節點關系的網絡。城中村居民在兩個空間節點之間行走距離是影響公共空間網絡的重要因素,通常人們的公共活動頻率與到達公共空間的距離成反比關系[12]。

1.數據收集

根據研究區域不同的規模,選取五分鐘生活圈居住區作為標準。如果兩個公共空間節點之間的步行距離滿足相應的生活圈居住區要求,矩陣賦值為1;否則為0。以此作為依據生成矩陣,導入Ucinet軟件獲得城中村公共空間網絡,再通過Netdraw可視化插件將園夏村公共空間矩陣轉化為圖像,圖標大小代表在此空間停留活動的人數,圖標越大,停留人數越多,如圖2所示,可以更加直觀地反映各個空間節點之間的關系。

2.數據處理

園夏村公共空間網絡指標如表2所示。

(1)緊密性:公共空間網絡密度為0.290,相對較低,說明大部分空間節點之間相距較遠,缺少聯系。公共空間網絡聚類系數為0.615,村子內部的向心趨勢一般。

(2)均衡性:公共空間網絡節點度平均值為6.182,整體偏低,最大值為11,最小值為1,相差較大。公共空間中間中心度平均值為28.182,也相對較低,最大值為104.356,最小值為0,相差較大。中間中心勢為19.00%,相對偏低,說明園夏村的公共空間分布松散,具有向外發散的趨勢,缺少組團感與向心性。

(3)連通性:平均路徑長度為2.342,說明從一個節點到達一個節點需要經過其他3個節點,可達性一般。小世界值為0.801,不具有小世界傾向,連通性較差。

(二)公共活動網絡

城中村公共活動網絡是來用研究城中村居民與城中村公共空間之間關系的網絡。城中村公共活動網絡是在城中村行走路徑網絡的基礎脈絡上,對節點進行多個屬性的賦值所得到的網絡。

1.數據收集

在一年的各個季度不同時段共隨機發放園夏村居民日常行走路徑及公共活動調研問卷(一日之內活動)250份,收回問卷250份,其中有效問卷246份。將246條行走路徑、停留節點人數整理歸納形成園夏村公共活動矩陣,在Ucinet軟件中將矩陣轉化為園夏村公共活動網絡圖。線的粗細代表兩個空間節點之間通過的人數,線越粗表示兩個節點之間的人流量越大,街道越活躍,圖標的大小代表在此空間節點停留活動的人數,圖標越大表示在此節點進行公共活動的人越多,空間節點越活躍,如圖3所示。

2.數據處理

園夏村公共活動網絡指標如表3所示。

(1)緊密性:公共活動網絡密度為0.775,相對較高,說明居民日常行走路徑的范圍較廣,覆蓋的公共空間節點多。公共活動網絡聚類系數為1.216,聚集性較高,說明園夏村居民大多會聚集在某個區域進行活動,根據上面圖表可以發現村內池塘附近的公共活動向心趨勢最大。

(2)均衡性:公共活動網絡相對節點度平均值為5.166,整體偏低,最大值為10,最小值為1,相差較大。公共活動相對中間中心度平均值9.199,也相對較低,最大值為29,最小值為0,相差較大。中間中心勢為21.59%,相對偏低,說明園夏村居民公共活動發生的緊湊程度不高,整合性相對較差。

(3)連通性:平均路徑長度為2.840,說明在園夏村居民的日常出行路徑中,從一個節點到達一個節點需要經過其他3個節點,可達性一般。小世界值為0.978,不具有小世界傾向,連通性較差。

(三)空間與活動網絡匹配度分析

在得到公共空間網絡與公共活動網絡之后,除對網絡自身進行參數分析外,還可以從緊密性、均衡性、連通性三個方面對兩種網絡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園夏村公共空間現存問題,如圖4和表4所示。

(1)緊密性:公共空間網絡密度為0.290,公共活動網絡密度為0.775,公共活動網絡密度明顯高于公共空間網絡密度,說明園夏村各個公共空間節點的分布情況較為零散,但居民活動軌跡卻相對密集,這一矛盾說明居民在不同節點之間的行走路徑較長。

(2)均衡性:公共空間網絡節點度平均值為6.182,公共活動網絡相對節點度平均值為5.166,公共空間網絡節點度平均值略高于公共活動網絡相對節點度平均值,說明園夏村各個公共空間節點發生的公共活動聯系性相對較弱。公共空間網絡中心度為28.182,公共活動網絡相對中心度為9.199,公共空間網絡中心度明顯高于公共活動節點度,說明園夏村內大部分公共空間節點對整體活動網絡的控制力較弱。公共空間網絡的中間中心勢為19.00%,公共活動網絡的中間中心勢為21.59%,兩者相差不大,說明公共空間的聚集性與均衡性與園夏村居民公共活動基本保持一致。

(3)連通性:公共空間網絡聚類系數為0.615,公共活動網絡聚類系數為1.216,公共活動網絡聚類系數高于公共空間網絡聚類系數,說明園夏村居民的公共活動的局部活動傾向較大,在某些關鍵空間節點附近聚集的人數較多,存在空間聚集程度與活動聚集程度不匹配的情況。公共空間網絡平均路徑長度為2.342,公共活動網絡平均路徑長度為2.840,兩者基本持平,說明園夏村居民的日常行走路徑距離也相對較長,可達性較弱。公共空間網絡小世界值為0.801,公共活動網絡小世界值為0.978,兩者基本持平,但都小于1,不具備小世界傾向,網絡的連通性一般。

(四)園夏村公共空間現存問題

依據園夏村公共空間網絡模型,對園夏村公共空間網絡、公共活動網絡以及公共空間網絡與公共活動網絡的匹配度進行分析,得到園夏村公共空間的表現特征及現存問題。緊密性反映了公共空間網絡的密度大小,空間網絡與活動網絡關聯性不匹配說明公共空間節點的分布不夠均勻,存在部分節點過于密集而其他節點較為疏松的問題。均衡性反映了公共空間節點的重要性大小,空間網絡與活動網絡整合性不匹配說明某些公共空間節點的利用率低,實際活動的人數及活動種類較少。連通性反映了公共活動的局部聚集程度與公共空間節點的可達性,空間網絡與活動網絡整合性不匹配說明某些公共空間節點的公共性差,某些節點較為封閉,不夠開放,難以進行公共活動。歸納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公共空間分布不均、公共空間利用率低、公共空間公共性差。

(1)公共空間分布不均。園夏村公共空間節點部分不均勻,均衡性較差,靠近村內池塘周邊的3、4、5、6、7、8、21、22號節點分布比較集中,其他節點相距較遠且分散,舊村內部基本沒有公共空間,只有外圍環路上的18、19、20號三個距離很遠的空間節點。部分節點過于集中,其他節點十分松散的現狀迫使居民的公共活動主要圍繞在池塘周邊,一些居住地距離池塘較遠的居民則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到達,甚至由于距離太遠而放棄進行公共活動。

(2)公共空間利用率低。可以看出,除去基本農田、工業基地、公建住宅等,剩下的城中村公共空間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公共廣場空間、廢棄建筑、停車場等。由于停車場所占面積最大,數量最多,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園夏村整體公共空間的利用率;廢棄建筑中一部分為無人使用的老舊建筑,一部分為僅存框架結構的爛尾樓,還有一處是簡易臨時的機動車停車棚,原有的公共空間被無人問津的建筑占用;而僅存不多的公共空間中,12、14、20號節點由于欠缺基礎設施,環境不好,活動人數很少,多數時間被當作城中村內的臨時停車場使用。

(3)公共空間公共性差。在園夏村公共空間節點中,許多面積較小的公共空間經常出現被私人占用的情況,例如用來堆放雜物垃圾、臨時停車、擺放攤位等。10號節點雖臨近福祖劉公祠,但因為建筑年久失修,外觀破敗,導致外部空間常年被附近居民用以堆放垃圾及雜物,8、14、20號節點則被附近居民當作自家的停車場,公共空間“私人化”的現象十分嚴重。

三、公共空間“微改造”策略

由上述得到的園夏村公共空間網絡模型分析結果以及調研過程中得到的園夏村居民對公共空間的實際需求,將兩者結合起來提出園夏村公共空間“微改造”策略。在宏觀規劃層面,通過優化公共空間網絡結構來達到改善整體網絡特征的目的。在微觀空間層面,選擇“微改造”這種低技高效的空間更新模式來激活公共空間的活力。首先確定需要改造的公共空間節點,之后主要從功能整合方面針對不同的節點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微改造”,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村民主體的微改造理念,最終以點帶面地實現園夏村公共空間整體活化的目標。

(一)優化公共空間網絡結構

提高園夏村公共空間網絡的緊密性指標,使得網絡具備小世界傾向,縮短平均路徑長度,增加網絡的可達性并提高網絡的連通度。公共空間的層級性反映了居民公共活動的層級性,劃分公共空間層級可以給城中村居民提供更加多元開放的公共空間選擇,公共空間層級決定了該空間發生活動的人數、類型、強度,有利于推動本地村民與外來租戶的交流活動,加強不同人群的互相融合。

通過增加空間節點以及劃分空間層級從而達到優化公共空間網絡結構的目標,如圖5、圖6所示。將調整后的園夏村公共空間矩陣導入Ucinet軟件中進行運算,并將優化前后的公共空間網絡參數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兩者之間的變化及其產生的原因,如圖7、表5所示。

公共空間節點數由調整前的22個增加到調整后的26個,對比其增加前、后的整體網絡指標。

緊密性方面:原密度為0.290,調整后的密度為0.262,原聚類系數為0.615,調整后的聚類系數為0.594,都有略微地下降。這是因為新增節點主要位于園夏村東側,與原有節點相距較遠,從整體上來看節點的分布情況相對之前更為分散,所以密度有所降低。聚類系數下降說明雖然園夏村局部的空間節點密度有所降低,但具有出現新的空間組團的可能性,使得村內不同局部的緊密性更加平衡。

均衡性方面:平均節點度由6.182變為6.615,平均中間中心度由28.182變為33.077,平均節點度與平均中間中心度都有所上升。平均相對節點度由29.437變為26.462,平均相對中間中心度由6.710變為5.513,中間中心勢由19.00%變為16.22%,也有所減小。

連通性方面:平均路徑長度由2.342變為2.323,略微縮小,說明空間節點之間的距離變小,連通性有所提升。小世界值由0.801變為0.780,略微減小,大多數公共空間節點難以形成空間組團。

(二)進行公共空間節點層級劃分

綜合分析園夏村公共空間網絡模型,根據層級不同對這些節點進行層級劃分,可分為一級節點、二級節點和三級節點。根據權重不同,可將其分為重要節點、問題節點、潛在節點和文化節點等。將同等級節點做系統化的歸類,并逐一分析產生較大層級偏差的原因,找到最需要進行“微改造”的空間節點,如表6所示。

重要節點中,10號二級節點位于重要歷史建筑前,被用來堆放雜物和臨時停車;14號一級節點內部無公共設施,被用來當作臨時停車場,需要進行“微改造”。

問題節點中,2號、10號、12號二級節點功能較少,無法滿足多樣化的自發性活動;8號、11號、13號、14號、20號三級節點場地內無公共設施且環境較差,需要進行“微改造”。

潛在節點中,23號一級節點緊鄰幼兒園與健身廣場,活動人數與活動種類需求較多,現狀為廢棄建筑,無法進行公共活動;25號二級節點現狀為停車場,附近缺少較大的公共活動空間,可以改造為口袋公園;24號、26號三級節點可以通過增加公共設施為城中村居民提供必需性活動。

文化節點中,6號二級節點作為村內最重要的歷史建筑顏氏大宗祠和秉參書院的前廣場,現狀為籃球場,與其歷史建筑文化廣場定位不符;10號節點是村內重要歷史建筑福祖劉公祠的前廣場,現狀環境較差,建筑立面破敗不堪,需要改造提升空間質量;13號一級節點文化標志性較差,需要進行“微改造”。

通過上述對不同類別具有改造需求的公共空間節點進行的細致分析,最終得到需要進行“微改造”的節點。接下來在對這些節點進行“微改造”的前期規劃時,就可以根據不同空間層級來確定改造順序及投入成本的多少,完成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微改造”設計,以微小的改造實現巨大的價值。

(三)加強功能整合改善環境

園夏村公共空間節點功能整合包含功能匹配與功能復合兩個方面。功能匹配是指確定每個公共空間節點的功能配置,通過園夏村公共空間層級、公共空間規劃結構及居民實際需求三個方面,來確定每個公共空間節點所需要的功能;功能復合是指將功能與空間進行更細化地設計,從時間復合、人群復合、功能復合三個方面來整合功能與空間的關系,使其邏輯上有更好的契合度,如可以根據早、中、晚時間段不同人群的需求,來更換改變公共空間的功能,使其更加多樣化和更有針對性,在公共空間“微改造”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服務村民的設計理念,如圖8所示。

在室外公共活動中,產生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是公共環境的質量。一個美觀、安全、衛生的公共環境更容易吸引人群在這里停留,進行社會交往活動。改善環境是提升公共空間使用舒適性的重要手段,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善:視覺性、安全性、可持續性。提高視覺性可以從形體結構、材料及色彩等方面進行改善;提高安全性可以從公共設施完善、人車分離設計等方面進行改善;提高可持續性則可以從置入綠化植物、采用被動節能技術等方面進行改善。

將園夏村的公共空間節點由原有22個增加到26個,選擇了具有成為公共空間潛質的停車場、廢棄用地等場地,通過“微改造”使其成為更有活性的公共活動空間。首先,優化其網絡結構,從宏觀層面提升了園夏村公共空間整體網絡的緊密性、均衡性及連通性指標。其次,優化其規劃結構,使比較重要的一級節點及二級節點主要分布在村子中部并靠近城中村主干路的位置,三級節點則分布于城中村次干路的周邊,使公共空間節點的層級與交通系統的層級保持一致,如圖9所示。最后,優化功能組團。優化后的平面功能組團布置主要呈現出四個比較明顯的組團,分別為文化空間組團、娛樂活動組團和兩個入口商業組團。四個功能組團之間通過城中村主干路聯系。文化空間組團主要圍繞中心池塘展開,包括左側的黨群文化公園以及右側的歷史文化建筑;娛樂活動組團則以社區公園和健身廣場這兩個一級節點為主,形成城中村北側的公共活動中心;以休閑娛樂活動為主的城中村出入口為兩個商業街組團,表現為線性的空間形態,公共空間與商業街的外立面可以進行一體化設計,相輔相成,滿足購物人群的消費和休閑活動需要,如圖10所示。

四、結 語

在城鄉規劃及建筑設計領域,針對城中村常用的研究方法有空間句法、PSPL 分析法、圖底關系等,但這些方法都缺乏對于城中村居民日常公共活動的量化研究。本文通過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把廣泛應用于社會學領域的方法運用到城鄉規劃及建筑設計領域,將城中村公共空間節點之間的關系用更加直觀的圖示語言及其分析數據可視化地呈現出來,以數據說話,相對其他研究方法更具說服力,方便設計者從更加系統的角度了解每個城中村公共空間不同的特性,構建一種包含從宏觀規劃結構調整到微觀公共空間節點改造的“微改造”體系,為城中村公共空間“微改造”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但是,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研究對象及調研人群的局限。本文主要針對廣州地區的城中村,對于其他地區不同類型的城中村還需要針對其自身特點進行分析。另外,城中村人口眾多,本文以抽樣調查的方式對園夏村部分居民做了問卷調研,問卷調研難以覆蓋所有的居民,調研結果或許只能反映大多數人的需求。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繼續精進、完善這兩方面的內容,促使城中村公共空間重煥新生。

參考文獻:

[1]

張理政,葉裕民.前景理論視角下城中村村民更新意愿研究——基于廣州市25村問卷調查[J].現代城市研究,2021(12):19-26.

[2] 陶彬彬.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深圳平山村公共空間適應性微改造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3] 劉蔚丹.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法的重慶市主城區公園綠地可達性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5.

[4] 郎慧.提速增效 廣州城市更新駛入新賽道[N]. 南方日報,2023-02-24(AA2).

[5] 翁聰.基于空間句法的城中村公共空間優化策略——以廣州貝崗村為例[J].中外建筑,2019(2):105-107.

[6] 郭岸,李冰潔.城中村是城市未來的種子——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視角下的城市空間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1):83-86,94.

[7] 周藝,李志剛.城中村公共空間的重構與微改造思路研究[J].規劃師,2021,37(24):67-73.

[8] 周麗彬,張效通.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傳統聚落形態空間層級分析——以福州三坊七巷傳統聚落為例[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18,10(1):26-44.

[9] 楊曉琳,王雪霏.基于行為網絡與路網距離擬合分析的社區公共空間可達性研究——以廣州星河灣社區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21(4):11-17.

[10] 楊辰,辛蕾.曹楊新村社區更新的社會績效評估——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J].城鄉規劃,2020(1):20-28.

[11] 郭湘閩,劉長濤.基于空間句法的城中村更新模式——以深圳市平山村為例[J].建筑學報,2013(3):1-7.

[12] 孫楠.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青島觀象山街區共享空間優化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20.

Study on the“Micro-renovation”of Public Space in Urban Village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aking Yuanxia Village in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CHEN Jianhua YANG Zhenzhe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s urbanization shifting from high-speed development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comprehensive renewal of urban villages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Taking the public space of urban villa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method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d how to combine the public space of urban villages with the daily activities of urban village residents,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actual needs of urban village residents, and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urban village residents through “micro-transformation”. Taking Yuanxia Village in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based on preliminary field research, this study adopted population activity data and analyzed the public space network of urban villages with the help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oftware Ucinet and visualization plugin Netdraw. A model of the public space network of urban villages was constructed to study the public space network and public life network, and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space and activity network was studied to clarify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n it proposed a “micro re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public space of Yuanxia Village,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activating the public space of urban villages.

Key words:social network analysis; urban village; public space; micro-renovation

猜你喜歡
公共空間
試析文化中心公共空間設計要點及措施
公共空間突發事故災難逃生應急導識研究現狀
戲劇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3:06:50
高校教學樓空間多元化設計要素分析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3:55:03
讓光在城市中跳舞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00:52
公共視覺傳達系統在歷史博物館設計中的應用
城市購物中心公共空間分析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間:香港舊城華人歷史街區的保護發展經驗
中國名城(2016年12期)2016-12-07 18:18:02
關于漢畫像石圖形符號在公共空間中的作用摭談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14:25
廣西南寧市金湖廣場使用狀況評價
價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2:49:29
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像素藝術探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三级精品| 九九热在线视频|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亚洲午夜片|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 国产正在播放|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午夜不卡视频|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欧美色视频日本| 欧美精品高清| 欧美一道本|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色视频| 青青国产视频|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午夜国产理论| 91福利免费| 在线毛片网站|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日本www| 99伊人精品| 亚洲欧美成人网| 久久semm亚洲国产|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广东一级毛片|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亚洲无卡视频|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999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国产|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国产流白浆视频|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