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梅 吳舒婷
摘 ? ?要:探索數字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應用是為了展示技術如何創新教學模式并提高教育質量。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數字技術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增強了高校思政課內容的精確性,打造了多元化的傳播載體。但是將數字技術整合到高校思政課教學中也面臨教師的技術能力、技術平臺及組織環境等諸多困境。因此,亟須提高思政課教師的數字素養,強化技術平臺的服務支持,深化技教融合的供給側改革,確保數字技術精準賦能思政課教學,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字技術;高校思政課教學;困境;路徑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7-0004-04
數字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核心數字技術正迅速崛起,推動了新模式和新業態的產生,前所未有地影響著高校思政課的開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和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核心課程,高校思政課需積極適應這一發展潮流,利用數字技術增強教學效果。“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2]數字技術與高校思政課緊密融合,旨在創造全新的教育路徑和方法,以更深刻、更透徹、更生動的方式講道理,全面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教學效果,為培養新時代能夠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新的育人模式,從而更好地履行培養時代新人的歷史重任。
一、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成效
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數字技術推動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已取得一定成效,主要包括為思政課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提升思政課內容的精準性及打造多元化的傳播載體。
(一)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
傳統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以專業知識為主,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易引起學生的厭倦情緒[3]。而在信息批量生產的時代,數字技術具有高效存貯和傳輸的特征,極大地促進了數據衍生的規模和速度,逐步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方式,對思政課教學產生了顯著影響。通過自媒體平臺等現代傳播工具,思政課教師能夠快速收集到最新和最熱的教育動態以及真實的教學案例,為思政課教學提供豐富多樣的資料來源。此外,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思政課教學的相關內容不僅能夠存儲于“云空間”,構筑起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共享平臺,從而方便資源的存儲和管理,還能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廣泛的學習和教學資源。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出現了各種電子書籍、數據信息庫和網站,為大學生學習思政內容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通過將MOOCs(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SPOCs(小規模私人在
線課程)和翻轉課堂等網絡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思政
課,相關概念、理論和故事的融入為課程內容提供了網絡資源上的有效補充與完善,提升了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體驗感。
(二)提升思政課內容的精準性
數字技術不僅能儲備大容量的信息,而且通過結合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實現高度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為思政課提供個性化服務和精準化分析。通過平臺的運算和分析,數字技術能夠發現數據中的規律,繪制出詳盡的群體畫像,以支持數據信息的精準捕捉。數字技術深入挖掘數據的內在價值,為更深入的數據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參考和依據,從而不斷提升數據分析的精度。作為一種創新的技術方式,數字技術不僅促進了思政課內容的深入講授,也在塑造當代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和信仰體系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在大數據背景下,數字技術與娛樂文化的融合成為常態,以感官體驗為核心的娛樂產品已廣泛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中,導致傳統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受到挑戰。與此同時,網紅文化、粉絲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現象也越來越受年輕人的歡迎和推崇。因此,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亟待發揮數據技術的精準性優勢,在遵守法律和保護學生隱私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大學生的在線行為、學習偏好和消費習慣等數據,深入了解他們的文化需求和思想傾向,準確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審美偏好,從而在思政課程中更有效地把握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大數據分析,思政課教師能夠精確識別思政課程的關鍵點和潛在問題,實現課程內容的精準供給,不僅可以促進與學生思維的同步,還有助于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共識,從而積極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有效抵御不良思想對學生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
(三)打造多元化的傳播載體
數字技術具有多類型性的顯著特點,主要體現在數字技術處理和應用的數據特征上。數字技術能夠處理多樣化的數據類型,包括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這意味著數字技術不僅能處理傳統數據庫中的有序數據(如表格和記錄),還能處理如文本、圖片、視頻和社交媒體內容等更為復雜和多變的數據。隨著數字技術的迭代更新,與傳統以文本和符號為主的結構化數據不同,如今的數據生態系統中,各種圖像、視頻和網絡日志等非結構化數據大量出現,它們打破了過去單一文化符號的統治地位,動態有聲的影像取代靜態無聲的圖文成為文化符號的主力軍[4]。數字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憑借其數據來源多元和資源共享的特點,不僅滿足了思政課程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也成為促進課程載體創新與發展的關鍵力量。數字技術的應用提升了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促進了更廣泛、更有效的知識傳播和學生參與,為思政課教學的現代化和高效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一方面,通過運用數字技術,思政課教學以動畫、圖片、文字和音視頻等多樣化的形式開展,提升了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利用多樣化的媒介和沉浸式體驗,把教材中的抽象文字變為生動的現實場景,這不僅增加了思政課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也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從而提高了實際教學成效。此外,通過數字技術構建多樣化的網絡載體,高校思政課打破了傳統“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單向教學模式,改善了思政課程內容豐富但實際教學效果有限的狀況。另一方面,數字技術顛覆了傳統思政課的教學模式。隨著數字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思政課的發展環境正經歷結構性變化。引入在線學習平臺、虛擬現實(VR)和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為傳統思政課教學帶來了新活力。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多樣且生動的思政課程更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標準。學生通過遠程設備自主挑選符合個人喜好的課程內容,形成各具特色和小眾化的數據。教育者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可以更精確地評估課程的效果,進而調整教學方法和媒介使用,以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
二、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困境
數字技術在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體驗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數字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賦能思政課中也面臨諸多困境。
(一)主體能力障礙:教師數字素養欠缺
近年來,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合數字技術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實現數字技術與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關鍵在于教師的技術素養。但教師數字技術素養的發展過程是動態、階段性的[5],尚未滿足科技變革和提高教學效果的要求。首先,思政課教師的基本操作技能不足。一些思政課教師只掌握基礎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既欠缺足夠的技術素養,也缺乏充分利用復雜信息技術工具和教育平臺的能力,因而難以實現數字技術與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其次,思政課教師對教育技術的應用有限。教師對教育技術的專業知識和應用理解有限,無法充分利用在線課程設計、虛擬教室和協作工具等,導致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新性和多樣性。最后,思政課教師對教育資源的開發有限。教師在開發多媒體教材、充分利用在線課程和挖掘互動學習資源方面的能力不足,影響了思政課的互動性和吸引力。思政課通常涉及多個學科,對教師的數字技術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數字素養有限的狀況下,教師難以整合不同領域的技術工具和資源,使跨學科教學更為困難。而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更新,技術能力有限的教師則難以跟上新技術應用的變化,從而使思政課發展落后于教育領域的發展。
(二)技術平臺障礙:技術支持供給不足
教師在使用技術工具時特別強調其易用性和適應性,他們在嘗試新技術前,需確認這些工具既易用又有效[6]。然而,當前技術平臺往往缺乏足夠的兼容性,其功能設計未能完全滿足教師的實際需求,尤其是在思政課教學中,局限性更為明顯。首先,一些在線教育平臺主要用于一般教育需求,關注的是課程內容傳遞和基本學生互動,而思政課需要特殊的工具來管理復雜的理論概念和政治思想。現有平臺未能充分考慮思政課的特殊性,如思想深度、政治含義和倫理要求,導致適合思政課的教學資源難以獲得。其次,教育技術平臺各自專注于不同功能,如在線課堂、學習管理系統等,導致平臺間出現不兼容的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在多個平臺上管理教材、課程內容和學生數據,以滿足各種教學需求,這就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和工作的復雜性。同時,學生在多個平臺學習和互動,可能導致不一致的學習體驗,影響他們的參與度和滿意度。最后,思政課作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養的關鍵課程,要求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進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并提供個性化支持。但一些平臺缺乏強大的數據分析工具,使教師無法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難以提供個性化支持。
(三)環境培育障礙:組織保障不夠有力
思政課教學中數字技術的運用需要得到學校基礎設施、在線教學資源和課程團隊的支持。然而,目前這些支撐環境正面臨多重挑戰。首先,高校數字技術基礎設施不足,包括網絡寬帶、計算機實驗室和電子設備等不完善,導致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遇到障礙,限制了數字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例如,一些高校的網絡帶寬不足以支撐大規模在線教學和多媒體內容傳輸,使在線視頻和互動討論中斷,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部分高校在數字技術基礎設施的維護和升級上投入不足,導致設備陳舊、性能下降,影響了數字技術的有效使用。其次,高校的教育政策和管理體系尚未適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和激勵機制。教育政策的滯后性無法適應新興技術的發展,難以為數字技術融入思政課教學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激勵機制的缺乏,也減少了教師在技術融合方面的積極性,使部分教師不愿積極探索新技術。最后,高校缺乏專業的技術支持團隊。當教師在使用教育平臺過程中遇到技術問題,缺乏及時幫助和指導會阻礙他們積極嘗試和探索新的教育技術。缺乏技術團隊的支持,教師無法獲得必要的技術培訓和指導,這限制了他們將數字技術資源充分融入思政課教學,進而影響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優化
為使數字技術和高校思政課教學實現深度融合,以達到深入、透徹、生動教學的目標,擬從教師能力、技術應用、組織支持三方面尋找優化途徑。
(一)破除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障礙
在教育信息化時代的推動下,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教學模式正逐步讓位于以學生為中心,推崇“人人皆可為師”的新教育模式。成為數字原住民的學生日益增多,他們對技術的熟練應用已經成為常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思政課教師作為數字移民,對數字教育技術較為陌生或不能熟練地使用教育技術。這一數字素養的差距造成了師生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溝通障礙,限制了教師充分發揮教育技術的潛力,嚴重制約了數字技術與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
伴隨著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思政課教師的技術素養已經成為至關重要的方面。技術素養的提升有助于教師靈活使用各種工具,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以適應和引領教育變革。首先,提升數字技能,更新教學觀念。“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觀念相對獨立,其學科本質上是對客觀世界活動的有效指導,因此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較大。”[7]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背景下,思政課的教學模式正在經歷重要轉型,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從以往的“教師為中心”轉向“教師和學生共同主導”,旨在運用數字技術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確保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和方向性。同時,在技術的加持下,推動思政課教學取得良好實效,教師不僅需將學生的網絡生活融入思政課堂,而且要從單向傳播轉為雙向互動,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強化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其次,運用數字技術,豐富教學內容。數字技術作為傳達思想內容的有效工具,在高校思政課中具有顯著價值。思政課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整合數字技術,并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實現既能豐富教學素材,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直觀,還能提升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增強教育的影響力和說服力。利用數字技術,思政課程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融入教學。教師不僅在課堂上,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以真實生活的敘事和語言風格分析和解讀當前社會問題,凸顯思政課在解釋和指導社會現象方面的重要性。最后,運用數字技術,創新教學方法。方法創新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有效途徑。數字技術塑造的新環境對傳統思政課提出了創新教學方法的要求。這些技術既是載體也是工具,為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帶來了機遇和可能性。在傳統的思政課中,教學主要依賴于教師的單向講授,而互動和討論往往受到限制。為應對數字技術對傳統教育方式的挑戰,有必要探索課堂之外的更廣闊教學空間,包括網絡在線教學、隱性教學、虛擬實踐等創新教學策略,以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二)提升技術平臺服務的支撐效能
融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不僅是簡單的疊加,而且是一種互相增強的過程[8]。這需要考慮不同用戶和應用場景的特殊性,并專注于思政課教學改革中教師的實際需求。目前,現有技術平臺在功能設計和內容展示方面往往未能充分滿足教師的現實需求。因此,將教師的偏好和需求以及平臺的運行機制納入技術開發的關鍵環節變得尤為重要,進而提高技術平臺對教育教學的支持和效能。首先,提供個性化教育技術支持。學校和教育技術開發者要重視教師的個性化需求,確保技術平臺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工具和資源,滿足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和目標。例如,一項調查顯示,90%以上的教師表示他們希望有一個定制化的在線課程管理工具,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科和年級的需求。因此,技術平臺需提供可自定義的界面和功能,使教師能夠根據自己的偏好進行個性化設置,提高他們的滿意度和使用效率。其次,促進科技企業和高校共建合作,共同完善教育平臺。為了更好地滿足思政課教學的需求,應鼓勵馬克思主義學院黨政領導部門以及思政課教師參與技術平臺的設計。例如,一些教育技術公司已經開始與教師合作,建立教師咨詢委員會,以獲取他們的反饋和建議。通過綜合各方資源,可以創建一個既反映地區特色又符合高校需求的“智慧思政教學平臺”。這一平臺將為思政課教師提供全面的支持體系,包括課程資源、教學設計、技術操作等方面,確保教師能享受到全程幫助。最后,技術平臺需廣泛收集思政課教師的反饋信息和使用數據,提高技術平臺的效能。例如,在線教育平臺根據教師點擊和互動的數據,調整了推薦教材和資源的算法,使其更準確地滿足教師的需求。同時,為了減少教師在使用技術時的認知壓力和成本負擔,應持續提供專業化的技術服務,包括建立一個專門針對思政課程的技術研發團隊,提供易于理解且更新頻率適宜的技術和操作指南。此外,實施全天候的智能化技術故障處理服務,確保技術問題能夠迅速解決。
(三)深化技教融合的供給側改革力度
評估一個組織制度的適當性,重點在于其是否能促進專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對于高校而言,持續而穩定地支持教師,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和生命價值感,從而增強他們在教學上的自信,增加對教育事業的自覺投入[9]。現有的支持體系尚未能充分保障技術在教師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教育機構需從加大資源投入、完善技術培訓和改進評價制度出發,加強以技術和教育融合為核心的供給側改革。首先,提供支持教師技術賦能的環境和資源。一些高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支持教師的技術賦能和教學創新。例如,學校提供充足的資金用于教師參加教育技術培訓和研討會,購買先進的教育技術設備和軟件,幫助思政課教師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教育技術,增強他們的教學自信和創造力。其次,建立多級聯動技術培訓體系。構建一個全面且高效的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培訓體系,涵蓋從省市級、校級到院系的聯動機制,并確保職前和職后培訓的連貫性。通過建立專門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計劃,強化培訓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專業性,為思政課教師提供機會參與研究項目、課程設計和教育創新。例如,建立教育技術創新中心,制定符合個人需求的“自助式”培訓課程。根據技術類型和課程內容等差異,提供定制化和小班教學,以滿足教師的個性需求,促進教育與技術的持續融合。最后,改進技術融入思政課的制度。一方面,完善技術融入思政課的評價制度。學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需要重新審視教師的評價制度,包括對教師在技術融合和創新教學方面的績效評估,從而更好地考量技術賦能和教學創新的影響。同時,將高等教育機構對“數字思政”建設的重視和支持程度作為評價指標,包括在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學科評估、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等各方面的評價體系中。另一方面,改進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的資助機制。通過項目資助的方式,激勵教師進行技術與教學的深入融合研究,同時對項目的參與資格、評估標準和退出機制進行規范和細化。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
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
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
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3] ?馬松,孫秀玲.新媒體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應用價值、現
實瓶頸及實踐路徑[J].傳媒,2023(11).
[4] ?卓雅.大數據時代傳統文化的網絡化生存新態[J].三峽大
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
[5] ?UNESCO-ICHEI,Institute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
rsity.Research Report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rlin:Springer,2022:
39.
[6] ?江鳳娟,劉曉璇.民族地區教師信息技術使用意愿的影
響因素研究——基于TAM的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
2021(3).
[7] ?鄭士鵬.自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機制構
建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4).
[8] ?楊宗凱.以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教育技術學專
業的歷史擔當[J].電化教育研究,2018(1).
[9] ?李穎,徐嵐.混合式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教學力模型建
構——基于扎根理論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2(9).
收稿日期:2024-03-05
作者簡介:李小梅,重慶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轉換研究”(233237);2024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科學家精神融入理工科院校思政課教學研究”(24SKSZ033);重慶交通大學2023年度黨建工作專項課題“數字技術賦能高校黨建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研究”(DJYB202313);重慶交通大學人才科研項目“新時代中國形象塑造的目標向度研究”(2023年);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新時代中國發展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的敘事邏輯研究”(CYB2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