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繼110所大學撤銷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各個培養單位的處境可謂冰火兩重天,有的確實難以為繼,但獲得成功的也不在少數。對于保留下來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而言,交流互鑒是專業發展必由之路。文章系統總結頭部培養單位切實提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經驗做法以期助力扭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頹勢,推動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經驗分享;華中科技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7-0017-04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涇渭形勢
最近幾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成為網友的熱議。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3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高校共撤銷925個專業點。在2017—2022年被撤銷的專業點中,110所大學撤銷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位居被撤銷專業點首位。“讀著讀著,我的專業就沒了”“從香餑餑到被裁撤,公管專業咋就成了過氣王”“專業被撤銷,我成‘絕版學生了”等網絡標題,使得在讀學生寢食難安,也讓擬報考學生猶豫不決。
根據《2023年高招調查報告》,撤銷的主要是一些不能適應社會經濟變化需求和就業率過低的專業[1]。不管是因為不能適應社會經濟變化需求,還是因為就業率過低,撤銷的專業已被撤銷。不管是因為能夠適應社會經濟變化需求,還是因為就業率不低,保留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312個培養單位還得辦好,而且只能辦得更好。事實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辦學形勢可謂涇渭分明,冰火兩重天,難以為繼的有,取得成功的也不在少數。例如,有9個培養單位入選國家首批“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個單位第二批入選國家“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經過20多年的勇毅奮進,已首批入選國家“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專業能夠首批入選,算是實至名歸。該專業是全校最早的全英語教學試點專業,入選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荊楚卓越經管人才協同育人計劃”,是湖北省品牌專業建設點,也是教育部特色專業、國家試點品牌專業。自2006年起,《中國大學評價》連續多年將華中科技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為中國大學管理學本科A++級專業。自2011年《2017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連續七年將華中科技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排名全國第一。上海軟科《2021中國大學專業排名》將華中科技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歸位A+,居位全國第二。
與此相呼應,該專業學生的一次性就業率超過90%,2023年就業率居全校眾多文科專業之首。最近三年的畢業生繼續深造的平均比例為68.83%,保研推免率為36.36%。高考生源也持續優良,志愿錄取率超過
95%。該專業招生堅持普通一批文理兼收,錄取分數因省份和年份略有差異,但總體都超過600分。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文獻述評
針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一些培養單位早就開始在內省,眾多一線教師啟動了深入研究,推出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有學者直面人才培養瓶頸和出路,如趙云主張,醫科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要堅信、堅守、堅持“醫學與社會科學交融論”,讓專業的發展轉型為醫學與社會科學“雙輪驅動”和“比翼齊飛”,讓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升級為醫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培養”和“融合教育”[2]。鄭代良更直接指出,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既存在現實困境,也面臨長遠瓶頸,因此建議以問題為導向,立足長遠凸特色強質量,保持專業戰略定力,瞄準專業發展定標,堅定人才方案定位,強化師資隊伍定心,拓展社會辦學定向,以實現自我救贖和自我超越[3]。
然而,進一步梳理發現,上述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某些專門領域,未能統攬全局、涵蓋全面,而且主要是根據作者的推演推理提出“應然”,很少基于人才培養實際操作實踐開展總結歸納性研究,繼而提出“實然”建議,以供有關培養單位選擇性采納實操。
三、切實提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經驗做法
本文基于筆者所在的華中科技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歸納凝練出切實提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9條經驗做法。這些經驗做法,不僅豐富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學術文獻,也為徹底扭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頹勢,推動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邁上新臺階貢獻了可供操作的方案。
(一)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決落實人才培養中心地位
大學的根本在于育人。華中科技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帶領下恪守育人根本,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人才培養中心地位,秉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理念,致力于培養理想信念堅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院始終注重師德師風建設,堅持以德為先,引進、選聘教師堅決落實師德一票否決制度;全面落實學校教師職稱評聘有關本科教學質量、數量的硬性規定;全面落實院系領導隨堂聽課制度,確保期中期末教學檢查座談會制度取得實效。該院設有由黨委書記、院長、主管教學副院長、系主任、教授代表、副教授代表、講師代表等組成的教材選用委員會,審定所有教材的選用,堅持優先選用“馬工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設有由主管教學副院長、分管學生工作副書記、教學名師、教授代表、副教授代表、講師代表等組成的教學指導督導委員會,全面指導本科教學,擬定教學相關重大決策決定。
(二)創新學生黨建工作,確保黨員教育落到實處
黨的建設是抓好各項工作的根本。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成立伊始就將學生黨建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核心位置,并致力于學生黨建工作創新。開展學生黨建工作,必須觸及學生思想的深處;必須在學生支部內部大興學習、研究之風;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還應依托教學和學術活動。因此,學院堅持以教師、教學工作為切入點,依托A類學科優勢,將學生黨建與學科建設結合、理想信念教育與學術研究結合、學生黨員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學院為每個班級配備一名班主任,堅持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塑造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人格。學院還充分發揮離退休黨員教師的余熱,聘請他們擔當組織員并負責與擬發展對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談心談話。實踐證明,離退休黨員教師豐富的人生閱歷、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深深地影響和打動著學生,也進一步加深了對學生黨員的教育[4]。十八大以來,學生黨員教育更是躍上新的臺階,延安“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西柏坡、正定和保定紅色實踐教育,韶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建功新時代”專題教育,和弘揚紅旗渠精神、踐行“兩學一做”專題培訓、“三史”學習教育等系列活動,讓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接受洗禮,學生黨員教育取得更顯著效果。多年來,約有一半學生在校期間遞交入黨申請書,進而被發展成為入黨積極分子,每個年級約有40%的學生被發展成為黨員,多個學生黨支部被評為“校優秀黨支部”,多名學生黨支部書記獲得學校“優秀黨支部書記”稱號。
(三)深諳筑牢公共精神之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之功
有人說,“道器相濟,兼有天下”。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公共管理學科是以公共利益、公共價值為導向,研究如何運用公共政策和公共組織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必須接受公共價值取向教育,養成“公共性”特質,練就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濃厚的公共精神。該院堅信,公共精神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服務人民的內在之道,始終堅持通過思政課程、專業課程,全程全域以秉持公共精神、恪守公共價值、謀求公共良策、建立公共善治、提供公共服務、推進公共秩序、避免公共危機塑型教化學生,推動學生將公共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追求公共價值最大化成為學生當然的精神品質、思維定勢和自覺行動。學院同時堅信,信息技術是治國管事的外修之器,特別注重充分利用學院擁有全國首個電子政務博士點的特色和優勢,基于信息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的雄厚積淀,充分發揮其功用,增設“信息化”課程(表1),持續提升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精工打磨學生從事公共事務的核心競爭力。
(四)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素養,全面落實本科教學基礎地位
打鐵還需自身硬,培養高質量學生離不開一流的師資隊伍。二十多年來,學院始終堅持“引進再培養”戰略,通過從國內外引進高水平博士再進行“兩進兩出”(“進政府門、進國外名校門”“出校門、出國門”)培養,提升教師隊伍素養取得了顯著成效。學院現有全職教授20人,副教授18人,教師全員具有知名機構學習研究經歷。在他們中間,有1位教授被聘為高等學校公共管理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位被聘為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專家工作組副組長,1位榮膺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2位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位入選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計劃,1位獲得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文史組第一名并獲授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8位入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卓越學者計劃,2位獲得華中科技大學教學名師榮譽。
學院還通過深化教師評價體系改革,大幅提高教學酬金額度,加大對教學業績突出教師的獎勵力度。引導廣大教師潛心教書育人,抓細落實“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育是根”[5],全面夯實本科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與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
(五)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研究,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學院始終致力教學改革,積極推進教學改革研究,并取得多項教學改革研究成果。獲批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文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主持完成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項,校級精品教材建設項目近20項,出版教材26部,其中3部教材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本科規劃教材,2部教材入選普通高等教育
“十二五”國家級本科規劃教材,1門課程在中國大學
MOOC平臺上線運營并首批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4門課程獲批湖北省省級一流課程,發表教學改革研究論文近百篇,建成中英雙語教學課程23門。《依托區域優勢,高校聯合培養人才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理工科大學公共管理
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得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學院還堅持優化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精選精編、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積極倡導問題導向型、翻轉型、探究式、研究式教學,推動個性化、小班化、國際化教學全覆蓋。學院曾在華中科技大學評選的“學生最滿
意課堂”前14席中占據3席,這在華中科技大學文科院系中絕無僅有。
(六)嚴苛教學全程全域,讓保質保量成為師生共同追求
學院堅決落實學校“一流教學一流本科”要求,始終堅持課堂教學意識形態安全底線和紅線,切實做到“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教育引導教師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和真情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同時,堅決落實本科教學工作基本規范,嚴格教學全程全域,嚴格落實教師調課、代課、停課及補課審批,嚴格執行教學事故認定及處理規定。嚴格推進實驗教學,確保實驗教學質量和效果,絕對保障學生生命財產和公共財產安全。規范學生考試各個環節,確保考試有序、公平,推進以考促學,借考風推動學風;加強畢業論文撰寫過程管理,健全論文撰寫日志制度,確保論文質量,堅決按照學校有關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檢測的通知要求,使用知網查重檢測所有畢業論文,促進學術道德和教風學風建設。
學院堅決落實學生網上評教規定,100%取信學生客觀公正的評教結果。學院公開發布學生權益反映渠道,廣泛收集學生反映,及時回應學生訴求;堅持召開教學期中期末檢查座談會,虛心聽取師生意見,確保問題立行立改、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通過多措并舉,有效引導教師潛心教書,鞭策學生勤奮學習,推動質量要求內化為師生的共同價值和自覺行動。
(七)抓細落實科研實踐育人,強力支持學生的科研實踐活動
學院始終強調學生科研活動、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積極創造條件推動科研活動和社會實踐。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往往是感知科研的第一步。學院80%以上的學生借此路徑開始科研體驗,他們中的許多人從科研“門外漢”變成科研“賢內助”,從不知道問卷調查為何物、怎樣設計調查問卷、如何處理所獲數據、如何展示調研成果,變成了項目申報書填報、調查報告科研論文撰寫的行家里手。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創新教育,累計獲得省級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獎7項,省級優秀學士學位論文獎24項,獲得發明專利2項,連續8年獲得省級大學生科技作品比賽優秀科研成果特等獎,另獲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人文社會科學類作品一等獎,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決賽一等獎。出臺《本科生發表學術論文獎勵辦法》,引導22名學生發表了學術論文。鼓勵申報各類項目,有9個項目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9個項目獲得省級資助,35個項目獲得校級資助,5個項目獲得院級資助。
學院還高度重視社會實踐,每年拿出5萬元支持學生體察民情、關注民生、關心實事、認識國情,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求索真知,在實踐中得到歷練,并連續四年被共青團湖北省委授予“湖北省優秀實踐隊”單位,其中一支暑期社會隊獲共青團中央表彰。
(八)提供一流的跨文化交流體驗機會,開闊學生國際視野,增強學生使命擔當
“國際化”是學院“三化”戰略之一。學院累計招收72個國家的515名留學生,其中碩士生305人,博士生194人,進修生9人,本科生7人,目前在讀國際學生133人。學院堅持推進全面趨同管理,為中外學生提供加深了解、建立友誼、增進互信的機會和平臺,不管是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節日慶典,還是學術報告會、運動會、球賽,都是中外學生齊聚一堂,共同參與,顯著加強了學生的跨文化交流體驗。學院還支持學生赴國(境)外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課程學習、短期實習實踐、畢業設計,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學科競賽等,每年拿出50萬元支持學生參加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雪城大學、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俄羅斯總統國民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等為期半月至半年不等的交流體驗,與挪威奧斯陸大學的本科生交流項目連續5年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項目支持,7位學生獲得資助游學一年。新冠感染疫情之前,該專業57%的學生在校期間至少獲得一次出國交流機會。
無論是借助該院國際大家庭,還是游學世界名校,跨文化交流體驗顯著拓展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喚起了學生的國際責任擔當,對學生未來應對國際公共事務,走向涉外公共事務崗位,甚至是履職國際公共事務崗位,大有裨益。
(九)始終堅持開門辦學,大力推行“請進來”
學院始終堅持開門辦學,廣泛發動各方力量推動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已與哈佛大學、劍橋大學、俄羅斯總統國民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
等數十所著名大學展開廣泛的合作與學術交流。學院還重視“請進來”工作,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科學院通訊院士、美國政治和社會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Susan T.Fiske,美國國家公共管理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Steven Kelman,美國國家公共管理科學院院士、佐治亞大學教授Bradley E.Wright,世界著名經濟學家、以色列巴伊蘭大學教授
Hillman等均曾前來指導交流。知名學者的一場場精彩學術大餐,使學生擴大了知識面、拓展了學術視野、激發了探索未知的動力。與知名學者零距離交流,還讓學生展現了自信、發掘了潛力,部分學生還因此步入世界知名大學,結緣知名導師。
學院注重利用豐富的MPA院友資源,堅持邀請杰出院友現身說法、傳經送寶、教育警示,道道地地的“領導者”、實實在在的“地方官”幫助學生筑牢了求職公共部門的信念,找到了入職公共部門的“竅門”,堅定了履職公共服務崗位的信心,端正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提升了為人民服務的能力。
四、結語
超過110所大學撤銷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已成事實,保留下來的培養單位還得辦好。想要辦好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交流互鑒是必由之路,選擇性學習其他單位的經驗做法,抓細落實練好內功,切實提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中國網.《2023年高招調查報告》發布.[EB/OL].(2023-
06-12)[2023-08-02].http://edu.china.com.cn/2023-06/
12/content_87156332.shtml.
[2] ?趙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衛生事業管理方向)后人才培
養模式的變化、挑戰、機遇——基于復旦大學的研究[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1(5).
[3] ?鄭代良.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危機與前景[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3(7).
[4] ?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黨總支書記在校黨委召開
的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黨員發展工作會議上作典型
發言[EB/OL].(2008-11-05)[2023-07-22].http://cpa.
hust.edu.cn/info/1045/5762.htm.
[5] ?央廣網.教育部: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育是根[EB/OL].
(2018-06-21)[2023-08-02].http://m.cnr.cn/chanjing/
edu/20180621/t20180621_524277761.html.
收稿日期:2023-09-27
作者簡介:譚術魁,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主動迎接人工智能大數據加快公共管理專業改造升級的路徑研究與實踐”(202105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