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興翠
摘要:高山地區具有風景優美、生態優良、民風淳樸等優勢,也存在山高陡坡、溝壑交錯、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等劣勢,如何發揮生態優勢,將其轉化成產業發展的優勢,是高山地區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關鍵。本文分析了高山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制約因素以及發展優勢,提出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增強發展動力、深化改革、健全機制、提供堅強保障等高山地區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
關鍵詞:高山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生態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等指明了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構建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1]。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揮其在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支持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進農村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
1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概念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指在自然鄉村范圍內,以農民為主體,以實現共同發展為目標,集體成員利用集體所有的資源要素通過合作與聯合,實行平等協商、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一種經濟形態[2]。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具有獨特的法律性質和政治性質,既包括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又包括土地、資本、技術、管理等聯合。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顯著特征是聯農帶農,讓農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
2 高山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各地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及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各地都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原則,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有效路徑。但總體來看,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質量不高、動力不足以及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較突出,尤其在高山地區受地理環境限制,發展明顯滯后。
2.1 產業發展類型單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抗風險能力差
高山地區農村集體經濟普遍存在規模小,產業發展層次較低的問題。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不高,已不同程度出現同質化競爭現象,同時產品銷售方式過于單一,無固定標準、特色品牌及穩定渠道,導致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特色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雖后期通過管理開發使集體資產稍有增加,但經營性資產所占比重微乎其微,抗風險能力差。
2.2 發展過度依賴財政支持,村集體經濟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高山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主要依托政府政策扶持,依靠臨時性、短期性的財政轉移支付或項目扶持資金,缺少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的支持,缺乏穩定的資產型、資源型經營性收益,后續發展缺乏資金,自身“造血”能力弱。
2.3 管理不規范,造成集體資產流失或無法獲得增值收益
高山地區農村集體經濟普遍存在管理不規范、治理機制不完善的問題。有的村集體經濟項目管理隨意,缺乏科學性,導致作物減產;有的村項目資金和集體經濟收支管理混亂,開支時,程序不規范,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機制落實不到位,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用發揮不明顯[3]。
3 高山地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高山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受各地區受區位、交通、鄉村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受管理制度與措施、人才及資源等條件限制,發展緩慢。
3.1 缺乏地理區位上的優勢
高山地區普遍存在山高坡陡、溝壑交錯,土地貧瘠,地形蜿蜒崎嶇,離城市或經濟中心較遠,道路交通等級低、通行能力有限、運輸成本高,季節性缺水嚴重,農田水利、生產路等農業設施建設難度大、管護壓力大,通信、網絡、醫療衛生和文化服務等公共基礎設施落后,對人才、資金、技術等發展要素的吸附能力薄弱等問題,極大地阻礙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3.2 缺乏優勢資源
高山地區農村普遍存在可利用資源數量較少、類型單一,缺乏優勢資源的問題,集體經濟產業發展載體少。高山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土地資源浪費的問題,歷史的原因和現實農村勞動力缺乏使部分耕種土地閑置浪費多年,耕種困難,極大地限制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
3.3 缺乏多元化人才
結合目前的實踐,高山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欠缺項目市場分析類、企業管理類、專業技術類等多元化人才。受工作環境和收入的影響,農村中有一技之長、有創業創新精神的青年人和高學歷人員大多外出務工或創業,大多數地方農村集體經濟由村干部管理,而基層干部選拔任用的高素質人才相對不足。許多村干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思想認識不足,內生動力不強,缺乏創新精神,對外部環境和經濟形勢的敏感性不高,沒有重視對特色產業或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對市場需求、發展趨勢的分析研究,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思考,經營能力不強,導致即使有資源條件也得不到很好的利用,集體經濟沒有得到有效管理,收益不高。同時,高山地區農村經濟長期的萎靡使得村民普遍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持悲觀態度,自我發展意識不強,參與積極性不高。
3.4 缺乏長效機制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存在制度性、體制性障礙和制約,缺乏有力的、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扶持政策。比如財務管理等相關制度法規的缺失、產業指導乏力、監管不到位、運行機制不健全、風險防控機制不完善、市場化運作還沒有完全破解等。
4 高山地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對策
高山地區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會人文環境孕育了豐裕的農業資源、景觀資源以及民族文化資源,保持著優良的生態本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以群眾利益為導向,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
4.1 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
4.1.1 摸清資產,盤活資源,增強發展動力
農村資源的有效整合及合理利用是保障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開展鄉村基本情況調查,將現有的集體資產進行盤點并登記入冊,熟悉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閑置農房、宅基地等資產性資源、勞動力資源情況,掌握現有特色產業優勢、自然風光優勢以及地方特色歷史文化優勢,挖掘潛力,將資源優勢發揮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加強市場調查與分析。對目前的市場進行分析,了解產品市場,調查市場潛力,形成市場評估報告。
4.1.2 因地制宜,培育差異化特色產業
結合地方的資源條件和區位特征,突出綠色生態優勢,整合生產要素,創新“多元化”理念,因地制宜地發展集體經濟,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種養結合,農工商結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文旅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實現差異化、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對于高山平壩地區,耕地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可建設高標準農田,整合分散的土地,引入現代化農耕機械設備,根據土壤氣候條件,種植適合的原產地可追溯的高質量糧油蔬菜作物,形成品牌。豐富的森林資源是高山地區的特色,村集體可秉承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發展林下經濟,開發林下種養殖。對于高山草地資源富集的村集體,可發展綠色循環“種養結合”的高山生態養殖業。對擁有獨特優美的自然風光、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村集體而言,可結合當地特色小吃、民族手工業、獨特民宿,發展鄉村旅游,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提高村集體收入。對屬于村集體所有的經營性資產和閑置的農房、宅基地、山地林地等資源重新開發利用,積極創辦農產品加工廠或通過向外出租、承包或村民及組織參股等形式提高村集體資產的利用率,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對于沒有區域優勢、資源較少甚至是沒有資源開發的村集體,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打破地域界限,根據就近或者類似項目組合的方式進行跨區域的聯合開發,推行“強村聯合體”“強村帶弱村”“大村帶小村”等“抱團”發展模式,有效破解單個村經濟實力薄弱、項目建設實施難等問題。
4.1.3 拓寬銷售路徑
將農村集體經濟所銷售的產品注冊商標,依托網絡媒體、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發展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同時通過將周邊特色農產品匯聚到電商集中平臺的方式擴大品牌影響力和產品銷售率,或者買滿直減以及送貨上門的方式提高產品銷量。
4.2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增強發展動力
4.2.1 加強對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宣傳
充分利用電視、網絡、農村廣播等方式,提升各部門、村干部及基層群眾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關注度和發展集體經濟的意愿,營造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良好發展的環境和氛圍。
4.2.2 加強黨組織建設與管理
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班子,選拔和培育一批思路開闊、致富能力強的“頭雁”和“領頭羊”,加強村干部的農村業務知識、法律知識、經營能力和專業技術培訓,強化其對集體經濟的宏觀把握。組織黨員帶頭學習技術、帶頭發展產業、帶頭入股、積極參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實現黨員帶著群眾干,帶動廣大村民共同致富。
4.2.3 加強農民主體地位
調動村民共同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以收取土地流轉資金或是請村民擔任管護員以提高就業率或是通過入股分紅等形式讓更多村民感受到發展經濟的紅利,充分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正確把握與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建立在村民自愿的基礎上,探索農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多變”,以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優化配置。在土地調整、流轉和舊房改造過程中要以農民利益為核心、堅持農民主體性地位。
4.2.4 招賢納士,選拔管理人才
加強專業化團隊運營,市場化發展,不拘一格從鄉賢、返鄉創業者、優秀大學畢業生、大學生村官、退休干部、退役軍人中選一批講政治、善作為、群眾基礎好的、有情懷、會管理、懂經營、能致富的人才作為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積極聘請職業經理人,引進有實力、懂農村、善經營的團隊進行專業的管理運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4.3 深化改革,健全機制,提供堅強保障
4.3.1 制定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
深化農村“三變”改革、土地、林權、水權制度改革,建立積極的激勵和支持政策,重點在稅收、財政、土地等方面給予支持。一是加大各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面,創設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簡化符合財政涉農專項資金政策的審批流程。二是加大農村商業銀行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創新金融產品、優惠利率、優化還款方式,并適當簡化貸款流程,實行“一站式”辦理,讓鄉村干部少跑路。三是對于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企業、項目,加大稅費優惠力度,甚至是稅收減免;四是將財政支持與考核機制相結合,在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領域,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化解村級集體債務。
4.3.2 規范村級管理、制度、決策、監督
一是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示范章程,發揮法人章程在資產管理、利益分配、經營發展方面的規范作用;二是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的管理,進一步規范和完善農村集體經濟重大事項的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民主決策內容、形式和程序;三是加強對村級集體三類資產的監督管理,積極發揮監督管理委員會的作用,確保村級集體合法收入不流失,進一步提高村集體資產利用率,并貫徹落實集體資產公開制度,受群眾監督;四是提高集體經濟數字化治理水平,積極探索數字化管理的APP或小程序,提升集體經濟管理效率。
4.3.3 創新“村企合作”理念,探索發展路徑
聯系部門或企事業單位對各村的幫扶要由“直接給”變為“如何產”,積極幫助村集體找資金找項目,探索發展的出路。要結合時代背景,發展以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合作社和培育新型服務型經營主體。鼓勵民營企業和商會組織,與村委會結對幫扶,創建“村辦企業”“強村公司”,堅持公司化運營,市場化運作,匯聚多方力量發展壯大高山地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的收益分配方式,讓企業留得住,集體有收入、農民得實惠[4]。
5 結語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推動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環節, 也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高山地區農村集體經濟受地理區位、資源、人才、管理體制機制的限制,存在抗風險能力差、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發展緩慢等問題,要根據自身特色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化改革,健全機制,為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供堅強保障。
參考文獻
[1] 楊麗娟.西北欠發達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踐與思考——以莊浪縣為例[J].甘肅農業,2023(9):47-50.
[2] 徐鵬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民農村共同富裕[J].財經科學,2023(12):68-81.
[3] 劉文慧.河南省欒川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22.
[4] 張暉.鄉村治理視閾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J].農村經營管理,2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