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毛子薦 宋辭 劉昭凡



摘? 要:軍民融合是當前航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由國有軍工企業與民參軍企業構成的軍民融合供應鏈成為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要實施載體,民參軍企業嵌入軍工供應鏈將重構傳統軍工供應鏈體系,傳統軍工運作模式已無法適應軍民融合新發展需求,軍民企業構建戰略合作關系是實現軍民深度融合目標的關鍵。以四川省航空制造業軍民融合企業為例,梳理軍民融合背景下航空制造業供應鏈發展現狀,分析發現軍民融合供應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信息傳遞受阻、軍民技術通用化發展難度大、民參軍企業能力不足、合作不對等,提出對涉及民參軍企業的航空制造業供應鏈環節開展建標、分析、優化的持續改善流程,從軍民企業合作關系、信息協同共享、資源優化配置三個方面提出軍民融合供應鏈優化的具體策略,并對未來研究予以展望。
關鍵詞:航空制造業;軍民融合供應鏈;民參軍企業;優化策略;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13.024
Abstract: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supply chain composed of state-owned military enterprises and civilian enterpris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key to achieving the goal of deep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is to build strategic partnerships between military and civilian enterprises. Taking the military
-civilian integration enterprises in the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viation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is sorted out, and the analysis finds that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supply chain are obstructe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difficul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ized military-civilian technology, insufficient capacity of military-civilian enterprises and inconsistent cooperation. The improvement process is proposed, and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optimizing the supply chain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are proposed in three aspects: Cooperation between civil-military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resource optimiz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is foreseen.
Key words: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supply chain; civilian participation in military enterprises; optimization strateg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隨著全球科技競爭日益加劇與國際環境日趨復雜,軍民融合已成為應對外部環境,實現軍民企業優勢資源共享,促進協同創新,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提升國家創新能力與戰略地位的有效途徑[1]。我國航空工業正在全面推進軍民融合、產業融合的發展戰略,四川省作為航空工業和先進制造業強省,為探索航空領域軍民融合發展提供了平臺,諸多民營企業積極響應戰略號召,“參軍”開展航空零部件及配套產品生產、試驗、維修和服務工作,形成了以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成飛)為核心軍工企業的航空制造業軍民融合供應鏈[2],是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要實施載體。
隨著航空工業制造外包層級和規模的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民參軍企業進入航空制造業軍民融合供應鏈,供應鏈規模也隨之擴大,疊加軍民融合供應鏈面臨一般供應鏈不具備的獨特情境,如復雜的軍民企業關系和軍民融合初級發展階段不平衡不健全的內在結構影響,導致傳統的軍工管理與運作模式已不能適應軍民融合供應鏈日趨復雜的管理需求,致使供應鏈暴露了一些問題,不利于供應鏈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受限于國防軍工的涉密性和敏感性,軍民融合供應鏈運作情況鮮少有披露,導致學術界對軍民融合戰略實施載體的具體情況認識不足,給后續針對軍民融合背景下供應鏈的具體問題開展優化研究造成了困擾。隨著軍民融合戰略的深入,航空制造業作為國防建設的重要支柱和軍民融合發展的前沿領域,其軍民融合供應鏈管理能力的提升必將成為關注重點,針對軍民融合背景下航空制造業供應鏈面臨的特殊情境及其導致的問題開展梳理、優化的研究具有良好意義與價值。
1? 文獻綜述
有關軍民融合背景下航空制造業供應鏈優化的研究,主要是從軍民融合供應鏈與航空制造業管理優化的研究基礎上發展而來。
1.1? 有關軍民融合供應鏈的研究
楊銳等[3]指出軍民融合研究中對軍民企業間的重大利益矛盾和敏感政策存在認識不足,導致有關策略的研究對軍民融合的促進作用不明顯;馮亮[4]指出航空制造業供應鏈管理缺乏數字化手段,致使軍民企業間缺乏統籌形成壁壘,導致人員與技術無法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分離,供應鏈效率低下,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孫楚綠等[5]提出細化物流供應鏈應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政策、建立大數據互聯體系,促進大數據技術在軍民融合領域的應用;王超等[6]針對軍工產品特性,指出了軍民融合供應鏈的管理要求比一般供應鏈更加嚴格,民營企業的質量保證能力參差不齊,給質量管控帶來了更大的風險與挑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更為有效的軍民融合供應鏈管理體系;李紹斌等[7]分析了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過程中供應鏈在平戰兩種狀態下面臨的風險,其中包括可靠性、安全保密性和抗毀性等,并提出借力先進信息技術開展軍民融合供應鏈智慧管理;黃鑫等[8]分析了軍民融合供應鏈的中斷風險,對各類中斷情況下軍民企業的應對措施和供應鏈恢復進行模擬,為軍民融合供應鏈的風險策略選擇提供了參考;唐欣等[9]設計了軍民融合產業協調發展過程中的“政策鏈-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四鏈互動模型,實證分析得出軍民融合產業呈現出從基本協調到協調的相互促進狀態;唐光海[10]提出軍民融合發展路徑應是信息融合先行,才能為軍民融合供應鏈管理提供保障;屈春艷等[11]認為實現軍民融合供應鏈整體利益最大化就必須協調好各供應商的利益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最大程度激發各企業的運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古貞等[12-13]研究了軍民融合物流體系建設,并指出軍民融合供應鏈需深化軍企與民企的合作,形成戰略伙伴關系。
1.2? 有關航空制造業管理優化的研究
陳劭文[14]認為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是企業永恒的追求,“消除浪費”和“持續改善”的精益思想不但沒有過時,反而在當今數字與智能制造中與時俱進的發展,正在走向更深化的應用,因此他向中國航空制造業呼吁:只有主動邁向精益,才能達成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高清等[15]通過構建以人員專業化和激勵有效化為基礎,以生產組織精益化、生產計劃均衡化、生產管控透明化為核心的生產管理模型,消除生產過程中的浪費,實現了航空工業成飛縮短生產周期、降低庫存、提升效率和質量、按時交付的優化目標;吳群[16]提出航空制造業一體化庫存管理思路,重點關注與庫存密切相關的物流過程優化,借助先進的物流設施、設備和信息技術逐步完善物流管理效果,構建適應航空制造業的物流體系來減少供應鏈物流中存在的浪費,借此減少不良庫存;牟欣[17]以航空發動機研制單位為例,指出優化生產管理模式取代我國航空制造業沿用原蘇聯生產模式的必要性,堅持信息化建設和專業化整合是推進高質量的前提,通過優化組織結構、加強問題預防、改進工藝流程、改善生產過程、提高人員素養,達成了提高生產效率的目標。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大多僅在航空制造業生產、物流、庫存等企業微觀業務實踐方法論層面提供了優化策略建議,缺乏從供應鏈整體的高度進行探索,同時,尚未針對軍民融合背景下的供應鏈系統開展深入研究,針對軍民融合背景下航空制造業供應鏈面臨的獨特情境及其問題缺乏系統梳理,無法為后續軍民融合研究提供有關產業發展情況參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軍民融合供應鏈初級發展階段存在不平衡不健全的內在結構背景下,從構建我國軍民融合供應鏈現代化發展的視角出發,以航空制造業為例,梳理新時期軍民融合供應鏈面臨的獨特情景,探討其導致的供應鏈問題,為未來軍民融合研究緊密結合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同時,提出軍民融合背景下航空制造業供應鏈優化策略與實施路徑,以期為探索航空制造業軍民深度融合、推動軍民融合供應鏈理論發展提供借鑒。
2? 獨特情境及其問題分析——以調研對象為例
航空制造業軍民融合供應鏈是由最終價值目標不同的民營供應商企業圍繞國有核心軍工企業共同組成,在滿足軍用航空裝備市場需求的同時,以深化軍民企業合作、推進軍民技術通用化發展為目標,經由原材料配套、航空器設計及生產等環節,將各節點企業直至市場客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具有多重目標功能的網鏈復雜集合。通過對成飛及其軍民融合供應鏈中的民參軍企業代表如成都立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愛樂達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德坤航空設備制造有限公司開展時長四年(2018—2022年)不間斷的實地調研后發現,相較于單一軍工供應鏈或一般供應鏈,軍民融合供應鏈面臨著獨特情境,軍民企業的“國有”與“民營”身份存在明顯差別,這類因素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造成了負面影響。要為境況類似的軍民融合企業制定適用于軍民融合背景下的供應鏈管理優化策略與實施路徑,需要對軍民融合供應鏈問題的本質進行梳理?,F階段軍民融合供應鏈面臨的獨特情境及其導致的問題來源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2.1? 軍民融合供應鏈系統先天短板
航空制造業軍民融合供應鏈面臨復雜的軍民企業構成、嚴格的保密要求和航空高科技屬性等獨特情境。譬如,為確保國防軍工信息的安全,航空制造業信息的保密要求高于一般供應鏈商業秘密的保密要求,軍民企業在保密環境下尚未應用互聯網等技術實現信息實時共享,當前依靠光盤等實物載體的信息傳遞方式效率極低,導致信息傳遞不及時,迫使軍民融合供應鏈上許多人員花費過多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從事消息傳遞、確認、協調的重復勞動,致使信息處理不準確、不及時,軍民企業間存在信息孤島與牛鞭效應,在這一背景下,民參軍企業無法獲取核心軍工企業積累的軍品生產、質量、安全等管理經驗,在“參軍”的摸索過程中,極易重現核心軍工企業曾經已出現過的軍品生產、質量、安全等問題。
再如,因國防軍工保密特性與國家安全戰略需要,我國航空裝備研制已形成封閉狀態的保密防范體制,該體制使得航空科技具有明顯的專業壁壘與壟斷特征,在這一背景下,民參軍企業不具備航空裝備部分關鍵生產技術與質量控制能力如熱表處理和特種檢測,并且難以承受形成這類能力所需的設備資金投入與超長培訓周期。部分航空零部件外包生產過程中需要多次進行熱表處理和特種檢測,在此期間民參軍企業完成一道中間工序后就需將半成品反復運回核心軍工企業,依賴其設施設備與技術人員幫扶完成關鍵過程生產與質量控制,這一過程不僅擾亂了核心軍工企業的生產計劃,還對民參軍企業造成了極大的物流浪費和時間等待,同時軍品零部件繁瑣的物流出廠、入廠保密手續加劇了不必要的等待時間。
此外,由于全球軍工科技與軍貿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核心軍工企業對民參軍企業的運作效率和響應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軍民融合供應鏈越來越強調制造的敏捷性、高效性和低成本的生產活動方向,通過壓縮生產時間和成本達到提高供應鏈競爭力的目的。然而受限于軍民企業不同的最終價值目標,雙方在開展供應鏈優化的過程中長期存在難以調和的重大利益矛盾與分歧,阻礙了供應鏈優化的順利推進。
為避免民參軍企業發生泄密,國有軍工企業對民參軍企業設置了較多限制,其中缺乏決策自主權對民參軍企業造成了嚴重負面影響,譬如,在供應鏈設計階段民參軍企業需要沿用國有軍工企業的傳統軍工運作模式,這類運作模式并不能適應民營企業的靈活機制,嚴重限制了民參軍企業的潛力釋放,由此影響了民參軍企業的經濟效益增長,損害了供應鏈績效。
2.2? “民參軍”企業的困擾
航空制造業軍民融合供應鏈當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許多沒有軍工背景、資質較弱的民參軍企業初次參與軍工生產,存在能力跟不上、業務流程不熟悉、信息化建設落后、軍品管理薄弱、工廠布局混亂等問題,繁重的生產任務使軍民企業沒有足夠的精力與動力開展改善與培訓,導致軍民融合供應鏈長期面臨低效與質量問題。
民參軍企業及其員工尚不具備強烈的強軍報國使命意識,對于“參軍”的困難與挑戰缺乏清晰認識,許多業務流程未能針對軍民融合進行設計和改良,簡單復制民品生產方式“參軍”,其次,民參軍企業注重短期效益,受軍品生產高投入、小批量、長周期、回報慢的特點與民參軍企業缺乏有效激勵措施的雙重影響,員工不能適應軍品生產需求,導致民參軍企業長期面臨人員流動性大,不利于民營企業培養專業穩定的“參軍”人才隊伍。
在軍民融合供應鏈發展的現階段,雖然已形成多主體參與、開放合作的局面,核心軍工企業在合作中仍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軍民企業間缺乏協商渠道,加劇了軍企與民企合作不對等的情況,“國有”與“民營”間壁壘高筑,損害了民參軍企業的積極性,致使軍民融合供應鏈長期處于初級合作狀態,疊加民參軍企業面臨資金不足、缺乏科研補貼和稅收減免政策支持等不利因素,阻礙了民參軍企業開展技術“軍為民用”成果轉換和供應鏈經濟效益的突破性提升。
我國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技術創新體系,時至今日某些軍用技術領域相較于民用技術領域已不再具備優勢,由核心軍工企業主導的軍民融合供應鏈存在新技術應用必須絕對安全、絕對可靠的固有思維,嚴重掣肘了對技術“民為軍用”的探索,不利于軍民技術通用化發展。民參軍企業的一些新技術與管理方法成果具備推廣前景與安全保障,相對核心軍工企業的現有技術與管理方法具有更好的經濟性,但受限于“民營”身份,無法及時轉化成果應用于軍民融合供應鏈,阻礙了軍民企業經濟效益和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
3? 軍民融合供應鏈優化策略
通過對航空制造業軍民融合供應鏈定義與獨特情境及其導致的問題進行分析,發現該供應鏈具有較大的優化空間,結合產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的要求[18],提出構建軍民融合供應鏈建標、分析、優化的持續改善流程,通過建立軍民融合供應鏈評價標準,識別供應鏈及各軍民企業在生產能力、組織架構、業務流程、信息化程度領域中存在的不足,并由軍民企業協同配合進行優化,依靠供應鏈改善后提升的經濟效益為激勵,再循環開展持續改善流程,促進軍民融合背景下航空制造業供應鏈管理體系能力提升,是一項軍民企業共同參與治理,針對軍民融合供應鏈獨特情境造成的問題“對癥下藥”,促進供應鏈資源最大化利用與優勢互補的復雜管理工程如圖1所示。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優化策略。
3.1? 加強軍民企業間的分工與合作
加強軍民企業間的分工與合作是軍民融合供應鏈優化的首要重點,同時也是未來探索軍民融合供應鏈深度優化的基礎。民參軍企業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經濟利益,因此,首先需要核心軍工企業轉變固有思維,弱化自身的“國有”與民參軍企業的“民營”背景標簽,突破雙方不同系統間存在的壁壘,打破不平等合作模式,堅持與民參軍企業利益均衡分配,持續加強軍民企業供應鏈戰略伙伴關系建設,從而激發民參軍企業的“參軍”積極性,增強軍民企業聯結效率,為進一步統籌協調軍民企業優勢資源、激發軍民融合供應鏈潛能和開展供應鏈協同管理,打造供應鏈優化構建良好基礎。
軍民融合供應鏈是一個跨企業、跨專業、跨系統、跨地區的軍民企業集合,為確保供應鏈優化的持續性和協調性,開展供應鏈協同管理需要成立由核心軍工企業牽頭、民參軍企業共同組成的軍民融合供應鏈管理部門,從而有效協調和控制軍民融合供應鏈軍民企業間的利益分配與生產行為,推動軍民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體系的業務流程重組優化,細化軍民企業間的分工與責任。
同時,核心軍工企業應加強供應鏈文化建設,積極引領民參軍企業突出使命意識、提高站位高度,將愛國情、強國志融入到軍民融合供應鏈管理實踐中,聚焦一流軍隊與一流供應鏈建設,與核心軍工企業異體同心推動軍民融合供應鏈的高質量發展。
3.2? 構建信息協同共享平臺
軍民融合供應鏈優化的第二個重點是實現軍民企業間的信息協同共享,低效的信息傳遞方式導致軍民企業無法及時掌握所需的供應鏈信息并管理決策,阻礙了軍民融合供應鏈管理集成化發展。然而構建跨越軍民企業的信息協同共享平臺要比實現一般供應鏈信息協同共享難度更大,其中安全保密性是軍民融合供應鏈實現跨軍民企業信息傳遞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因此,軍民融合供應鏈要加快探索建立滿足國防軍工安全保密要求的信息協同共享平臺,推動核心軍工企業與民參軍企業信息資源與市場資源的開放共享,推動供應鏈管理向平臺化、專業化和數字化方向發展,實現供應鏈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協同共享,暢通軍民企業間的業務流程,將供應鏈運作過程中產生的客戶需求信息、物料消耗信息、資金流信息、物流信息、生產管理信息、設備信息等信息上傳至信息協同共享平臺,由軍代表對相關信息的安全保密與合理應用進行監督,由軍民企業共同構成的軍民融合供應鏈管理部門對相關信息進行準確收集、有序整理、科學分析、高效傳遞、有效利用,協商制定各類計劃與方案如圖2所示,增強軍民企業間的信息互動性與協作效率,實現軍民企業管理上的統籌協調。
高效的信息協同共享可以使軍民融合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軍民融合供應鏈和軍隊之間的協作更加緊密,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更加潤滑順暢,有效增強軍民融合供應鏈管理的計劃性、協同性和預測性。借助信息協同共享平臺優化現階段軍民融合供應鏈軍民企業職能化的組織結構,打通“端到端”的價值鏈,將軍隊需求與軍民企業緊密鏈接,使軍民融合供應鏈反應更加靈敏,快速響應軍隊需求,為國防裝備現代化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尤其是在戰時有利于迅速響應國防工業動員,集中軍民融合企業優勢資源為軍隊提供國防裝備與技術支持。
3.3? 軍民企業資源優化配置
軍民融合供應鏈優化的第三個重點在于識別各軍民企業的優勢資源并優化配置。軍民融合供應鏈必將面臨戰時突發情況等中斷風險,因此必須構建軍民企業戰略合作關系與開放創新體系,在“軍為民用”、“民為軍用”和“軍民互用”上深入探索,減少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兩個相對獨立技術創新體系的重復研發浪費;甄別推廣軍民融合供應鏈節點企業中的優勢技術與管理方法,實現技術與管理方法的軍民通用化發展與優勢互補,突出提升軍民融合供應鏈軍民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為加快攻克航空制造業“硬科技”缺失和航空科技“卡脖子”問題提供方案,增強軍民融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針對民參軍企業不具備航空裝備部分關鍵生產技術與質量控制能力,導致的物流浪費和時間等待問題,核心軍工企業可基于航空裝備生產技術與質量控制能力,通過軍民融合供應鏈持續改善流程對民參軍企業開展系統的動態能力評估,確定民參軍企業當前的能力缺口如缺乏熱表處理、特種檢測能力,依托核心軍工企業現有資源與地方航空產業園,同民參軍企業共建共享功能中心,重組優化現有資源對民參軍企業進行優勢資源共享和能力缺口補全。軍民企業共駐同一園區內實現生產、運輸、倉儲、信息傳遞等活動的功能一體化,實現上述活動在地理上分散的民參軍企業和核心軍工企業之間的空間一體化,從而暢通廠區內的跨軍民企業信息傳遞,提升信息傳遞的及時性與準確性,優化供應鏈涉及民參軍企業生產工序的零部件的復雜物流層級和路徑,有效避免民參軍企業半成品周轉反復進出核心軍工企業廠區的繁瑣保密手續和物流浪費如圖3所示。同時,軍民企業共駐航空產業園內更有利于核心軍工企業對民參軍企業開展能力培育,孵化專業化的民參軍企業戰略合作伙伴,增強軍民企業聯結效率,提高供應鏈高效性與敏捷性。
4? 結論與展望
以往的文獻大多僅在航空制造業企業微觀業務實踐方法論層面提供了優化策略建議,缺乏從供應鏈整體的高度進行探索,針對軍民融合背景下的供應鏈系統優化還缺乏深入研究,同時,受限于國防軍工的涉密性和敏感性,軍民融合供應鏈運作情況鮮少有披露,尚未針對軍民融合背景下航空制造業供應鏈面臨的獨特情境及其問題開展系統梳理,導致學術界對軍民融合戰略實施載體的具體情況認識不足,給后續針對軍民融合背景下供應鏈的具體問題開展優化研究造成了困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以理論闡述與經驗事實為基礎梳理了航空制造業軍民融合供應鏈發展現狀,為后續軍民融合供應鏈研究的開展緊密結合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情況提供了實踐素材與理論參考,同時,突破以往文獻研究的局限性,豐富了特殊供應鏈在復雜情境下的優化策略研究。針對我國航空制造業軍民融合供應鏈發展現狀進行梳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軍民融合供應鏈面臨獨特情境,這類獨特情境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造成了負面影響,同時發現供應鏈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第二,提出構建軍民融合供應鏈建標、分析、優化的持續改善流程,針對軍民融合背景下的供應鏈問題開展優化,促進軍民企業間資源最大化利用與優勢互補;第三,從軍民企業合作關系方面提出軍民企業共同成立軍民融合供應鏈管理部門,開展供應鏈協同管理與文化建設,從信息協同共享方面提出加快探索建立滿足國防軍工安全保密要求的信息協同共享平臺,實現軍民企業信息共享,從資源優化配置方面提出通過探索軍民互用減少重復性研發投入,借助航空產業園重組優化現有資源,實現軍民企業一體化,為生產、物流、信息傳遞等提供便利。
要實現軍民融合供應鏈優化,需要軍民企業協同推進,但礙于軍民企業具有不同的屬性與價值追求,短時間內兩者難以達成一致的優化目標,在優化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定阻力。核心軍工企業統籌軍民融合供應鏈全局發展的優化過程必然會造成民參軍企業局部利益受損,然而從長遠的發展前景來看,這項復雜的優化管理工程仍是解決軍民融合供應鏈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未來研究應精準把握軍民融合戰略實施載體的實際情況,圍繞軍民企業兩者間的關系進一步梳理軍民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分歧、風險,豐富軍民融合供應鏈實踐素材與理論基礎,深入軍民企業一體化、民參軍企業能力提升和軍民融合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為境況類似的軍民融合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學術建議。
參考文獻:
[1] 譚瑞松. 主動作為實現航空科技創新的跨越式提升[J]. 現代制造,2021(10):52.
[2] 方煒,趙健健,李正鋒. 航空工業軍民融合式發展研究綜述[J]. 航空工程進展,2020,11(1):27-36.
[3] 楊銳,何玉梅,程璇. 四川省航空產業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對策——基于國際經驗及省內企業的調查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4):124-130.
[4] 馮亮. 航空制造供應鏈管理模式與升級[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42(S2):10-14.
[5] 孫楚綠,于麗艷. 大數據對物流供應鏈創新發展的影響與應用對策[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187-192.
[6] 王超,李家杰,程子明. 軍民融合企業供應鏈管理探索[J]. 電子質量,2018(5):35-39.
[7] 李紹斌,姜大立,付高陽,等. 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下軍事供應鏈風險管控[J]. 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9,21(8):53-57.
[8] 黃鑫,陳洪轉,何益欣. 完全供應中斷的復雜裝備軍民協同創新的供應商風險策略研究[J/OL]. 中國管理科學:1-12[2023
-06-27]. https://doi.org/10.16381/j.cnki.issn1003-207x.2020.1914.
[9] 唐欣,許永斌. 四鏈互動視角下軍民融合產業協調發展評價[J].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93-99.
[10] 唐光海. 軍民信息融合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2):88-92.
[11] 屈春艷,劉曉輝. 軍民融合式供應鏈物流服務商利益分配模型研究[J]. 物流技術,2013,32(21):360-362,365.
[12] 古貞,譚清美. 軍民融合物流體系構建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0):228-235.
[13] 古貞,譚清美. 軍民融合供應鏈集成化管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1):226-235.
[14] 陳紹文. 由數字制造引發對精益的再思考[J]. 航空制造技術,2014(4):58-61.
[15] 高清,羅美蘭,周航天,等. 大型國有制造企業生產管理的困境與破解策略[J]. 制造技術與機床,2018(11):166-170.
[16] 吳群. 航空制造企業物料精益一體化庫存管理策略研究[J]. 物流技術,2013,32(17):380-382.
[17] 牟欣. 一家高科技企業的精益生產實踐[J]. 企業管理,2014(8):83-84.
[18] 佚名. 李克強:遵循市場規律,瘦身健體提質增效[J]. 國資報告,20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