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娟
逆向設計不同于常規的教學設計,指的是教師基于以終為始的理念,從學生習得的角度出發,詳細闡明預期學習結果,以此確定教學目標,探尋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的教學方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課程的主題內容和教學目標,根據高中生的語文學習基礎和認知能力,結合課程逆向設計的特點,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課程逆向設計的意義,以此為基礎探究科學有效的教學對策,更好發揮課程逆向設計的重要價值。
一、課程逆向設計的特點
(一)主體性
逆向教學設計是一種以學習結果為目標的教學設計模型,它強調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先研究確定課程內容,分析學生需求,然后確定單元主題和單元教學目標。因此,各項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等設計教學方案,強調學生的學習成果,引領學生參與評價,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
(二)整體性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課程逆向設計是一個整體,不論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還是教學評價都要體現整體性。教師要根據課程主題內容先確定學習目標,設計評價標準與評價方式,再搜集與整理相應的教學資源,設計各項教學活動,確保各個教學環節的銜接。
(三)有效性
為了提升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引領學生積極參與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與探究、課后鞏固與復習,教師要根據課程主題內容、教學目標、基本學情等先確定學習目標,設計和制作教案、課件和學案等,輔助學生課前預習,再以此為基礎組織課堂教學活動,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有效性。
(四)診斷性
課程逆向設計要融合“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融入評價,以更好地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引導等多重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給予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積極進行自查自糾,更好地優化教學過程,有效提高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成效。
(五)探究性
基于課程逆向設計的理念,教師在課前設計完善的教學目標,提前確定評價標準,組織與實施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引領學生參與小組合作探究。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引領學生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積極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理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課程逆向設計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實施課程逆向設計,需要先根據課程的主題內容和基本學情確定課程教學目標,提前規劃評價方案,布置自主學習任務并提供預習資源,要求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教師要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合作探究任務,引領學生積極探究。比如,在部編版必修上冊《沁園春·長沙》教學時,教師要準備本課的圖文資源,布置課前預習任務,以此輔助學生預習課文,熟悉詩歌內容,有效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前預習。
(二)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課程逆向設計,能夠更好地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根據逆向教學設計的理念,在教學開始前,教師要明確學習目標,并根據教學目標確定評價標準,準備相應的教學資源,設計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針對性學習。比如,在部編版必修上冊《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教學時,教師可以明確學習目標:認識新聞評論的文體特點,掌握基本寫作方法;厘清文章脈絡結構,學習多種論證方法融合的寫作方法,理解“引證法”;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與作用,傳承工匠精神,體會其對當代意義。教師以此確定評價標準,引領學生進行針對性學習,從而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三)凸顯評價引領教與學的理念
在課程逆向設計中,教師要在教學活動開始前確定評價標準,制定評價方案,并將評價融入整個教學活動中。這種設計理念可以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并作出相應調整,從而讓教學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在部編版必修上冊《短歌行》教學中,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鑒賞詩歌比興和用典的手法,理解“憂”的含義,難點是感受詩歌雄健深沉的意境,體會詩人渴望招賢納才和建功立業的心情。教師以此設計評價標準,即自評、互評、總評相融合,過程與結果相融合,定性與定量相融合的評價方案。
(四)發揮問題的引導作用
在高中語文課程逆向設計中,教師要分析課程主題內容,提前準備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創設生動情境,引發學生積極觀察,再提出多樣的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以高效導入教學,發揮問題的引導作用。比如,在部編版選修上冊《長征勝利萬歲》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電視劇《長征》的片段、《七律·長征》的原文和朗誦音頻、紅軍長征路線圖等資源,先用圖文創設紅軍長征的大背景,再播放《長征》中吳起鎮戰斗的視頻,以此快速吸引學生的關注,引發學生認真觀察和相互交流。教師根據文章和情境提出問題:“影像中出現了哪些人物?影像主要描述的是哪段戰斗?這篇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教師創設這類問題情境,能夠更好地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在課文中尋找答案,以此生動高效地導入課程,發揮問題的引導價值。
(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程逆向設計中,教師是指導者、引導者、促進者,學生則是課程學習的主體,因此逆向設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需求,設計突出學生主體的教學活動與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積極地參與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比如,在部編版必修上冊“家鄉文化生活”主題教學中,這節課包括多項學習活動:記錄家鄉的人和物、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參與家鄉文化建設。對于這項教學主題,教師要提前做好教學設計,引領學生參與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高中語文教學課程逆向設計的對策
基于高中語文教學中課程逆向設計的意義,教師要規劃和落實教學對策,主要的流程是確定預期結果、確定評估依據、規劃學習目標、實施教學策略、反思以及改進。下文以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五單元《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為例,探究基于課程逆向設計意義的教學對策。
(一)確定預期結果
基于高中語文教學中課程逆向設計的意義,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與課程內容,結合基本學情確定課程教學目標。通常來說,課程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但課程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要明確學生應當知道什么內容,理解哪些知識,能做到什么,什么內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以此為基礎,教師要全方位分析課程和學情,確定更為完善的預期結果。
關于整本書閱讀,學生需要學習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積累閱讀整本書的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拓寬閱讀視野,從而終身受益。《鄉土中國》是一本社會學的學術著作,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著。先生提到:書中所寫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殊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者從傳統農村入手研究中國基層生活,這緣于作者對中國鄉土社會的了解和情感,也是一種可貴的文化自覺。因此,通過閱讀這本書,學生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國家與人民。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確定預期結果:閱讀本書,理解其中的“禮俗社會”等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觀點,認識本書的學術價值;學會根據閱讀目的選擇閱讀方法,積累閱讀學術著作的經驗;分析整體框架,把握全書邏輯思路,構建知識體系;關注“問題”,學以致用;拓展閱讀,知人論世。教師根據這些預習結果規劃教學目標,準備豐富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資源。
(二)確定評估依據
在課程逆向設計的背景下,教師要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這樣才能更好地明確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結果,明確哪些證據可以證明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的程度。評估依據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課堂參與情況,前者是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技能運用能力(如分析、評價和解決問題能力等);后者包括教學活動參與度、學習積極性等。
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先確定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評估證據,如是否掌握“禮俗社會”“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男女有別”“血緣社會”等核心概念,是否能結合作者論述與相關資料深入地理解作者觀點。
關于技能運用能力,主要要求學生不僅知道結論,還要掌握結論的形成過程,涉及辨識、分析、比較、歸納等能力,這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關。關于學生的參與情況,教師要基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情況進行評估,包括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參與交流與探討的情況、參與復習以及鞏固的情況等。教師要融合這些內容,將其作為評估的主要證據,設計核心素養導向、過程融合結果、定性融合定量的多元主體評價體系,組織與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引領學生積極參與。
(三)規劃學習目標
基于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在根據逆向設計的理念確定預期結果和評估依據后,教師還要規劃適合學生能力基礎的學習目標,即應實行怎樣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當考慮如果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與技能;哪些活動能更好地讓學生掌握核心概念和主要技能;課程教學中應當重點教授哪些內容,應當指導學生做什么,應當運用哪些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資源。在明確這些內容后,教師可以更好地設計相關教學活動。
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全面分析本書的主題和內容,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概念,需要掌握整本書閱讀能力、信息搜集與整理能力、推理判斷能力等。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活動,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整本書的核心概念和相關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重點教授學生閱讀策略,通過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式,引入圖文課件、微課視頻等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關于閱讀策略,教師要指導學生一要有閱讀的“預期”,明確閱讀本書所要達到的預期;二要做到先“粗”后“細”,逐步推進;三要抓住核心概念,找到概念間的聯系;四要關注作者的研究思路;五要反復閱讀和積極思考。
(四)實施教學策略
在完成上述的一系列課程逆向設計活動后,教師還要實施具體的教學策略,主要是根據此前的教學設計組織與實施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相關表現做好點撥與指導,幫助學生高效學習與探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初步閱讀環節,教師先借助智慧平臺、交互白板等介紹閱讀整本書的基本方法:一是先閱讀書籍的封面、序言、后記等部分,以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等;二是繼續瀏覽全書的目錄,以大致了解著作的基本內容與篇章結構,然后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篇章初步閱讀,這個環節要做到快速閱讀,了解大致內容;三是精讀或細讀,這個過程需要從頭到尾閱讀,注重其中的概念、材料、論證、推理等要素,要前后聯系、深入思考、不斷提煉,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與作者的主要觀點。
關于具體內容的閱讀,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自主閱讀與合作探究的反饋指導其閱讀各篇文章的方法:先閱讀篇章的標題,預測推想,再閱讀各段內容,篩選重要的概念和語句,理解各段內容,最后觀照全篇內容,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觀點與論述的邏輯。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此為指導積極參與自主閱讀與合作探究,查閱資料,提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以便在課堂上解答出來。
(五)反思以及改進
當各組學生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得到一些結果后,教師要根據預期的結果和評估依據對其學習情況進行點評,對其優點進行表揚,鼓勵其他學生向優秀者學習。這個過程中還會發現一些問題,教師要先引領學生自主參與反思,然后在課堂上分組展現,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最后綜合各小組的反思情況進行總結講解,指導學生改進方法,幫助學生做好課后改進與優化。
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當各組學生完成初步的閱讀任務后,教師要先讓各組學生展現相應的閱讀成果,如閱讀筆記、讀書感悟等,再綜合學生的課堂閱讀探究過程與閱讀成果,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和小組進行表揚,對表現一般的學生與小組進行鼓勵和引導,讓他們向優秀學生學習。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繼續交流和探討,然后在課堂上展現,其他小組補充要點。教師根據各組學生的展現情況進行點評與補充,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結合課程逆向設計的特點,探究高中語文教學中課程逆向設計的意義,并以此提出高中語文課程逆向設計的教學對策。教師要根據學情和教材落實以上的教學對策,更好地發揮課程逆向設計的價值,有效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成效,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