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恂恂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音樂跨越了地理界限,變得全球化,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面臨著挑戰與機遇。我國的戲曲藝術以新的面貌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成為一種流行現象,這反映了在基礎教育層面,對于戲曲這一國家文化遺產的重視日益增加,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對戲曲教育的強化,目的是傳承并弘揚傳統音樂文化。如何在小學階段有效滲透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是重要的研究課題。
本文概述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分析如何從多樣教學模式、音樂實踐活動、戲曲的演唱實踐以及“比較”教學等方面滲透傳統音樂文化。研究發現,通過看、聽、唱、演等教學方法,結合戲曲伴奏、戲服、臉譜等元素,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識和興趣,使其深刻理解并體驗到傳統音樂的深層文化價值,促進文化傳承和弘揚。
一、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富內涵
早期農業社會的民間藝術家們不僅在從事農業勞動時保持了音樂的傳承與創新,還借此表達了深層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看法。隨著時間推移、社會向前發展,居民區的擴大和不同民族之間的頻繁交流,促進了民族音樂的廣泛傳播和繁榮。各國都擁有各自獨特的音樂傳統,這些傳統不僅在歷史上被傳承下來,而且其作品中還承載了文化智慧,這種智慧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心靈世界并豐富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傳統音樂不僅涵蓋了特定的作品,還包括了特定的音樂形式,不同民族音樂的形式和特色各不相同,它們的發展歷史也展現了多樣性,在探討民族音樂的發展時,我們不能忽視現代音樂文化的影響,避免陷入割裂歷史的思維誤區。
傳統音樂作為各民族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精神遺產,不僅展現了各民族的信仰和智慧,而且構建了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確保了它在全球音樂舞臺上的獨特地位。傳統音樂作為一種歷史與文化的結晶,實質上反映了不同文化群體在歷史的長河中的相互交流、學習和影響。同時,外部音樂文化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本土音樂文化的發展和變革,使傳統音樂在其內涵和表達上呈現出獨特的豐富性與多元性。
在教育領域,教師必須深刻理解傳統音樂的獨特價值和深層意義,確保其能在現代社會中得到有效傳承和弘揚,促進人們精神層面的進一步提升。
二、多樣教學模式中的傳統音樂文化滲透
(一)拓寬視野,現場教學與傳統音樂文化融合
在教育的早期階段,教師通常結合自己的基本音樂才能和專業知識,向學生展示音樂作品。面對傳統視頻教學方法未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挑戰,尤其是在戲劇學習中,許多學生因難以理解內容而缺乏耐心,相比之下,教師的現場表演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新奇的體驗,有效地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沉浸在學習環境中。在這種互動式學習模式中,教師利用戲曲的各種道具,包括面具、服裝和伴奏音樂等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他們更全面地理解戲曲的各個方面。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將傳統音樂文化呈現給學生,還為他們打下了一個堅實的文化基礎,便于他們進行深入探索。
(二)傾聽,戲劇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度體驗
在戲劇藝術的教育過程中,掌握戲劇的文體成了一大挑戰。戲曲的旋律與普通歌曲明顯不同,它融合了眾多戲種獨有的音樂風格。例如,昆曲與豫劇在旋律上的差異顯著,包括旋律走向、節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區別。將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融入音樂鑒賞教學,是音樂美育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環節。通過系統的聽力訓練,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各種曲調的特性,如欣賞典型作品,學生能夠把握京劇中“西皮”和“二黃”的藝術風格。
(三)唱響傳統,戲曲演唱教學與音樂文化的融合
在戲曲演唱學習中,除了必須熟練掌握音高和節奏基礎外,對于戲曲唱腔的特定發音技巧和唱腔風格的把握也至關重要。因此,在戲曲演唱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探索并應用多樣化的演唱技巧,以提高演唱技能的精確性,深入理解唱腔的獨特性,體驗傳統音樂的獨特魅力,掌握戲曲藝術的精細之處,使傳統文化精髓得以在每一次發音中得到傳達和體現。
(四)演繹經典,戲劇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沉浸式體驗
在戲劇藝術教學過程中,僅僅依賴歌唱是不足夠的,因為戲劇藝術的表現形式涵蓋了歌唱與肢體語言。其中,“演”成為展示戲劇藝術文化的關鍵手段,即使不發一言,一個藝術家也能僅通過身體語言傳達深刻含義,這是戲劇與其他音樂藝術形式區別的顯著特點。因此,將歌唱與表演相結合,構成了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戲劇中的每個動作和姿態都承載了特定的意義和標準,在這樣的“表演”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便構成了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三、音樂實踐中的傳統音樂文化深度體驗與傳承
在小學音樂與戲劇教育中,僅僅依賴教師的講授是不足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生作為教育的核心參與者,應當積極進行探索和建立自己的舞臺。在開始創作之前,學生需要建立堅實的演唱基礎。教師應鼓勵學生基于這個基礎發揮創意,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獨立創作。而且,學生也應該自主探索如何管理舞臺布置、道具使用和伴奏選擇等方面。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相關技能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將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融入自己的思維和實踐中。
(一)傳統音樂文化的“節奏審美”在戲曲伴奏中的體現
在學生的個人探索活動中,他們能夠對不同種類的樂器及其獨特屬性有所了解,初步掌握“唱腔”與“伴奏”之間的相互作用。教師在課堂上應利用聽覺、視覺和實際演奏等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直接感受到中國古典音樂文化中“散板”的美學特質。即便是使用最基本的打擊樂器,也足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戲曲音樂的節奏變化,如“由緩至快”的過渡和“有板有眼”的節奏特色。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學生能夠深刻體驗到音樂中的節奏美感。
(二)戲服、臉譜與道具:傳統音樂文化中的“色彩美學”體現
音樂教育中,教師常采取的一種教學策略是鼓勵學生通過聯覺、聽覺、視覺以及色彩感知來表達音樂中的情感。在戲劇藝術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探索戲劇服裝、面具等元素,如通過顏色象征(紅色代表忠誠,白色象征邪惡,綠色和藍色分別表示異類和勇猛,黑色和黃色代表剛烈和智慧等)來塑造不同的角色形象。傳統戲劇利用基本五色(紅、黃、綠、黑、白)及次級五色(紫、藍、粉紅、絳紅、湖藍),并結合特殊色彩如皎月色、古銅色、秋香色等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通過色彩運用來繪制豐富多樣的人物形象。
(三)戲曲劇種與傳統音樂文化的交融
戲曲藝術這一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綜合性舞臺表演形式,融合了民間舞蹈、敘事歌唱以及喜劇演出等多種藝術手段,孕育出眾多知名的音樂文化精品。
1.戲曲種類方面的融合。
中國幅員遼闊,多樣的地形和豐富的語言環境孕育了戲曲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各具特色的戲曲形式應運而生,展示了文化的多元化。據概覽,中國共有戲曲種類超過三百種,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介紹各種戲曲劇種,能夠有效地向學生傳遞和弘揚音樂文化的精髓。
人音版小學音樂四年級第八單元是關于戲曲學習的章節,課程內容精選介紹了京劇這一古老劇種的基本元素,包括角色行當“生、旦、凈、末、丑”,表演技巧“唱、念、做、打”,以及主要唱腔“西皮”與“二黃”。通過實際的戲曲表演或者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教師能夠有效地向學生展現京劇的獨特魅力,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一劇種。
針對不同地區的學校,教師可以引入本地流行的戲曲劇種,從而豐富學生對戲曲藝術的認識,推廣地方特色的戲曲文化。例如,在川渝和云貴地區,教師可以特別強調川劇的獨特性,與京劇的唱腔和表演風格進行對比,彰顯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在皖南地區,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黃梅戲這一與京劇齊名的“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探討其花腔、彩腔和主調等腔系的特色與吸引力。這種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旨在傳承并促進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培養學生對戲曲多樣性的欣賞能力和平等多元的價值觀。
2.藝術表現方面的融合。
戲曲藝術的核心表現手法涵蓋了唱、念、做、打四個方面。其中,“唱”特指演唱戲曲中的唱段。這些唱段伴隨著特定的曲調和樂器演奏,構成了戲曲的歌詞部分。在戲曲語境中,這樣的歌詞被稱作唱詞,它與通常意義上的歌詞相似,但具有特定的戲曲文化內涵。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應深入介紹唱詞的獨特屬性,明確區分唱、念、做、打各個組成部分,引導學生探索其中的文化精髓和音樂美感。
以《甘灑熱血寫春秋》為例。在講解這首曲目背后的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情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飽滿而略微加快的節奏跟隨演唱,體驗楊子榮深入敵后、智勇雙全的英雄形象,從而在每次演唱中感悟到角色的決心與信念。對唱詞的深入解析和模擬演唱,不僅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正面人格,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
3.戲曲“行頭”方面的融合。
在表演戲曲的過程中,不僅演員的精湛歌唱展現了獨特的音樂文化魅力,使用的道具和服飾也承載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戲曲歌曲,教師還需向學生介紹戲曲表演中必需的各類道具,使學生通過多樣化的表演元素感受到傳統音樂的獨特魅力。教師利用直觀的教學方法,結合聽覺和視覺體驗,引領學生探索京劇中不同角色類型“生、旦、凈、末、丑”的臉譜設計和角色服裝、頭飾的搭配細節,深入理解戲曲色彩使用的特殊含義。
以歌曲《唱臉譜》教學為例。教師講解“紅色象征忠誠,白色代表邪惡,綠色暗示異類,藍色表示勇猛,黑色和黃色分別象征剛烈和智慧”的色彩對比技巧;組織實踐活動,如觸摸和演奏戲曲中使用的樂器,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戲曲音樂的節奏感和表演的團隊協作精神,如音樂的漸快節奏和節拍的精確性,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戲曲藝術的感知和理解。
(四)戲曲演唱實踐中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度融入
根據音樂課程標準,小學音樂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音樂理解力、欣賞力、表達力及創新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實踐體驗、模擬、探索和團隊協作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音樂和美學的基本素養。教師的任務不限于傳遞戲曲的傳統音樂和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體驗戲曲的魅力,讓學生在學習唱戲和表演的過程中深入體驗傳統音樂的文化浸潤。
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藝的平臺,如組織以戲劇表演為主題的校園活動,邀請不同年級的學生觀看,這樣不僅能讓更多學生體驗到戲曲的文化魅力,也有助于跨年級的文化交流。課堂上,讓學生合唱《唱臉譜》,組織戲曲動作表演的練習,共同演繹《智取威虎山》等戲曲經典,這類實踐性活動不僅促進了戲曲文化的傳播,也弘揚了古代傳統音樂的深層人文價值。
四、傳統音樂文化在比較教學中的融合與傳承
(一)多元藝術對比,彰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富性
戲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其表現手法、使用的道具以及音樂伴奏等元素構成了傳統音樂的根基。戲曲獨特的表演藝術,以唱、念、做、打四大特色為主體,與西方的單一演唱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和體驗“打”的藝術性和舞臺表現力,使學生不僅能夠理解戲劇的聲音魅力,還能領略到它作為視覺藝術的獨特美感。
(二)跨藝術審美比較,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寫意之美
戲劇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在世界各地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東西方戲劇在表現形式和審美追求上與中國傳統音樂存在著顯著差異,其中“寫意”與“寫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寫意”是中國戲曲的核心美學原則,追求的是通過程式化的表演和虛擬化的舞臺呈現,用以傳達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體驗。例如,京劇中的“趕車”場景,演員只需通過簡單的步伐和手勢,就能生動地表現出馬車的行進狀態和人物的趕車動作。這種寫意的表現手法留給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使他們能夠更加專注于劇情和人物的內心世界。
“寫實”則是西方戲劇的主要追求,強調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舞臺場景、服裝道具、人物表演等都力求逼真,以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觀劇體驗。例如,西方戲劇中的“馬車”場景會使用真實的馬車道具,并通過燈光、音效等手段來模擬真實的場景環境。這種寫實的表現手法可以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劇情發生的環境和氛圍。
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理解“寫意”與“寫實”的概念可能比較抽象,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和比較具體的作品,幫助學生理解兩者的區別。例如,將京劇《霸王別姬》與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進行對比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兩部作品在舞臺呈現、表演風格等方面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所反映出的東西方戲劇文化的不同特點。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小學音樂戲曲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音樂文化的策略進行了探討,指出在現代教育環境下,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和組織實踐活動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實證研究表明,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音樂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知,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創新教學方法和內容,使傳統音樂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注: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新課程標準下閩南傳統藝術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NG1453-176)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