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云亮
生物學科是培養學生科學觀念以及生命意識的基礎課程。立足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教師在落實和推進生物學科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也要積極革新傳統的教育思想,以新課標為指導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為提升生物課堂教學質量注入新的動力。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生物學科的知識較為抽象,且知識點的分布較為分散,學生要想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并非易事。大概念教學模式的提出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的流程和方式,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教師要結合生物學科的教學特點和知識分布特征,深入發掘大概念教學的應用優勢,然后將兩者進行巧妙融合,在促進生物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的同時,為學生學習質量與能力的提升搭橋鋪路,全面發展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一、大概念教學的內涵
大概念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觀念,指的是從宏觀系統的角度整合課程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方式,彌補傳統分散式教學的弊端和不足,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從以往生物課堂教學中不難看出,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教學活動的規劃多依托課本教材內容的分布落實,知識內容分布較為分散。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在理解和學習抽象的生物知識時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框架。
大概念教學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師基于基本概念和原理對教學方式和教學流程進行優化,在具體應用時以構建知識結構和體系為目標,突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重視,通過整合學科知識、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方式,將課本分散的學科知識以更為系統的方式進行集中呈現,便于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這種教學方式對加深學生理解和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基于大概念教學視角開展生物教學的重要性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大概念教學就是基于這樣的教育背景應運而生的一種全新形式的教學理念。相較于傳統生物教學方式而言,基于大概念教學思想引領的生物課堂教學活動,突出從整體教學入手規劃課堂教學內容和流程,旨在為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知識提供有利的學習平臺。
(一)基于大概念構建生物學科體系
立足新課改教學背景,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在積極地做出適應性的改變。生物新課程教學標準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聚焦內容的大概念特征,以大概念教育理念為依托,優化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教學條件。由此可以看出大概念教學對生物學科教學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圍繞大概念教學理念,教師可以將生物學科的知識內容細化為不同的板塊,并基于層次化的聯系整合生物學科知識體系,以此幫助學生厘清生物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將分散的知識進行系統性梳理,促進學生生物知識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二)進一步凸顯生物學知識系統性
在傳統的生物教學中,教學模式多存在一個顯著的弊端,即學科知識呈現形式較為分散,這種碎片化的知識呈現方式割裂了生物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不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生物學科的知識內容。對于教師教學工作而言,彌補這種傳統教學的不足不能只依賴于延長教學時間這一方式,更重要的是突出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以某一概念或者邏輯將分散的知識串聯起來,揭示各知識內容背后的大概念屬性。由此可以看出,大概念教學視角下,生物學科知識的呈現方式得到進一步優化,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教學流程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基于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碎片化的知識能夠得到系統性整合,學生在學習和記憶生物知識時,也能夠從更全面的角度進行歸納和理解,有助于延伸生物知識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突出生物知識的層次性和系統性。
(三)助力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在大概念教學方式的輔助下,學生對生物學科知識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淺層次,能夠逐步掌握透過知識表層含義探究內在關聯的方式和技能。這種整合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生高階思維的思考過程。同時,在生物學科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思辨能力,開展大概念教學活動,圍繞學生的實際學習特征和最近發展區,系統整合課程知識,有序落實培養學生思辨意識與能力的目標,在探究、質疑思考、總結推理的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行為的生成,全面提升學生的生物綜合素養。
三、基于大概念教學視角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
(一)明確大概念教學主題,奠定有效教學基礎
明確的教學主題是保障課堂教學活動有序推進的重要航標。通過觀察不難發現,部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只是按部就班地為學生講解課本知識,對于本節課的教學主題以及核心要點并沒有明確地指出。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學生會積極地配合和參與教師所構建的課堂教學活動,但是缺乏明確的教學主題作為引領,學生學習活動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在大概念教學視角下的高中生物課堂中,為了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保證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有效性,教師應當基于學生實際學情以及課程教學內容的需要,確定符合當前教學需要的大概念教學主題,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明確的教學主題引領下,確保學科知識主線明晰,學生能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圍繞既定的教學主題高效地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精準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知識與難點知識。
以“細胞的生命歷程”這部分知識內容教學為例。從課本內容的分布情況來看,本課時的知識以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學為主,課本教材圍繞細胞的一般生長過程、生殖以及分化等知識點展開設計。基于課程知識內容的實際特點,教師可以確定“細胞概念”和“生命歷程”這兩個教學主題板塊,圍繞核心主題梳理課本內容。在這一過程中,為了突出分散知識與核心主題之間的關聯性,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對課程相關知識內容進行系統性整合,以此形成結構化的知識框架,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潛移默化地滲透生命觀。
在這種梳理與整合的教學過程中,圍繞明確的大概念教學主題,學生很快就可以理解細胞分化、分裂以及增殖等概念的內涵,并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構建更高層次的知識體系,突出生物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提升對生命觀的理解和認知,能夠從生命觀的角度入手,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命現象。
(二)細化大概念教學任務,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為了更好地達成大概念教學的課堂教學目標,在推進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圍繞大概念教學目標進一步細化課堂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階段性的學習指導,從而借助學習任務的輔助和引領作用,循序漸進地達成既定的課堂教學目標。
對于大概念教學而言,細化的教學任務有助于學生透過知識表象深入理解生物知識的內涵,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無效學習或者無序學習的情況。在具體規劃與設計階段,教師可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入手,為學生制定細化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在由淺入深的探究學習活動中更好地鍛煉科學探究的學習能力,增強生命觀念,促進學生理性思維和社會責任的進一步發展,在突出學科核心素養教育內涵的學習體驗中達到高效教學的最終目的。
以“基因的本質”教學為例。教學目標主要需要學生掌握DNA結構的主要特點以及其分子結構的多樣性、特異性和穩定性特征,在生物學科的探討學習過程中了解科學家研究生物學知識的歷程,并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進行多維度的創新性思維,將科學精神和意識巧妙地滲透到學習活動中。圍繞教學主題和目標,教師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細化課堂學習任務:明確DNA遺傳物質的重要性,了解其基本的分子結構;通過任務驅動、小組合作等方式,引領學生參與課程知識的探究和學習,深化學生對遺傳物質的理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遺傳基因的本質及核心內容,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和科學探究的理性思維。
基于這種細化的教學任務設計,教師以課堂學習任務為教學載體促進學生深入參與和思考,改變以往單一依靠教師講授進行新知識教學的課堂模式,在促進生物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也為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和互動搭建了平臺,調動了學生在課堂學習環節的自主性。
(三)豐富大概念教學手段,提升課內教學實效
在大概念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學理念的變化勢必會帶動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從高中生物學科的知識分布情況來看,雖然各章節知識看似獨立,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許多內容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這種內在的關聯性就是教師開展大概念教學的重要依據。因此,在預設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圍繞課程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靈活選擇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將原本單一枯燥的生物學教學變得更富趣味性,充分激發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互動助力賦能。
以“細胞的生命歷程”這一課教學為例。在明確教學主題與課程教學目標后,教師可以先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為學生呈現蘋果樹的發芽、生長、枯萎全過程,以直觀具象的教學方式表現細胞的衰退過程。在學生積極參與后,教師圍繞課時重點知識,細化講解胚胎發育、胚后發育等不同階段的變化過程。最后,從植物生長這一案例遷徙到人類的生長以及衰老過程進行綜合教學,指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討細胞衰老與人體衰老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生命觀念以及科學思維的形成。
在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為媒介展開課堂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從個體衰老入手深入探討細胞的衰老過程,在自主思考與實踐探究的互動課堂中培養歸納與概括的學習能力,科學提高大概念課堂教學質效。
(四)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在基于大概念教學視角的高中生物課堂中,除了圍繞大概念的內涵和課時要求系統整合教學知識外,教師還要圍繞學生的實際學情與學習能力對教學流程和教學方式進行革新,以確保教學活動的設計能夠契合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特點。在以往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習慣將課程教學的重點集中在課內知識和一般性的規律總結方面,教學活動的設計也從一般性的接受心理進行相關規劃。這種教學方式雖然也能夠收獲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受學生實際學習能力以及學習基礎等客觀因素的差異化影響,“一刀切”式的教學規劃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在大概念教學主導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立足學生最近發展區系統整合知識內容,將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原則巧妙地融入大概念教學活動中,提升課程整體教學的綜合水平。
以“影響光合作用的條件”這一課時的教學為例。部分教師習慣將影響光合作用的相關因素直接拋出來,然后在課內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去剖析這些因素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這一教學流程雖然也能夠促進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知和了解,但是缺乏主動的探究和思考,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不牢靠,部分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記憶。基于這一教學現狀,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入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場景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大概念教學理念的引領下將抽象的生物學理論知識和生活問題進行融合,在生活經驗的輔助下提高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背陰區域的植物長勢一般比較差,而向陽生長的植物則長勢較好;同一物種,海拔較高的地區植物生長更為茂盛高大,而海拔較低的地區則次之。
通過具體現象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分析自然環境中哪些因素會對植物的生長產生干擾影響?植物生長以及繁殖的過程中離不開哪些自然因素?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主動地猜想和驗證,在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教學規劃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課時的重難點知識,促進系統知識網絡的形成和構建。
四、結語
在基于大概念教學視角的高中生物教學規劃中,教師要在傳統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出創新和改進,圍繞大概念教學的基本要求系統整合教學資源。在具體教學環節,從契合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的需求入手規劃課堂教學流程,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助力學生學習質量與學習能力的同步發展,切實提升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