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一股“鋼琴熱”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席卷中國,多少家長不甘自家孩子落后于“學琴潮”,將那一架龐然大物請進家門。誰能想到,不到50年,“鋼琴銷量斷崖式下滑”登上熱搜。這并不是因為中國家庭的鋼琴擁有率達到了飽和狀態,而是另有原因。不需要太多專業的數據,從家長們不同時期對待鋼琴的態度就能看出“鋼琴熱潮”的漲與退。隨著1987年器樂類考級可在中考加分政策的推出,大量琴童涌入考級賽道;然而,當加分政策取消,學鋼琴失去了“升學加分”這一附加價值甚至是首要價值時,大部分家長又讓孩子在學業面前放棄鋼琴。與此同時,當鋼琴在中國普及的過程中變為大眾樂器后,其“高雅”的屬性也在無形之中被削弱了。現如今,很多家長另辟蹊徑,為孩子選擇長笛、揚琴等較“冷門”的樂器,使孩子更容易加入樂團,獲得大型表演機會,家長認為這是比學鋼琴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適用話題 實用性與功利性、藝術與審美、跟風
1.實用性與功利性
“鋼琴熱”的興起與消退,顯示出人們對實用主義的信奉。人們在學習鋼琴之外,始終受到一個更“重要”的目的驅動,即用知識換取物質的目的。實際上,他們所看重的并不在于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是知識背后的物質目標,以及達成后是否獲利。這種實用主義與功利至上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充當著“誘餌”的角色,誘使人們更快地汲取知識,然而,僅有極少數琴童長大后仍在彈琴的事實說明,功利目的達成后,知識的吸引力也就不復存在。
2.被忽視的藝術與審美
鋼琴銷量的斷崖式下降,也象征著大眾對藝術、審美等話題的忽視。人們對審美能力的培養花費多、耗時長,卻無法得到一個具體的分數來衡量學習成果,也很難將其迅速變現。然而,藝術感與審美能力對個體的重要性并不能僅從實用性的層面去衡量,它引導我們在學習與生活中感受、鑒賞、表現、創造,這是分數不可替代的。我們的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正是在藝術的熏陶中不斷確立。
實體書店的興衰
2014年,傳統的實體書店經歷了一波“關停潮”,電商平臺的興起、電子閱讀的普及、急劇增長的租金使實體書店難以生存,許多人高呼“紙質書已死”。然而,從2015年起,以西西弗書店為代表的新式書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依托自媒體吸引全國各地的旅客,實體書店似乎又有大好前景。直至2022年,曾火爆出圈的言幾又書店全國閉店,又為實體書店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實體書店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傳統實體書店,囿于成本高、體量小、位置固定等因素,客觀上難以與線上書商相抗衡。而新式網紅書店圍繞書本打造一系列文創、餐飲、社群互動等進行盈利的模式,確實能夠短暫地促使實體書店經濟復蘇,卻也忽視了書店的根本功能,給自身設置了難以掙脫的桎梏。說到底,書店的根本功能仍然是傳播文化,僅憑商業技巧,實體書店行業難以真正復蘇。所幸,2023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增長由負轉正,這證明我們仍未丟失閱讀的習慣,沒有讓實體書店帶給人們的“羅曼蒂克”真正消亡。實體書店未來應當思考的是:如何成長為被民眾依賴的文化空間?如何帶動周邊社群閱讀習慣的養成?只有做到這些,方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撰寫:南京大學安邦書院 彭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