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懿瑋 趙振宇 李亞龍 葉程程 郭鑫 高峻 付晶
摘 要:在地理研學活動中鍛煉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地理思維和核心素養已成為中學地理教學變革的重要趨勢。本文選擇位于青藏高原的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為研學地,以“札達土林:高原地質歷史傳奇”為主題進行研學活動設計。通過實地考察,在挖掘獨特的土林地質景觀和古格王朝歷史的基礎上,從“探土林地貌之因”“感象泉流域之美”“尋札達古跡之思”三大子主題分別設計問題情境、具體任務、實施過程及活動評價。該研學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技能,學會用地理方法與思維觀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而提升高中學生的地理素養。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研學活動;青藏高原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7-0072-05
研學實踐是一種培育地理核心素養的創新學習方式,學生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境中進行考察、實驗、調查[1],在研學過程中鍛煉地理實踐技能,思考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彌補了地理課堂中地理實踐力培育的不足。許多教師利用地方的地理資源設計研學活動,內容涉及地質地貌、植被土壤、鄉土文化等多方面[2-4]。但對青藏高原的研學活動設計研究較少,作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有著獨特的地質地貌與氣候條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等,亟待社會各界開發其科普教育價值。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生態單元[5],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地理景觀要素,且能夠系統展示地球板塊運動背景下六大圈層形成、演化及不斷發展的歷史,對其開展科學研究與科普教育是我國國家安全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正式啟動,科學家們通過這次科考探究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聚焦氣候變化、地表過程、災害風險等產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也能夠轉化成為科普教育的重要素材。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率先做出嘗試,其科普基地充分發揮在藏野外觀測平臺資源作用,先后在納木錯和那曲開展中小學生暑期研學活動,傳播青藏高原科學知識,推動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因此,本文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實踐經驗,充分考慮高原特殊的環境條件和實踐難度,選擇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進行研學活動方案設計,以期為開展青藏高原研學活動提供案例支持,助力青藏高原科學傳播與科普教育發展。
一、研學主體與研學地選擇
1.研學主體
由于研學活動地點的海拔較高,本次活動首先面向西藏自治區高一、高二學生。西藏學生對高海拔環境已具備適應性,能夠很大程度上確保活動順利開展,并且此階段的學生已具備基礎自然地理科學知識,能夠探究地理現象的成因與影響,提出并解決一些地理問題。因此,從學生興趣出發,設計問題導向式研學活動,有助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解決實際問題,不僅在實踐活動中培育技能,也在問題解決中滲透素養,從而達到培育地理核心素養的目的。
后續可向西藏自治區以外的省市推廣,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中生,經過前期體檢與培訓,參加青藏高原研學活動,充分發揮青藏高原的科普教育價值,讓更多學生能感受青藏高原的魅力,理解青藏高原獨特的生態環境和神秘的歷史文化,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地理實踐力。
2.研學區域
研學活動以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為基地。該地質公園位于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處在北緯31°20′~31°40′,東經79°25′~80°02′之間,海拔3 700~4 400 米。札達土林是水系對湖盆沉積垂直切割的一個典型地貌區域,該地發育的土林面積達2 464 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第三系地層風化形成的土林[6]。作為一種特殊的地貌組合,札達土林形態豐富多姿、層林疊現,具有很高的觀賞與科研價值。同時,札達的歷史文化豐厚,文物古跡較多,有著名的古格王國遺址、托林寺以及藏族先民生活、棲息的洞窟等。
3.研學路線及研學點
研學活動主要涉及札達土林核心區托林鎮及其周邊地區。從托林鎮出發,前往札達土林地貌觀景點(崖壁式土林、城堡式土林、古鐘式土林任選其一)完成地貌實踐活動之后,到達象泉河觀景臺進行河流觀察與水質檢測任務;中午返回托林鎮稍作休息與調整,下午選擇前往芒嘎村或札布讓村,在象泉河流域居民點完成調研;最后前往古格王國遺址,考察札達的文物古跡,完成活動任務后回到托林鎮(圖1)。
二、研學主題與目標設計
1.研學主題
札達土林是世界上僅見的處于發育和成長期的大型土林,作為札達最具代表性的景觀,其地貌形態是札達盆地滄桑巨變的客觀反映。研學主題重點突出札達的自然奇景,探究高原地質歷史傳奇,引起學生學習與探索的興趣。因此,研學主題確定為“札達土林:高原地質歷史傳奇”。確定研學主題后,根據札達地區豐富且獨特的研學資源,細化3個子主題:探土林地貌之因、感象泉流域之美、尋札達古跡之思,從時空角度開啟一場探秘札達的研學之旅。
2.研學目標
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制定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研學目標(圖2)。“走進札達,認識環境”是對區域內的各地理要素進行觀察和描述,在實地調查中收集直接信息并進行提煉與整合,提升觀察、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動手實踐,發現問題”是利用地理工具進行實地調查與操作,深入了解區域環境現狀,并作深度思考,培養地理工具的使用和操作能力;“綜合思維,分析解決”是對地理現象的成因進行判斷分析,并針對性提出解決措施的過程,培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人地協調,和諧發展”是在“觀察—發現—解決”的過程中認識到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深化人地和諧發展理念。
因此,學生在“觀察—發現—解決”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地理實踐技能,更通過不斷思考,滲透人地協調觀的科學素養,從而達到培育地理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研學實施過程
1.研學活動組織
活動安排在一天內進行,全程大約需要6~7個小時,由于學生需要耗費較多體力,所以分為上午和下午兩個時間段,中午回到托林鎮進行休息與調整。
采用學生自行分組的形式進行,每組由7~8人組成若干地理興趣小組開展活動,組內推選1名組長協調任務分工。每組配備1名指導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負責教學引導與安全保障。活動開始前,每組下發研學活動任務單與野外考察工具,學生根據任務單的活動與提示,小組討論進行路線規劃與任務分工。
2.設備與器材
①學生準備:繪圖鉛筆、橡皮、水筆、筆記本、野外記錄簿、手機(僅使用拍照功能)、背包、飲用水、食物等。②教師準備:點名冊、實踐活動任務單、GPS定位器、手持水質檢測儀、地質鏟、皮尺、樣本袋、醫療箱、氧氣瓶等。
3.研學實踐環節
依據研學目標,結合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的教學資源、學生學情等,對本次研學活動進行教學設計(表1)。按照3個研學環節安排內容與活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實踐與思考,提升地理核心素養。
四、研學評價設計
結合課程標準與活動目標,制定了本次研學活動的評價量表(表2),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在研學過程中學會認知、思考與行動[1]。為了將學生在研學中的表現真實地記錄,建立了學生成長檔案袋,用于保存學生的研學成果以及過程性表現。
研學活動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對學生在野外真實情境中完成給定任務時所表現出的意志品質、邏輯思維和行動能力等進行評定,也在活動之后提供匯報與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展示實踐成果、抒發心得體會,對整個研學活動進行總結與展望。同時,該量表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包括自我評價(30%)、小組評價(30%)與教師評價(40%),全面且客觀地評價學生在整個研學中的表現。
五、結語
札達土林研學活動方案依托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的實踐經驗,通過梳理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設計能夠涵蓋高中地理知識并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動路線與活動方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培育技能,在問題解決中滲透素養。札達土林作為青藏高原獨特的地貌區之一,其壯美的自然景觀、別樣的風土人情、燦爛的高原文明,為研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與素材。隨著青藏高原的基礎設施建設日漸完善,高原野外實踐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進一步提高,這片雪域高原上的地理資源與科普價值亟待人們積極發掘與探索。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周文杰,陳瓊,劉峰貴.基于情景問題式教學法的地理研學旅行活動設計與實施——以“青藏線”研學為例[J].地理教育,2023(2):10-13.
[3] 趙玉,沈正平.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高中地理情境體驗式活動教學設計——以“云龍山風景區”為例[J].地理教育,2023(2):22-26.
[4] 劉芳廷,謝紅彬.依托特色鄉土文化的地理研學活動設計——以“福州壽山石文化研學”為例[J].地理教育,2022(10):67-71.
[5] 姚檀棟,陳發虎,崔鵬,等.從青藏高原到第三極和泛第三極[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32(9):924-931.
[6] 朱仁鵬,石晨霞.對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旅游業發展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 2011, 39(13):3.
通信作者: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