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倪宏忠 王醒



摘 要:隨著教育部對義務教育作業管理的加強,高質量的單元作業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界定的單元作業包括單元課時作業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并以“地圖”單元為例,通過確定單元作業目標、制定單元作業體例、選定作業素材情境、設定單元作業內容及擬定單元作業評價等五定路徑嘗試進行單元作業設計與實踐探索,旨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并提高教學質量。此外,本文還強調了作業評價標準的改進,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和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為初中地理教師設計單元作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五定;初中地理;單元作業;設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7-0057-05
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在《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中提出,要創新作業類型方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切實發揮好作業育人功能。單元作業一般是指一個單元所有作業的集合,從時間維度上包括單元教學前、單元教學中、單元教學后的作業。“地圖”單元作業界定的是單元教學中、單元教學后的作業,即單元課時作業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高質量的單元作業應具有科學規范、素養導向、類型多樣、整體結構等特點。科學規范是單元作業設計的基本要求;素養導向是單元作業設計的目標;類型多樣是單元作業分層的基礎;整體結構是單元作業功能發揮的關鍵。例如,“地圖”單元課時作業以“紫蓬山研學”為整體情境,以培育核心素養為導向,整體考量單元作業目標、課時分配、題量和作業評價,按照科學的路徑設計了選擇、填空、繪畫、實踐、調查等類型多樣的“作業超市”。單元作業設計指教師以單元為基本單位,依據一定學習目的,選擇重組、改編完善或自主開發等多種形式形成作業的過程。作業設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學業負擔、學習興趣與學業質量。高質量的單元作業設計應有一定路徑,“地圖”單元作業按照“五定”路徑設計:確定單元作業目標—制定單元作業體例—選定作業素材情境—設定單元作業內容—擬定單元作業評價,基于“五定”路徑設計的高質量單元作業能有效減少學生的作業時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育核心素養。
一、確定單元作業目標
單元作業是立足單元而設計的作業,是單元教學的重要環節。單元作業目標以素養為導向,單元作業目標的制定依據教學目標而設置,而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情是制定單元教學目標和單元作業目標的重要依據(圖1)。
【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單元課程標準內容要求有: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度和緯度,量算距離,識別圖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分布特征。結合地形觀察,說出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圖上識別一些基本地形。根據需要選擇適用的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使用地圖的習慣。結合生活實例,描述數字地圖和衛星導航系統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捷。結合實例,描述數字地圖在城市管理、資源調查、災害監測等方面的應用。設計簡單的考察方案,利用工具進行觀察、觀測等野外考察[1]。
【教材分析】“地圖”單元中共有三節內容,分別對應“地圖”單元的“地圖基本要素”“地圖的應用”“地形圖的判讀”(圖2)。內容上,從知識到技能;能力上,從讀圖、識圖到析圖、用圖;邏輯上,從紫蓬山在哪兒到如何去、怎么樣?使得思維層層遞進。另外,地圖也是一門科學,地圖還影響一個地區和國家的版圖,通過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到地圖的政治性、科學性與嚴謹性,逐步培育其地圖素養、核心素養和綜合素養,落實立德樹人。
【學情分析】“地圖”是七年級地理課程的第二章,七年級的學生在小學的“科學”課程學習中對地球、地圖的相關知識有一定了解,這為其在初中階段學習地球和地圖相關知識奠定了基礎;地球、地圖部分是學習地理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但第一章 “地球”部分的“地球運動”“晝夜交替”“四季五帶”等內容較為抽象,對于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有不少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而第二章 “地圖”相比“地球”部分要具象很多,地圖能夠直觀地將大量、多元的地理信息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加快地理學習進程并理解地理學科的內涵。綜上,本文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分析,制定本單元作業目標(表1)。
二、制定單元作業體例
為保障高質量單元作業的命制,需制定規范的單元作業體例(表2)。單元作業包括課時作業及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兩大部分,課時作業注重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對知識運用的診斷提升、對課時學習內容的思維整合和創新表達等,以促使學生的學習思維進階。單元質量檢測作業是對各課時作業的系統重構和實踐運用延伸,注重從單元整體角度建構單元內部各課時的內在邏輯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延伸至地理實踐活動中,解決現實地理問題,以培養學生的系統學習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養[2]。
根據課標和教學建議,本單元教學需3.5課時,本單元課時作業也為3.5課時。本單元作業類型有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書面作業有繪圖、選擇、填空、判斷、連線、簡答等題型;基于“雙減”背景,本著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出發點,本單元課時作業由4~5題組成;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由3組選擇題和2組綜合題組成,選擇題和綜合題都有基礎鞏固和能力提升的功能,能體現思維進階。所有題目均以題組形式呈現,重在考查知識的整體關聯、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學生的綜合素養;每組題均以活動為抓手,促進具身學習、合作探究。
三、選定單元素材情境
真實情境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切實感受地理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生感官體驗[3]。依據新課標的課程理念,本單元教學設計創設“紫蓬山研學”這一真實情境,以探究“紫蓬山在哪里?如何去?怎么樣?”為線索設置分課時情境。課標建議下的地理教材共有三節內容,依次為“地圖基本要素”“地形圖的判讀”“地圖的應用”,體現了地圖基礎知識——讀圖、識圖、析圖、用圖的設計邏輯。本文結合教材,依據情境設計對本單元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將“地圖的應用”與“地形圖的判讀”對調。第一課時為“智識地圖·尋山”,學生學習并運用地圖基本知識,認識地圖、閱讀信息、尋找紫蓬山;第二課時情境為“慧用地圖·訪山”,學生在線生成訪問紫蓬山的研學路線,并利用訪山路線學習數字地圖的相關知識;第三課時情境為“巧判地形·探山”,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探究紫蓬山地形,主動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地理實踐中突破地形圖的學習。另外,與教學內容一致,本單元課時作業設計也以“紫蓬山研學”這一真實情境為載體,以活動為抓手,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環境中,發現真實問題,探究并解決真實問題,促進深度學習的真正發生(圖3)。
本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學好地圖·享生活”以“春節”為情境,以小王回家為起點,到小虎看房、小周旅游、共享春晚,展示多元的過年方式,最后以小明和父母到爺爺奶奶家過年為結尾,首尾呼應,弘揚了合家團圓、孝敬長輩的中華傳統美德和家國情懷。
四、設定單元作業內容
高質量的單元作業應最終在作業內容上體現,本單元作業制定了課時作業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兩者都以生活化的真實情境為主,解決真實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課時作業與每一課時內容配套,主要用于考查基礎知識(例1)和思維表達能力。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多為拓展類、實踐類作業(例2),重點考查單元整體知識以及對知識的應用和拓展,以提升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培育核心素養。
例1.紫蓬群山如水墨暈染連綿起伏。“紫蓬山研學”小組的研學路線是乘車到紫蓬山景區入口后步行至西廬寺,結合圖4回答下列問題。
(1)上山主要有A、B兩條路線,路線A經過的主要地形部位是? ? ? ? ? ? ? ? ?,路線B經過的主要地形部位是? ? ? ? ? ? ? ? ? 。可能有河流流經的是路線? ? ? ? ? ? ? ? 。
(2)同學們在研學途中發現,人工修建的道路對山體巖石的切割非常少,對植被的破壞少,主要是為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