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卉
關鍵詞:生命意義;生命教育;高二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20-0041-04
【活動理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重視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培養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教育部2021年印發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強調了在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并指出高中階段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健康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意義療法認為,追求生命意義是人類的基本動機,人的生命意義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沒有普遍性的生命意義,只有個別情境中的獨特意義。綜合而言,生命意義指的是個人存在的原因,具有獨特性及主觀性。意義療法提出三種發現生命意義的途徑:創造——創造性地從事某活動、工作,創作個人作品;態度——面對苦難時持有的態度;經驗——愛與被愛的生活體驗。
“心理可視性”指對作為客觀實體存在的個體內在世界的理解和認可,是一種被某個對象“看見”的體驗。“心理可視性”體驗可以出現在任何關系中,是加深關系的關鍵性因素,也是個體非常重要的經驗性價值。冰山理論認為,每個人的“自我”都像一座冰山,冰山之上很小一部分可以被外界看見,而更主要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之下的部分。“心理可視性”即看見個體冰山下的內在世界,看見其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與生命力,看見其作為客觀實體存在的真正的自我,進而加深彼此間的聯結。
【學情分析】
高中階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關鍵時期,也是發現和探索生命意義的重要時期,學生會經常思考“我是誰”“我要去哪里”“活著是為了什么”等生命議題。進入高二年級以后,學生探討生命意義議題的心理輔導較上一年有一定增加,部分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意義感到迷茫,無意義感較強烈。對高二年級學生進行生命意義感的抽樣調查發現,30%的學生表示“不清楚是什么使我的人生變得有意義”,80%的學生表示“我很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以上表明,高二年級學生對尋找自己的生命意義有較強的動力,有必要設計生命意義主題的心理課,增強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發現生命意義的三種途徑,明確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經驗”,即愛與被愛的體驗。
2. 情感目標:體驗在繪制“生命聯結”大合影和敘述“被看見”的生命故事時,自身所產生的積極情緒及生命意義感;尊重和接納他人的情緒;對自己的生命意義有積極的態度。
3.行為目標:學會通過“經驗”發現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獲得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感。
【活動重難點】
明確發現生命意義非常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經驗”,學會通過“經驗”發現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獲得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感。
【活動準備】
教具類:多媒體播放器,小鏡子(每人一個),彩筆若干(每組一盒),A3紙(每組一張)。
資料類:PPT。
學案類:相框型硬A4紙(每人一張)。
場地布置:依照心理活動課傳統的小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每組8~9人,每組都擺放成相同的方形座位。
【活動對象】
高二年級學生
【活動時長】
一課時
【活動過程】
一、照見我的存在,思索生命意義
(一)照見我的存在
師:課前,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個小禮物,請每人從桌面上擺放的盒子里拿一個。請打開看看,小禮物是什么呢?
師:請大家拿著手中的這面小鏡子,好好地照一照鏡子,好好地看一看鏡子中的自己,你看到了什么?
生1:好大一張臉,還有臉上的痘痘。
生2:宇宙的一角。
生3:熬夜的黑眼圈。
生4:虛無。
生5:新剪的劉海。
小結:謝謝同學們的回答,通過照鏡子,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的臉、臉上的痘痘、黑眼圈、劉海等,這些都是外在的生理表現,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自己的一部分。照鏡子可以讓我們切實地意識到自己的客觀存在,“我是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我是活著的”,看見作為生命個體存在的自己。
師:今天這節課的主題是“熠熠的生命”,關于生命,關于我們作為客觀個體的存在,關于我是活著的,你想過最多的問題是什么呢?
生6:人為什么要活著?
生7:活著的意義是什么?
(二)關于“活著的原因”小調查
師:國內一家心理機構調查了25554名成年人對于“活著的原因”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一起來看看對于18~45歲的成年人來說,他們“活著的原因”包括什么:有愛的人,被人愛和在乎;獲得新知識、信息或技能;享受生活,如品嘗美食、看藝術展等;為家人創造良好的條件;獲得事業成就;幫助他人和服務社會;掙很多錢;傳遞積極的價值觀;得到他人認同;與朋友、家人外出、聚餐等;有出眾的外貌和身材。
師:大家猜猜看,在這些“活著的原因”里,哪個選項人數占比最多?
學生自由回答。(答案多種多樣,多數學生選的是第一個)
師:我聽到部分同學的選擇和調查結果一致,即“有愛的人,被人愛和在乎”。
小結:我們每個人都是關系中的個體,愛與被愛是我們的基本需求,也是最本質的生存策略。愛與被愛,其實就是“愛的聯結”“生命的聯結”。
設計意圖:明確課堂規則,活躍課堂氣氛,引出課題,為接下來的活動作鋪墊。
二、體味愛的聯結,發現生命意義
(一)“生命聯結”大合影
指導語:請你回憶一下,在你的生命歷程中,你與哪些對象有愛的聯結呢?這個對象不一定是人,可以是動物、植物,可以是萬事萬物,可以是某個抽象概念,可以是任何對你來說有愛的聯結的人事物。 如果用一張合影的形式來呈現你生命中的這些聯結的話,你會怎么設計呢?
要求:(1)以自己為C位;(2)保證自己生命歷程中,與自己有愛的聯結的對象都能出現在合影里;(3)盡量是簡筆畫;(4)注意體會自己在繪畫過程中的情緒;(5)時間為3分鐘。
教師提醒學生,每組座位里都提前放置了彩筆和相框紙,每人一張相框紙,彩筆任意選擇。
教師引導學生用文字描述自己的“生命聯結”大合影。
生分享1:我的生命聯結大合影里有很多我的朋友、我的家人們、喜歡的籃球、我養的一只小狗狗,他們都圍繞在我身邊,我的小狗依偎著我。畫這張合影的時候,想起了很多和他們在一起的畫面,很開心,覺得自己很幸福,能被這么多人愛著。
生分享2:我的合影里有我的舞團的姐妹、可愛的室友、爸爸媽媽、親戚們、發小,還有山、河流、陽光、每一個和我相遇的陌生人,我覺得在我的生命中出現過的人事物都和我有愛的聯結,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彼此滋養,一起往前走。通過繪畫合影,我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自己生命的過往和流動,很動人。
小結:在我們的生命歷程當中,我們會與很多對象有聯結。通過同學們的分享,我們會發現,這些對象有家人、朋友、寵物、素不相識但會與我們有聯結的陌生人、大自然等,這些不同的聯結都會帶給我們積極的情緒體驗,讓我們感受到開心、幸福、溫暖……
(二)生命中“被看見”的時刻
指導語:現在請同學們拿起你的這張合影,我們要開始一段回憶之旅了。請你靜靜地看著你所繪制的這張合影,試著回憶一下你和合影里的對象發生過哪些有愛的故事,這些有愛的故事里,有沒有一個主題是關于“被看見”的故事呢?
請你花一些時間回憶一下,只需回憶一個令自己感受最深的被他“看見”的故事就好。是在什么時間,他做了什么,讓你感覺到被他“看見”了,他“看見”了你冰山之下的什么?當你感覺到被他“看見”時,那一刻你是什么樣的心情?有哪些想法呢?
教師引導學生用文字書寫“被看見”的故事。
生分享1:剛分到新宿舍,一句話也不敢說,有個室友主動來找自己說話,那一刻感覺自己的孤單被他看見了,感覺到了溫暖和陪伴。
生分享2:那是我的物理老師,她很多次陪伴在我身邊。我經常很傷心,周圍大多數人都不能理解我,但她會很體諒我。在我傷心時,她會接受我的情緒,也會和我分享她與我類似的經歷,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被看見”了,我覺得心里更堅強了。
生分享3:月考考差了,很沮喪地回到家,媽媽做了很多我愛吃的菜,笑著過來抱著我說,沒關系,我在她心里是最棒的,然后拉著我坐下來吃飯。那一刻感覺我內心自我否定的想法、失落的情緒和希望自己更完美的追求被她看見了,一下子覺得釋懷了很多,也沒那么沮喪了。
師:謝謝同學們動情的分享,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孤單、失落的情緒會“被看見”,想要變得更好、被人理解的渴望等也會“被看見”,我們因此更有力量面對那一刻的處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與對方的關系也更近了一步。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被看見”意味著什么?如果要用3~5個關鍵詞來概括,那么你的關鍵詞是什么?
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討論并在A3紙上寫下本小組的關鍵詞。隨后,邀請各組的代表將關鍵詞海報貼在黑板上,并在全班分享。
各小組分享的關鍵詞包括:愛;幸福;支持;心理變強大;陪伴;真實地活著;很親密;快樂;價值;喜歡;存在感;相似……
小結:謝謝各小組精彩的分享,我們本環節的整個過程目的都是發現生命意義。謝謝每一位認真、投入發現自己生命意義的你。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提出了發現生命意義的三種途徑:(1)創造——創造性地從事某活動、工作,創作個人作品(我們所繪制的“愛的聯結”大合影就是創造的體現);(2)經驗——愛與被愛的體驗(“生命聯結”“被看見”的體驗都是經驗的體現);(3)態度——面對苦難時持有的態度(對這個部分,我們會在下次課好好談)。
設計意圖:通過繪制“愛的聯結”大合影,引導學生梳理自己生命歷程中與自己有聯結的對象,并感受自身因為愛的聯結所產生的積極情緒;通過“被看見”的生命故事,體會“被看見”的體驗對自己的意義,在“經驗”中發現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獲得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感。
三、豐厚愛的聯結,豐盈生命意義
(一)照亮我的生命
師:現在請同學們拿出小鏡子,回想今天這節課的全部體驗,請你再次照一照鏡子,看一看鏡子中的自己,你看到了哪些不同呢?
生1:更廣闊的世界。
生2:有厚度的自己。
生3:看見了被看見的自己。
生4:生活的光。
生5:被愛包圍的自己。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通過“經驗”發現屬于我們自己的生命意義, 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是生命意義的發現者,是愛的發光者,是光源,熠熠生輝。
(二)思考與祝福
思考題: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拓寬和加深我們生命中的愛的聯結,讓我們有意義的生命更熠熠生輝呢?
師: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愛的源頭,我們可以去看見別人,別忘了,也要記得看見自己。最后,祝愿每一位同學有意義的生命都能一直“熠熠”。
設計意圖:首尾呼應,前后對比,進行總結與升華。
【活動反思】
本次團體活動課程可以用三個度來總結:有溫度、有態度和有深度。
首先,這是一節非常有溫度的活動課,無論是選題的切入角度——生命中愛的聯結,還是具體的活動操作——讓學生繪制屬于自己的“生命聯結”大合影和書寫生命中“被看見”的時刻,特別是學生生成的內容、分享的過程,從中處處都能感受到溫暖、溫情和感動。學生們在上完這次課后,都表示很感動,很有感觸,很喜歡這節課。
其次,這是一節非常有態度的活動課,態度體現在從活動主題、活動設計到活動道具等各種小細節里。在活動主題的設計上,我特別取名為“熠熠的生命”(諧音“意義的生命”),且“熠熠”二字本身就有“閃光發亮”的含義。在課程結尾將祝福語“希望同學們有意義的生命都能一直‘熠熠”送給每一位學生,既點題,又起到升華作用,也表達了對學生的祝福和期望。在具體環節設置上,使用“鏡子”這一道具來進行首尾呼應,非常巧妙,學生的體驗感也很強。
最后,這也是一節非常有深度的活動課,有很堅實的理論基礎,具體活動設計圍繞理論依據展開,并層層深入,從思索生命意義,到發現生命意義,再到豐盈生命意義。同時,學生的思考和分享也非常有深度。特別是在“生命聯結”大合影環節,學生通過自己繪制的合影產生了非常有深度的感悟,并且這些感悟相互影響和串聯,作為傾聽者的教師也深受啟發和觸動。
參考文獻
[1]Frankl V E. 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selected papers on logotherapy[M]. London:Penguin, 1973.
[2]Frankl V E. Man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M]. Boston:Beacon Press,1992.
[3]Branden N.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 romantic love in an anti-romantic age[J]. Tarcher Perigee, 2008.
[4]KY. 60%的人不知道人生意義是什么,但“追求愛與被愛”仍是最普遍的目標[EB/OL].https://mp.weixin.qq.com/s/xRE3hYXbj4svS3fmZM-cqg, 2019-10-24.
[5]侯湘鈴,胡天強,謝瓊. 青少年生命意義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4(12):738-743.
編輯/張國憲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