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雋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專業發展;輔導能力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20-0070-03
一、引言
“學習共同體”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組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
博耶爾(Ernest L. Boyer)在1995年發表了題為《基礎學校:學習的共同體》(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of learning)報告,用到了“學習的共同體”的概念。之后,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和學習理論的發展,學習共同體思想在教育中的應用有了新的發展,不再僅僅關注學校層面如何構建學習共同體,而是擴展到社會層面的一切學習者如何構建能夠促進自身發展的共同體環境。與此同時,許多研究者和實踐者也認識到建設教師學習共同體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
2014年11月,根據上海市黃浦區繼續推進區域學區化集團化建設、提高優質教育覆蓋面的要求,上海市格致教育集團成立。2018年初,為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集團組建涵蓋所有學科及班主任的格致教育集團名師工作室,由集團校內資深教師領銜擔任主持人,聘請校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特聘導師,帶教青年教師。“教心工作室”自此成立。“教心工作室”由黃浦區教育心理學科帶頭人、格致中學心理教研組長擔任主持人,盧灣一中心小學教師擔任副主持人,指導并帶教曹光彪小學、格致初級中學、明珠中學、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和格致中學奉賢校區心理教學教齡不滿十年的心理教師們。
二、實踐探索
(一)一體化構建學習共同體
1.從60后到90后:相互學習,優勢互補
工作室成員們年齡跨度大,教學經驗從幾年到幾十年不等。成熟教師在課程的深入設計和課堂生成資源及突發情況的應對上更有經驗,而年輕教師們思維活躍,常有新鮮點子迸發。在這個群體中,名義上有導師和學員之分,但在學習討論的過程中,大家都抱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態度,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思維火花的不斷碰撞中共同進步。
2.請進來,走出去:提升專業自信
專業的發展需要專業的引領,工作室每學期都會根據成員們的一線需求,邀請市區心理專家來為成員們開設專題講座。小型團體的講座更契合工作室教師的實際需求,專家的貼身指導和成員的體驗互動也更為充分。
這些市區心理專家開設的專題講座既包括增強心理課程與咨詢理論素養和實踐水平的專業講座,也有舒緩身心、喚醒內在生命力的減壓體驗活動,讓經常吸收來訪者“心理垃圾”、容易能量枯竭的心理教師們在提升專業自信的同時,也留出時間和精力關照自身的身心健康,緩解工作
壓力。
(二)跨學段聯動,促進專業發展
1.共同學習交流的微信群:“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工作室微信群是一個成員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工作討論和分享的安全空間,大家可以交流專業的資源和信息。在謹遵專業的保密原則前提下,大家無論遇到什么煩惱、困惑和難題,都可以在微信群里隨時提問,其他教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建議。大家群策群力,在交流和討論中收獲心理和專業上的支持。這種有組織依靠、有專業支持的“集體歸屬感”,有助于增強心理教師尤其是年輕心理教師的自我效能和工作效果。
2.集體磨課:突破“舒適區”,提升專業成長
心理課和其他學科有非常大的不同,它需要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悟”出教學的目標,這就對主題活動的設計和教學流程的安排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不像大多數學科有標準答案,學生對于心理課教學內容的回應可能五花八門,甚至千奇百怪,課堂生成性資源常常會超出教師的預設,這對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的經驗儲備和臨場反應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由此導致有的教師不敢提問、追問,導致課程只是在教師設計的框架下運行,忽視了學生個體的需求。再加上從小學到高中都開設了心理課,如何設計出讓學生眼睛一亮的主題活動,如何避免“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教學窘境,如何設問和追問,如何既讓學生樂意參與,又能靜下心來產生觸動并真誠分享,如何將課堂生成性資源與教學設計有機結合……這些都是年輕的心理教師經常面臨的
難題。
所以,無論是準備市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大獎賽,還是各種公開課、評選課、展示課,“痛苦折磨”的磨課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心工作室磨課的重點主要落腳在課程的設計、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把握和如何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鏈”上。
備課、說課、聽課、評課,從工作室成員群策群力到專家把脈指導,各位教師在一遍遍精磨中集思廣益,仔細斟酌,反復研討。當“美好的理想”在“骨感的現實”中一遍遍重來,最后脫胎換骨時,無論是試講教師還是聽課教師,都深深感受到“突破‘舒適區的磨課是痛苦的,但也是痛并成長的”。
(三)學以致用,助推“心育”工作
1.開拓課堂教學的思路和方法
教心工作室經常組織各類線上線下的研討活動,用集體的智慧來啟發大家的思考,開拓課堂教學新思路和新方法。下面是一些教師的心得分享。
王老師說:“我的設計思路從‘我得上這節課,轉變為‘學生能從課堂中收獲什么。我切身體會到何為課堂教學的‘層次感,每一次活動都需要指向教學的目標,但不是一次性達成,而是在每一個回合中逐步遞增,最后讓學生自己‘悟出里面的味道。”
顏老師說:“對于追問技巧的反復打磨是‘當時最折磨也是成長最多的環節,如何提問來引發學生思考,如何用追問來進一步啟發學生,現在成為我課后反思的重要部分?!?/p>
張老師說:“不斷地推敲,讓我大膽突破了以往放不開、不敢問的教學習慣,深刻感受到教師如何通過層層遞進的開放性問題,成為‘一名穿針引線者,把舞臺交給學生?!?/p>
黃老師說:“在伙伴們專業的指導、真誠的回應、中肯的建議和溫暖的支持下,我嘗試著跨出自己課堂教學的‘舒適區,在課堂中用適時、靈活、啟發式的追問來推進課堂教學,遇到意料之外的學生提問也能更沉著、更有技巧地回應?!?/p>
2.提升個案輔導能力
個案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如何提升此項能力是每位教師的迫切需求,由此工作室開展了多項專家授課活動,教師們獲益良多。
梁老師說:“從沈之菲老師的OH卡培訓體驗中,我學到了新的技能,在課堂教學、社團活動及個別輔導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還成功地輔導了幾例考試焦慮和心理危機的個案。”
顏老師說:“在心理專業領域內的不斷學習,對我在自己學校開展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幫助。陳瑾瑜老師的‘校園心理危機預防與應對,讓我對于學校開展危機干預工作的流程和方法有了更全面和系統的認識,學到了很多實操性的技能,增強了信心和能力。”
曹老師說:“我是參加教心工作室活動的編外成員,教心工作室的運作就像是一股洪流,讓身處其中的我在這個集體中不自覺地被帶動,被影響,促使我去學習,去思考,去探究,其中的收獲是無形的,可觀的。最終受益的不僅是我們,更是我們的學生?!?/p>
三年來,教心工作室的每位成員都獲得了成長,在教育教學和科研等各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尤其是工作室成員和市內外同行一起編寫的《心理課怎么玩——心理教師實戰進階手冊》,自出版以來已經再次印刷。我們期望能在更多的平臺上和全國心理同行分享交流,共同促進新時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化和發展。
三、啟示
教心工作室立足教師和學生的需求,以教師的成長和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增長了心理教師的專業智慧,也溫潤了學生心靈。
(一)搭建了彼此關心的學習平臺
一般學校通常只有一位心理教師,無法形成教研組、備課組, 日常工作中缺少可以隨時請教、學習和觀摩的同事。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雖然可以尋求校外教師的幫忙,但有疑惑不能及時問,遇困難無法及時解,也是心理教師時常面臨的困擾。這種缺乏及時支持,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和學習的情況,很容易讓心理教師產生人單力孤感。集團教心工作室通過名師基地建設這個平臺構建學習共同體,加強校際研修,成為集團成員校心理教師的“娘家人”和“靠山”,有效提高心理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和能力,促進集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就像顏老師所說:“工作室就像是一直站在背后的‘靠山,總有周老師、余老師和各位小伙伴的支持和陪伴,讓我覺得很溫暖很踏實?!?/p>
(二)形成了共同進步的教育合力
工作室創設的氛圍讓教師們早已形成了這樣的習慣,有任何疑問不解都可以隨時同伙伴們探討,教師們也形成了這樣的自覺,隨時分享自己的觀點,一起尋求答案。大到課程的設計,小到道具的修改,各種疑惑都在大家智慧的碰撞中得到及時的解決。
這種基于“有共享的愿景、能夠彼此交流、人人平等、有規則紀律約束、關心照顧彼此、氣氛是快樂的”的原則成立的小型的開放性學習共同體,有助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成長。
(三)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成長
教師的進步也帶來了學生的成長。比如,王老師發現,工作室一直以來的引導也轉化成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吸收的效果。
以情緒調節這一主題為例,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從圖中可以非常直觀地發現,相比2018年的三個年級,2019年的三個年級在情緒沉浸和行為沖動兩個調節方法上的傾向有了大幅度降低。經t檢驗發現,差異達到極其顯著水平。這種變化也是對教學目標達成度的一種佐證。
編輯/張國憲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