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秋婧



摘要:這是一個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的個人成長的心路歷程。作為寄宿制學校的心理輔導教師,運用沙盤游戲對一名初一新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在沙盤世界中表達、探索、豐盈內心的世界,激活想象力、創造力,激發來訪者對新的自我的憧憬和成長的愿望,壯大他的生命的能量,從而促進來訪學生心靈的充實與人格的發展,實現治愈、轉化、新生的可能。
關鍵詞:沙盤游戲;自我成長;家校共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20-0052-03
一、個案概況
(一)基本信息
新學年開學不久,初一一位班主任就跟我反映,班上一位新同學小斌(化名)有適應問題。小斌成績不錯,也很聽老師的話,但就是無法適應學校的住宿生活。開學一個多月來,他由于太想家,經常情緒失控,哭泣,還出現了失眠、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班主任也經常安慰他,但收效甚微。就這樣,小斌在班主任的介紹下來到心理輔導室。他看起來有點靦腆,略顯緊張,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我是不是有病啊?”我微笑著說:“我們剛剛來到新的環境,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只不過有的人適應得快一點,有的人慢一點,這很正常。”他看著我點點頭,稍微放松了一點。
(二)原因分析
1.缺乏獨立性
小斌從小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家中老人和他的母親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直到上初中還會給他喂飯吃。父親工作忙,平時也不怎么管他,偶爾對小斌稍微嚴厲一點,家里其他人就會出來阻止,最后索性不管了。
2.缺乏社會交往
小斌在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是和家人待在一起,很少出去和同齡朋友一起玩。作為一個被溺愛的孩子,一般依賴性強,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包容及適應集體生活的能力。
3.缺乏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上初中后,小斌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寄宿制學校。突然離開家庭,生活又難以自理,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情況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二、輔導過程
(一)緣起
沙盤游戲非常適合中小學生輔導,因此我決定用沙盤游戲的方式來幫助來訪學生,帶他在沙游的世界中看見自己的力量及成長的愿望。
沙盤游戲的創始人朵拉·卡爾夫十分注重初始沙盤的意義和作用。她認為,通過初始沙盤能夠反映出來訪者問題的本質,能提供治療的方向及治愈的可能等重要信息,也能啟發咨詢師的工作,促進整個沙盤游戲過程的發展。
小斌的初始沙盤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他現在適應不良的原因。在初始沙盤中,小斌的世界中除了那個象征著自己的孩子外,其他都是老人。他說很喜歡和老人們在一起,很悠閑。這直接反映出小斌的現實生活,他被家里的老人圍繞著、保護著。在這次沙游中,我試著讓他偶爾離開一下老人,走遠一點玩耍,小斌拒絕了。我并沒有堅持。對于他來說,這僅僅是一個開始。現在的他內心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支撐他離開庇護自己的家人,不過他并不拒絕在家人的陪同下接納小伙伴過來和他一起玩耍,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二)探索
小斌的第二次沙盤作品特別豐富(見圖1)。最開始的沙盤中只有左半邊放著一些房子,其他的地方都是空著的。小斌說這是他創造的一個城市,那些房子是一戶戶的人家。我提醒他城市里不止有“家”和房子,還有其他什么東西。小斌想了一下,笑著說是不太像,那就再改一下。接著,他陸陸續續加入了圖書館、學校、電影院、車站,還有很多行人等。我啟發他覺察在內心世界,除了家人以外,還可以容納下多姿多彩的生活,如在學校學習、和朋友去圖書館、看電影、逛公園等。
這次沙游是幫助他充實心靈的一次旅程。在不斷改變城市的過程中,小斌內在的療愈力慢慢被激活,最后,整個城市變得豐富、充實、生動。就像我們的人生道路,從最開始依戀在家人身邊,然后到生活的整個世界慢慢充盈我們的內心,在一點一滴中都能感受人生的意義和美好。
(三)轉化
第三次沙盤(見圖2)完成后,小斌說這是一個動物園。動物園中有很多動物,還有兩位飼養員隨時隨地看護它們、喂養它們。這是一個平靜而悠閑的世界。為了尋找激活潛力的契機,我找到了一個突破點。
老師:小斌,動物園里面好像只有食草動物。
小斌:我喜歡它們這種悠閑的生活,可以自在地玩耍,餓了飼養員就會給它們喂草。
老師:假如現在有一只老虎闖進來了,它們會怎么樣?
小斌:會被吃掉。
老師:因為它們平時生活得太悠閑了,完全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呀!你來幫助它們吧,給它們出個主意,想想辦法,怎么可以讓自己變得強大一點呢?
小斌很認真地思考了一會,說:“它們可以試著離開這里悠閑的生活,鍛煉一下自己。”
老師:嗯,這是個好辦法。還有嗎?
小斌:飼養員不用直接把草喂給它們,它們可以自己出去找吃的。
老師:嗯,你給它們出了很棒的主意,而且飼養員也不用那么辛苦一直守著它們。
小斌:是的。飼養員也可以休息一下,有事的時候再過去幫它們。
在這次沙游中,那些悠閑的動物投射著小斌自己,讓他去幫助動物的過程實際是啟發他認識到,完全受保護的生活未必完全是有益的,有時也需要離開飼養員(養育者)去接受鍛煉。就像他自己給這次沙游取的名字“獨立生活”,從這個名字已經可以感覺到小斌對新的自我的憧憬和成長的愿望。
(四)新生
小斌這么介紹第四次沙盤(見圖3),他說這是森林里的聚會,很多動畫片里的動物也來參加。哆啦A夢是小斌最喜歡的人物,它正在陪伴大雄玩耍。彩虹旁邊是未來世界的大雄,是他把哆啦A夢從未來世界送回來幫助現在的大雄。在這個沙盤世界中很明顯地出現了兩個“我”,現在的大雄象征弱小的自己,未來的大雄象征成長后的自己。我決定把這兩個“我”的互動作為輔導契機。
老師:小斌,現在的大雄為什么需要幫助呢?
小斌:因為他要長大了,再也不能過無憂無慮的生活。以前的小伙伴都沒有了,有時還被欺負。
老師:聽起來他現在有點孤獨、難過。
小斌:嗯。而且現在每天都在學習,做作業,很忙,也沒有時間再去玩了。
老師:還有點沮喪、遺憾……
小斌:是的。所以未來的大雄就把哆啦A夢送回來幫他,哆啦A夢有神奇的口袋,里面什么都有。只有改變現在,才能改變大雄的未來。
老師:未來那個人聽起來很能干,也很強大。你觀察一下,他正在做什么呢?
小斌:看現在的大雄,他還在笑。
老師:為什么他看著大雄笑呢?
小斌:因為他覺得自己把哆啦A夢送回來是對的,他看到大雄自己在慢慢長大。
老師:他看到了大雄的成長,所以很開心。大雄自己也在很努力地成長,哆啦A夢帶給他快樂和勇氣,陪伴著他。假如現在兩個人可以在一個神奇的時空里對話,你覺得大雄會對他說什么?
小斌:大雄說,我很舍不得哆啦A夢,可不可以把它留下來陪我?
老師:他會怎么回應大雄呢?
小斌:他會說,人總是要長大的,我把哆啦A夢送回來,是來幫助你的,但是你終究是要自己成長的。現在你長大了,哆啦A夢也該走了。
老師:現在的大雄會怎么樣呢?
小斌:他會哭著說,好的。雖然他很難過,但是也能夠理解。
老師:是的,童年的很多玩伴陪伴著我們的成長,帶給我們快樂的感受和美好的記憶,這些都可以珍藏在我們心底。它們也給予我們長大的支持和力量。現在假如未來的大雄跟你說,你要快點長大,變得更獨立更勇敢!你會怎么回應呢?
小斌:我會說,可以的,我一定可以做到的。我會長大的,會變得更強大。
老師:太棒了,那我們就來做個約定吧!讓我們一起成長,更獨立更勇敢,好嗎?
小斌一邊點頭一邊說:好!
最后,小斌給這次的沙游世界取名“二次元的童年”。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總是要過去的,人終究要走向成熟。在這次沙游中,對他最重要的啟發就是自我的對話。這是一次促進自我成長覺醒的心靈對話,也是一次和過去幼小的自己告別的儀式。在對話中,雖然有不舍、有掙扎、有難過、有別離,但是也孕育著希望、成長、感動和勇氣!
三、效果與反思
在小斌的四次沙盤游戲中,每一次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成長和進步。除了對他個人的心理疏導,我還邀請班主任和小斌父親共同參與。我建議班主任在班級中多給小斌一些機會,比如試著當小組長、參加班級活動,讓他在這些過程中多和同學接觸,增加他的自信。給父親的建議是,要和家庭成員達成一致,在生活中鍛煉小斌獨立自主的能力。
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小斌覺得現在已經可以適應學校的生活。班主任也反映,小斌現在朋友多了,不那么想家了,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小斌的經歷值得我們反思,過度的保護和溺愛對孩子而言,不僅不能幫助他的成長,反而是一種阻礙。當孩子面臨著成長中的困難和磨煉的時候,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守護在他身邊,溫柔地堅持,耐心地鼓勵,智慧地引導,增強他的勇氣和信心,穿越風雨迎接明天的彩虹!
參考文獻
[1]張日昇. 箱庭療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高嵐,申荷永. 沙盤游戲療法[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張國憲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