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審計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永遠在路上。文章運用CiteSpace對近20年間國內審計信息化相關文獻進行綜合分析,探討研究熱點與演進脈絡。結果表明,我國審計信息化研究植根于審計這一主學科,愈發重視跨學科交融合作,同時亟須復合型人才建言獻策,為審計信息化建設達到“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行業目標添磚加瓦。
[關鍵詞]審計信息化;CiteSpace;知識圖譜;文獻計量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7.019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4)07-0062-05
0" " "引 言
審計信息化是與傳統手工審計相對比的概念,是審計人員依靠新型的信息技術手段對計算機信息系統或者人工形成的會計信息所進行的審計。1999年審計署編制《審計信息化系統建設規劃》,旨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打造審計信息平臺,改進審計工作流程,降低審計風險,就此拉開我國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序幕[1]。國內學者立足于審計工作,從審計信息化角度出發,探索建設過程中的阻礙與改進方法。《會計信息化發展規劃(2021—2025年)》中提到,要“加快推動注冊會計師審計工作數字化轉型”,為審計行業適應新時代新技術指明具體方向。我國學者緊跟技術發展步伐,不斷應用新的工具對審計信息化展開探討。本文對近二十年來相關文獻進行梳理,以期為審計信息化后續研究提供科學參考。
1" "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陳超美博士基于Java語言開發、基于引文分析理論研發的知識圖譜可視化軟件,該軟件可通過引文分析及共詞網絡來辨析文獻間潛在的邏輯關系,并可視化呈現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和演進脈絡。因此本文借助CiteSpace對題錄文獻的關鍵詞進行科學梳理,有效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彌補以往文獻綜述的不足之處。
1.2"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選自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操作時間為2023年7月3日,檢索時間為2002年至2023年。為盡可能確保文獻范圍,設置“審計信息
化”“大數據審計”“智能審計”等多個主題以“或”的邏輯關系進行檢索。同時為保證文獻質量,篩選期刊的來源類別為北大核心與CSSCI,并手動剔除非學術的與不符主題的文章,共得到876篇有效文獻數據。
2" " "我國審計信息化核心作者與合作機構分析
2.1" "核心作者分布
2002—2023年我國審計信息化研究作者分布及合作圖譜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第一,整體發文量較為可觀,發文時間持續。作者所在節點直徑越大表示發文量越高,節點的多層顏色代表作者發文時間跨度。圖1中陳偉、劉國城和劉思峰等學者較為突出,發文時間各有不同,為審計信息化研究不斷貢獻力量。第二,合作網絡呈現高度區域化與集中化。作者之間的連線代表其存在合作或者引用論證關系,線條的粗細代表其關系緊密程度[2]。圖1中僅有以南京審計大學的陳偉教授為中心形成的關聯最大且唯一的合作網絡,呈現高度區域化、集中化,而其他作者之間合作松散,溝通合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2.2" "合作機構分布
2002—2023年我國審計信息化研究合作機構分布圖譜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第一,合作機構聯系緊密,時間持續。整體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主與其他機構形成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絡。第二,合作機構趨向多元化。計算機類院校的加入順應發展需要,從“信息系統審計”的挖掘建設到當前提倡的審計數據安全與各類審計平臺搭建,都呈現出跨學科交互的強大優勢。
3" nbsp; "審計信息化研究熱點及演進脈絡分析
3.1" "研究熱點分析
研究熱點指一定時間內學者的熱議話題,關鍵詞是文章最核心的概括,關鍵詞共現圖譜能夠可視化反映文獻的核心思想[3]。圖3為審計信息化研究的共現圖譜,可以看出:該領域熱議話題主要集中在“大數據”“區塊鏈”與“審計單位”。一方面,大數據及其相關技術著眼于“數據”,為學者研究審計實務提供技術參考,數據安全問題應運而生,區塊鏈技術憑借去中心化、時序數據及不可篡改等特點被學者們寄予期待。另一方面,審計信息化的研究趨勢逐漸由審計工作本身轉向以各類新興技術為依托的信息化審計,審計工作得以便利,審計機構與被審計單位逐漸轉型。
為進一步歸納研究文獻,本文使用CiteSpace中的聚類分析對復雜網絡中的數據根據相似性進行聚合與分類。圖4為審計信息化研究的聚類圖譜,其中聚類模塊值Q=0.547 3(大于臨界值0.3),此次聚類結構顯著,效果良好。聚類平均輪廓值S=0.851(大于臨界值0.5且大于0.7),此次聚類結果較為合理,可以信服。據圖3與圖4,可以將文獻內容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以信息技術類詞匯作為研究核心。一方面部分學者關注到網絡時代正對經濟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并以此為背景探索審計行業應該如何轉型適應。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審計由事后審計發展到事前精準掌握,不僅可以反映過去的經濟狀況與經營成果,還可以預測未來,未雨綢繆。同時,在此背景下,抽樣審計轉變為全樣本審計,審計機構與被審計單位之間的信息趨于透明化,縮小了舞弊的空間,有益于審計質量提高以及審計風險下降。然而新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海量數據觸手可及,網絡數據安全就成為新的議題,數據維護與系統運維提上日程。另一方面諸多學者積極接觸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力爭融會貫通,做到融洽的學科交互研究。楊柔堅等選擇Python這一數據挖掘與分析方法構建模型,對就業政策跟蹤審計進行深度信息化研究[4]。張麗達和謝宸湘通過構建與應用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模型,高效率解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中疑點提取問題,盡管尚需時間與大量數據進行訓練,但初步規劃效果積極有效[5]。范琳琳等從理論與實際結合層面出發,探究人工智能技術對高校財務收支審計工作帶來的改變[6]。
第二,研究內容具體化,精準定位研究對象。審計信息化建設中應以審計為研究主題,信息化作為輔助工具,因此信息化建設對于審計各方面的改進之處也是探討重點。李成艾和何小寶基于大數據技術探討審計工作的組織模式應如何推陳出新,并就后續保障體系建言獻策,審計工作模式的變革不僅需要從上至下進行創新,還需要持續吸納復合技術型人才[7]。崔婧和李真以醫保審計工作為研究對象,探索基于知識圖譜的審計方法構建與應用,解決傳統審計抽樣難覆蓋、效率低的問題[8]。楊超等提出在大數據背景下,基于社會網絡對審計對象的關聯方關系進行全方位辨識,豐富審計手段,降低審計風險[9]。
第三,根據審計主體進行信息化建設研究。國家審計在我國經濟平衡穩定發展乃至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蔣堯明等提出以區塊鏈為技術支持,打造國家審計數據平臺,在反腐建設中有效運用[10]。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有助于優化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經營效率和盈利質量,龍翔凌等以醫院內部審計為主要研究內容,探究大數據技術在醫院內審信息化平臺建設中的必要性,并以R語言進行實例分析論證,為后續研究提供借鑒[11]。社會審計信息化建設優化了審計流程,提高了審計質量,張俊瑞和辛星認為,數字經濟下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多元化創新發展,追趕財務信息化建設步伐,與高校協同探索數智化復合人才,以維持行業的可持續性與競爭優勢[12]。
第四,細化研究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審計信息化建設離不開各類技術的靈活運用,近幾年審計軟件、審計平臺的發展如雨后春筍。賴麗珍另辟蹊徑,基于系統集成視角對“云審計”平臺整體架構進行分解闡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對系統架構進行規劃,同時詳解內在應用的核心技術[13]。徐洪波和仲懷公對審計智能化展開探討,基于目標導向對未來智能審計進行設計,并通過實例對其設計進行應用分析[14]。區塊鏈技術的加入使得維護云審計數據安全找到方向。陳耿等著眼于審計證據的數字存證方面,為確保數據安全,深挖區塊鏈技術深層邏輯[15]。
3.2" "演進脈絡分析
關鍵詞時間序列圖譜重點從時間維度對文獻進行可視化表達,可以直接觀測一個聚類中關鍵詞首次出現的時間及與其他關鍵詞的關聯性。圖5為2002—2023年我國審計信息化研究關鍵詞時間序列,可見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2002年—2010年),該階段中部分學者聚焦于審計工作本身,探討信息化給審計工作帶來的影響與思考,并對其發展秉持積極態度。這一時期以國家審計單位為主要建設對象,研究人員多為審計署工作人員。審計署的信息化經歷初識、啟蒙、推廣、普及與提高五大階段,審計領域的信息革命初露端倪,審計工作模式積極向好轉變。面對審計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審計目標、審計對象、審計風險等均受到影響,審計單位應不斷開發緊跟發展的審計方式,與時俱進。與此同時,還有部分學者關注到重要機關單位審計信息化建設,如銀行業、稅務機關與社保事業等具體審計對象,探究如何實地落實、因地制宜。銀行業關注到利用計算機進行舞弊與貪污的惡性事件數量增多,提出應當結合計算機領域進行全方面安全與內控審計。稅收機關結合審計思維與計算機知識,使用SQL語言對電子數據進行處理判斷,發現重大稅務問題。聯網審計系統的搭建也達到提高審計效率同時降低審計風險這一目標,確保社會保障行業審計行之有效。這一時期為后續審計信息化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發展階段(2011年—2020年),該階段研究內容不斷細化,研究對象更加具體。在這一階段前期,“云計算”與“云審計”被頻繁提起,云審計將云計算的概念與技術手段融合進審計工作中,為審計工作提供更大空間。后續學者在理解其技術特點與實踐效果的基礎上,對云審計系統的基本框架搭建進行探索,并結合系統風險進行闡述。審計部門信息化已然是大勢所趨,相應的審計數據保密工作應與其齊頭并進,安全審計受到諸多學者關注。這一階段中,眾多學者不斷探索新技術與審計工作高度融合的模式與路徑,信息技術類詞匯逐漸成為研究核心。陳偉等實踐應用網絡爬蟲技術實現審計數據采集,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法[16]。武曉芬和田海洋依托智慧社會理論,探索人工智能審計平臺構建的可行性與理論模塊設計[17]。王秋菲等著眼于大數據爬蟲技術對審計證據的深度挖掘與分析,探究數據挖掘技術對審計程序效率與效果的影響[18]。
第三階段:近期研究(2021年—2023年),該階段學者的思維日益嚴謹,理論與實踐深入結合為后續研究點亮方向。陳艷嬌等著眼于內部審計信息化影響因素,搭建TOE理論框架,從技術、組織和環境層面進行闡述[19]。侯本忠等從審計數據采集、審計作業和審計管理三方面梳理區塊鏈審計的典型場景,列舉實例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化審計信任體系,為后續研究打下基礎[20]。郭檬楠等合理選取樣本,實證檢驗國家審計信息化建設對國有企業審計收費的影響效應及作用機制[1]。
4" " "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本文以審計信息化為研究主題,在繪制關鍵詞共現、聚類與時序圖譜的基礎上,結合大量文獻對審計信息化的研究熱點與發展脈絡進行梳理。研究發現:第一,其作者網絡過于單一,“單打獨斗”情況普遍,合作機構網絡看似錯綜復雜,實則區域性明顯;第二,當前研究熱點主要聚焦在如何推進審計工作與新技術交互融合這一重要話題;第三,研究演進趨勢順應科技浪潮,但歸根結底仍舊是服務于審計工作本身;第四,審計信息化根植于審計工作,依托信息化手段發揚光大。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展望:第一,未來建議加強機構合作與學科交融合作,以更好探討信息化審計的應用,集眾人之智,籌眾人之力,圓眾人之夢;第二,財務信息化與審計信息化建設息息相關,然而審計方面步調稍顯落后,應借新時代東風,形成新的行業優勢;第三,審計信息化應是各類新技術在審計行業的綜合應用,研究人員應深入發掘,應對審計行業變革;第四,信息化與審計對象結合是大勢所趨,高校應注重跨學科人才培養,學生應認清當前就業市場形勢,積極轉型。
主要參考文獻
[1]郭檬楠,田雨薇,焦然.國家審計信息化建設與國有企業審計收費:基于金審工程的準自然實驗[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3,38(3):11-21.
[2]杜國良,張紫霄,任俊霖.中國環境會計研究熱點與趨勢: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J].財會通訊,2020(13):20-24.
[3]魏雨荷,毛國育.股權質押研究熱點、發展脈絡與研究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J].商業會計,2023(7):57-62.
[4]楊柔堅,李洋,蘇艷陽.基于大數據的政策跟蹤審計方法研究:以就業政策跟蹤審計為例[J].審計研究,2020(4):28-34.
[5]張麗達,謝宸湘.深度卷積神經網絡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疑點提取的應用[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1,36(8):75-83.
[6]范琳琳,孟錦,董坤,等.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財務收支審計研究[J].會計之友,2022(19):18-23.
[7]李成艾,何小寶.大數據審計組織方式的探索與創新[J].審計研究,2019(5):23-29.
[8]崔婧,李真.基于知識圖譜的醫保審計方法分析[J].財會通訊,2020(1):132-135.
[9]楊超,朱靖翔,胡筱臻,等.基于社會網絡的審計對象關聯方關系發現[J].財會月刊,2022(22):110-115.
[10]蔣堯明,楊嘉逸,唐衍軍.“區塊鏈+國家審計”助力大數據反腐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1):37-45.
[11]龍翔凌,高萬玲,于飛,等.大數據分析技術在公立醫院內部審計的應用[J].會計之友,2023(1):89-94.
[12]張俊瑞,辛星.數字經濟時代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影響與應對[J].財會月刊,2023,44(1):10-19.
[13]賴麗珍.大數據背景下云審計平臺系統的構建[J].財務與會計,2017(3):43-45.
[14]徐洪波,仲懷公.基于目標導向的智能審計路徑設計及應用[J].財會通訊,2020(9):143-147.
[15]陳耿,潘香,周詩琪.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審計證據數字存證探究[J].財會月刊,2022(22):105-109.
[16]陳偉,孫夢蝶.基于網絡爬蟲技術的大數據審計方法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8(7):76-80.
[17]武曉芬,田海洋.智慧社會治理下的人工智能審計平臺構建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9,32(3):17-22.
[18]王秋菲,欒丹,張洛迪.網絡爬蟲技術獲取審計證據的應用研究:以亞太實業審計為例[J].會計之友,2020(17):131-136.
[19]陳艷嬌,應楓瑜,季子涵.內部審計信息化組織層面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江蘇省問卷調查數據的分析[J].會計之友,2021(18):117-123.
[20]侯本忠,王威,黃松,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化審計信任體系構建與應用[J].會計之友,2022(4):15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