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球與地方:文明交流互鑒視域下的國際傳播探究

2024-07-14 00:00:00章文宜馬梅
對外傳播 2024年6期
關鍵詞:文明文化

【內容提要】當前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文明之間的交往生態也在迅速發生變化,國際傳播領域出現了全球信息流動的碎片化、情緒化,以及全球新聞信息真實性、客觀性受到質疑等現實問題和挑戰。為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更多行為主體參與其中,以構建立體化的國際傳播格局。此時,地方國際傳播中心的創新實踐、高校留學教育的文化傳播,以及專業紀錄片的講述都拓展了國際傳播的實踐范疇;而將國際傳播作為一個經驗的研究領域,做好理論對話和經驗解釋應該成為未來學術研究的突破口。

【關鍵詞】文明交流互鑒 國際傳播 地方文化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理念。他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①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文明交流互鑒觀,為世界的文明交往提供了中國的智慧和方案。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迫切需要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交流、平等交往、互學互鑒,為破解時代難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精神指引。在文明交流互鑒語境下,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也面臨著新格局和新挑戰。為此,2024年5月10日,安徽師范大學舉辦了“文明交流互鑒視域下的全球與地方”國際傳播論壇,邀請學界、業界專家就“文明交流互鑒語境下的國際傳播的新圖景”“地方文化參與文明互鑒的實踐行動”“本土國際傳播理論研究的反思與期待”等議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一、文明交流互鑒語境下國際傳播的新圖景

張毓強:關于當下國際傳播工作的必要性問題,我想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思考。一是從歷史層面看。上世紀冷戰結束后,新華社對外部記者在業務工作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即我們1992年開始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但是美國人、西方人卻在妖魔化中國。在這段時間里,中國和美國的斗爭主要在人權、民主這些概念領域。進入21世紀,我們努力融入國際社會。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并成功申辦奧運會。這兩件事標志著中國開始融入全球化,世界也開始接納中國。但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圣火傳遞期間,發生了西藏拉薩“3·14”打砸搶燒事件,西方部分媒體制造了反華喧囂。那時我們開始反思中西方的相處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并認為我們的國際傳播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自己的聲音發不出去;二是自己的聲音發出去也沒有人聽;三是聲音發出去了,對方聽了也不信。自2009年以來,我國開始系統化推進國際傳播工作,并逐漸形成了“1+6+N”的立體化格局,即以旗艦媒體和六大央媒為先導,帶動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對外傳播。2021年5月31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②也就是說,在新形勢下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是我們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在。

二是從現實層面看。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看似是一個國際政治問題,實則與國際信息傳播有密切聯系。時空研究強調信息傳播把原來的時間、空間都壓縮了,我們處于一個加速社會。在信息快速流動的背景下,全球政治家、政治團體、國家、民族等各類交流主體的反應時間降低了。全世界各國接觸的信息呈現碎片化趨勢,這個時候大家要重新適應一種節奏,也就是新的信息傳播技術帶來了全球性的信息流動化。在此情況下,人們接觸的信息越來越碎片化,仿佛每個人每天都漂浮在各式各樣的碎片上,而站在碎片之上,個體很容易被情緒所牽動,國家和民族亦是如此。所以大家會發現,現在情緒占據了信息的頂端位置。當美國有人說我們不好的時候,他們當中其實很多人從未來過中國,也不了解中國,可能只是被一種情緒所裹挾。因此,我們會重新去反思短視頻:在某種意義上,無導演、無門檻的非專業人士介入的這種短視頻,給全球的信息傳播帶來的問題是什么?我個人對此持批判態度。我認為短視頻在重塑全球信息傳播的態勢,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情緒層面的裹挾與無序。在此,我呼吁將國際傳播工作中專業的力量、專業的審美和理性的思維介入到短視頻和中長視頻的創作當中,讓能夠呈現視覺美的視頻作品承擔文明交流互鑒的載體,讓專業力量重新占據國際傳播的主流位置。

王潤澤:文明交流互鑒是我們學界非常關注的一個選題領域,此前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國家年度項目、重大項目都能看到學界同仁對此的高度關注。從長時間、大歷史的視角來看,全球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文明是相互交流、互鑒的,但是當下局部文明之間的沖突也此起彼伏。有的新聞學子就會問,在文明發生沖突的情況下什么是新聞真實?新聞的客觀性又在哪里?關于同樣的事件,比如巴以沖突,美國的報道、以色列的報道、半島電視臺的報道完全不一樣。針對這些問題,我想提出我的觀點:新聞最根本的本質是真實。新聞的力量,就是尋找真相的力量,越是處于現在所謂的“后真相”時代,新聞越是具有重要的力量。新聞本源的合法性還是在尋找真相,這個真相就是新聞的真實。

傳統的新聞概念是建立在文本基礎之上的,比如陸定一(1943)提出“新聞就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王中(1981)認為,“新聞是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布”,甘惜分(1982)認為,“新聞是報道或評述最新的重要事實以影響輿論的特殊手段”。③而當下隨著電子信息媒介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信息的快速流動,如何理解新聞需要進行更有解釋力、想象力的思考。詹姆斯·凱瑞(James W. Carey)曾經提出過新聞的文化內涵,即不同文化視域下的新聞所呈現的內容和精神是千差萬別的,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傳媒文化”。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對于巴以沖突,不同國家的媒體報道的內容不一樣了。但對于“新聞是文本的真實”,是“文化的新聞”,我認為這樣的解釋還不夠。我提出了新聞的實踐性,新聞是人類建構新聞世界的一個主體性的實踐。在這個過程當中,實踐不僅構建了新聞本身,也構建了新聞記者和整個新聞學科。我覺得新聞的實踐性是未來新聞學研究創新的一個方向。

馬梅:在文明交流互鑒視域下談為什么要進行國際傳播,我想是因為作為公民個體是有家國情懷的。1935年9月17日,南開大學張伯苓校長在新學年“始業式”上提出“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我想,做國際傳播其實就是在回應張伯苓校長的“愛國三問”。我們中華民族創造了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強大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一直支撐著中華民族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并且不憚于與世界其他文明進行交流、互鑒,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歷史上,從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④。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了中華文化的重構與新生,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和獨特氣派。在當代,做好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不僅要依靠國家、地方政府和主流媒體,還有賴于普通公民傳播自己國家文明的主體性。我們心中懷有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都想能夠為國家做點事情,讓我們國家在地球的大家庭中有好的認可度,有高光時刻,這是我們作為中國人的責任。

章文宜: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迫切需要各國進行文明互鑒,促進文化的友好互動。目前“講好中國故事”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績,熊貓、功夫、中藥成為海外關注的重點文化符號,但文化“走出去”過程中時常伴有西方國家的誤讀和偏見。西方媒體長期歪曲中國的外交形象,并營造出“中國威脅論”。中國媒體“出海”盡管在數量規模上日益擴大,但在海外受眾的抵達率和可信度上仍未達到與硬件相匹配的水平。整體而言, 國際傳播效果未能與中國國際地位相匹配。在現有的國際傳播實踐中,古代文化符號、全國性文化符號占據了對外傳播的主導內容。在此基礎之上,地方文化符號中的精粹應該適時走出國門,參與世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地方文化是更具民族性、稀有性、多樣性的中華文化,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地域性傳承,也是全球文明的本土化印記。在國際媒介平臺上實現地方的亮相,不僅可以拓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形式和內容,也可以成為構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的重要突破口。

二、地方文化參與文明互鑒的實踐行動

高峰:王潤澤會長談到新聞的本源是真實,紀錄片也一樣,它本源仍然是真實。我想結合“看中國·安徽行 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活動來談談紀錄片如何“說話”的問題,特別是紀錄片在不同文明之間傳播時應該如何“說話”。

首先,紀錄片靠行為說話。我們拍攝紀錄片永遠在尋找流動的東西,拍人物也是。李白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是流動的、行為的、心理的,紀錄片是在通過這個人的行為去拍攝,而不是拍攝一些概念。比如倉央嘉措講愛情的詩歌,他說:“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這就是紀錄片式的愛情表達,利用人的行為方式來表達,能不說話就盡量不說話,才能拍好紀錄片,拍出在世界不同語境下都能夠被理解的紀錄片。

其次是講熟人之間的話。因為只有熟人說話才能說真心話,才能說真實的話。我覺得紀錄片應該是拒絕虛假,拒絕概念,去說熟人的話,這樣才能相互溝通。特別是中國人說話和西方人說話語境是不同的。語言分高語境和低語境,中國文化是高語境文化。中國人很多語言的構成,經過千百年的錘煉后約定俗成了。我隨便說一句成語或者一個什么概念,只有中國人能理解,外國人是理解不了的。也就是說,紀錄片在國外傳播的時候,要說熟人的話,說低語境的話,這樣才有利于國際傳播。

最后,要利用整個環境的聲音去說話。這是國際紀錄片通行的方式,為的是讓全世界的人都能聽得懂。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大家都覺得很好看,因為它第一次完整記錄了人的心理、食物烹飪時的聲音和整體的文化生態。另外還有一個紀錄片叫《聽起來很好吃》,它沒有解說詞,全是做菜做飯原本的聲音,也很生動,這個生動就在于其聲音的豐富性。所以要利用聲音加強紀錄片國際傳播的效果。

梁帆:我想分享安徽國際傳播中心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做法。安徽國際傳播中心是安徽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際傳播戰略的重要抓手。首先是著力打造了一個國際傳播專業團隊,中心職員13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80%,核心成員具備專業英語、專業法語、專業德語八級水平或擁有英美等西方國家留學背景。他們能夠承擔專題策劃、多語種編譯、雙語記者、視頻制作等各項任務,為持續有效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強有力支撐;其次是精心布局國際傳播海媒矩陣,不僅持續建設中國安徽英文網作為自主的國際傳播平臺,還活用海外社交媒體,在臉書、推特、優兔、照片墻等平臺共開設8個機構賬號,初步形成了兩個社交媒體賬號矩陣(“美好安徽”“徽航員”),收獲全平臺粉絲5.1萬。截至2024年一季度,海媒機構賬號用中、英、法、德四種語言發布各類優質帖文3萬條,觸達人群超700萬人次,收獲海外網友互動超百萬人次。

再者是精準確立國際傳播重點工作,在國際傳播內容上突出文化傳播。將徽州文化傳播作為國際傳播的優先、重點內容,通過文化報道稿件、文化專題、海報、短視頻、手繪漫畫等融媒體產品進行重點呈現。在國際傳播的對象上瞄準“Z世代”青年,包括邀請外籍留學生體驗非遺文化并形成“守藝:遇見非遺傳承人”系列視頻;推出手繪作品《一起過中國節》;通過打造“Z世代”主播出境的“小皖’s Vlog”系列英文短視頻等方式,與海外“Z世代”青年廣泛互動;最后是謀劃國際傳播精品力作。以英文短視頻為創新突破。通過內容欄目化、欄目品牌化,著力打造一批優秀的外宣品牌欄目。比如持續制作“外國人在安徽”“外國專家看安徽”以及“我眼中的新時代”等系列雙語短視頻,記錄外企高管、外國專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評價和中國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

杜俊:梁帆主任介紹了安徽國際傳播中心在地方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所做的探索和創新。國際傳播的主體是多元的,有專業的媒體,也有公民個體,還有高校。我從來華留學工作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和平臺探索角度分享幾點思考。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5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進“留學中國”品牌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⑤安徽師范大學是首批全國招收公費外國留學生的高校之一(1988),也是首批國家華文教育基地(2000),也在著力打造自己特色的華文教育。以“徽文化”為主軸,開展“尋根之旅”“中華文化大樂園”“漢語橋”“華文教師培訓”“走近非遺 感知蕪湖系列”等品牌活動,助力華僑(裔)“留根、續魂、筑夢”、中外“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穩步推進孔子學院工作,澳大利亞查爾斯·達爾文大學孔子學院和烏克蘭扎波羅熱國立大學孔子課堂均在2020年完成轉隸。在來華留學管理工作方面進行內涵式建設,舉辦了“文化進萬家 2022視頻直播中國年”活動、“迎端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活動、“感知中國 蕪湖智造”——奇瑞新能源行的企業探訪活動、感知中國:2023“徽文化”之黃山、宏村修學行、“花津悅讀 悅讀中國”主題讀書活動等一系列文體活動,豐富留學生的來華生活,引領他們在活動中感受中國文化。

國際傳播能力的增強和中國故事的生根發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傳播者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懼風云的氣魄。在高校的國際傳播活動中,需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善用基于全球視野的敘事話語;發揮高校獨特優勢,從全環境育人到全環境敘事;緊跟時代發展創新敘事形態,依托數字技術賦能國際傳播;重視個體講述者,依托他者視角進行二次傳播;鼓勵來華留學生創新傳播內容。高校肩負著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世界文明搭建溝通橋梁的時代使命,自當胸懷天下、以文化人,以高等教育為陣地,開辟跨文化的多元敘事,共同推動中國故事從校園傳向世界。

三、本土國際傳播理論研究的反思與期待

朱飛虎: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工作受到了從國家到地方的高度期待和實踐重視。如何提升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不僅是國際傳播實踐工作的難題,也是國內新聞傳播學界熱衷討論的話題。

在中國的學術傳統中,我們提倡文人論政、經世致用,所以當前國際傳播研究也遵循了這樣一個學術傳統,一大批優秀的學者致力于國際傳播研究,其目的是給出一個做好國際傳播的解決方案(solution),做的研究是對策性的。西方的學術傳統是傾向于給出解釋(interpretation),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論研究,這就要求研究者嘗試對“國際傳播的經驗世界”給出個人化但基于現實的解釋。我們時常會感嘆,這幾年國際傳播研究的成果增量迅猛,但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本土化理論創新乏善可陳。很多研究提出的國際傳播創新路徑、傳播策略和實踐方法,可能只適用于中國,卻很難應用于其他國家。國際傳播作為一個學術研究領域,其實中外學界都共同關注。但當我們的研究成果偏向對策而不是理論創新,就很難獲得國外學者的引用及學術承認,也很難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有影響力的國際傳播研究。

在我看來,國際傳播與國家利益緊密關聯,但并不意味著這個領域無法生長出理論之花。我更期待將國際傳播作為一個經驗場域開展研究。我想關注兩個層面的問題:其一是關注國際傳播雙向的問題。國際傳播這個詞在語義上原本應包括由內向外的國際傳播和由外向內的國際傳播。而我們現在提國際傳播是基于“講好中國故事”而出場,也就是由內向外的國際傳播。這種雙向傳播在政治話語及具體實踐中的比例并非一直如此,其變化脈絡和變化邏輯是什么?其二是關注國際傳播中的人。現有的國際傳播研究難以看到“活人”,換言之,國際傳播的經驗研究非常少。而有限的經驗研究會注意到在華留學生群體、“出海”官方媒體、海外自媒體等等,是否還有更多的“活人”正在國際傳播領域中經歷著“活的”事兒?

張毓強:現階段的國際傳播還有幾個重要問題沒有解決。一是國際傳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它的實踐范疇尚未清晰確定。比如在實踐維度,人才隊伍現狀究竟是什么樣的?缺口有多大?哪種類型的人才能夠被稱為國際傳播人才?僅僅是國際新聞傳播專業的人才嗎?從事外事交流、國際文旅工作的人才算不算?跟文明交流互鑒相關的所有行業人才算不算?這個實踐范疇沒有確立就沒辦法做好國際傳播;二是國際傳播的最終戰略目標是什么?很多地方省份開始建立國際傳播中心,將其作為提升地方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抓手。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地方電視臺、報紙等媒體是沒有資格做國際新聞的,國際新聞的信息源只能來自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但是現在因為信息技術的變化,各地都可以隨時與世界保持溝通,國際傳播地方化了。那為什么國際傳播重心下移了?國際傳播到底要實現怎樣的傳播目標呢?三是國際傳播理論研究的困惑。目前我是從三個理論視角來看國際傳播的:其一是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論。馬克思認為,交往是人們的一種交互活動,它與分工有關。世界交往是人類交往擴大的結果,其主體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國家或民族。世界交往觀強調傳播即交往,因為在德語當中“傳播”和“交往”是一個詞,所以傳播即交往,交往即傳播。由此它擴大了目前我們國際傳播的理論和實踐范疇。馬克思講的世界交往和我們現在講的世界交往的內涵是不一樣的,需要進行理論對話和理論更新;其二是國際政治學中的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強調國際政治的現實是由社會建構而成的。國際政治中的行為體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的。在國際傳播實踐中,不是你自己說自己好就行,而是各個國家彼此主體性建構的過程,是一個互動性的結果,而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是建構的結果,不僅是傳播效果的結果;其三是流動的現代性。如果從反思現代性的視角看中國的主體性問題和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問題,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提出的“流動的現代性”是一個很好的理論視角。將國際傳播作為經驗性對象進行理論創新是非常艱難的,但可以從以上三個理論視角來重新反思和觀照我們的經驗對象,以尋求理論研究的突破。

本文系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現代化美好安徽發展形象塑造與傳播研究”(項目號:AHSKY2022D041)、安徽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金項目“公共產品視野下徽商文化在長三角地區的傳播創新研究”(項目號:76238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章文宜系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馬梅系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注釋」

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 people.com.cn/xuexi/n/2015/0721/c397563-27337517.html,2015年7月21日。

②《習近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求是網,http://www.qstheory.cn/ laigao/ycjx/2021-06/02/c_1127522386.htm,2021年6月2日。

③王潤澤、米湘月:《新聞世界:新聞學元概念和問題的新探索》,《新聞大學》2024年第1期,第34頁。

④《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談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中青在線,https://news.cyol.com/ gb/articles/2024-02/20/content_xan3nLCVxO.html,2024年2月20日。

⑤《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device=appwd=eqid=a51f97c4001102500000000264925007,2023年5月29日。

責編:吳奇志

猜你喜歡
文明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多元文明,照鑒共同未來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0
讓文明之花持續綻放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12
漫說文明
誰遠誰近?
對不文明說“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黄片在线永久|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日本a级免费|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亚洲视频在线网| 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91亚洲视频下载|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亚洲午夜天堂| 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成年A级毛片|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99在线视频精品| 天天色天天综合| 青青草欧美|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日韩第三页|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91九色最新地址|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国内黄色精品|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天天综合网站| 91成人在线观看| 中文纯内无码H|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内视频精品|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一级片|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无码人中文字幕| 免费欧美一级|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538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96在线 | 免费在线观看av|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综合网|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