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寫作”是隨著網絡快速發展下興起的新型寫作模式,具有篇幅短、針對性強的特點。基于小學寫作教學的特點,將“微寫作”用于教學中再合適不過了。“微寫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寫作教學模式,還改變了學生對寫作的看法。在教學中,通過“微寫作”,能讓學生在更短時間內掌握寫作要素,學會運用精簡的語句表達情感。更重要的是,“微寫作”的介入,打開了學生寫作的新篇章,讓學生敢想、敢寫,產生寫作興趣,對提升寫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立足生活,以“微分享”的方式讓學生愛上寫作
教育源于生活,最終又回歸生活,寫作教學亦如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妨立足生活,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以“微分享”的方式讓學生逐漸對寫作產生興趣,最終愛上寫作。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要防止學生將寫作變成“流水賬”式的記錄,而要讓學生真誠地分享,并在分享中找到寫作靈感,最終愛上寫作。這種“微分享”關鍵在于學生要發自內心地分享,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真實地記錄下來,最終提升微寫作能力。在微寫作中,學生可以更加直接簡明的方式快速分享自己的見聞,解決了傳統寫作中動筆難、沒有靈感的問題。微寫作的寫作渠道更加多元化,而不只局限于在紙上,學生能在分享中獲得更多成就感和快樂,最終愛上寫作。
教學統編教材的《我不能失信》,教師首先帶領學生感受文章的總體脈絡,讓學生自己預習,然后思考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宋慶齡是一位誠實守信的人,并將其分享出來。如經過思考后,一名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文章主要講述了宋慶齡小時候在家里等朋友,不失信于朋友的故事。文中表現其誠實守信的語句有:‘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啊!’慶齡邊說邊把手抽回來。‘不,媽媽。如果我忘記了這件事,明天見到她時,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沒有忘記,我不能失信啊!’”教師對這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做最后總結:“那么漂亮的鴿子等著慶齡去,可為了等小珍,宋慶齡還是決定不去了,真是信守諾言的人啊!”之后教師讓學生繼續進行“微分享”,比如讓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類似事情時是怎么做的,假如自己遇到同樣問題會怎樣選擇。一位學生描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自己約了朋友去公園賞花,但是家里邊突然要走親戚,猶豫再三后還是選擇留下來等朋友。教師在學生分享后總結道:“去與不去都要給同學一個交代,做到事事有交代,事事有回應,這才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啊!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事情,相信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下面就請大家以微分享的方式說一說自己處理這些事情之后的感想是什么。”這就是立足課文、立足生活,將微分享融入寫作教學中。學生能以微分享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想法,最終深刻感受到寫作就是真實地反映內心的想法。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從課文出發,立足生活,讓學生都能參與到微分享中來,這種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升其寫作能力,還能激活學生的寫作熱情,讓他們愛上寫作。
二、讀寫結合,以“微交流”的形式讓學生敢于寫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讓學生只停留在想象中,敢想的同時還要敢寫。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寫作”不僅讓寫作更方便,也為學生打開了寫作新世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微寫作中的“微交流”,將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到一起,引導學生以讀寫結合的方式,拓寬寫作范圍,發散寫作思維,讓學生將心里所想準確表達出來。同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做標注,如標注一些精美的句子,并在班上朗讀,這種讀寫結合的方式,能讓學生積累更多微寫作素材,并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最終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學統編教材《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這篇經典游記的寫作手法,教師可以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并在課堂上展開“微交流”,讓學生掌握文章中的重點和精華部分,并發散寫作思維,最終敢于動筆。這篇文章是一篇游記,記錄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及大自然的熱愛。教師首先可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的開頭。作者開門見山地點明了游覽的時間和地點,并通過具體、形象的語言描繪了雙龍洞的特點。隨后,教師可帶領學生朗讀部分句子,如“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句,再讓學生將其抄寫到本子上。最后,教師對句子進行深入講解:句子大量運用排比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迎”字更是點睛之筆,說明作者游玩的時候是逆流而上;句子中出現了四個“時而”,運用了排比修辭,讓文章看起來整潔有序且文采斐然,深刻描寫了溪流隨山勢的變化而變化;“時時變換調子”運用了擬人修辭,讓讀者獲得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作者也借此表達了愉快的心情。有了教師的講解,學生對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之后,教師組織“微交流”分享會,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成員之間首先分享,分享的內容可以是本文的讀后感,也可以是自己曾經游覽過的地方。然后組員之間互相總結,并整理出寫好游記的方法。這種分享會相當于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通過即興表達的方式互相提供寫作素材,也互相提出改進建議。小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思維能力,通過“微交流”方式,能獲取更多的寫作靈感和素材,寫作時才會想寫、敢寫。總之,教師將讀寫結合和“微交流”聯系到一起,既能激活學生的寫作熱情,也能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拓展延伸,以“微練習”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寫作
微寫作對學生的寫作興趣有很好的激發作用,還能讓教師的教學思路更加寬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不斷拓展延伸教材,讓學生以此為基礎參加拓展性“微寫作”練習,比如記錄生活、寫日記等都可以通過“微練習”的方式進行。“微練習”不僅能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掌控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在“微練習”過程中,學生要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轉化成文字記錄下來,養成隨筆記錄的習慣。教師要留意學生“微練習”的效果和過程,防止學生將這種練習寫成“流水賬”。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引導,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微練習”,最終掌握寫作方法。
例如,教學《梅花魂》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拓展延伸,讓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手法。首先要讓學生知曉本文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故鄉的梅花又開了,一年一度,那朵朵冷艷、縷縷幽芳的梅花,總讓我想起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祝福”這一句,是為了在開頭引出“梅花”,后以“梅花”為線索,通過倒敘的手法,講述了幼年時的作者與外祖父在僑居異國時發生的幾件事。作者回憶了外祖父以梅花精神對自己進行愛國教育的經歷,抒發了華僑身在他鄉、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師在講解的時候,還可以對文章中的一些關鍵字進行拓展解讀,比如“魂”這個字代表的是什么,以此來發散學生的思維。很顯然,文中的“魂”代表了一種精神意志,作者以“梅花魂”為題,就是要用梅花這一事物,象征中華民族的崇高精神。梅花總是在隆冬、初春的嚴寒季節開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故作者以梅花的特性代表了愛國之情。經過教師的一系列講解,學生對文章的大概內容和寫作手法都有了一定了解,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微練習”,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曾經歷的事及其帶給自己的啟發,并用“微練習”的方式表述出來,并在練習過程中掌握倒敘的寫作手法。在本次教學中,教師在分析教材文章的基礎上拓展,讓學生對相關的寫作手法進行“微練習”,最終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
四、關注主題,以“微寫作”的模式讓學生善于寫作
小學作文一般以命題或者半命題的形式為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主題寫作,并在教學運用“微寫作”練習模式,讓學生的寫作技巧更加嫻熟。教師要根據寫作主題制定教學計劃,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微寫作”訓練,為他們的寫作能力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微寫作”訓練最重要的就是緊扣主題,基于主題寫作。學生能在寫作過程中學會表達情感,這是“微寫作”訓練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在“微寫作”訓練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將寫作培養成為學生擅長的事情。
例如,在統編教材《摔跤》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本文的教學內容,引申出人物描寫的方法,引導學生練習寫人物。教師應先帶領學生通過文章中的文字感受嘎子的心理變化:嘎子從得意到忐忑,從忐忑到焦急,從焦急到最后敗北時的失望和不甘。文章雖然沒有直接進行心理描寫,可這種情緒的波折可以通過二人的語言和動作體現出來。作者通過這些間接的描寫,讓一個直爽自信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同時,文中寫了小嘎子意識到兩人在體形上的差距,因而“單憑力氣”不能勝過小胖墩兒,于是選擇“隨便摔”,通過這樣的描寫表現出小嘎子聰明而富有心計的性格特點。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類似的寫作,如可以布置題為“我的朋友—————”的作文,并引導學生圍繞朋友的性格、長相等特征寫作。學生經過訓練,不僅能學到寫作經驗,還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并在“微寫作”訓練中,逐漸將寫作變自己生擅長的事情。
總之,“微寫作”教學任重而道遠,教師在教學中切莫急于求成,而是要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將“微寫作”的方法教給學生。“微寫作”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立足生活,從“微分享”入手,讓學生愛上寫作,再結合“微交流”“微練習”等方式,讓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并在不斷訓練中提升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