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中英“落葉”意象比較,理解核心概念。
2.體會概念解說、行文思路、行文風格等方面特點,吸收文章寫作經驗。
3.自主創作有探索、發現精神的文學短評。
【教學過程】
導入: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是一篇學術隨筆,這篇文章對詩歌規律的精妙解讀、對詩歌特性的清晰說理,以及對詩歌意象的積極探索與發現,值得我們的同學認真研讀,總結經驗。接下來我們通過具體情境活動開始今天這節課的學習。
情境任務:學校計劃舉辦“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校文學社承擔“說詩韻傳新聲”的板塊內容。社團負責老師要求班級召開詩歌研討會,通過《說“木葉”》總結詩歌創作經驗,并由同學們自主創作完成“說詩韻傳心聲”宣傳頁,最終結集印刷成冊,在全校活動時進行板塊內容展示。
活動一:研習教材,通過中英意象比較,發現意象旨趣
有同學查閱英文詞典時發現不少與“葉”有關的單詞,以及英語國家詩人的英文詩歌,他搜集相關資料,在班級提出問題:中西方的“葉”有區別嗎?林庚的“木葉”究竟有什么豐富內涵呢?
(一)“木葉”初印象
立足中國語境,“木葉”與其他說法(“葉”“樹”“落木”等)區別在哪里呢?
明確:“樹葉”常常是繁茂、飽滿、綠意融融的。“木葉”是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代表湘夫人迢遠而情深的形象。“落木”是由“木葉”發展而來的,其內涵有:落葉、微黃干燥。另外,“高樹”與“高木”相比,前者境界飽滿,后者意境空闊。
(二)語境差異下“葉”的比較
關聯英語文化語境,梳理“葉”的不同說法,你能看出什么特點嗎?

明確:“葉”有關的英文單詞主要聚焦葉的單復數、品類、形狀等;中國詩歌“葉”意象無以上特質,而是聚焦呈現意象豐富性、情感含義等方面特點。
(二)詩歌意象的中英“落葉”比較
中英文比較:“落木”“木葉”與“leaves”,你覺得兩者在意象概念上的差異有哪些?

明確: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許淵沖先生用英文“shed its leaves”對應“落木”,這里“落木”當然是“落葉”的意思,但杜甫用“木”,而不用“葉”,顯然是看重木的特質,更好營造濃郁、深沉的氛圍。“落木蕭蕭”象征人生暮年的頹唐,“木”正是他失去血色,是黃而燥的妥帖形象外顯。許先生的翻譯已然精當,但在“落木”的翻譯上,依然受限于單詞客觀局限,無法準確傳遞林庚先生所言“落木”的旨趣。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亦然。“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木葉”翻譯成“leaves”,顯然也與林庚先生所言“湘夫人迢遠而情深”有較大距離。

明確:“洞庭波兮木葉下”,許淵沖先生依然翻譯為“leaves”,而必修上冊雪萊的《致云雀》中,他對“葉”的意象表述依然為“leaves”,可見,雖然表示“葉”的英文單詞有不少,但在詩歌寫作中,慣用“leaves”;而對于中國古詩而言,“葉”的不同意象表述顯然差別很大。
以上帶給我們的啟發包括:第一,中國說法講“落葉”言簡義豐;西方說法談“落葉”意義淺顯直觀。英美翻譯者重視“達意”,中國詩歌強調“傳情”。第二,“落木”較之英文有明顯暗示性、形象更豐富;中國古典意象重視情感傳遞、思想投射。第三,翻譯帶來意象內涵流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是中西語境差異導致的。
活動二:汲取寫作經驗,探索詩歌奧秘
世界各國文化絢爛璀璨、各具特色,中國文化以其獨特魅力獲得舉世矚目。想要說好中國故事,挖掘詩韻新聲,應該充分挖掘《說“木葉”》寫作經驗,請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分享你提取到的文章寫作經驗。

明確:本項任務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理解從屈原直到杜甫、黃庭堅,對“木”形象近乎偏執的“真愛”?
問題一:本文標題《說“木葉”》與林庚所著《唐詩綜論》標題《說“木葉”——《九歌》: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有所不同,你更喜歡哪個?請具體說明。
明確:開放性題目。前者的題目用語簡潔,能吸引讀者,引發讀者想象;后者的題目能起到著重強調的作用,且屈原的詩句文學性強,有文化色彩,更能激發文學愛好者閱讀追索。
問題二:林庚是如何闡述“木葉”這一概念的,請結合全文,說說概念闡發的全過程。
明確:從第二段設問“‘木葉’是什么呢”開始,通過與“樹葉”的辨析,從為什么不用或少用樹葉、落葉入手,發現“木葉”是詩人的創造與發現;接著抓住關鍵詞“木”進行分析:先是分析場合應該是在“秋風葉落的季節”,進而發現“木”的第一個特征是含有落葉的意思;再分析其暗示性帶來的落葉的微黃與干燥,有疏朗的清秋氣息,這是“木”的第二個特征。進而“木葉”的意思就明確了,是疏朗與綿密的交織。
問題三:了解了“木葉”概念以后,你是否找到了英文“leaves”無法傳遞詩歌意象豐富內涵的原因?更進一步說,你是如何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
明確:首先“leaves”不夠洗練,無法傳遞季節感,顏色也很不鮮明,缺少古詩的創造性。“木”,我們從一葉障目、獨木不成林等成語中能看出,它除了有慣有的借代作用,還有豐富的暗示性。除了上文所說的豐富含義外,“木”“葉”為入聲字,短促的調子,有音韻美。“洞庭波兮木葉下”被胡應麟稱為“千古言秋之祖”,是有其深層次文化原因的。
理解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要先理解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字。如何理解語言文字的差異呢?只有回到它的原生水域。中國傳統的詩歌意象,正如作家海明威提出的冰山原則一樣,露出水面的,是詩歌意象的八分之一,是我們目光所及的內容;而意象更為深層的情感、思想、文化是所謂的八分之七,也是我們了解文化、傳播文化的重中之重。我們反復吟詠的詩歌意象,均是富含文化養分的礦場,絕非獨立存在的語言個體,而是血脈相連的重要文化景觀。
問題四:《說“木葉”》實則是林庚先生的一次詩歌探索,一次發現,更是一次創造。作為一篇知識性讀物,它行文風格是怎樣的?如何理解有些同學對文章觀點的質疑?
明確:林庚先生明確表達本文為“說”,顯然文章有別于科學論斷,也不是理論性強、格式整飭的論文之作。從刊載《唐詩綜論》的原文看,林先生寫作隨性自然,雖注重謹嚴有理,但整體文風十分活潑曉暢,這顯然與古代文論大家的文風特質是一脈相承的。作者對詩歌的鑒賞,更多是從感性認識層面進行提取與體悟。本文中雖然不見系統性的理論架構,但通過口語化的表述,層層設疑的邏輯問答,抽絲剝繭的說理論證等方式,文章不僅沒有走向枯燥,反而趣味橫生、妙筆頻出。
活動三:完成意象發現,品讀意象內涵
你能像作者那樣發現中華文化意趣嗎?比如從詩歌意象的奧秘談起?讀桃花,我們發現它不只是花,還可以代表愛情;讀蓬草,它不只是草,更因無根而喻指漂泊。我們在學習感知并產生詞語經驗時,不僅是為了感知所指包含的具體概念,更要關聯其能指蘊含的豐富文化要素。請大家根據前兩個任務的所學所得,總結你的個人讀詩體驗。比如《說“落紅”》,你的個人經驗是什么呢?請結合以上任務所學到的知識與方法,寫成200字左右的短評。
學習提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詩,許淵沖先生翻譯為:“The fallen blossoms are not an unfeeling thing;Though turned to mud, they’d nurture flowers’ growth next spring.”
短評示例:
論“落紅”
古人對“落紅”常有偏愛,可“落紅”何止“落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當然是說一派殘花敗景,但更是說龔自珍心志勃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所見的自然有凋零變色的花蕊,更有一位孤絕女子難以言表的傷楚;“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辛棄疾的暮春不僅是大好春光不再,更是家國運勢已衰。
是何原因,讓“落紅”備受青睞呢?大概是“落紅”的“紅”寫亮了色彩。許淵沖先生翻譯“落紅”為“fallen blossoms”,這就讓詩歌的調色盤里,少了“紅”。有“落紅”的場景明亮,畫面持續產生動態美,攝人心魄的情感加速產生。“落紅”還藏有中華傳統文化的語言密碼——凋下的那一撮紅,不只是目光里的一景、一物,更是此時的神傷與落寞,是彼時的嘆息與無言......這大概就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亙古不移的語言密碼。此外,我們還要思索如何把中國文化意象“落紅”傳向全世界,我們傳遞詩詞書畫、禮儀服飾、更要傳遞中國歷史傳統、中華文化精神,讓世人撥開詩詞迷霧背后豐富的文化情感,甚至時代理想、家國情懷,這正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傳統文化的題中之義,值得我們每位同學恣意馳騁、深入探索、積極發現!
【作業設計】
請按照文學社要求,自主創作并完成傳統文化宣傳冊的詩歌宣傳頁的設計,包括文字、配圖、裝幀設計等。注意:表達應有章法、有文采、有內涵,同時兼顧宣傳頁的文圖一致性等。文字不少于400字。
【板書設計】
探求——意象詩韻
發現——邏輯詩理
創造——寫作新聲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思維起點是準確捕捉林庚先生創造性發現“木葉”的思維邏輯。林庚先生發現“木葉”的原點是得益于屈原、杜甫對“木葉”“落木”的創造。課堂上,學生活動創造的原點是學生開始對林庚的“木葉”進行創造性的理解與發現,這就形成了傳統文化的第一重思維傳遞,意即由古鑒今。而文化的第二重傳遞,是青年如何傳播中國文化到全世界,那就是通過跨文化比較,找到學生能掌握的適恰經驗與科學方法。本節課力爭在文化的雙重傳遞中做出積極嘗試。基于中西文化語境比較的教學難度是較大的:一方面,學生對中文、英文同時登場的準備是不足的,反映在課堂上就是回答膽怯、猶豫;另一方面,學生主動探索詩歌意象之美時,需要擺脫慣性思維的約束,對某個約定俗成的意象要產生積極興趣。當然,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學生的組內討論“升溫”了,發言頻次提高了,大家對這種形式很期待、很主動,這也說明了跨文化、跨學科教學的可行性。
面對紛至沓來的教育思想及教學浪潮,語文課怎么上,這也許是每位一線語文人需要作出判斷及應對的,但基于語文、基于語境、基于學生的語文課堂總是有活力的、有生機的,也值得懷揣信念堅守下去。
參考文獻:
[1]孫優.高中語文外國文學“三境”教學法設計理念與體系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2(3).
[2]林庚.唐詩綜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作者:孫優:江蘇省六合高級中學教師,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博士)
[責編:芮瑞;校對:夏家順]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項目“大概念視域下高中語文跨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023JY15-L4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