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素養立意”的命題重點考查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具體情境中實際問題的學科能力、思維方法與價值觀念。在“素養立意”的導向下,為全面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中考語文命題也跟緊教學改革的節奏,在材料的選取、試卷的結構、試題的考點等方面勇于探索,不懈努力。試題的命制應在充分考慮材料的選取、試卷的結構和試題的考點基礎上,堅持以真實情境為載體,以綜合任務為架構,以高階思維為目標進行努力,整合相關的學習內容、學習資源等。
關鍵詞:素養立意;情境;任務;思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在“學業水平考試”中的命題原則板塊,明確要求:“堅持素養立意。以核心素養為考查目標,通過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全面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1]可見,基于“素養立意”的命題重點考查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具體情境中實際問題的學科能力、思維方法與價值觀念。
在“素養立意”的導向下,為全面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中考語文命題在材料的選取、試卷的結構、試題的考點等方面應有新的取向。
一、以真實情境為載體,考查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
“情境”一詞在《課程標準》中出現頻率最高,命題建議中也明確指出命題材料的選取要以具體情境為載體。而真實的情境往往是多元且復雜的,命題者一般從個人、學校、社會等角度出發,以學科認知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個人體驗情境等為載體,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任務,讓學生將多方面知識進行互融,從而考查其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知識遷移運用能力。縱觀2023年上海中考語文試卷,十分注重豐富情境的創設。
(一)創學科認知情境,發展學科思維
學科認知情境,“指向學生探究學科本體相關的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發展語文學科認知能力”。[2]作為最具語文特征且專業化程度最高的情境,它不僅讓靜態、固化的知識變成動態化的具體知識,而且轉變了測評方向,從對知識的單一測評轉向對知識在情境運用中的多元測評,對促進學生認識語文學科的本體知識,實現高階思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2023年上海中考語文試題古詩文閱讀板塊第8題:根據選項中提供的義項,為“窈窕”一詞選擇最合適的一項注釋。該題還原了語文學習中的查字典情境,也是重建學科知識產生的情境,通過詞語在上下文語境中的具體反映,考查其辨識、分析、綜合和比較等,這些都屬于語文學科本體知識的語言文字現象,考查語義的判斷力及言語表達能力,進而判斷學生建構結構化認知水平的情況。又如,上海中考連續4年堅持命題“情境性默寫”。這類試題構建了比較復雜的學科認知情境,需要學生將識記性默寫內容與對古詩文名句的理解相結合,并與藝術鑒賞、文化審美等結合起來,考查學生基于課內的學習性應用,在問題解決中調用語言、審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二)創社會生活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社會生活情境,“指向校內外具體的社會生活,強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場域中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強調語言交際活動的對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3]。這類情境來源于社會生活,切近學生生活,容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重在讓學生用語言來表達、反映其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度、參與度,并通過語言的介入,解決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
2023年上海中考語文綜合運用板塊模擬校園學習情境:萌芽文學社在今年6月30日開展“《西游記》研讀”系列活動,在校園里設立了“西游園”,請你參與游園活動并完成以下游園任務。設置“游園會”這一社會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西游園”中暢游暢想,通過分析人物形象、進行藝術鑒賞、評價小說情節等語言實踐活動,考察其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當中展現出思維的豐富性和品質感。此外,大情境的設計也構成了閱讀方法指導,讓題與題之間形成關聯,共同聚焦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真問題,關注學習經歷,聚焦思維品質的提升。而綜合運用主觀開放的第22題,更是構建了名著閱讀和生活的關系,設計了一個生活中真實、典型的任務。在學生圍繞核心問題闡述理由的過程中,判斷其認知發展水平,區分其思維能力的差異。
(三)創個人體驗情境,體現讀者意識
個人體驗情境,“指向學生個體獨自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體驗豐富的情感,嘗試不同的閱讀方法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等”[4]。這類情境旨在通過閱讀與寫作,讓學生充分沉浸和呈現個人獨特的體驗、感受,建構屬于自己的閱讀、寫作意義。由此可見,作文是最具個人體驗的情境類試題。
以2023年上海中考作文題為例:會心,意思是從學習、生活中領會道理,或是對別人沒有明說的意思心領神會,也可以指彼此之間的情意相合。請以“會心之樂”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該題目延續了前幾年通過提示語來引導寫作路徑的考題形式,在提示語中,喚醒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感悟,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何為“會心”?提示語中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釋,分別是“領會道理”“心領神會”“情意相合”。對于關鍵詞“會心”的多種解讀,旨在引導考生把寫作的目光引向更廣闊的生活,從自己的獨特生活經歷中選取合適的素材,回味、反思自己在其中感受、收獲到的“樂”。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的命題原則,啟示其在生活中要學會積極觀察;在人際交往中要注意體會他人情意,珍視心靈相通的美好體驗,從而發現人心之美,感受人性之美,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此外,該題目并未從文體、寫作角度等方面進行限制,較高的開放度也為學生個人體驗情境的創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引導考生充分表達自我的情感體驗。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創設真實友好的多元生活情境,改變了傳統固化的命題形式,進一步擴大了語文試題的靈活性與開放性,能讓學生走進熟悉的現實生活場景,有利于其在放松的狀態下呈現真實水平,讓語文能力在真實地解決問題過程中展現出來,讓知識的價值在遷移與運用中生長出來。創設多元生活情境,也能讓命題者充分引導學生積極觀察和感知生活,豐富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從而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以綜合任務為架構,考查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2019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2022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到《課程標準》,都強調要“增強試題的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以“有效考查學生綜合素質”。語文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進行綜合考查是素養立意下語文命題的必然要求。
傳統語文試卷結構,一般是由“積累、閱讀、寫作”等幾部分基本知識模塊組成,講求各模塊知識內容的獨立性,考核的也是單一知識能力;而素養立意下的語文試卷,命題者應加強試卷結構的統整性,打破知識模塊的組卷形式,將其統整在綜合任務之下,即以綜合任務為架構來合理布局,檢測學生綜合解決現實問題的素養水平。
(一)以一大概念統整全卷
一般而言,命題者會圍繞某一大概念設計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形成考查的任務群,即整張試卷在大概念的統整下,由幾大學習任務群組成,每個大任務群下又包含小型考查任務群,任務間彼此關聯,層層遞進,形成高度關聯的任務網。而考點則“生長”在產生知識或應用知識的任務中,在學以致用中,考查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創造性地完成任務的能力。
如2022年浙江金華中考語文試卷,即以“走進”這一大概念統攝全卷,通過設計“走進婺里去”“走進云里去”“走進書里去”“走進心里去”幾大任務,讓學生在富有邏輯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理解、遷移“走進”這一抽象概念,并在寫作中實現“走出”,從而完成這一意義的多重建構,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又如2023年溫州中考語文卷由打卡“大宋戲倉”、設計“鯤鵬”主題文化衫和參加“探索”主題學習三個活動組成。其中,第三板塊圍繞“探索”這一大概念,通過“認識探索者”“學習探索力”“做個探索者”等活動,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學科地建構與“探索”相關的知識與能力,最后,以撰寫相關探究方案的形式,將多種能力素養融合于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溫州卷這種“做中考”的命題思路,是對項目化學習“做中學”的順應,是素養命題的積極探索。
(二)以幾大主題設計活動
在整卷命題中,命題者也可通過幾大主題設計相關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項目化學習任務群等,在每一個實踐活動下,又包含著系列性的小型考查任務群。如2023年浙江寧波中考語文試卷就以梳理與探究、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形成“尋·文化之旅”“論·交友之道”“賞·文學之美”“探·表達之義”四大框架。“尋·文化之旅”第一部分以“和文化”知識建構為框架;“尋·文化之旅”第二部分以探究畢升科學精神為主線;“論·交友之道”以建構“真正的朋友”為暗線,以討論活動為明線進行組材;“賞·文學之美”以古詩、名著、散文為內容進行組材;“探·表達之義”則將實用性寫作和個性化寫作結合,在寫作中建構表達的意義。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組合形式,實現對學生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創造思維等多種思維能力的綜合考查。
在語文大概念、大主題的統攝下,以綜合任務為架構對整張試卷進行設計,可打破零散化、碎片化的知識點命題,引導語文命題走向結構化、整體化的素養命題,有效考查學生面對復雜情境,整合相關語文知識,運用相關語文能力,解決相關問題的綜合素養,是堅持素養立意命題的重要內容,也是核心素養的最終追求。
三、以高階思維為目標,考查知識的深度理解能力
《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強調,試題的命制要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教育學領域,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把識記、理解、應用等層次的思維劃分為低階思維,把分析、評判、創造等層次的思維劃分為高階思維。可見,語文素養命題的核心指向的是對學生深度理解能力和高階思維的評價。
現實情境中的問題是復雜、多變且不確定的,單一的思維過程難以解決復雜的問題,需要多種認知協同作用的復雜思維過程。具體命題中,命題者要積極命制以整合、建構為主要特征的開放性、探究性試題,要求學生在多個文本、復雜背景、不同領域中綜合運用多種思維方式,進行完整的探究,把新舊知識進行再聯系,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經驗。
(一)常見的考察能力:激活“分析與評價”思維
“分析與評價”作為一種重要的高階思維能力,是命題考查的常見能力。命題者常會將一些彼此相關的文本材料組合一起,要求學生根據命題者設計的問題,在理解、整合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對文本內容進行比較、分析、總結與提煉,進而形成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見解,這個過程是將原有知識進行轉化和調整的過程,旨在考核學生解決新的情境問題的能力。
從2021年起,上海中考語文試卷的古詩文閱讀板塊就以群文比較閱讀的形式開展。如2024年中考,將課內古詩《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課內古文《伯牙鼓琴》與課外古文《相見甚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在課內古詩文與課外古文都寫景的基礎上,同中辯異,讓學生分析出不同景、不同情。這種前后比較、相互勾連的過程,是知識綜合化、結構化的過程,更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即深度思考的“質”。
(二)命題追求的方向:喚醒“批判與創新”思維
“批判與創新”這一高階思維能力,是素養立意下的命題趨勢。批判與創新,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創新是結果,是生產新的產品或結論;而在創新的過程中,從始至終都貫穿著批判性思維。應該說,沒有批判性思維的“吹毛求疵”,新的產品也未必會完美,因為批判性思考“能夠使用相關證據、準則和明確的標準,找出理由來支持自己的觀點”。[5]
如2022年上海中考語文卷綜合運用板塊:要求學生選擇一幅圖,編寫《水滸傳》“創意表達”欄目,并寫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闡述學生的看法。解題過程中,學生要回憶《水滸傳》的主題,比較、分析兩幅圖畫內容,展開聯想、想象,創造性地進行表達。可見,批判與創造是一路相隨、互相促進的。
“分析與評判”“批判與創新”等高階思維能力,不僅是語文素養命題重點關注的,更是其追求的目標。在中考語文試題的考點分布上,應關注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關鍵能力的考查,努力提高分析、評價、創造等運用高階思維解決問題的試題比例,讓學生整合碎片化、點狀式知識或信息,將其建構成一個新的意義整體,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經驗解決實際問題。
綜上,基于素養立意的語文命題,體現在對知識、技能、價值的相互整合、通融中考查學生的素養水平。為有效反饋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水平,促進學生慧學、教師智教,試題的命制應在充分考慮材料的選取、試卷的結構和試題的考點基礎上,堅持以真實情境為載體,以綜合任務為架構,以高階思維為目標,整合相關的學習內容。應該說,這是中考語文命題改革努力的方向,更是引導語文教學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9,16,16,16.
[2]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蘭寧.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絕佳實踐[M].魯效孔,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69.
(作者:范明月,復旦大學第二附屬學校語文教師)
[責編:夏家順;校對:胡承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