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既是政策的要求,也是實踐的需要。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運行邏輯體現為共建共治共享的動態過程。在共建過程中,需要健全治理共同體的組織體系,融合創新共同體的制度體系,搭建共同體的互動網絡體系;在共治過程中,需要忠實反映共同體成員的偏好,有效實現共同體成員的集體決策,優化共同體項目運作的生產安排,客觀評估反饋共同體治理的績效,高效化解共同體運行中的糾紛沖突;在共享過程中,需要將共有空間和設施對居民開放共享,創新社區服務的共享機制,與外部組織實現資源開放共享。
〔關鍵詞〕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4)03-0092-06
建設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既是政策的要求,也是實踐的需要。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基礎在基層、根本在社區。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應該把建設社區治理共同體作為抓手和重點〔1〕。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社區公共事物(neighborhood commons)的管理和維護,主要圍繞社區公共事物的占有、分配、使用和消費過程中人和物的互動以及人和人的互動而展開,這給社區治理提出了繁雜而又充滿挑戰的任務,需要持續推進治理共同體建設。社區治理共同體是基于治理任務需要不斷建設的組織和制度體系,受人為因素的影響比較明顯。人為因素發生作用的過程,就是社區治理共同體發揮能動作用的動態過程。但是這一動態過程具體怎樣展現?這個問題較少得到關注。多數研究從政黨、政府、社會組織、市場主體以及社區成員等主體互動與合作的角度界定治理共同體〔2〕,對于共同體建設的過程和共建共治共享之間關系的分析還不夠深入。為此,本文擬從動態視角對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共建共治共享的運行邏輯予以分析。
一、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共建邏輯
所謂共建就是共同建設,主要指向城市社區的核心要素,尤其是社區治理共同體的組織體系、制度規則、網絡關系等。其中,共建的“共”強調的是建設過程的共同性、開放性和參與性。
(一)健全治理共同體的組織體系。組織是城市社區行動者組織化的體現,是治理的主體,負責制度設計和落實。健全有效的組織體系是城市社區良性治理的首要條件。一般而言,城市社區組織要素包括黨組織、居民組織、業主組織、社區服務站、社會組織等。由于黨員規模不同,社區黨組織可以是社區黨支部、社區黨總支或者社區黨委,向下還可以設立黨小組等。社區居民組織主要是社區居民委員會,除此之外,還包括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等。社區業主組織主要是社區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以及業主監事會等。社區服務站主要是在社區內設立的承辦、代辦政府部門面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務的窗口大廳。社區社會組織是由社區居民和駐區單位為主發起成立,在城鄉社區開展為民服務、公益慈善、鄰里互助、文體娛樂和農村生產技術服務等活動的社會組織〔3〕。
不同的社區組織體系建設面臨的任務存在差異,有的社區組織要素比較健全,有的社區則不健全,例如,有些社區沒有建立治理組織,成為無黨支部、無業委會、無物業管理的“三無”社區,其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水平較低。有些社區沒有制定制度規則,對社區共有共用事物的分配、使用和消費按照原始秩序處理,尚未構建有效的治理體系,更難以形成社區治理共同體。例如,一些小區按照先來后到停車,“先到先停、后到后停、晚到沒地方?!保@屬于典型的原始秩序,與治理的內涵相距甚遠。相反,一些制度設計完善、治理主體健全、井井有條、文明和諧的社區就是治理共同體建設效果較好的案例。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黨建的不斷強化,黨組織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基本實現。多數社區一般情況下都設有黨組織,成立居民委員會的社區也不在少數,但是成立業主組織的社區還相對較少,因而補齊業主組織要素依然是很多社區共建面臨的重要任務〔4〕。同時,社區組織體系共建面臨的另一項任務是促進社區組織運作從他治走向自治、從寡頭主導走向參與式治理、從封閉走向開放透明、從單向管理走向雙向互動治理,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共建”二字的屬性要求。
(二)融合創新共同體的制度體系。制度是行動者行為的依據,用于規范社區中共有共用共益空間、設施設備和資源的占有、使用和分配。正如社區是社會中的一個單元,社區中的制度規則也嵌套在社會制度體系之中?!吨腥A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物權法》《物業管理條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等都對社區治理的相關內容作出了制度設計。但這些只是一般性規定,城市社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相關制度進行本土化重新設計。居民參與本土化重新設計的集體選擇過程,既是他們行使居民自治、業主自治權利的過程,也是他們接受教育的過程。參與制度設計過程能夠讓居民將其內化,在思想理念上接受認可制度規則,在行為過程中遵守制度規則。這樣一來,共建出來的制度規則才會真正成為“使用中的規則”(rules in use)。小區公共事務的自主治理不僅僅意味著對治理的組織和對生產的安排,對作為自治領域的小區來說,自主治理更為實質性的內容是對治理規則的自主選擇〔5〕174。正如奧克森所言,“治理既不是供應,也不是生產。治理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備為組織地方公共經濟而制定規則和實施規則的能力。治理的著眼點是建立一個制度的框架,在這個框架內,提供和生產的模式來源于地方市民和官員的選擇”〔6〕23。例如,北京市上地西里社區制定的《上地西里業主公約》不僅規定了業主組織及其權限范圍,而且規定了社區聯席會議的特殊決策方式。該社區還制定了《上地西里業主議事規則》,規定全體業主表決結果和業主代表大會作出的決定,應在表決決定產生后的三日內抄送業主代表大會、業主委員會、業主監事會、居民委員會〔7〕。《物業管理條例》規定,物業管理是指業主通過選聘物業服務企業,由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對房屋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物業管理區域內的環境衛生和相關秩序的活動。但《物權法》第81條“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管理”條款規定,業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也可以委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人管理。兩個制度規定的不一致為社區業主制度創新提供了寶貴的空間。近年來,隨著業主權利意識的覺醒和自主治理能力的增強,業主自管模式也逐漸多了起來,改變了傳統模式下的委托—代理關系,用短線責任機制替代了原來的長線責任機制〔8〕。
(三)搭建共同體的互動網絡體系。網絡關系是城市社區共建的重要內容,也是社區共建的重要依托。因為城市社區治理需要多元主體參與,共同努力建設,網絡關系可以聚合力量,鏈接資源。雖然城市社區是居民自治和業主自治的領域,但社區不是存在于真空中。構建多方面的網絡關系,能為城市社區鏈接資源,也是推動居民業主自治的重要途徑。這種網絡關系既包括社區內部的網絡,也包括跨越社區邊界的網絡。例如,北京市回天地區探索出的“五方共建”機制,通過搭建社區議事廳平臺,凝聚黨組織、居民、物業、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五方的主體力量服務社區治理〔9〕。外部網絡關系也是社區治理共同體共建的重要內容,建立外部網絡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社區與政府部門間的互動、社區與專家學者間的互動、社區與其他社區間的互動。普瑞斯比(Prestby)和萬德斯曼(Wandersman)的研究認為,“與其他組織的聯系有助于維續組織的成功治理”,“與其他組織之間強有力的聯系紐帶為組織提供了額外的用于增強組織權力、信息能力和智識能力以及資本能力等的資源”?!?0〕在中國場景的社區治理中,可以借助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將社區的外部網絡關系進一步拓展,因為黨建是組織間最廣泛的超強通約因素。例如,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街道積極依托區、街道、社區三級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聯合各權屬單位,疏解拆違整治、協調產權關系,清理整頓院區西南角8700平方米的空間,改造成由黨建空間、文化空間、親子空間、健康空間、美食空間、便民空間和街區工作站構成的“六區一站”社區公共服務空間①。
二、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共治邏輯
所謂共治就是共同治理,城市社區的共治是指城市社區居民業主共同治理的過程。社區共治突出強調兩點,一是治理的動態過程,二是相關主體對治理過程的共同參與。動態過程突出的是治理行為可以分解為一系列的環節;共同參與突出的是治理的一系列行為是大家共同作出的,既不是某個個體作出的,也不是某個組織單方面作出的。
(一)忠實反映共同體成員的偏好。治理活動的終極目的是解決問題。問題的根源在于主觀需求和現實條件之間的不一致,客觀現實難以滿足主觀需求。因而,主觀需求是問題發生的根源之一。治理活動需要及時把握人們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回應多樣化需求。精準把握居民的需求之后,改變或者改造客觀情境,才能實現需求的滿足,從而解決問題。當然,如果客觀情境難以改變或者不能改變時,引導居民的需求,甚至改變他們的需求,也是解決問題的方向之一。需求治理要求社區治理主體及時有效地捕捉到社區居民的需求信息,因而要求他們與居民互動,充分利用網格員、樓門長、社區黨員等捕捉信號,及時關注業主論壇、居民微信群、業主微信群和社區12345等渠道的問題信息。例如,北京市霍家營社區為了及時掌握居民需求,開通了社區“接訴即辦”熱線電話,2022年共接聽1100多個電話,2023年共接聽886個電話,“社區之內的電話越來越少,12345的電話越來越少,不是說你服務跟不上,而是居民的問題訴求都一一地解決了”。該社區開通了“自訴辦理”,要求社區樓門長主動上門收集意見,每年收集的意見至少有500件以上②。
(二)有效實現共同體成員的集體決策。實現需求治理之后,需要做的就是針對居民的需求事項進行集體決策。雖然在公共物品和服務方面具有相對類似偏好的人傾向于集聚在一起,而且在居住小區里人們偏好的類似程度大于整個城市地區〔11〕12,但一個社區內部的居民對于一些事物的需求和偏好仍然具有一定的異質性,對于多數事項而言,他們的需求并非呈現出單一偏好。因此,需要通過各種集體選擇的形式作出集體決策,如果只是按照一部分人的意見決策,就容易忽略甚至犧牲其他居民利益。社區內部的集體決策要通過召開居民大會、居民代表會議、居民協商議事會議、業主大會、業主代表會議等來作出。比較來看,居民協商議事會議屬于規模較小的集體決策行動舞臺;居民代表會議、業主代表會議屬于中等規模的集體決策行動舞臺;居民大會、業主大會是由全體居民、全體業主組成的集體決策行動舞臺,規模很大。一般而言,越是重要的事項,影響居民人數越多的事項,越應該放到規模大的行動舞臺上去,相應地對決策通過贊成票比例的要求就越高。例如,《物業管理條例》規定,業主大會應當有物業管理區域內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過半數的業主且占總人數過半數的業主參加;一些事項要由業主共同決定,該條例第11條第5項“籌集和使用專項維修資金”和第6項“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應當經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2/3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2/3以上的業主同意。
(三)優化共同體項目運作的生產安排。繼居民需求作出集體決策之后,接下來就進入圍繞確定的項目實施階段,也就是操作階段。如果說在共治的需求治理和集體決策階段追求的是民主價值,忠實反映居民的需求和利益的話,那么在安排生產階段追求的則應該是效率價值,要按照成本收益最優的標準進行安排。一般而言,專業化、成本、質量、效率、效益等是篩選生產單位的重要標準,只要符合這些標準的一切適合的生產單位都可以納入其中。民營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薩瓦斯在《民營化與公私部門伙伴關系》一書中共列舉了10種可選擇的生產安排。對于城市社區而言,一般情況下可以選擇自己生產,可以交給社區內部的社會組織實施,也可以選擇外包給社會組織、企業生產。服務生產環節也是“三社聯動”中社會組織和社工主導的服務遞送過程〔12〕。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三社聯動”和社區共治內涵是一致的。社區外部單位通過安排生產環節參與到項目生產過程中,正體現了其與社區的“共治”。例如,北京市回天地區政府購買的社會組織服務管理平臺是社區購買服務的重要平臺,龍澤園街道龍躍苑一區社區發布的2024年社區文化提升項目招標公告就反映了社區文化提升項目生產安排內容。
(四)客觀評估反饋共同體治理的績效。結果評估是對社區治理項目實施結果的評價和判斷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收集項目實施結果的客觀數據信息;二是判斷項目實施的結果是否改變了客觀情境,針對居民的偏好情況,判斷客觀情境的改變是否滿足了他們的需要,是否解決了主觀需要和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結果評估要結合績效指標對現實結果進行測量和判斷。一般情況下,結果評估既要對項目作出專業性的測評,又要對項目作出經濟性的測評,還要對項目作出消費方滿意度的測評。因此,這一階段是消費者、項目的委托者及相應的專業性評價機構對項目結果進行鑒定和作出判斷的階段〔12〕。項目內容相應領域的專家參與結果評估,需要運用他們掌握的專業技術知識,如會計審計專家參與結果評估,主要是對項目進行財務會計規范性方面的內容進行評價;作為消費者的居民參與結果評估主要是根據主觀認知和感受,判斷項目實施后帶來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五)高效化解共同體運行中的糾紛沖突。盡管社區屬于規模較小的治理單元,但由于社區居民呈現異質性、行為的外部性以及自利性等特點,社區內部行為主體之間的沖突是難以避免的。例如,深圳豪宅寶能城市公館地下停車場上演的賓利車主大戰勞斯萊斯車主大戲,就是社區內部糾紛沖突的極端表現之一③。作為社區共治環節,多元主體可通過各種合同契約關系參與到社區治理的過程之中。合同契約關系形成的過程,也就是委托—代理關系形成的過程,容易出現代理人為追逐自身利益而偏離委托人利益的問題。例如,物業服務公司和業主之間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二者之間的沖突糾紛比較常見。因此,社區的共治環節也必須考慮引入沖突解決機制,否則就是不完全的治理。在治理實踐中,沖突解決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自我解決機制,這主要依靠社區內部行為主體之間的談判和溝通,例如黨建引領下的社區協商議事機制很多時候是有效的解決機制;另一個是第三方解決機制,主要包括調解、仲裁以及訴訟。
三、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共享邏輯
所謂共享就是共同分享,是城市社區共建共治等治理活動所指向的終極目標。城市社區的共享主要指社區業主居民對城市社區硬件設施、社區服務、物業服務和社區文化共同享用的過程,也包括社區與周邊單位彼此之間空間資源的開放共享。要做到共享,就需要城市社區在硬件設施、社區服務、物業服務和社區文化等方面形成若干機制。其實,社區共享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世紀60年代在丹麥開始興起的聯合居住模式是公認的現代共享社區的最早起源。后來,共享社區的理念逐步擴展到歐洲、北美、澳洲的多個國家,在美國僅加州就擁有35個共享社區〔13〕。我國目前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共享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實現共有空間和設施對居民的開放共享。共有的空間和硬件設施屬于全體業主共有,理應由全體業主共用共享。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社區專有部分的產權是明確登記且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和封閉性,但是共有部分的產權并沒有明確登記,而且具有天然的開放性,因而容易受到侵犯。這種侵犯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形式:一是個別業主對其他業主共有產權的侵犯,例如私搭亂建、占用樓道堆放雜物、占用停車位、侵占綠地等行為在很多城市社區中都是司空見慣的行為。二是物業服務公司對全體業主擁有產權的侵犯,例如物業服務公司私自將社區內電梯廣告位外包獲取收益,但其收益并未用于業主身上,這也是常見的侵權行為。三是社區的共用空間設施被一部分業主長期霸占,其他業主沒有機會使用。例如,有的社區經常出現跳廣場舞的大媽和打籃球的年輕人之間因占用場地發生爭吵事件,這些都不符合共享原則。
因此,要把共有空間和硬件設施開放共享的內容納入社區共建共治環節,形成制度規則并貫徹執行,這樣才能實現居民對空間設施的共享。在推動社區空間開放共享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相關制度設計,有意識地推動這項工作。例如,《北京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提出,要精簡整合辦公空間,推行開放式辦公,增加居民活動區域面積。因此,社區在共建過程中需要將開放共享文件的精神內化為社區的制度規則,為社區空間設施的開放共享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撐。
(二)創新社區服務的共享機制。共享機制是實現資源、空間和服務與居民消費行為之間的動態適配機制,從而能夠將需求和供給有效地匹配起來。一要通過錯時消費機制實現居民對稀缺空間設施的有序消費。例如,對于社區活動室、活動廣場按照時間分配不同群體的使用權利。對于社區固定停車位、充電樁等可以通過大數據及其他智慧化技術開放給更多居民共享使用?,F在很多居民在租用的車位上安裝了充電樁,但是只能自己專用,不符合共享原則。建議社區通過業主公約、居民公約或協商議事等集體選擇的形式,借助大數據及其他智慧化技術,推動社區汽車充電樁的開放共享。二要設計引入時間銀行等機制,實現社區居民之間互助服務的共享。除了社區內部空間和設施設備等硬件的共享之外,居民之間的互助服務也是共享的重要內容。尤其是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多,借助時間銀行等機制,促進居民間的服務共享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北京市霍家營社區引入了時間銀行機制,居民之間可以相互提供志愿服務,賺取“霍幣”④;徐州市云龍區昆侖社區創新“合伙人”模式,實現“空間共享、時間共享、平臺共享、技能共享、知識共享”〔14〕。
(三)與外部組織實現資源開放共享。除了內部的開放共享之外,社區也需要融入外部的開放共享機制。在與外部單位共享的過程中,社區可以向外拓展資源,用于社區居民;也可以將自身內部的空間、設施資源開放共享給外部人員,為解決社會難題作貢獻。
1.依托黨建協調機制拓展社區居民共享資源。盡管社區內部的資源比較豐富,但畢竟有限,尤其是對于一些開發建設較早的社區而言,其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建造時規劃的車位較少,難以有效滿足居民的停車需求。借助黨建協調機制,向外部拓展共享車位空間成為一些老舊小區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例如,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街道慧忠北里第一社區轄區內有5個小區,都是老舊小區,共有3183戶,停車位較少,不能滿足居民停車需求,居民之間經常因為自己的停車位被占產生矛盾。在“共建共享共治”原則的指導下,經過多次溝通協商后,黨史館南側停車場管理方為居民增設“潮汐停車”及24小時包月停車惠民服務項目,向居民開放100個停車位〔15〕,有效解決了這個難題。
2.依托第三方運營機制充分發掘社區內部空間資源的價值。一般而言,城市社區都屬于封閉性空間,所擁有的資源也比較有限。但是城市社區共建共治共享也要求社區向社會開放共享自身的空間、資源或服務。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就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從現實角度看,在產權私有和物理空間封閉的情況下,實現社區對外開放共享還是有很大難度的,但是也有成功案例。比如,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街道的“石油共生大院”秉持“共建、共融、共治、共享”理念,通過引入第三方機制設置了黨建空間、文化空間、親子空間、養老空間、美食空間、便民空間和街區工作站,按照公益加部分低償的模式向周邊社區居民和單位開放共享〔16〕。因此,為了推動城市社區更好地向社會開放共享,我們需要進一步挖掘類似的第三方運作邏輯。
四、結語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和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是新時代對基層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但對二者關系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本文以城市社區作為具體場域,將社會治理共同體和共建共治共享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共建共治共享的動態視角討論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運行邏輯。具體而言,本文將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劃分為共建、共治和共享三個環節,結合調研訪談材料,針對城市社區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出了城市社區共同體共建、共治和共享的具體內容。這為城市社區結合實際、針對問題、瞄準共建共治共享、推進治理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具有較強操作性的重要參考。
現有的一些研究認為,絕大數城市社區居民來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只是機緣巧合,在同一個社區購買了房屋,就成了鄰居。這樣的社區既非滕尼斯意義上的“共同體”,也難以形成費孝通所講“差序格局”基礎上的禮治秩序,基本上是陌生人社會,完全依靠現代化的法治秩序作為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秩序〔17〕。單位制解體和住房商品化,幾乎使得城市社區共同體及其精神瓦解,生活世界受到摧毀性的破壞〔18〕。這說明已有的概念理論體系、學術語言和政策語言及現實實踐之間出現了嚴重的脫節。因而需要立足中國城市社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共同體的理論創新,以回應中央的政策精神,切實指導社區共同體建設實踐。因應這一需要,本文將共建共治共享和共同體建設結合起來,回答了新時代怎樣通過共建共治共享三個環節的努力促進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設。這樣的分析視角說明,對于當前中國城市社區而言,留戀于滕尼斯意義上的“共同體”或者“差序格局”基礎上的禮治秩序,顯然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適宜的辦法是立足實際,從共建共治共享環節探索努力方向,立足實踐分析共同體建設的具體內容,才具有建設性意義。
從更深層次來講,共同體的共建共治共享離不開與政府、市場、社會的互動,更需要專業性力量的支撐。從秩序維度出發,共同體建設離不開法治基礎,需要與政府權力開放互動,需要在與市場力量的互動中提升社區資源的價值,需要在與社會力量的互動中豐富自身的治理工具,需要獲得專業秩序的支持。嵌入秩序維度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動態分析視角,可以超脫“組織結構”分析視野的限制。因而,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研究還需要專門討論其有效運行的秩序基礎,這將是未來研究的努力方向。
注釋:
①參見海淀街道黨群工作辦公室:《海淀街道地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召開2021年第一次會議》,https://www.sohu.com/a/469337153_121106842。
②訪談記錄,20240104143227。
③參見胡華成:《勞斯萊斯車主大戰賓利車主,引出富人最大的煩惱》,https://www.163.com/dy/article/H998QS5P05119596.html。
④參見尚方明:《這個社區APP,“網”辦操心事,“網”聚鄰里情!》,https://www.163.com/dy/article/HKHS2HIC0552VDZX.html。
參考文獻:
〔1〕龔維斌.以社區為重點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0(01):41-42.
〔2〕陳秀紅.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J〕.山東社會科學,2020(06):83-89.
〔3〕李昌禹.全國社區社會組織超過175萬家〔N〕.人民日報,2023-07-17(04).
〔4〕陳建國.城市社區事務治理與合作型權力結構重塑〔J〕.理論探索,2021(04):71-77.
〔5〕陳建國.業主選擇與城市社區自主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6〕羅納德·J.奧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經濟〔M〕.萬鵬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陳建國.產權治權關系與城市社區治理分化:以六個社區為例〔J〕.行政科學論壇,2021(07):40-45.
〔8〕陳建國.城市社區業主自管的起源、模式和成效〔DB/OL〕.https://www.sohu.com/a/436274588_669645.
〔9〕李 斌.北京霍營街道及天通苑北街道積極探索五方共建下的社會治理運行機制〔EB/OL〕.http://society.yunnan.cn/system/2020/09/24/030994659.shtml.
〔10〕Wandersman,A.,Florin,P.,Friedmann,R.,et al.Who participates,who does not,and why?An analysis of voluntary 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srael〔J〕.Sociological Forum,1987(03):534-555.
〔11〕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經濟的比較研究〔M〕.陳幽泓,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12〕陳建國.政府購買服務過程管理中的政社合作〔DB/OL〕.https://www.doc88.com/p-7738721817309.html.
〔13〕秦正長.共享社區:尋找一種溫情的居住方式〔DB/OL〕.https://www.sohu.com/a/205845211_280164.
〔14〕袁龍旭.徐州市云龍區昆侖社區:創新“合伙人”模式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DB/OL〕.http://jsnews.jschina.com.cn/zt2023/dangjianzaijiangsu/202308/t20230830_32751
35.shtml.
〔15〕大屯街道辦事處.朝陽這個街道“潮汐停車”有方法:錯峰共享,閑時共用!〔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TAS2CC0552UKTQ.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16〕佟西中.3萬多人的“大雜院”,如何成了網紅打卡地〔D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459799593663
591&wfr=spider&for=pc.
〔17〕毛壽龍.公共政策的秩序維度:一個純理論的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22(12):100-105.
〔18〕景朝亮,毛壽龍.社區共同體的秩序邏輯〔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4):88-95.
責任編輯 周 榮
〔收稿日期〕2024-02-21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專項項目“黨建引領下城市社區權力結構的重塑”(2021FR001),主持人陳建國。
〔作者簡介〕陳建國(1980-),男,河南靈寶人,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管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社區治理、政府創新與公共服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