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討高職院校預算績效管理存在的不足,以期通過改進提高高職院校預算績效管理水平,實現財政資金最優化配置,進而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
一、高職院校預算績效管理概述
(一)高職院校預算績效管理的定義
預算績效管理在預算管理中融入了“績效理念”和“績效方法”,是以結果為導向,強調成本效益、硬化責任約束的一種預算管理模式。其從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預算監督等方面有效配置并管理資金,強調預算資金的產出和效果,關注支出的效益和效率。
(二)高職院校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來,高職院校多以培育“雙高”建設任務、產教融合為總體發展方向,尋找更有效、更契合社會發展的高職院校發展道路。隨著高職院校發展的多樣化,預算績效管理要求也愈發精益化。為保障學校在正常教學的同時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達到資金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應實時監督學校預算執行情況,并結合學校實際發展方向,動態調整績效目標,有效優化資金分配。而預算績效管理不僅能夠全覆蓋、全過程管理資金使用情況,同時還是衡量資金分配、優化及更精準、更有效使用資金的重要標準,在高職院校發展提質增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實現財政資金最優化配置
高職院校預算績效管理能夠將學校長期發展規劃與財政資金相匹配,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合理化配置資金,提高學校整體資金使用效益,從而有效助力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
2.有效促進業財融合
高職院校專業部門較為繁雜,業務需求有所不同。預算績效管理離不開業務與財務的相互配合,業務部門的高度重視及專業分析是科學、合理設定績效目標的基礎,財務部門對業務專業的理解是提高資金分配效率的前提,績效監控需要業務和財務的雙向配合。因此,預算績效管理能夠促進高職院校業財融合。
3.滿足財政資金規范使用的內控需求
近年來,高職院校為打造“雙一流”院校,紛紛推進學校專業特色與社會的有效融合,積極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這使學校各種經濟業務往來更具多樣性。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的建立,能夠進一步規范學校財務內部控制及財政資金使用,提高資金的效益性。
二、高職院校預算績效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預算績效管理意識欠缺
1.部分高職院校預算績效管理意識淡薄,管理層對預算績效管理重視度不夠,對預算績效管理僅停留在“申請資金,使用資金”層面,只關注預算支出執行是否達標,忽視了是否滿足績效目標。
2.部分高職院校業務部門對績效目標、預算績效監控和事后績效評價理解不深入,認為預算績效管理僅是財務部門的工作,填報數據時隨意性過大,因此導致數據精準度不夠,缺乏績效目標管理參考意義。
3.預算管理人員不足。隨著財政預算績效管理越發精益化,部分高職院校的人員配備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工作需求。由于人員配備不足,因此現有人員也無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學習業務知識和傳達宣貫績效理念,業務、財務融合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4.部分高職院校項目庫動態管理流于形式。項目庫多偏向短期投入,與學校中長期規劃契合度不高,因此導致項目投入后產出效果不理想,未能實現資金最優化配置效果。
(二)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不完善
部分高職院校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不夠完善,未充分發揮部門間的聯動性。
1.從項目申報來看,項目申報遵循“誰申報、誰編制”的原則,未反復溝通預算編制,因此導致績效目標不合理,且與高校發展目標契合度較低。
2.從預算績效管理來看,預算績效管理職責劃分不夠清晰,從管理層到學校各專業部門,均未能認知到績效管理需要各部門聯動配合,未實現全方位、全覆蓋管理。首先,事前績效評估流于形式,論證不夠充分;其次,事中績效監督“重預算輕績效”,績效目標未能與初期設定對應掛鉤,因此導致中期監控未真正達到預期動態管理效果;最后,事后自評工作未能及時跟進,考核機制不夠完善,未能與學校實際預算資金配置掛鉤,導致部分專業間資源無法充分共享,存在資源浪費、資源配置效益未能實現最大化等問題。
(三)預算績效目標設定不合理
部分高職院校發展規劃與預算績效目標設定契合度較低,存在績效目標設定不合理的情況,主要表現為:指標值籠統、不具體;定性指標值無衡量標準;指標值設定寬泛,不具備實際指導意義;指標設定與項目關聯性不高、與預算資金不匹配等。這導致這些高職院校只關注預算效果,未實現績效管理,績效目標設定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資金使用效益,對學校長期發展規劃和預算編制失去指導意義。
(四)項目執行缺乏過程監督
部分高職院校在預算績效目標制定過程中,只關注初期績效目標設定,缺乏預算績效過程監督。中期監控過程較為粗放,較多指標缺乏監控意義;項目執行中未能實時動態監督項目的績效目標完成度,僅關注預算執行進度,忽略了其與項目績效目標的匹配度,同時缺乏相應的考核機制。
(五)預算績效自評結果運用不明確
部分高職院校關注支出忽略績效、關注結果忽略過程、關注量效忽略質效,項目自評未與初期績效任務一一比對,不能很好地運用自評結果。同時因當年預算績效自評時間為次年上旬,而此時預算編制已完成,這造成自評結果在預算批復之后,存在滯后錯期的情況,導致無法將上年績效考評結果與當年預算分配進行掛鉤,自評報告對預算合理分配、預算績效運用等缺乏指導意義。
(六)預算績效管理信息化體系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信息化管理較為落后,各個環節信息溝通不及時。預算申報、績效監控、績效評價、績效結果運用等僅由各部門提報、人工匯總,業財融合信息不足,業務部門之間也無法進行信息共享,預算績效管理需要依靠預算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和工作經驗判斷,專業部門未能起到平衡同類型合并指導作用,預算編制全局性受限,進而導致預算績效管理未能充分發揮其效果。
三、加強高職院校預算績效管理的對策
(一)樹立預算績效管理意識
1.培養員工認知內驅動力
高職院校預算績效管理可以形成小組責任制,從管理層到業務層,層層落實責任,傳達宣貫預算績效管理相關工作,培養員工認知內驅動力,主動積極將預算、績效融入到項目管理申報、監控、自評、結果運用等各個環節,從而形成預算績效全鏈條管理模式。
2.加強專業隊伍培養
高職院校應增加相應財務人員進行預算績效管理,并形成業務部門專人負責制,建立專業管理隊伍。同時,加強對專業管理人員的培養,加大橫向、縱向交流力度,如調研其他同類院校、舉辦部門間座談、促進財務與業務專業交流學習、參加各類相關培訓等,從而加強學校整體預算績效管理隊伍建設,全面提高管理人員綜合素質。
(二)建立完善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
結合高職院校各專業類型,聯動各專業部門,構建全方位預算績效管理格局、建立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鏈條、完善全覆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形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以及“3+2”全過程績效管理體系,具體建議如下:
1.做好事前評估
事前評估是根據學校發展規劃及實際情況,對項目前期各維度進行的評估。各專業部門申報項目時,要做好事前績效評估,從項目基本情況、評估原則、目的、方式方法以及評估內容等方面進行充分論證,同時分析論證項目立項的必要性、投入的經濟性、目標的合理性、實施的可行性、籌資的合規性等。做好項目前期評估后,以此為項目立項基礎,報送預算管理委員會審議,審議通過后進行項目儲備排序,列入項目儲備庫。
2.事中過程監控
事中監控應及時發現目標偏差,有效糾偏糾錯,以達到動態調整、資金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項目立項成功后,即應監控項目預算執行過程。由上而下,預算管理委員會發起項目管控要求,對項目執行過程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監督;同時,由下而上,各專業部門報送績效目標、預算執行情況,對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完成的績效指標或預算金額提出變動申請,由預算管理委員會審議后及時上報,通過學校審議批復后向上級部門調整申請。申請通過后方可進行調整,不得隨意更改預算目標和預算金額。
3.事后績效自評
事后自評是學校科學合理地運用評價方法、手段,對預算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進行客觀公正評價的一種管理活動。項目完成后,各專業部門應及時對項目設定的績效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項目預算執行情況等進行自評價,形成項目自評報告,報預算管理委員會。次年,預算管理委員會應成立專家組,對學校項目整體績效目標完成情況和預算支出的效率、效益等方面進行客觀公正評審,完成項目事后績效自評。
4.績效目標引領及推動結果應用
在前期預算績效管理完成后,高職院校應將績效目標結果落到實處。首先,將預算績效目標和成本執行落實到具體部門、具體項目負責人,形成項目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推進臺賬,動態監控績效目標完成進度,做好事后結果應用情況匯總;其次,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制度,積極將全過程績效管理結果運用到次年預算申報中,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反饋,強化各專業部門績效結果會影響財政撥款的管理意識,進而重點關注項目產出績效結果。
(三)合理設定預算績效目標
高職院校應合理設定預算績效目標。首先,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委托第三方專業評價重點項目,結合學校發展實際,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和績效評價工作,從第三方視角指導優化項目績效目標,更有效、直接地反映財政項目效益、效果。
其次,通過實地調研、走訪兄弟院校,或者以專業調研、問卷等方式了解學校總體目標需求,結合高職院校總體發展規劃,各專業特點和“雙高”任務培育需求,將能量化的具體事項進行量化、不能量化的進行定性分析,形成一套具有自身專業特色和辦學特色的績效目標。以“目標設定-預算申報-預算下達-預算執行-目標完成”為基準,聯動各專業部門整理績效目標庫,遵守頂層設計原則,總結分析后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績效目標庫。
(四)加強預算績效完成情況的過程監督
項目預算在執行過程中,需加強過程監控。各專業部門需根據任務目標形成預算績效管理臺賬,逐一監控績效目標,動態跟進項目目標執行進度,對因客觀原因確需變動的,要及時報送、跟進,并在上級部門同意后,方可按照新的績效目標執行,做到實時動態調整。
(五)完善預算績效考核機制
高職院校應對預算績效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完善考核機制。針對項目任務書逐一進行評價,對績效目標偏離度較大的要進一步深入分析,對績效目標無法直接衡量的應采取其他方式間接進行考核分析。同時對預算和績效目標執行較差的項目或專業部門應縮減次年預算投資力度;對績效目標完成度較高的項目,可加大資金預算投資力度,給予項目鼓勵支持,從而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預算績效考核機制。
(六)加強預算績效管理系統信息化建設
高職院校應建立預算績效管理系統,并與學校其他數據聯動,將人事、教學、采購、財務、資產等各系統版塊進行對接,從而實現項目申報部門、職能審核部門及財務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及時動態跟進各項目預算績效全過程管理。
結語:
高職院校涉及專業類型繁多,要想達到資源共享,實現資金最優化配置,就必須高度重視預算績效管理。首先,要制定相應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從預算績效各個環節明確部門管理職責的劃分,建立一套符合學校實際的閉環管理模式;其次,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內驅力。提高思想站位,結合高職院校發展規劃、“雙高”培育方向,從頂層設計到項目目標執行,嚴格按照預算剛性進行管理。績效目標設定后,原則上不得隨意調整預算金額和項目,嚴格管控項目資金;最后,加強預算績效管理人員培訓及人才培養,從而為學校實現資源共享及資金最優化配置奠定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