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隨著數電票在全國全面實行,我國稅務進入了以數治稅的時代。傳統的稅務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稅收征管和企業數字化發展的需求,稅務管理轉型成為必然趨勢。本文就數字經濟時代的稅務管理進行了分析,并針對稅務管理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策略,同時對未來稅務管理進行了展望和預測。
一、稅務管理數字化是企業發展的必然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稅務管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數字經濟時代數據的大量積累、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商業模式的不斷變化,對稅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稅務管理需要適應這些變化,不斷進行改革創新,以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和企業的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實現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就必須做好稅務管理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企業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二、企業稅務數字化管理遇到的問題
(一)稅務管理面臨稅收治理改革帶來的挑戰
隨著數電票在全國開始試點推行,稅務進入了以數治稅的時代,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稅收征管模式,稅務部門也進入了稅收征管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近年來,稅務部門推行稅費執法、服務、監管的信息化管理,稅務管理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智慧稅務建設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稅收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里程碑。電子稅務局作為“智慧稅務”體系中服務納稅人的首要門戶,突破了傳統的服務模式,融合智慧化功能,為納稅人提供個性化服務,大幅度提高了納稅人的報稅體驗。
首先,稅務部門通過企業網絡申報,更加智能、快速地抓取數據,將所有數據納入監督管理之下。未來將可能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直接提取數據,形成企業申報表,這在節省繁雜冗余人工成本的同時,也給企業傳統稅務管理人員帶來了危機感。其次,稅務部門通過大數據篩查分析,衍生出智能稅務助手、自動化稅務審計等功能,這些功能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稅務處理的效率和準確性,而且可以發現違規違法業務,使整個稅務征管過程更加透明化,也給企業傳統稅務管理帶來了挑戰。
(二)稅務管理現有模式的局限性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稅務管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稅務管理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是管理模式和技術手段的更新換代,更是思維觀念和管理理念的深刻轉變。企業傳統稅務管理模式在數字經濟時代存在著諸多局限性。
首先,傳統稅務管理模式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有限,基本上采取人工收集,難以應對數字經濟時代的海量數據和復雜交易,這導致企業獲取信息時效性較差,容易錯過最佳的處理時間。其次,傳統稅務管理模式數據分析和預測能力較差,缺少數據的深度挖掘和整合能力。這給企業稅務管理部門稅務籌劃帶來了難題,給企業風險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三)稅務管理面臨著法規和制度的挑戰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諸多法規和制度都面臨著更新迭代的挑戰。隨著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新興業務不斷沖擊市場,網絡直播、電子商務等新的銷售方式日漸火爆,傳統的稅務法規和制度已經無法規范新的業務行為,難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導致稅務管理的難度和復雜性提高。例如,電子商務的興起使得跨境稅收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如何更加合理地規范納稅行為成為了必須面對的問題。數字貨幣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現,也對稅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稅務管理部門掌握著納稅人的各種基礎信息,業務交流時如何保護納稅人的信息數據安全和隱私也成為了企業面臨的難題。
(四)稅務管理面臨著技術和人才的挑戰
在數字經濟時代,稅務數字化管理面臨著技術和人才兩大挑戰。技術挑戰主要來自于數字智能化等創新技術的應用,稅務管理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要不斷升級信息采集和分析技術,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精準地掌握企業納稅情況,通過橫向縱向對比,從而制定籌劃稅收實施方案。
人才挑戰則主要來自于稅務管理專業人才的缺乏和流失。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隨著企業的發展,稅務專業管理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但是目前市場上高素質的稅務管理人才供給不足,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部分企業稅務管理是財務人員兼職,稅務雖是財務的一部分,但是部分業務處理財稅是不一致的,混合管理容易導致財務稅務雙重風險。此外,由于稅務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和高要求,人才流失現象也比較嚴重,企業需要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加快建設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合理規劃人才的資源配置。
三、企業以數治稅策略
(一)提升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協同管理水平
傳統的稅務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要求,而數字經濟時代的稅務管理則更加注重數據驅動、智能化和協同治理。這就對企業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要加強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高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信息高效快速傳遞、采集分析、共享。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和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稅務部門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流程優化和服務創新,提高管理效率。企業要加強業財融合,企業業務、財務、稅務各部門要實現數據共享和信息互通,提高協同治理的能力。
在數字經濟時代,稅務管理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類似ChatGPT一樣的人工智能工具將會越來越普及,其能夠完成稅務繁雜冗余的重復性基礎工作。我國稅務管理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依托大數據畫像技術,打造各稅種業務風險標簽,建立數字化、智能化的防控模式,可以降低稅務風險和成本,構建從經營端到管理端的一體化稅收風險預警系統。通過信息化技術設置層層風險端口,能夠更好地統計和收集數據,防范風險,優化企業內部數據治理結構。
(二)完善企業稅務管理制度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企業的相關稅務管理制度也要不斷完善,做到管理有據可依,將稅務管理的操作流程規范化,確保數據安全、隱私得到保護。如隨著數電票的全面推行,未來的發票將實現無紙化管理,如何存儲、歸檔,保護、調取成了新的問題。首先,需要不斷完善企業相關稅務管理制度,與時俱進,規范稅務管理全流程。如數電票的全面推行,將紙質發票推向歷史,企業如何進行數電票的識別和歸檔成為新的問題。其次,企業也需要加強自身的稅務管理,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和風險防控體系,建立業務事項和內部監督相互融合、相互支撐的工作機制。例如,可以制定規范的稅務申報流程,減少人工錯誤風險;也可以制定合理的稅收籌劃方案,降低稅收風險;也可以加強對稅務經辦人員的技能培訓和法律教育,提高其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水平。
為了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還需要建立完善的分析模型和評估體系,進一步提升企業涉稅風險感知能力。例如,可以利用智能算法將相關數據和操作行為作為風險感知點;也可以采用個人績效評估體系,對稅務管理工作的效果進行階段性評估和反饋,洞察潛在的風險。總之,應對數字經濟時代稅務管理面臨的挑戰,需要采取多種策略。只有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提高技術水平、加強內部控制和建立完善的分析模型和評估體系,才能更好地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
(三)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
通過數據分析和挖掘,稅務管理可以更加精準地掌握企業稅負情況,甚至延申至前端業務經營管理,防控稅務風險,為企業制定合理的資金預算支付計劃。這就要求企業稅務管理人員要具備相關的財務、稅務等專業知識,也同時具備數據分析和挖掘能力。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稅務管理人才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水平,同時注重人才的激勵和留用。
通過學習,掌握專業的財稅知識,了解財稅差異,可以更好地從稅法方面優化企業稅負結構,最大限度地享受稅務紅利。同時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稅務管理人員可以對數據進行采集、處理、分析,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提高管理效率和決策的準確性。
四、未來稅務管理的創新與實踐
(一)稅務管理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創新
在數字經濟時代,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稅務管理創新已經成為稅務管理發展的必然道路。企業要加強自身的智慧稅務系統建設,為經營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首先,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得稅務管理更加全面精準。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精準地制定稅收籌劃策略和措施。例如,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稅務申報數據等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企業可能存在的偷稅漏稅風險點,及時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補救。
其次,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得稅務管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大量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可以自動化地完成許多重復性工作,如從賬面直接提取申報數據,通過對申報數據與之前數據庫數據進行比對等,可以大大提高準確性和工作效率,減少人為錯誤和舞弊行為,提升企業的納稅信用等級。
(二)稅務管理的人才素質提升和服務創新
在數字經濟時代,稅務管理的人才素質提升和服務創新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稅務管理正在經歷一場深度的數字化轉型。稅務管理正在從傳統的以手工為主的模式向自動化、智能化的模式轉變,企業需要的不再是基礎工作人員,而是高級管理分析人員,其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更準確地預測稅收風險,提前制定應對策略,進一步降低稅務風險。同時,企業可以仿照稅務局的稅務服務模式,設置企業內部的稅務咨詢熱線,打造稅務服務平臺,為企業員工更好地服務,保障和維護員工利益。稅務管理的人才素質提升和服務創新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有助于提高稅務管理的效率和滿意度,推動企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結語:
稅務管理的風險防控和安全管理是數字經濟時代稅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數字化轉型的加速,稅務管理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風險和挑戰,如數據泄露、網絡攻擊、不合規操作等。因此,有效的風險防控和安全管理至關重要。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建立風險預警系統,通過數據分析和監測,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的風險。其次,要建立企業端防火墻,提高稅務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防止內部數據泄露和外部網絡攻擊。再次,要定期進行安全審計和檢查,確保稅務管理的合規性、合法性和安全性。同時,要加強對稅務專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還要加強對普通員工的風險防范知識宣貫,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