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涌現,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逐漸發生變化。當今社會交際方式呈現多模態特征,這也對語言學習提出了新要求,將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應用于課堂教學變得尤為重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把“看”增列為與聽、說、讀、寫并重的語言技能,視覺影像成為語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將視頻教學應用于初中英語課堂,進而建構有效的教學范式。
在加拿大的公共課程框架里,“看”被定義為主動參與并理解視覺媒體的過程,例如電視、廣告圖像、電影、圖表、符號、照片、錄像、戲劇、雕塑和繪畫(Donaghy,2019)。也就是說,“看”是有關“閱讀”(分析、評價和欣賞)視覺文本的活動,它是一個主動而非被動的過程。《義教新課標》指出,語言技能中的“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態語篇中的圖形、表格、動畫、符號,以及視頻等理解意義的技能(教育部,2022)。
筆者認為,作為一種語言技能,“看”可以指理解各種形式視覺文本的過程。簡言之,“看”是一種“閱讀”視覺信息的行為。
視覺思維(visual thinking)是以視覺為基礎來組織思維活動的思維過程,該過程利用各種工具來展示內部的思考流程,并特別強調通過圖像來傳達信息。視覺素養(visual literacy)指的是個體在閱讀、寫作以及創造視覺影像方面的能力,這包括對視覺圖像的理解、分析、欣賞和運用能力。
學界對視覺思維及視覺素養培養開展了廣泛探索。如視覺思維策略(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s)1的提出旨在引導學生從圖像中尋找意義,通過學習藝術來發展視覺素養,仔細傾聽和表達自我,由此培養思維和溝通能力。可視思維工具“See, Think, Wonder”2則通過引導學生回答 “What do you see?”“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hat you see?”“What does it make you wonder?”三個問題,在“看”時觀察并形成獨立的詮釋。該工具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升他們對視覺圖像的理解、分析、欣賞和運用能力。
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在“閱讀”圖像的過程中理解其所描述的內容,不斷反思圖像中藝術和設計的多種元素,才能有助于他們欣賞文本和圖像結合在一起的意義,由此培養視覺素養。
視頻在信息傳遞方面比文字更高效、更豐富。有研究指出,1分鐘視頻所傳達的信息量大約相當于180萬個文字(Umayam,2018)。視頻語篇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歷史、政治、社會和情感背景,從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并幫助他們更直觀地理解和思考問題。因此,視頻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日益廣泛。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提升學生理解意義的能力。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視頻觀察人物語調與人物表情的匹配情況,語言表達與肢體動作的協調,從而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態度;用視頻呈現社會規范和文化習俗,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以視頻作為文本補充素材,以多模態方式呈現文本內容和人物形象,加深學生對語篇主題的理解。
視頻還可以作為學習資源,輔助學生的自主學習。由于學生學習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完全一致,對課堂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內化不能完全同步。通過反復觀看視頻,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需求和習慣自主調控學習,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而促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基于視頻內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視頻教學開展綜合技能訓練,如視聽說練習等,鞏固和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初中英語課堂視頻教學課堂框架可包括看前、看中、看后三個基本環節。
看前環節旨在激發興趣、掃清障礙。教師可提供視頻相關背景知識,教授生詞。此外,教師還可設定“看”的目的,引導學生預測事件發生順序和作者立場,觀察視頻標題、時長和剪輯手法等,推測或判斷視頻主旨大意,制作KWLT表格(What I know—What I want to know—What did I learn—What do I want to tell others)。
看中環節旨在檢驗看前活動的預測,歸納主旨,理解細節,推斷觀點及態度等,可包括如下活動:(1)用“暫停”(stop / pause)實時監控學生的理解過程;(2)用“回放”(rewind)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或發現更多的細節信息及澄清學生對視頻的疑點;(3)在“重現”(rewatch)中帶著新的目的和視角,讓學生對視頻文本再認知、再思考,并形成相關問題群;(4)從美學視角理解視頻的色彩、音樂、攝影等對主題及任務特征、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5)對視頻文本內容作出有意義、個性化的推斷;(6)推斷視頻中隱藏的假設。
看后環節旨在檢測學生對視頻的理解,讓學生將視頻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系。教師可讓學生分析視頻中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綜合理解視覺和聽覺信息等。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復述故事,總結大意,解釋重要觀點及論據,分析觀點結構,區分直接觀點和間接觀點等。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回憶并闡述自己在觀看視頻過程中的思考和情感,交流從視頻中引申的觀點等。
此外,教師也可以參考Harmer(2015)提出的視頻教學活動,并將它們與上述三個環節相整合,如:無聲觀看(無對白或無背景音樂)、定格、快進、無圖聽對白、觀察圖片、講述視頻(學生基于所給提示預測將要看到的內容,盡量使用新學詞匯對預測內容進行故事編寫,然后觀看視頻檢驗預測)。
除上述三個基本環節,Donaghy(2019)提出視頻教學3Cs(Color,Camera,Character)和3Ss(Story,Setting,Sound)思維框架,用來幫助學生探討與分析影像文本中的各個要素,在文本特征間建立聯系。教師可以通過使用上述思維框架,開展相關教學活動。示例如下:
[Color]
色彩襯托了視頻內容所傳達的情感與整體氛圍,能增強視覺對比,凸顯視頻中場景或角色的特征。仔細觀察視頻中的色彩元素,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視頻作者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態度,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審美,幫助他們形成獨特的個性。
提問示例:
●What colors do you see?
●What do the colors make you feel?
●Why do you think certain colors are used?
●What mood do you think the colors create?
[Camera]
攝影機是視頻的關鍵元素,此處指敘述者用攝像機引導讀者觀看視頻時使用的鏡頭類型(如全景、近景等)。不同鏡頭類型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理解這些鏡頭語言可以加深學生對視頻內容的理解。
提問示例:
●What shots have been used? Can you name them?
●Which shots highlight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things / events?
●When do we see different characters’ points of view?
●When does the camera move and when does it stay still? Why?
[Character]
視頻中不同人物在不同場合的表現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通過分析人物的形象、語言和行為等,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視頻的內涵。
提問示例:
●What do the main characters look like?
●How do they speak and what do they say?
●How do they behave?
●Which character interests you the most? Why?
[Story]
視頻語篇與學生在課堂上使用的圖文語篇一樣,都能講述故事。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會從各個角度探討故事情節,這種探討同樣也適用于視頻展現出來的故事。
提問示例:
●What happens in the beginning, middle, and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 events that happen in the story?
●How do we know where the story takes place?
●How long does the story take place in “real” time?
[Setting]
場景轉換能體現環境和人物的情緒變化,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行為、思想和情感。
提問示例:
●Where does the action take place?
●When and how does the setting change?
●Does the setting change in harmony with the plot?
[Sound]
音效可用來體現人物情緒或暗示情節發展方向,給視頻增添活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和故事走向。
提問示例:
●How many different sounds do you hear? What are they?
●How does the music make you feel?
●Are there any moments of silence?
●Can you hear any sound effects?
總體而言,3Cs和3Ss思維框架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視頻材料的內容,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從藝術和設計角度分析、理解和欣賞視頻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和視覺素養。
下面筆者以具體課例展示初中英語課堂的視頻教學實踐。
本課例3的視頻教學材料選自筆者所在學校校本教材《映象英語》(Reflect: Reading & Writing Level 1)Unit 6 The Future of Fun中Watch and Say板塊的教學內容(視頻見附錄)。
該視頻材料主要講述了泰國一處重要水源Khao Laem River受到嚴重污染,威脅到了當地居民特別是兒童的健康。視頻時長3分27秒。視頻中,一家非營利國際環保組織訪問當地,組織小學生試玩一款“擊敗河中怪獸”的VR游戲。游戲中,玩家所使用的“武器”是一種凈水吸管,它能有效濾除河中細菌,從而恢復水源的清潔和安全。教師圍繞視頻材料,設計了三個環節的教學活動。
第一步:觀看、思考、提問和分享
筆者采用定格方法,將視頻停留在一個特定畫面上(見圖1),引導學生“讀圖”,并通過小組活動形式分別討論以下三個問題:“What do you see?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hat you see? ”“What does it make you wonder? ”該活動旨在讓學生從視頻語篇中獲取信息,激發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分享各自觀點,在研討中又生成若干問題:
Q1. Who are they?
Q2. What is their relationship?
Q3. What do the local people use the water for?
Q4. Why do they go to school by boat?
Q5. What happened to them next?
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將問題歸類并提煉關鍵詞。學生歸納的三個關鍵詞為character(Q1、Q2)、 water(Q3、Q4)、story / something special(Q5),然后教師請學生帶著關鍵詞觀看視頻,加深對視頻內容的理解。
第二步:學習與理解
學生開始正式觀看視頻。教師將視頻分為“被污染的河水威脅兒童健康”和“凈水吸管解決水源污染問題”兩個部分。在該步驟中,教師播放第一段視頻,列出三段有關視頻片段的事實性陳述,請學生帶著上述三個關鍵詞觀看視頻,并判斷正誤,以檢驗學生的理解(見圖2)。
學生的語言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語言層面,同時也應有一定文化體驗。文化意識培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教育部,2022)。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同理心,教師還補充了有關全球安全用水的數據信息,并通過視頻定格圖片,結構化地呈現主要內容(見圖3),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總結與整合視頻內容,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水源安全的重要性。
第三步:在情境中學習詞匯
在該步驟中,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思考以下四個開放性問題,并通過圖片引入第二段視頻中的生詞,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詞匯,同時加深對第一段視頻的理解(見圖4)。
Q1. What causes the river to become dirty?
Q2. What will happen to people if they drink dirty water?
Q3. Where does your family get the drinking water?
Q4. Is it safe to drink?
教師還用板書展示生詞間的邏輯關系(見圖5),為學生理解第二段視頻奠定基礎,幫助學生更有邏輯地理解文本。
第四步:整體理解
學生無聲觀看第二段視頻,猜測視頻內容。接著,教師重新播放有聲音的視頻,引導學生驗證猜測,整體理解視頻內容。
為進一步檢驗學生的理解,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Q1. What are the monsters in the river?
Q2. Why do people choose a VR game to teach children about the water in the river? (open-ended)
其中,Q1需要學生推斷視頻中的隱藏假設。教師依據學生的推斷進一步完善板書(見圖6),厘清生詞與視頻內容的邏輯關系。Q2則需要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作出個性化推斷。
第五步:提升視覺素養
本步驟旨在指導學生掌握具體的“看”技能,提升視覺素養。
首先,教師提供一組截屏圖(見圖7),分別為全景鏡頭和近景鏡頭,同時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視頻中鏡頭語言的使用目的和效果:
Q1. What do these two different photographic techniques reflect or want to express?
Q2.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se two photographic techniques?
Q3. Do you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逐步認識到不同鏡頭起的作用不同:近景鏡頭視野聚焦,能呈現人物表情細節,清晰傳達人們在嚴重水污染環境中生活所遭受的痛苦;而全景鏡頭則視野廣闊,能展現大范圍的河流污染情況,凸顯了污染問題的嚴峻及其對周圍居民造成的傷害。
然后,教師提供另一組截屏圖(見圖8),請學生根據明暗色調使用來判斷不同色調下人物的情緒。學生認識到,暗色調傳達消極情緒,而亮色調傳達積極情緒。對色調的關注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視覺素養,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思考圖像中的藝術設計元素在意義傳達中起到的作用。
最后,教師完整播放視頻,提示學生注意相應畫面出現的先后順序(見圖9)和背景音樂的轉變(見圖10),引導學生先梳理視頻內容,再據此感受背景音樂在推動內容發展時起到的作用。學生認識到,背景音樂能烘托氛圍、傳遞情感,而背景音樂的轉變則標志著情節的轉折,引導觀眾轉變注意力。該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視覺素養,促使他們學會調動多感官理解視頻內容,加強跨學科知識融合和運用。
第六步:綜合、評估、反思和創新
看后環節旨在讓學生根據所看內容進行表達。該步驟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此前厘清的事件發生順序和關鍵詞復述視頻內容,并形成個人觀點和思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頭腦風暴,提出三條創造性解決飲用水安全問題的實用建議。該活動基于視頻主題創設了新情境,讓學生能夠充分運用所學詞匯和句型,也給教師提供了診斷教學和學習情況的依據。而學生通過分享自己對視頻最有感觸的部分及心得體會,既鍛煉了語言運用能力,又提高了理解和提煉文本結構的能力。此外,該活動要求學生發揮主人翁精神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有助于提升學生遷移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第七步:總結和作業
在本課的最后環節,教師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引導學生從視頻背景信息、視頻內容以及觀看視頻的策略三個維度回顧本課所學,然后布置課后作業:(1)完成自評表(見圖11);(2)以書面形式撰寫視頻內容梗概,用思維導圖概括本課所學內容;(3)利用書刊及網絡資源,進一步搜集水污染危害的有關信息,寫一篇200詞左右的短文,呼吁人們加強對水安全的重視,提升環保意識。
視頻具有較大的信息含量和思維含量,有助于豐富文本內容,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將視頻資源引入英語課堂開展視頻教學,有助于學生提升“看”的技能和策略,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積極性,提升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養成以視覺方式組織思維活動的思維方式,提升圖像識讀能力和創造視覺圖像的能力,進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視覺素養,并形成視覺思維的好習慣。但由于視頻資源質量參差不齊且難度不一,建議教師在選擇時慎重考慮,嚴把質量關,使視頻資源真正做到為課堂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
1 參見https://vtshome.org/about/。
2 參見https://pz.harvard.edu/resources/see-think-wonder。
3 本節視頻課例由筆者執教,是教育部直屬的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舉辦的“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教師發展論壇暨英語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的示范課。
Donaghy, K. 2019. Advancing learning: The fifth skill—“viewing” [A/OL]. https://www.onestopenglish.com/advancing-learning/advancing-learning-the-fifth-skill-viewing/557577.article.
Harmer, J. 2015.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Umayam, C. 2018. Five (easy-to-implement) ways video can have a powerful impact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OL]. (2018-04-23)[2024-05-17]. https://www.edsurge.com/news/2018-04-23-five-easy-to-implement-ways-video-can-have-a-powerful-impact-on-teaching-and-learning.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許時升. 2022. 映象英語[M]. 南京: 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掃描二維碼獲取本課例所用視頻材料
許時升 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佛山市外國語學校教科院主任,英語特級教師。
羅彩甜 佛山市外國語學校中學英語教師,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