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化,尤其是《北京市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北京市中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改進意見》及《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正式頒布,北京中高考政策也進行了調整。英語課程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教師是確保英語課程有效實施的關鍵要素,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有效實施英語課程的關鍵(教育部,2022)。這對遠郊區縣農村地區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進一步強調了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
為全面深化區域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適應新課程改革和中高考英語學科改革的需要,北京市房山區進行了頂層設計,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合作,引進優質教師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模式,優化培訓課程,不斷豐富區域英語教師的專業內涵,不斷提升區域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促進區域英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培訓課程的設計要基于培訓需求,這樣才能更大限度地保障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通過問卷、訪談、課堂觀察等進行調研與分析,了解到區域內中學英語教師在專業知識內容發展和專業發展途徑方面都存在一定困惑。
在學科內容知識方面,英語教師對文化知識的需求比對語言知識的需求更加迫切。盡管區域內中學英語教師學歷符合要求,專業知識總體達標,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相對扎實。但隨著教師離開學校的時間越來越久和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教師很難抽出足夠時間進行學習。與剛畢業時相比,他們的英語學科知識有所下降,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方面體現得較為明顯,這引起了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焦慮。同時,區域內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是參加工作以后通過在職進修完成了本科學業。因此,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客觀上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
具體來說,教師對中外多元文化知識的需求最為迫切,其次是語用知識、語篇知識和語音知識。在學科教學知識方面,教師的迫切需求主要表現在提升教學背景知識和學習者知識兩方面。同時,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教師意識到課堂教學應避免碎片化,不能脫離語境教授學生語法、詞匯等知識點等。因此,教師對如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貫徹新課改理念的培訓需求十分迫切。
基于以上關于培訓課程內容的調研,項目確定了區域中學英語教師培訓課程的建構方向,一是要發展教師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重點提升聽說能力;二是要提升教師的聽力和口語教學能力,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教師培訓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成人培訓的管理一直是培訓部門的難題。“教學任務重、沒有時間學習”是一線教師常說的一句話,也反映出一種無奈的現實。工學矛盾是教師培訓的一大障礙,成為阻礙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一方面渴望面對面與專家進行專業學習,一方面希望獲得豐富的在線學習資源,通過自學的方式提升自我。
基于以上關于教師專業發展途徑的調研情況,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線上課程,將傳統面授學習和在線學習有機結合,是一條適合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
滿足一線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是學科教師培訓的重要導向。基于培訓前期的需求調研及分析,筆者了解了區域內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教育教學理念及方法的掌握和運用現狀,以及教師對培訓課程的具體期待和對培訓形式的建議。隨后,培訓組織者有的放矢,確定培訓目標、組織內容、實施教學、評價效果,并將反饋修訂環節貫穿于課程設計始終,使培訓課程設計更具針對性。
培訓課程體系的建構需要科學合理的培訓模式作為支撐。首先,成人學習具有學習者自我導向的特點,這要求培訓課程設計須體現課程的可選性和豐富性,方便學員自主選學;其次,教師擁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因此要重視學員互動環節的設計,以挖掘和利用參訓教師現有的知識和經驗;最后,成人學習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強調學后即用,因此培訓要關注實踐情境的創設,課程設計要主題化、體系化,避免碎片化。遵循成人學習的特點有助于培訓課程的有效實施,使教師想學樂學。
區域內全員大規模的英語教師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同地區的培訓資源不均衡,尤其是教育資源薄弱地區,如果單靠區域內師資,很難保障高質量的培訓效果。因此,資源互補的合作發展之路是保障培訓效果的有效途徑。組織者需要盤活區域內外優質資源,把高校的優質資源、前沿理念與區域內教師的培訓需求、實踐經驗相結合,建構科學的課程體系,組成合作共同體,取長補短,從而形成培訓合力,更大限度地發揮培訓的作用。
(1)線上培訓課程
線上培訓課程是指教師在一定期限內(通常為一年),可隨時登錄線上培訓平臺賬號進行在線學習。教師享有培訓時間的自主選擇權,從而大大延展了教師的學習時空,解決了工學矛盾。讓教師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有效調動教師自我提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線培訓課程以提升教師英語學科專業知識為目的。課程內容不僅包括多種練習方式,以幫助教師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還包括教師定期與在線平臺的輔導教師開展一對一全英文電話追蹤輔導,以實現從知識輸入到能力輸出的在線循環,從而解決教師缺乏英語對話環境的困境,快速提升教師的英語聽說能力。
(2)線下培訓課程
線下培訓課程采取大課與小課相結合的方式。課程內容各有側重,大課內容以專家專題講座為主,時長為兩個半小時。在大課結束后,小課以小組為單位分層開展學習活動,鞏固落實主題講座內容,讓教師進行語言練習,時長為一小時。大小課的結合能夠保持教師長時間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為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及實效性,真正做到分層施訓,培訓實行前后測機制,將施訓與測試相結合。每位教師在參加培訓前和完成培訓任務后,要進行口試、聽力兩個維度的英語語言能力評測。前測成績作為學員分班分組、確定在線課程學習級別的依據,后測成績作為衡量學習效果的重要指標。
為破解成人培訓管理難題,我們可以借鑒P(Plan)、D(Do)、C(Check)、A(Act)戴明循環理論和閉環管理理論,結合區域內英語學科的師資現狀,構建區域學科培訓T(Test)、A(Analyse)、D(Do)、C(Check)閉環管理機制(見圖1)。
由圖1可見,培訓管理閉環機制主要由測試、診斷、提升、反饋四個相連的工作環節構成,并形成周而復始、大環帶小環、階梯式上升的狀態,各環節相互制約、互為補充,從而保證培訓質量水平的持續提高,具有系統性、連續性、動態性、可控性的特點。
測試環節:測試包括培訓前測和后測,這是培訓評價的一種有效方式,具有量化水平高、科學性強、收集資料快捷等特點。
診斷環節:根據前測的數據,培訓者對區域學科教師的優勢與短板進行科學分析,完善培訓目標,結合前期需求調研情況,采用合理的培訓方式,設置科學的培訓課程。
提升環節:提升環節指按照培訓方案具體執行、實施的階段,該環節需要各部門協調一致,全力推進,以培訓過程和效益的最優化為目標。培訓者組織教師進行線上和線下課程內容的學習,開展說課、演講、趣配音、情景劇、英文歌曲演唱、微課展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課堂實踐追蹤輔導,為教師配備專業書籍,提供教學及學習資源,鼓勵教師撰寫學習反思和教學論文,引導教師自我監控在線學習過程,自我評價學習效果。組織者采用多種激勵機制,提升學員學習質量。
反饋環節:反饋環節是培訓部門對培訓過程實施監督和管理、保障培訓公平公開、順利實施培訓的重要抓手。反饋內容既包括學員評價測試、作業完成等情況,也包括學員考勤、課程評價、信息宣傳等管理情況。培訓部門要確保反饋的及時性及反饋對象、反饋形式的合理性。
借助合作部門的專家庫資源,基于培訓整體課程的內容框架,項目組把培訓課程相關領域的專家納入培訓師資隊伍。專家隊伍包括dAaZl+BIICAaQE6wBffuceZkmd58zA75UFa77yyafvg=大學教授、外籍教師、一線教研員、特級教師、骨干教師及培訓師,具體比例可以依據培訓課程內容加以調整。這樣就打造了一支雄厚的專家團隊,從而保障培訓課程的高效實施。
基于培訓前期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及學員前測成績,遵循英語學習規律,區域中學英語教師培訓項目構建了層級式的英語培訓模塊課程。
網絡課程基于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CEFR)設計體系,利用羅塞塔石碑語言學習軟件(Rosetta Stone)開展在線測試,評測結果會即時反饋。前測成績作為分班分組、確定在線課程學習級別的依據。項目組依據每一位教師培訓前測的成績,量身開放相應級別的在線必修課程模塊。前測成績越高,被開放的課程級別越高。培訓的后測成績則作為衡量學員學習效果的重要指標。
每個級別的網絡課程均包括12個模塊必修課和20個模塊選修課。必修課程因級別不同,內容和難易程度也有所不同。選修課程采用人機對話形式,課程難度隨著模塊進度逐漸增加。
必修課每個模塊都以聽、說、讀、寫不同形式出現,且每個模塊內容都會有相應練習題。項目組要求每一位參訓教師的必修課完成率達到100%,練習題正確率達到95%。第一次測試達不到要求的教師可以通過反復練習達到此標準。應部分學習速度較快、學習能力較強的教師的要求,項目組為半年內達標的老師繼續開放更高級別的必修課模塊內容。在必修課程達標的基礎上,項目組對教師開放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全部以人機對話的形式開展聽說訓練,有一定難度。項目組成員在前期學習體驗之后,確定了選修課程完成率85%、練習題正確率100%的通過標準。
必修課程還有一項重要內容是每位教師完成一個模塊學習后,要通過平臺預約外籍輔導教師,進行一對一的全英文電話輔導,單次時長為10—15分鐘,不少于10次,輔導需要在一年學習期內完成。電話輔導主要圍繞網絡課程模塊話題進行,旨在通過電話聊天的方式督促教師學習,為教師創造與外籍教師直接對話的機會,能幫助教師快速提升英語聽說能力,提高專業自信。
面授課采取系統設計、分層落實的方式。培訓主題聚焦“英語語言、人文素養與教學能力提升”,從口語與聽力入手,提升參訓教師的英語水平,并加入文化解讀、視野擴展及教學能力提升的內容。
培訓內容主要包括英語語言、人文素養及教學能力三個模塊。英語語言模塊旨在糾正教師的英語發音,提升英語口語水平;人文素養模塊則從文化主題切入,引導教師了解語言背后的中西方國家文化差異,培養國際視野,為更好地掌握語言提供文化支持;教學能力模塊從英語教學法入手,以案例為主線,分析聽說讀寫課堂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多維度為教師提供解決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能力,具體課程表如表1所示。
為豐富研修形式,項目組精心打造了活動課程,讓參訓教師在活動中鞏固學習內容,在日常教學中更好地組織、引導學生廣泛開展英語學習活動。
在大班教授基礎上,項目通過小組練習和輔導、活動和比賽的形式開展活動課程。每天上、下午最后一小時為活動課程時間,參訓教師10人左右為一組,每一組由專職英語輔導教師負責。所有輔導教師針對專家面授課程內容以及中高考英語改革要求,集體備課,分組實施,開展針對本組教師英語水平的聽、說、讀、寫訓練,包括糾音、聽寫、朗讀、演講、繞口令、知識競賽、微課展示、閱讀工作坊等形式。活動課程既是對教師主課程知識的鞏固,又能讓參訓教師完全以學生身份接受專業訓練,是提升教師英語語言知識與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混合式培訓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有效的研修手段。本項目的培訓部門積極探索教師混合式培訓模式,力求通過線上線下融合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突破時空限制,解決教師工學矛盾,通過人機互動的形式實現教師素養的持續提升。由于項目組沒有自己的教學平臺,要通過租用現成的英語學習軟件實施線上課程,所以項目組并沒有在培訓之初就實現培訓課程內容的線上線下整體設計。在實際的培訓過程中,線下培訓也是單獨設計開發,培訓內容并沒有真正實現融合互補。
在培訓課程具體實施過程中,不能把線上線下割裂開來,而是要把兩者加以整合。具體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把線上學習形式與線下學習內容結合起來,比如以閱讀帶寫作,把線上寫作與線下原著閱讀結合起來;二是把線上學習內容與線下輔導形式結合起來,比如把在線聽說學習、人機對話的話題與線下專家電話追蹤輔導、討論內容結合起來;三是把線上線下學習內容與考核評價結合起來,要通過培訓前測摸清學員專業基礎,量身定制在線學習內容,分層開展線下課堂培訓,培訓周期結束后,要通過培訓后測對培訓效果進行考核與評價。
混合式培訓(Blended-Training)模式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指線上線下的混合E(E-Learning)+C(Classroom),即以學員在線(online)自主學習與面對面(face-to-face)課堂教學為基本培訓形式;第二個層次指“學”與“習”的混合。學員通過“習”將學習的內容應用到實踐中去,從而體現混合式學習的真正內涵,這是培訓的最高層次的目的;第三個層次指參加培訓與日常工作的混合,也可以稱為嵌入式的培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工作本身就是學習。培訓管理者應積極推動學員在第三個層面的混合,比如通過收集、評比培訓應用案例、學員課堂實錄、指導學生課本劇及學生演講等一系列措施來促進學員邊學習、邊應用、邊總結、邊分享、邊創新。
混合式培訓是一種有效培訓方式,但如果混合的策略過于簡單,則達不到預期效果;如果混合的方法過于復雜,項目也難以深入開展。所以要深入理解混合式培訓的內涵,把握實施特點,結合區域實際,制定有效的混合培訓策略。
教師培訓課程實施的效果是指達到培訓目標預期的內容和程度,是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個人反思效果的總和。房山區中學英語教師培訓項目從教師在培訓過程中的即時反應、學習過程成果、前后測成績對比、工作表現及學生發展等層面評估培訓效果。但培訓不是物質生產,并不能清楚地計量,培訓效果往往是隱性的、長遠的、模糊的、多樣的。項目組缺乏深入的跟蹤評價,也沒有建立培訓后續跟蹤服務評價體系和學員發展性評價制度。因此,如何科學、準確地評估培訓項目的效果和質量,在理論、方法和技術上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任國青 北京市房山區教師進修學校交流合作處主任,中學英語教研員,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