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唐建榮,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初級中學一級教師。王衛鋒,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實驗初中高級教師。
課題項目: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責任意識貫通培育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H14-23-L164。
摘要:榜樣人物身上展現的精神品格是激勵青少年拼搏進取、健康成長的強大動力。議題式教學是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通過議題式教學,探索以榜樣人物實現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要做到眼中有榜樣,選取典型人物,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口中有榜樣,創設真實情境,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心中有榜樣,提升關鍵能力,培育學生的法治觀念;腦中有榜樣,優化活動設計,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行為學榜樣,厚植家國情懷,培育學生的責任意識。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榜樣人物;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探索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感悟與建構”“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中正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一脈相承,在初中階段,教師可以借助議題式教學,發揮榜樣人物對學生成長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促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眼中有榜樣,選取典型人物,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
新課標將政治性放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的首位。突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政治性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發揮榜樣人物的引領作用是實現培根鑄魂的應有之義。榜樣人物的感人事跡和精神力量對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推動思政課教學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在選取榜樣人物時,應基于教學內容,選擇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跡,實現對教材內素材的補充和完善,所選人物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能夠為學生提供正確價值引領。
例如,教學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八課第二框“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時,教師可選用“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的感人事跡作為材料。黃旭華的人生可以分為三個“三十年”,分別是棄醫從船、救國立誓,隱姓埋名、為國鑄劍,老驥伏櫪、不忘初心。教學時,教師可設置一個總議題:如何汲取榜樣的力量,堅持做到國家利益至上?再設計三個子議題:1.從“三個為什么”中,你能讀懂黃旭華為什么選擇棄醫從船嗎?2.三十年來,愛家的他為什么沒有選擇回家?3.他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參加深潛試驗,你認為有必要嗎?三個子議題分別從強國志、愛國情、報國行三個維度詮釋了“國家利益至上”的理念。在子議題1中,教師讓學生談自己的人生理想,幫助他們認識到:確立理想目標時,既要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和能力經驗,更需要考慮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在子議題2中,教師讓學生站在黃旭華的立場思考: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矛盾時,在“忠孝不能兩全”的現實沖突中如何做出正確的抉擇?在子議題3中,讓學生認識到需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愛國”“敬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堂結尾,教師可以讓學生暢想二十年后的自己。因為有了前面的情感做鋪墊,有的學生愿意獻身國家科技事業,也有的學生愿意在基層工作崗位奉獻自己的青春。學生有了這樣的擔當意識和家國情懷,就能在日后將對祖國的熱愛落細、落小、落實。
近些年,國家推出一批批先進模范人物。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眼中有榜樣,在全面深入了解榜樣人物的基礎上,根據課題合理選擇,準確找出教學中適切的角度以及其與課堂教學的契合點。
二、口中有榜樣,創設真實情境,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情境是議題式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可以圍繞中心議題創設真實情境、巧妙設計活動,引領學生在探究情境中分析、解決問題,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將道德規范內化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外化于當代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實踐中。
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第四課第三框“誠實守信”時,教師可以以“構建誠信如皋,你我共同參與”為總議題,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梯度思考,設置以下三個環節:感知誠信(你心目中的誠信如皋是什么樣的)、體悟誠信(構建誠信如皋的價值有哪些)和踐行誠信(構建誠信如皋,我們該如何行動)。在“感知誠信”環節,要求學生說出關于“誠信”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人物,理解誠信的含義,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誠信既是一種道德規范,也是一種法律要求。在“體悟誠信”環節,要求學生結合身邊的誠信人物——替夫還債的誠信妻子施建銀和“信義小哥”陳偉的事跡體會誠信的價值。教師可設置三個問題:1.如果他們拒絕還錢,會給生活會帶來不便嗎?2.“信義小哥”陳偉如果選擇重新開水果店,你認為能成功嗎?3.他們的行為會為如皋的城市形象帶來哪些積極影響?第一個問題旨在讓學生認識不講誠信對個人的危害,進而體會到“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第二個問題通過猜想使學生意識到誠信可以給企業帶來良好聲譽和經濟效益,進而理解“誠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第三個問題想讓學生認識到只有人人講誠信,才能塑造城市形象,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在“踐行誠信”環節,要讓學生在理解誠信價值的基礎上,學會結合實際,從國家、社會、企業角度懂得具體的做法,特別是從個人角度展開思考和討論。
故事是表達情感、傳遞價值的有效方式。好的故事需要講出來,好的人物需要說出來。作為“全國文明城市”的家鄉如皋先后涌現出許多榜樣人物,如“支教女孩”趙曉婷、入選“中國好人榜”的吳紅芳等。師生通過共同講述身邊榜樣人物的真實故事,創設真實情境,有助于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在講好故事的同時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提高道德修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三、心中有榜樣,提升關鍵能力,培育學生的法治觀念
思政課教師要扎實做好立德樹人工作,全面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學科關鍵能力作為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備受關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關鍵能力主要包括閱讀與表達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實踐與探究能力等。
閱讀能力是道德與法治學科關鍵能力的基礎。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需要嘗試豐富素材的呈現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視頻、漫畫等。一位教師在執教“公民基本義務”時,選取了青年拒服兵役和明星因逃稅漏稅被處罰的事例,學生在閱讀了大量的負面文字信息后,可能會產生社會生活中不依法履行義務是普遍現象的錯誤直覺,這就極大削弱了正確價值的引領作用。如果教師能稍加變動,多選取幾個正面的事例,如衛國戍邊英雄維護國家利益、依法納稅先進個人等,并通過有感染力的視頻加以呈現,將有助于學生從中獲得正確的價值引領,增進政治認同,增強法治觀念。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表達能力主要表現為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語言表達和文字表達應該是相融相生、共同發展的,教師在組織學生“議”的過程中應為他們搭建表達的平臺。
在議題式教學過程中,話題是依據,要承載學科內容;問題是載體,要促進思維發展;主題是升華,要堅持立德樹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議題式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結合學科內容,根據設置的問題情境,在復雜的兩難情形下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第四課第二框“依法履行義務”時,教師可以選取“排雷英雄”杜富國的事跡作為材料,引導學生圍繞“特殊情況也一定要入伍參軍嗎”“寧愿自己受傷也要保護戰友值得嗎”展開爭辯,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考,但最終的觀點應該是鮮明的:權利與義務相統一,享受權利的同時應當履行義務;法定義務必須履行,違反義務須擔責;每個人都應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基本義務。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就目前而言,初中生真正走出課堂的機會有限,因此,教師可以進行情景模擬,將課堂變成開展實踐活動的模擬場域。
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第六課第五框“國家司法機關”時,教師可以介紹“全國模范法官”周春梅的感人事跡,并設置模擬法庭。在模擬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人民法院如何行使職權,在理解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基礎上感受到法律的威嚴,有助于形成法治信仰和增強維護公平正義的意識。
四、腦中有榜樣,優化活動設計,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
活動是議題式教學的實現路徑。議題式教學活動設計得當,可以讓學生在議題情境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內化學科知識,培育核心素養。要實現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就需要教師優化教學設計策略,精心設計活動,導向要“善”,過程要“真”,形式要“新”。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十課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理解三對關系中認識到生命的精彩是如何綻放的,即貧乏與充盈、冷漠與關切、平凡與偉大。教師可以“平凡的我們如何綻放生命的精彩”為總議題,以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的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為學習榜樣,選取三個小故事創設情境。一是支教老師和當地少數民族學生的聯歡活動。設置子議題:如何認識貧乏,用行動充盈生命?設計的活動是“現身說法”,學生列舉貧乏的危害,分享充盈生命的具體做法。二是支教領隊陶長江的事跡。他從黃海之濱奔赴彩云之南,克服高原氣候、語言障礙等困難,守在滇西小城的三尺講臺多年。設置子議題:假如支教受到冷遇,你還會支教嗎?設計的活動是“設身處地”,在給出的三組情境中作出抉擇,并說明理由。三是扎根小涼山15年的支教夫婦丁愛軍、蔣蓉的事跡。設置子議題:如何讓生命在平凡中閃耀出偉大?設計的活動是“走訪調查”,通過采訪身邊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如快遞小哥、最美鄉村醫生等,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平凡中可以創造出偉大,生命的偉大可以通過勞動者在從事的不同職業中體現出來,我們的個體生命要在創造和貢獻中閃耀出偉大。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要求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課內課外聯動。例如,在教學“多彩的職業”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任務:通過網絡了解近三年比較熱門的職業、這些職業對從業者的要求、工作待遇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文字、視頻等形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感知社會的發展變化,認識到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提升自身素質來迎接未來的挑戰;還可以布置課后作業,引導學生走訪當地的成功人士,并制作成統計圖表等。在活動中,學生能認識到職業是多樣的,要有正確的職業觀;職業是多彩的,要學會愛崗敬業。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可以通過課上活動實現,也可以延伸到課外,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拓展視野,合作探究,提升能力,實現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標。
精心設計和積極開展課堂活動,使學生想議、善議、深議,實現在議中學、在議中悟、在議中行,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積極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生活態度,從而達成培育學生健全人格的目標。
五、行為學榜樣,厚植家國情懷,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指具備承擔責任的認知、態度和情感,并能轉化為實際行動。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擔當精神和提升參與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借助榜樣人物的事跡,提煉榜樣人物的優秀品質,引領學生以榜樣的力量促進發展,最終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
現實中,很多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應當做負責任的人,卻難以在復雜的情境下做出正確選擇,所以需要教師通過榜樣力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并產生積極行動。
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二框“做負責任的人”時,教師可以“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的事跡為明線,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暗線,設置的中心議題是:如何走出認識誤區,學會做負責任的人?設計了三個子議題:1.樊錦詩是為了獲得榮譽才選擇堅守敦煌的嗎?2.樊錦詩為何愿意從“南國女兒”變成“敦煌女兒”?3.如何向樊錦詩學習,把清澈的愛獻給祖國?子議題1旨在讓學生知道承擔責任需要付出的代價和可能獲得的回報,然后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在自我對話的過程中認識到對于自愿選擇承擔的責任,應該進行正確評估、合理選擇、勇于承擔。子議題2通過“承擔非自愿選擇的責任,可以做得不夠好”和“非自愿選擇承擔的責任,也必須做得很好”,進行“觀點爭鋒”,旨在教育學生面對不是自愿選擇承擔的責任,要改變態度、全身心投入、積極承擔,做到“我承擔,我無悔”。子議題3通過點贊身邊負責任的人暢想自己的未來應如何學會擔責。通過學習樊錦詩的事跡,學生會真切感受到榜樣人物的偉大在于能以集體、社會、國家利益為重,做到承擔責任不言代價與回報。家國情懷的培育需要引領學生入境、共情、導行。借助榜樣人物的事跡將學生置身愛國情境,使他們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探討實現情感共鳴和思想共識,最終將愛國情感轉化成愛國行動,從身邊小事做起,自覺踐行“愛國”“敬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議題式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創新發展,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供了參考,也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指明了方向。在議題式教學中融入榜樣的教育作用,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嘗試,更是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響應。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榜樣人物的事跡,努力培養有遠大理想抱負、有正確價值追求、有扎實科學知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正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使命所在,更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丁寧寧,李凱.議題式教學活動設計的誤區規避及對策:以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20(12).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