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鄭棟杰,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鎮中心小學教師。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將整本書閱讀列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開展,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量、提升閱讀能力。教師可通過立足學習任務群,明確方法指導;立足單元教學,梳理閱讀策略;立足讀寫結合,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等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統編版教材;小學語文;高年級;整本書閱讀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注重學生閱讀課程的整合與建設,教材的整體構建也由“精讀課文”逐漸過渡至“略讀課文”,接著發展到“整本書閱讀”的課外閱讀系統。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閱讀視野、提升閱讀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充分發揮教材獨特的育人價值,明確課內外閱讀的密切關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整本書閱讀”書目的選擇依據
(一)根據學生發展特點,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
小學第三學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其抽象思維、自我意識、感知能力迅速發展且進入較穩定的正確辨認階段。但是,由于小學生自身實踐經驗以及社會經驗相對較少,看待問題容易片面化。鑒于此,語文教師在推薦閱讀書目的時候,可根據第三學段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閱讀“成長類”故事、小說、傳記等,如《小鷹逆風飛行》《金銀島》《魯濱遜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根鳥》等與探險有關的書籍,讓學生在閱讀中產生多種成長體驗,并與同學交流自己獲得的啟示,聯結生活,描述自己成長中的故事。
(二)聚焦核心素養培養,彰顯正確的育人導向
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出發點,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書籍,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拓寬學生閱讀視野,注重課內外的緊密聯結
整本書閱讀是課內閱讀內容的重要補充,也是課外活動的重要內容。其開展的主要目的是拓寬學生閱讀視野,提升閱讀素養。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6課《冬陽·童年·駱駝隊》為例,由于課文內容相對較少,學生在完成閱讀與學習后,常常會覺得意猶未盡。此時,教師可讓學生閱讀《城南舊事》整本書,也可閱讀《草房子》整本書。
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由模糊到清晰:立足學習任務群,明確方法指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所建立的學習任務群設定了不同學段的閱讀內容和方向。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需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并開展有針對性、多元化指導。教師在具體教學前,需注重“細讀文本”,以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科學性的教學內容。在細讀文本時,教師應將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內容進行提煉,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探索出適合學生特點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方法。
1.“由1到N”——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閱讀
六年級上冊推薦閱讀的《童年》是高爾基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之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人物影響力排行榜”“童年插畫師”“童年小劇場”等活動,和學生共讀《童年》一書。之后,再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推薦的其他兩部作品,創意設計“阿廖莎的成長足跡”,并借助思維導圖、圖表等方式進行自主閱讀梳理、合作探究、分享交流。
2.“本本鏈讀”——相同類型的整本書閱讀
相同類型的整本書閱讀,指的是將內容或形式相似的文本進行共同閱讀。例如,五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欄目推薦閱讀民間故事,教師可以結合《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兩篇課文展開,讓學生初步感知民間故事的特點,再結合“快樂讀書吧”的推薦去閱讀《田螺姑娘》《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中國民間故事。教師可以開展“民間故事我來讀”學習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豐富積累,在閱讀、比較、分析、判斷、整合中把握民間故事的文體特征。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非洲民間故事》《歐洲民間故事》等展現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相關書籍,并引導學生從創作背景、創作手法、語言特點、人物形象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制作研究報告,開展研究交流活動,達成深度閱讀和深度積累。
3. “文影聯讀”——借助信息技術跨媒介閱讀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的閱讀方式也隨之改變。電子書、電影、電視劇、廣播、音頻等都可以成為閱讀的載體。在開展讀書活動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適宜的信息技術學習資源,進一步深化閱讀。
(二)由獨立到融合:立足單元教學,梳理閱讀策略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主要采用“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雙線并行的單元,既注重不同年級、冊次之間的縱向關聯,由淺入深、從易至難的層級性、階梯性發展,又注重單元內的橫向關聯,增強各個板塊之間的合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1.整合單元,統籌安排學習內容
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其主題為“走近中國古典名著”,編排了《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四篇課文。《草船借箭》是按照原著內容進行改寫的,而其他的三篇則是原著的節選,課文的難易程度不同,閱讀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師在統籌安排整個單元的教學時,可以將“交流平臺”中的名著閱讀方法前置,在開展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滲透、融合、鞏固。
2.創設情境,凸顯閱讀任務實踐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單元課文的學習中,還融入了古典名著的回目。例如,學完《草船借箭》后,閱讀推薦的就是《三國演義》。同時,在《景陽岡》講解后的“資料袋”欄目則對《水滸傳》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以便學生借助資料充分了解名著。此外,觀看影視作品、創設表演情境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立足單元教學,開展真實而富有意義的情境活動,能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效果(見圖1)。
3.激趣拓展,設計開放性閱讀作業
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作業設計要堅持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為目的,凸顯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個性化解讀的要求,在交流共享中讓學生整合文本知識,深化文本學習。為此,教師應注重作業設計的高效化、多元化、創新化和整合化。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走進經典名著”單元整本書閱讀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通過創設“西天取經”“三國風云”“趣玩水滸”“紅樓游夢”四個項目化活動,設計與之對應的閱讀拓展作業:繪制西天取經路線圖、演講取經故事、設計三國人物形象卡、評選水滸英雄榜、制作紅樓文化研究報告等。這樣的作業,能力指向明確,形式多樣、趣味橫生,學生樂于參與,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核心素養。
(三)由體驗到實踐:立足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自身的閱讀能力實現進階式發展。為此,教師可指導學生將閱讀成果落實到寫作上,從吸收到再次輸出,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1.轉變情境,進行續寫
在完成五年級下冊推薦的《水滸傳》整本書閱讀后,許多學生會產生疑問:“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們為何會接受朝廷的招安?”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性格、實際處境、歷史背景、作者意圖等不同方面進行探討。這個探討貫穿整本書的各個情節,不僅能使學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深層次解讀文本,還能使他們深度理解整本書表達的內容。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自主改編、續寫,促使學生更充分地理解《水滸傳》中起義失敗的具體原因。
2.改變人物,進行改寫
以五年級下冊推薦的《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為例,在具體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立足不同視角看待史湘云這個人物。同時,教師可以協助學生將《紅樓夢》中與史湘云有關的內容進行整理。學生通過自讀、共讀、交流、探討的方式,更立體、全面地了解史湘云,并嘗試通過改變史湘云的性格,將其代入到書中的某個情節,深入了解史湘云性格形成的具體原因及其悲劇結局。
3.轉化主題,進行創寫
在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經過閱讀還原整本書的創作思路,促使學生進行創意寫作。寫作主題需從閱讀作品中提煉,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教師可以六年級下冊推薦的整本書《湯姆·索亞歷險記》閱讀為例,引導學生討論,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深化學生對整本書內容的理解與感悟。
參考文獻:
[1]尤維霞.小學語文教學中“整本書閱讀”的評價策略初探[J].語文世界,2024(11).
[2]溫莉.關聯視域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和設計與實施[J].遼寧教育,2024(3).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