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鄉黨,必于庠序,使眾人推其所謂賢能,書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誠賢能也,然后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所謂察之者,非專用耳目之聰明,而聽私于一人之口也。欲審知其德,問以行;欲審知其才,問以言。得其言行,則試之以事。所謂察之者,試之以事是也。雖堯之用舜,不過如此而已,又況其下乎? 若夫九州之大,四海之遠,萬官億丑之賤,所須士大夫之才則眾矣,有天下者,又不可以一一自察之也,又不可偏屬于一人,而使之于一日二日之間,試其能行而進退之也。蓋吾已能察其才行之大者以為大官矣,因使之取其類以持久試之,而考其能者以告于上,而后以爵命、祿秩予之而已。此取之之道也。
(節錄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譯文】
什么是選拔之道呢?先王選取人才的方法,一定是在鄉村當中,在學校里,讓大家推舉他們當中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稟報給君主然后加以審察。審察之后如果真是賢能之士,就根據他們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下,委任以官職。所謂審察,并非僅僅靠所見所聞,偏聽一人的意見。想要了解他的品德,就要了解他的行為,想要了解他的才能,就要聽聽他的談論。知道了他的言行之后,再用實際事務來考驗他們。所謂審察,也就是指用實際事務考驗他們。即使是堯選用舜,也不過如此而已,又何況其他人呢?像九州之大,四海之遠,那么多官吏,那么多百姓,所需要的人才極多,君主不可能一一親自考察,也不可能委派給某個人,讓他在一兩天之內,考驗這個人的才能品行來決定對他的任用與否。如果我們已經能察知哪些人才能和品行高,就委任他們做大官,然后再讓他們選取與他們志同道合的人長時間進行考驗,把他們的才能稟告于君主知道,然后再將爵命俸祿賜予他們。這就是選拔人才的方法。
〔選自《經史百家雜鈔》(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中華書局〕
經史百家雜鈔(全八冊)
叢書名: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作者:余興安等 譯注
定價:480.00元
中華書局出版
晚清名臣曾國藩編選的《經史百家雜鈔》,所選文章上起先秦兩漢,下迄明清時期,收入歷代文章精品七百余篇,體式全備、取材廣泛,尤其強調選文的“經世濟民”之用。本書以權威版本為核校底本,約請業內專家進行注釋和翻譯。注釋準確簡明,譯文明白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