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的流行,使人們一提起舌頭,首先想到的是它辨別味道的作用,然而,從“舌”字古今意義的使用和發展來看,則更多的是著眼于它的形狀和作為發音器官的功能。
“舌”的甲骨文字形像舌頭從口中吐出的樣子,有的字形旁邊多出幾個點,表示唾液。金文字形變得復雜一些,但仍能看出原來的形象。后經篆書、隸書等,再到楷書,字形逐漸失去象形性,演變成今天這種寫法,下面的“口”保留下來,但是上部已經看不出舌頭的樣子了。
“舌”從古至今的主要意思都是“舌頭”。甲骨文當中就有“舌疾”的說法,意思是舌頭生了病。許慎《說文解字》:“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敝v的是舌頭的功能?!对娊洝ば⊙拧び隉o正》:“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贝笠馐钦f,那些不善言談的人真是可憐啊!他們并非笨嘴拙舌,而是由于工作過于投入,身心交瘁。
“舌”進一步又指形狀像舌頭的東西?!侗阕油馄げ┯鳌罚骸颁忼X不能咀嚼,箕舌不能別味?!薄盎唷笔侵隔せ紫蚯吧煺沟牟糠帧d徸拥凝X不能咀嚼食物,簸箕的舌不能辨別味道?!对娊洝ば⊙拧ご髺|》:“維南有箕,載翕其舌?!蹦咸熘嫌恤せ?,張著大口,吐出舌頭。
“舌”也指裝在鈴或鐸中的錘?!渡袝へ氛鳌罚骸懊繗q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唐代經學家孔穎達注釋說:“木鐸,金鈴木舌?!薄澳捐I”是一種銅質的大鈴,其內有木質的鈴舌,搖動時發出聲音。每年孟春之月,帝王派出的宣令官員在路上先搖動木鐸引起眾人注意,再宣布政教法令。
“舌”還能指管樂器里用金屬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發聲用的薄片。南北朝庾信《道士步虛詞》其三:“夏簧三舌響,春鐘九乳鳴。”句中的“簧”和“鐘”都是樂器。同時,這種發聲用的薄片本身,也叫做“簧”?!扒缮嗳缁伞边@個成語的意思,就是這樣來的。
據《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張儀由于被懷疑偷了楚國宰相的玉璧,而遭到拷打。之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瘍x曰:‘足矣?!弊鳛橹恼f客,張儀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行走天下,對他而言,受些皮肉之苦不要緊,只要舌頭在,就足夠了。如此夸張的說法,說明舌頭參與言語行為的重要作用。
正因為如此,很多跟言語表達相關的詞,都有“舌”的參與?!肚f子·盜跖》:“搖唇鼓舌,擅生是非?!薄肮纳唷币馑际琴u弄口舌,多指花言巧語,含有貶義?!秶Z·周語中》有“舌人”一詞,三國時期史學家韋昭的注釋為:“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边@種“能達異方之志”的“舌人”,指的是古代的翻譯官。此外,過去稱以教書講學謀生為“舌耕”,稱以語言進行辯論為“舌戰”,等等。
由于舌頭是人說話的主要憑借,所以“舌”又能指言語,也就是說出的話?!墩撜Z·顏淵》:“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先生您這樣論說君子,實在是太遺憾了!說出去的話,就連駟馬也追不回?!榜啿患吧唷?,意思相當于人們常說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舌”可以作為部首使用。屬于“舌”這個部首的字,在意思上大多跟舌頭有關,比如“甜、舔”等。不過,也有些屬于“舌”部的字,只是在字形演變過程中,其中的某個部分變得跟“舌”字形相同而已,在意思上卻跟舌頭無關,比如“亂、刮、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