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麥扇、檳榔扇、福壽扇……清代人王廷鼎的《杖扇新錄》中收錄了十八種扇子,但它們都要靠人力搖動,手動風來、手停風住。有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不必勞累筋骨也能時享涼風呢?從古至今的“懶人”們,為此做了很多探索。
機械風扇在西漢時就出現了。《西京雜記》載,西漢時期的長安,有一個叫丁緩的巧匠,曾制作出長燃長滿的“長滿燈”、可放在被褥中使用的“臥褥香爐”、九層高的“博山香爐”等,都非常精妙。但他最讓人稱奇的發明,還是“七輪扇”。將七個直徑超過一丈的大風輪連在一起,只需一人在旁撥動,七個風輪就全部轉動起來。這時,陣陣涼風襲人,屋里的人甚至都打起了寒顫。古人解放雙手、樂享涼風的嘗試,從這時就開始了。
唐代出現了流水驅動的“扇車”。《唐語林》記載,唐玄宗曾建造一所涼殿,安裝有扇車,“座后水激風車,風獵衣襟”。一個叫陳知節的官員反對,認為這是奢靡浪費。玄宗為了說服他,特意請他前來體驗。陳被安排坐在一個石榻上,四周有水簾飛灑下來,座位幾乎要結冰,寒冷讓他顫抖起來,誰知玄宗又命人送上了“冰屑麻節飲”。他勉強吃下幾口冷飲,肚子很不舒服,幾次請求才被獲準離開。經過玄宗這么一捉弄,估計陳知節再也不敢提反對意見了。
宋代一些富貴人家,也裝有扇車。劉子翚《夏日吟》中說:“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知暑。扇車起長風,冰檻瀝寒雨。”說的是長安的富貴人家,夏季室內有扇車帶來涼風,再加上冰塊降溫,絲毫感覺不到炎熱。清代,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也裝置有一架水力風扇。將園內的溪水引入殿中,水流動時帶動風扇旋轉。涼風陣陣的水木明瑟成了清代皇帝避暑的好地方,又稱“風扇房”。乾隆皇帝曾題詩:“林瑟瑟,水泠泠,溪風群籟動,山鳥一聲鳴。斯時斯景誰圖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后來又出現了“拉繩風扇”。清內務府檔案記載,1724年大暑節氣前八天,雍正皇帝要求制作一架風扇;四天后,內務府將制作好的“楠木架鐵信風扇一架,上按小羽扇六把”,送進了宮中。雍正皇帝隨即開箱試用,覺得湊合著也能用,只是木架子高了些,羽扇也小,使用起來不很方便。于是幾天后,他又下旨,要求“再做一份,架子矮著些,安大些的羽扇”。內務府接旨后抓緊制作,趕在大暑之后的第二天,送到了雍正處。這一次,雍正對風扇本身很滿意,表揚說:“爾等風扇做的甚好。”但是又覺得宮人們在房間里拉動風扇,影響他休息。于是這位想法特多的“甲方”提出了新需求:制作兩架“拉繩風扇”,一架放在東暖閣、一架放在西暖閣;將繩子從床底下穿出墻外,由宮人在墻外拉繩。根據同類風扇的圖片推斷,雍正定做的這種拉繩風扇,底座是一個長方形的木箱,木箱頂面裝有鐵葫蘆一只。一根鐵條從葫蘆里穿出,圍繞著鐵條裝有小羽扇六只。使用時,將長繩綁在葫蘆腰上,拉動繩子,就可以讓風扇轉動起來,設計可謂精巧。
此外,還有布條制作的“手拉風扇”,很受商家的青睞。清末民初的不少餐廳、理發店、浴室等將它安裝在室內,用來吸引顧客,類似前些年的“冷氣開放”。這種風扇,是將布片釘在木條上,幾組木條用繩子串聯起來,懸于房梁。使用時由專人拉動繩子,布條隨之擺動,帶出涼風。手拉風扇多由小男孩拉動,孩子力氣小,時間不長就累了,師傅感覺到風小下來,總要罵幾句。著名畫家賀友直的漫畫《手拉風扇》,就描繪了這一情景:浴室中,一名大漢躺在藤椅上休息,而旁邊拉風扇的小男孩已經昏昏欲睡。由于制作簡單,成本較低,在我國的一些地區,直到1950年代還在使用這種手拉風扇。
今天我們再也不用為“風”煩惱了,除了電風扇、空調,人們還喜歡拿著微型風扇,隨走隨吹。“懶人”們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定會羨慕不已吧。
(摘自《北京青年報》202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