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廣西是我國茶葉主產區之一。“中國早春第一茶”就來自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梧州六堡茶具有1500年的歷史,通過“茶船古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廣西作為中國茶葉主產區之一,以廣袤的茶園面積、優美的自然風貌、悠久的歷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風情與獨特的茶飲習俗,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桂茶”文化。但相較于得天獨厚的產業資源,廣西茶產品長期被市場邊緣化。2019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關于促進廣西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加強品牌整合、構建品牌體系的建設任務[1]。通過出臺廣西茶品牌整合工作方案,對現有品牌進行整合提升、管理扶持,努力打造一批優秀區域品牌,形成廣西茶品牌框架體系及品牌效應,構建“公共品牌+核心區域品牌+企業產品品牌”三位一體的品牌體系。
在此背景下,本文針對高職藝術設計傳統實踐教學中“優秀文化內涵不足、實踐作品落地不多、實踐能力提升不快”三大問題,及由此引發的“桂茶”產業品牌創新設計人才缺乏現狀,提出以中華傳統與本土優秀文化為精神內核、以“桂茶”綜合設計項目為創新載體、以實體自營基地與線上教學資源庫為賦能平臺,構建出“文化鑄魂,項目集成,平臺賦能”的培養“桂茶”品牌振興人才的創新實踐模式。
1 創新實踐的背景
2019年12月,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由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茶藝與茶葉營銷、廣告設計與制作(茶葉品牌策劃與包裝)、電子商務四個專業整合構建的“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專業群”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為促進“跨界融通、育訓結合”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院按照茶業產業鏈延伸的完整性架構,建設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形成融產品開發、工藝研究、技術推廣、大師培育、創業孵化為一體的高水平技術技能平臺,依托教師聯合成立并已有效運行的“天地匯品牌設計機構”,發揮其在“桂茶”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上取得的明顯優勢,引入企業真實項目,開發項目化的茶品牌推廣和茶葉包裝課程,深化“項目+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產、學、研”一體化培養,培養面向茶企業進行品牌策劃、包裝設計的高端創意技能型人才,助力“桂茶”品牌建設與茶文化傳播。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雙高”專業群中的廣告藝術設計專業以校內外實體自營實踐基地為賦能平臺,導入“桂茶”產業綜合設計項目,集成院校優勢專業資源,對接地方特色產業需求,形成了“實體自營、雙擎聯動”的特色實訓模式。向外為茶企提供一站式設計服務,輸送具有“三創”能力的綜合性設計人才,助力“桂茶”品牌振興[2];向內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實訓,以本土優秀文化為項目精神內核,全面提升師生專業實踐水平與鑄魂育人實效。
2 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與應對方法
(1)問題一:解決藝術設計創作過程中文化內涵與精神內核問題。外來文化對傳統民族文化的沖擊給高校教育帶來了文化安全問題,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在復制西方教育模式過程時,缺乏本土民族文化基因注入,導致院校間專業同質化與學生對本土文化認知不足問題,缺少創作的基本靈魂。
應對方法:“文化鑄魂”——建立“桂茶文化、非遺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紅色文化+”課程體系。以“中華茶文化+非遺文化”為主線開發了“民族文化+茶文化”專業核心課程資源,以民族文化融入“桂茶”綜合項目為載體開發了系列特色化課程及配套教材;將民族文化藝術納入專業課程體系,落實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民族化的觀念培養,實現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三位一體”教學目標。
(2)問題二:解決實訓項目“作業→作品→產品”的實用性問題。傳統實訓課程作業無法滿足項目多元化需求對綜合性設計人才的培養要求;虛擬項目教學依托仿真項目為實訓課題,極少能投入實際生產,實用性較低;“企中校”實訓項目側重經濟效益,項目學術研究價值與教學應用價值無保障。
應對方法:“項目集成”——形成“跨界融通、項目集成”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重構創意設計服務茶產業鏈融合發展的實訓模式,通過各專業間“場地、軟件、設備、技術、案例”支撐共享,實現校內與校外、人才與項目、生產與教學的交流互動;以校外實踐基地為社會服務窗口,打通地方政府、茶企項目渠道,在真實項目背景、市場需求以及制作規范下展開實訓教學。根據學校專業發展需求,承接特定地區與行業設計服務項目,為“桂茶”企業提供優質的打包式設計服務,為學校專業建設提供詳實可靠的產教融合支撐案例,確保設計成果精準落地。
(3)問題三:解決“學生實踐能力提升慢,教師企業掛職不好管”的機制問題。“校中企”與“企中校”兩種傳統模式的弊端導致學生實訓效果不理想,能力提升緩慢;教師企業掛職缺少責任約束,企業對教師無實際監管權,導致企業掛職流于形式,教師淪為“過客”,并由于項目屬于商業機密,教師難以在重要崗位上參與大型設計項目并接觸核心信息,被迫成為“看客”。
應對方法:“平臺賦能”——搭建了為企業、學生、教師持續賦能“線下+線上”雙平臺。基于“項目+工作室”實訓模式搭建實體自營專業實訓平臺,教務部門通過可視化網絡設備直接介入監督考核,項目實施與專業教學同步進行,實現“課堂→崗位、課業→就業”無縫對接;構建“互聯網+”線上服務平臺,為“桂茶”企業提供咨詢、策劃、設計方面的技術支持,為學生后續就業、創業“接連護航”;建設完成一批國家級、省級在線開放課程平臺,通過“桂茶”原創設計案例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與持續更新,為學生畢業后“持續賦能”。
3 特色與創新
通過建立本土文化資源與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互動關系,深化學生對中華傳統與廣西本土文化符號的理解,鑄造學生的文化之魂,為廣西區域文化與特色產業發展培養熟悉本土文化、具備傳承理念與文創精神的藝術設計人才;對接“桂茶”產業,創新藝術設計實訓教學模式,構建真實且能有效監管的專業實踐平臺,孵化師生創業團隊,以優秀本土文化為精神內核,以自營實踐基地為窗口,以“桂茶”綜合設計項目為主線,通過院校、企業、專業間“人、財、物、制”共享協作,為地方政府與茶企提供優質設計服務,為“桂茶”產業鏈培育高質量、復合型設計人才,助力“桂茶”品牌與鄉村振興[3]。
3.1 構筑了融入中華傳統與廣西本土優秀文化的藝術設計課程體系
將中華傳統文化、本土民族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與茶文化資源融入專業實踐教學,以民族文化土壤孕育作品精神內核,形成富有特色的“茶業項目+文化定位+綜合設計”課程體系,實現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夯實茶企崗位所需的理論知識與人文素養,培育學生服務地方的三農情懷,達到“靈感通天線,作品接地氣”的教學效果。
3.2 構建了“雙擎聯動,實體自營”專業實踐模式
校內外自營實踐基地實體化聯動運營,教師以教學活動組織者與設計項目管理者、學生以專業技能學習者與企業崗位實踐者雙重身份參與基地運營,通過“承接項目—策劃設計—項目執行—盈利—再投入”的良性循環,以項目利潤維持校內外基地運作,實現基地的自我造血功能;依托實體自營實訓基地實行“企業+課堂”并軌管理與考核,項目實施過程中兼顧經濟效益與教學效果,確保優質社會服務項目的導入,將項目的學術研究價值反哺于專業教學活動。
3.3 打通了“作品有人文設計,成果能精準落地”項目渠道
依靠校外實踐基地實體化運營,獲得承接地方政府與企業大型設計項目的合法資質,真實承接“桂茶”設計項目,對導入實踐項目從經濟效益、學術價值及教學應用三個方面進行評估,前期對優秀民族文化內涵與表征進行創新表現,將其蘊含的人文價值合理融入“桂茶”品牌設計體系,后期持續對接產品包裝、茶具茶器生產企業及空間環境施工企業,全程項目跟蹤服務,實現了作品的藝術水準與成功落地。
3.4 打造了互融共生的校企命運共同體
與“桂茶”龍頭企業合辦現代學徒制試點,以“學校企業一體化、教師技師一體化、學生學徒一體化”培養方式,將服務案例融合于專業建設、項目過程融合于實踐教學、將教育規律融合于職業需求,為茶企培養“懂茶葉、會設計”專項人才,確保學生“尋業眼光下得去,就業崗位用得上,用人單位留得住,扎根地方有發展”。
4 結語
經過5年的研究與實踐,以“文化鑄魂,項目集成,平臺賦能”培養“桂茶”品牌振興人才的創新教學模式應用于廣西職業技術學院9個藝術設計類專業,培育了一批“工學結合,文技雙創”的雙創團隊,打造了一支“專家領軍、專業協同”的教學精英團隊,并建成了一批“文、產、教”三位一體的優質教學資源,設計項目實踐成果遍及廣西所有茶區,在線教學資源推廣至國內726個院校及企業,覆蓋學員萬余人,形成良好的專業示范效應。
實踐證明,以“文化鑄魂,項目集成,平臺賦能”培養“桂茶”品牌振興人才的創新實踐模式通過建立本土文化資源與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互動關系,深化了學生對中華傳統與廣西本土文化符號的理解,為廣西的區域文化與特色產業發展培養出熟悉本土文化、具備傳承理念與文創精神的藝術設計人才;以專業能力對接產業需求,構建“大師領銜、專業集群、師生結合”的社會服務團隊,創新了藝術設計實訓教學模式。通過真實且能有效監管的專業實踐平臺孵化師生創業團隊,以優秀本土文化為精神內核,以自營實踐基地為窗口,以“桂茶”綜合設計項目為主線,通過院校、企業、專業間“人、財、物、制”的共享協作,為地方政府與茶企提供優質的設計服務,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影響力有效地轉化,成為了“桂茶”品牌與鄉村振興的設計創新力。■
引用
[1] 熊璇.“桂茶”品牌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0(2):11-14+45.
[2] 熊璇,陳恩海.高職專業群校內外實踐基地實體化聯動運營體制的創新研究——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群為例[C]//新課程研究雜志社.《新課改教育理論探究》第七輯.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工程學院;廣西茶文化研究會;,2021:2.
[3] 汪曉東.職業院校廣告專業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課程建設[J].廣西教育,2018(31):64-65.
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桂茶’品牌包裝設計中紅色文化基因的研究與應用”(2023KY1023)
作者簡介:熊璇(1979—),男,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教授、正高級工藝美術師,就職于廣西民族大學。
通訊作者:古清(1983—),女,廣西賀州人,本科,講師,就職于廣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