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存在主義的透鏡剖析了約翰·威廉姆斯的小說《斯通納》中主人公所經歷的人生困境及其做出的重大選擇。本文首先概述了存在主義哲學對于人生意義、自由與責任的核心理念,并將這些理念作為解讀文本的理論框架。接著,通過分析斯通納在職業、家庭和社會中的孤立無援狀態,揭示了他所面臨的存在性孤獨和荒誕感。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探討了斯通納如何在不斷的挫折和失敗中做出自由選擇,并承擔由此產生的后果。這些選擇不僅反映了他的道德勇氣和個人責任感,也揭示了存在主義所倡導的“存在先于本質”的觀念。盡管斯通納的人生充滿了困境和痛苦,但他通過堅持自己的選擇和對生活意義的不斷追尋,最終實現了自我超越,為荒誕世界中的個體存在賦予了意義。
【關鍵詞】《斯通納》;存在主義;人生困境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6-00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08
約翰·威廉姆斯創作的《斯通納》首次出版于1965年,在沉寂了48年之后大放異彩,登上各大暢銷書榜單?!端雇{》講述了主人公威廉·斯通納從19歲進入密蘇里大學開始,直到他去世的一生。小說中,斯通納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包括職業的選擇、家庭的變故、社會的變遷等,展現了一個普通人在復雜多變的人生中所面臨的困境和選擇。通過斯通納的人生經歷,作者深刻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價值以及個體在社會中的存在狀態。
存在主義哲學以其對人生意義、自由與責任的獨特見解,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讀文學作品的視角。在《斯通納》中,主人公所經歷的人生困境及其作出的選擇,正是存在主義哲學所關注的核心議題。本文將探討斯通納的人生困境與選擇背后所蘊含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如何賦予他的人生以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一、存在主義哲學概述
存在主義哲學,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思潮之一,對人生意義、自由與責任等核心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薩特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表明“存在先于本質”[1]5,即人生并沒有先驗的、固定的意義。相反,意義是個體在不斷地與世界互動、做出選擇的過程中逐漸構建起來的。這意味著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尋找和創造意義,而不是接受外界賦予的現成意義。在存在主義中,自由被視為人存在的本質特征。這種自由并非簡單的無約束狀態,而是指個體在面對各種可能性時做出的選擇和決策。存在主義者強調,即使在受限的環境中,人仍然擁有選擇的自由,并因此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責任與自由緊密相連。由于人具有選擇的自由,因此他們必須為自己的選擇及其后果承擔責任。這種責任感推動個體不斷地反思、審視自己的生活,并努力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選擇。
《斯通納》作為一部深刻反映個體在復雜社會環境中掙扎求存的作品,為存在主義的解讀提供了豐富的文本素材。通過將存在主義哲學作為解讀該作品的理論框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討主人公斯通納所面臨的人生困境及其做出的選擇。首先,斯通納的人生經歷充分體現了存在主義對人生意義的獨特理解。在小說中,斯通納不斷地在職業、家庭和社會等多個領域尋求自己存在的意義。他的每一次選擇,無論是堅守學術理想還是面對家庭的變故,都反映了他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和追求。其次,斯通納在困境中所展現的自由選擇也體現了存在主義的自由觀。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斯通納并沒有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是積極地做出選擇并承擔責任。他的這種自由選擇和責任感使得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自我,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最后,通過存在主義的視角,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斯通納所承擔的責任及其后果。在小說中,斯通納的每一個選擇都伴隨著相應的責任和后果。這些責任和后果不僅影響了他的個人生活,也反映了社會和歷史的變遷。通過對這些責任和后果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評價斯通納的人生選擇和其背后的存在主義哲學。
二、斯通納的人生困境:荒誕世界中的孤獨
斯通納的生活軌跡呈現出一個深受荒誕與孤獨侵蝕的存在主義圖譜。通過斯通納的人生經歷,能夠洞察到一個在荒誕世界中孤獨掙扎的靈魂。斯通納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的困厄、在婚姻中體味到的不和諧、在大學工作中產生的挫敗感都是這種“荒誕”的外化。[2]128
(一)荒誕世界的縮影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本質上是荒誕的,人們在這個世界中找不到確定的意義或目的。斯通納的生活正是這種荒誕性的體現。他作為一名大學教師,盡管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卻始終未能獲得職業上的成功和認可。他的同事們對他冷嘲熱諷,他的學術成果被忽視,這種境遇反映了個體在荒誕世界中的無力和渺小。
小說中杰西樓和大學圖書館便可以視為荒誕世界的縮影。杰西樓作為大學的主樓,曾經是學校的重要象征,但在一場大火中毀于一旦,只剩下五根粗大的柱子。這五根柱子在月光下呈銀灰色,光亮又干凈,象征著曾經的生活方式。[3]14然而,這種象征意義與現實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出世界的荒誕性。大學里的氛圍緊張、友善、歡快和健康舒服并存,師生們彼此笑臉相迎,有力地點頭示意。這種氛圍看似矛盾,卻真實地反映了存在主義所強調的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陌生感。在這個荒誕的世界里,人們試圖通過表面的友好來掩蓋內心的不安和孤獨。
大學圖書館也是荒誕世界的縮影。比如,小說中描述斯通納在圖書館的情形,他“置身于幾千冊圖書中,呼吸著皮革、衣服、干燥的書頁釋放出的發霉的氣息”。[3]14存在主義強調個體存在的意義和自由選擇。在大學圖書館中,個體可以自由選擇閱讀的書本和研究方向,這種自由選擇體現了個體的存在意義。然而,這種自由選擇也可能導致個體陷入迷茫和不確定性中,使得圖書館成為一個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的荒誕世界。存在主義認為人類存在的意義在于通過個人的選擇和行動來創造意義。在大學圖書館中,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和思考來探索人類知識的邊界,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但是,這種尋找也可能導致個體陷入無意義和虛無主義的境地,使得圖書館成為一種荒誕的存在,因為在這里,個體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存在狀態,但卻無法擺脫存在的孤獨和無意義。
(二)孤獨的個體存在
存在主義強調個體的孤獨存在。薩特說,“不論在過去或者未來,都不是處在一個有價值照耀的光明世界里,都找不到任何為自己辯解或者推卸責任的辦法。我們只是孤零零一個人,無法自解。”[1]11斯通納就是這樣一個孤獨的個體。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缺乏真正的交流和理解。他的妻子和女兒都無法真正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他的同事們更是對他敬而遠之。這種孤獨不僅源于外部的隔絕,更來自斯通納內心深處的孤獨感和疏離感。
斯通納在家庭中是孤獨的。他來自一個貧窮的家庭,全家只有他一個孩子。家庭生活單調乏味,唯一的娛樂就是一家三口在廚房里凝視油燈的昏黃火焰。這種家庭環境不僅限制了他的社交生活,也加深了他對個體存在的孤獨感。斯通納在大學中也是孤獨的。他沒有什么朋友,經常在閣樓房間里獨自讀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這種與世隔絕的狀態反映了他對外部世界的疏離感,進一步強調了他孤獨的個體存在。斯通納在課堂上也展現出孤獨的存在。他經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甚至有時會陷入幻覺,仿佛與現實世界脫節。這種狀態反映了他對個體存在的深刻思考和自我探索,進一步強調了他孤獨的個體存在。
三、斯通納的選擇:自由與責任的悖論
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力。然而,這種自由往往伴隨著責任。斯通納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做出了選擇離開農場、進入大學學習、結婚、拒絕參軍等決定。這些選擇彰顯了他的自由意志,但同時也帶來了責任。
(一)自由選擇:人生的偶然與荒誕
在斯通納選擇繼續求學的過程中,他背離了曾經的農場生活,這是對命運的一種挑戰和對新生活方式的探索。然而,這一選擇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規劃,而是受到了內在沖動和對知識的渴望的驅使。這種非理性的決策過程本身就帶有荒誕性,因為斯通納無法預知這一選擇將如何影響他的未來。
結婚對于斯通納而言,既是情感的歸宿,也是社會角色的轉變。然而,婚姻生活并未如他所愿地帶來幸福和滿足。相反,家庭瑣事和夫妻間的矛盾讓他感到壓抑和困惑。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體現了人生的偶然性,即使是最美好的選擇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雖然斯通納不接受妻子對女兒格蕾絲的教育方式,但是為了避免女兒受到更大的傷害,他逐漸減少在家的時間。斯通納在家庭生活中逃避式的“自由選擇”不是最佳的出路,但在進退維谷的婚姻生活中,這樣的做法似乎也無可厚非。[2]129
斯通納拒絕參軍,選擇回歸學術不僅體現了他對自由的執著追求,也揭示了人生選擇的荒誕性。在戰爭狂熱的社會氛圍中,他的這一決定無疑是逆流而行。這種拒絕因為對于斯通納來說,參戰與否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問題,而是關乎他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斯通納選擇回歸學術,這是他對自我價值的最終確認。然而,學術界的競爭和冷漠讓他再次感受到了人生的偶然與荒誕。他的學術成就并未給他帶來預期的認同和滿足感,反而讓他更加孤獨和迷茫。
(二)責任的沖突:知識分子的困境
斯通納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他的內心充滿了對知識和真理的熱愛與追求。這種追求使他不斷地向學術的殿堂邁進,渴望在知識的海洋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然而,作為社會的一員,他也無法擺脫對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責任。這些責任要求他不僅要關注自我內心的追求,還要關注外部世界的需求和期待。
在斯通納的人生中,這種責任的沖突表現得尤為明顯。他既想要追求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和學術自由,又無法擺脫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這種沖突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搖擺,難以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歸屬。例如,當戰爭來臨之際,斯通納面臨著參戰與繼續學術研究的抉擇。對于他來說,參戰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而繼續學術研究則是對知識和自我追求的責任。這種責任的沖突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因為他無法同時滿足這兩種責任的要求。此外,斯通納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也面臨著責任的沖突。他既想要為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又無法放棄對學術的追求。這種沖突使他在家庭生活中感到疲憊和無奈,因為他無法平衡這兩種責任的關系。
四、斯通納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存在先于本質
從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觀念“存在先于本質”出發,我們可以深刻剖析斯通納對人生意義的追尋。這一理念強調,人首先是存在,然后通過自己的選擇、行動和承擔來定義自己,即實現本質。在斯通納的人生歷程中,這一哲學觀念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一)知識與生命意義的關聯
在斯通納的人生軌跡中,知識不僅是認知世界的工具,更是他賦予生命意義的關鍵所在。存在主義強調人的存在是通過不斷選擇和行動來實現的,而知識則為這些選擇和行動提供了理性的基礎和方向。斯通納從一堂文學課開始,被知識的力量所吸引,逐漸走上了學術研究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獲得了專業知識,更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小說中,斯通納在面對職業選擇、家庭責任和社會變遷時,始終堅持以知識為指引。他通過學術研究不斷探索人生的真諦,通過教書育人傳遞著生命的智慧。即使在困境中,他也能從知識中找到力量和慰藉。這種對知識的追求和信仰,讓斯通納的生命意義得以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延伸和深化。
斯通納將知識和大學視為自己的精神家園,絕不允許有人肆意踐踏。面對有系主任勞曼克斯庇護之下的沃爾克,他也從不退讓。當學術尊嚴淪為權利的附庸,斯通納毅然決然地挺身而出。他不僅挑明沃爾克薄弱的學術能力,還直接指出勞曼克斯的包庇行徑。盡管此后他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受到勞曼克斯的長期打壓和同事的排擠,他并不后悔。在彌留之際,當他回憶起自己過往年年不忘的失敗,他覺得這些想法“太平庸了,太不重要了”。[3]287他就是他自己“理想的捍衛者”。[4]
(二)終極追求與人生意義
薩特說,“當人一旦看出價值是靠他自己決定的,他在這種無依無靠的情況下就只能決定一件事,即把自由作為一切價值的基礎。這并不是說他憑空這樣決定,這只是說一個誠實可靠的人的行動,其最終極的意義,就是對自由本身的追求?!盵1]27斯通納的人生是一場對終極追求的執著旅程。他對人生意義的追尋也正體現了海德格爾所闡釋的“詩意地棲居”,即“置身于諸神的當前之中,并且受到物之本質切近的震顫”。[5]
小說中,斯通納的終極追求體現在他對真理、愛情和家庭的執著上。作者為其命名斯通納(Stoner),也表示他是“內心世界有愛,堅如磐石的人”。[6]他追求學術上的真理,通過研究和教學不斷探索未知領域;他追求真摯的愛情,盡管婚姻生活充滿挑戰,但他始終保持著對愛情的信仰;他追求家庭的和諧與幸福,努力承擔起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這些追求讓斯通納的人生充滿了動力和意義。同時,斯通納的終極追求也體現了他對生命價值的深刻理解。他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無常,因此更加珍惜每一個當下,努力讓自己的生命充滿意義和價值。這種對生命價值的深刻認識,讓斯通納在追求終極目標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也讓他的生命意義得以在追求中不斷升華。
五、結語
《斯通納》中的主人公在荒誕世界中的人生困境與選擇,體現了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他面對職業、家庭和社會的多重困境,通過堅持自己的選擇,追尋生活的意義,展現了深刻的自我超越。斯通納的超越不僅為他個人的存在賦予了獨特意義,更為荒誕世界中的每個個體提供了啟示:即便在充滿不確定性和困境的世界中,我們也能通過堅持選擇、追尋生活意義來實現自我超越,深刻理解生活的本質和價值,為個體的存在賦予不可替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趙御博,李濤.論《斯納通》的薩特式存在主義傾向[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3,42(5):127-131.
[3]Williams,John.Stoner[M].London:Vintage,2012.
[4]闕詩濤.《斯通納》中非典型性英雄形象分析[J].安順學院學報,2017,19(1):28.
[5]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5.
[6]張建軍.論《斯通納》中的人性選擇與生命意識[J].商洛學院學報,2017,31(5):34.
作者簡介:
李莉,女,漢族,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