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福州話隸屬于閩東方言片的侯官小片。福州話中存在大量的分音詞,本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分析這些分音詞在語法和語義層面上的特征,為漢語方言及漢語史的研究提供材料依據。
【關鍵詞】分音詞;語法特征;語義特征
【中圖分類號】H1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6-012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38
基金項目:吉首大學科學研究項目“福州話分音詞研究”(項目編號:Jdy23164)。
一、引言
福州市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地區,地處閩江下游,是福建省的省會城市。《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2012)將閩語分為6片:閩南片、莆仙片、閩東片、閩北片、閩中片和邵將片。其中,閩東片又分為侯官小片和福寧小片,福州話屬前者。閩方言是漢語方言中重要的一支,由于福建境內多山、河流湍急、交通不便,地形阻隔導致不同地域的閩語逐漸形成了內外方言差異,且方言演變相對緩慢,使閩語得以保留了較多古漢語成分。
分音詞,又名“嵌L詞”“切腳詞”等,在晉語、閩語、官話、徽語等方言中普遍存在,是漢語方言中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對于分音詞概念的界定,侯精一先生的解釋概括了分音現象的最大特征,即“把一個字分成兩個音節來說”。福州話中具有大量的分音詞,表現為原單音節詞可拆分為兩個音節,從而使原來的單音節詞所表示的動作或事物更加鮮明生動。分音詞這一特殊現象雖早已引起學界的關注,但目前對漢語方言分音詞的研究主要仍集中于晉語及其周邊地區,對于閩語中的分音詞研究還比較匱乏,既有的研究成果也大都是對于分音詞的整理與歸納,很少將語法、語義等不同的層面聯系在一起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將立足于田野調查,對福州話中的分音現象進行詳細的描寫與分析。
二、福州話分音詞選釋
福州話中存在較大數量的分音詞,它們的結構特征是:原單音節詞一分為二,拆分后的第一音節即原單音節的聲母到韻腹這一截,用聲母[l]與原單音節的韻母相拼構成第二音節。例如,塌tha?24——tha21 la?24,腹佬餓~去(肚子餓塌了)。這種雙音節詞通常沒有現成的字可寫,所對應的單音節詞部分可寫出本字,但仍有一些本字尚未得到考證,這類詞的本字在下文中一律采用“□[國際音標注音]”代替。還存在一些分音詞所對應的單字音在口語中通常不使用,這些詞下文中用*在單字音左上角做標記。
下面按照詞性將福州話中的分音詞分為三類,列舉部分如下。
(一)動詞性分音詞
(二)量詞性分音詞
(三)擬聲詞性分音詞(也可作動詞用)
三、福州話分音詞的語法特征
(一)動詞性分音詞的語法特征
1.作謂語中心語,并附相應助詞性的體標記
在福州話中,單音節動詞在分音前后詞性一般保持不變,具有較一致的對應關系,本詞和分音詞均可在句子中作謂語中心語。同時,一般還需要在句末加上助詞性質的體標記才可以成句。例如:
(1)吊tau212→ta21 lau212:衣裳~竹竿 。(衣服掛在竹竿上。)
(2)跳thiu212→thiu21 liu212:我聽著這消息,儂會~起去。(我聽到這消息,人會跳起來。)
(3)敕s??24→so21 l??24:皮筋~我手 。(橡皮筋緊箍在我手上。)
以上三例中,單音節動詞分音前后詞性保持不變,均為動詞,在句子中作謂語中心語。例(1)和例(3)句末加上了持續體標記“ ”,例(2)句末加上了起始體標記“起去”。
有少量單音節動詞在分音前可兼作形容詞,分音后只可作動詞。例如:
(4)尨m?y?55→m?55 l?y?55:者枕頭野m?y?55,好困。(這個枕頭很蓬松,睡覺舒服。)
(5)皺?au212→?a21 lau212:紙乞汝揉?au212?au212若。(紙被你揉得皺皺的。)
例(4)中,單音節動詞尨m?y?55也可作形容詞,形容某物蓬松的特點。福州話中的單音節形容詞往往可以重疊使用,并加上專用后綴“勢”、若”或“式”來充當句子成分,如例(5)所示。
2.重疊形式
單音節動詞分音前后意義保持不變,但分音后的形式強化了單音節詞的表達效果,使得動作有了生動的情態。部分動詞分音詞還可以重疊使用,在句子中作謂語,構成“~來~去”的結構,表示動作的反復進行,這時該動作仿佛被延長,摹狀效果更為強烈,如例(6)、例(7)所示。
(6)擺p?33→p?33 l?33:頭p?33l?33來p?33l?33去,都看
遘我。(頭轉來轉去,都看不見我。)
(7)□lu?55→lu55lu?55(晃動):鑰匙掛蜀身lu55 lu?55來lu55 lu?55去。(鑰匙掛得全身都是,晃來晃去。)
3.否定形式
單音節動詞分音后一般無法受到否定副詞“未、無、莫、伓、 ”的修飾,否定句中只可出現單音節動詞。同時,例如:
(8)塌tha?24→tha21 la?24:厝?去,使得柱撐 乍
tha?24。√厝欹去,使得柱撐 乍 tha21 la?24。× (房子歪了,用柱子撐一下才不會塌。)
(9)朒ny?5→ny33 ly?5(塞):衣裳莫ny?5蜀丸,會皺。√衣裳莫ny33 ly?5蜀丸,會皺。× (衣服不要塞成一團,會皺。)
4.分音后無法受程度副詞修飾
由于單音節動詞分音后摹狀作用已得到加強,故分音詞不再受程度副詞的修飾,程度副詞“野、過、恰”等只修飾單音詞。例如:
(10)滑kou?5→ko33 lou?5:地兜乍拖完,野kou?5,差仂囝跋去。√地兜乍拖完,野ko33lou?5,差仂囝跋去。×(剛拖完地,很滑,差一點摔了。)
5.拓展形式
(1)在分音詞末添加一個實詞音節
動詞分音式具有拓展形式,表現為它還可以作為構詞成分,參與構成動賓式和偏正式的合成詞,這種合成詞往往是三音節的,通常是在分音詞末添加一個實詞音節。例如:
(11)□p?i?212→p?21 l?i?212(翻動):p?21 l?i?21 ni?55(翻身)
(12)塌tha?24→tha21 la?24:tha21 la?55 khou353(塌陷的小坑)
(13)抖teu33→te33 leu33te33 leu55 ?ie?212(不停地顫抖)
例(11)為動賓式合成詞,例(12)、例(13)為偏正式合成詞。
(2)在分音詞前添加兩個配音音節
陳澤平先生從語用的角度將福州話中動詞的衍音式分為反復貌、隨意貌、簡捷貌三種變形,福州話中的分音式動詞也存在衍音式,它們具有隨意貌和簡捷貌兩種變形。分音式動詞的隨意貌衍音式有四個音節,表現為在動詞前衍生出兩個音節[-i lu]或[-i li](較少使用),第一個音節的聲母與分音式動詞第一個音節的聲母相同。分音式動詞的簡捷貌衍音式有三個音節,表現為在動詞的第一音節前衍生出[-i]音節,其聲母也與該分音式動詞第一音節的聲母相同。
(14)卷kuo?33→kuo33 luo?33→ki21 lu24 kuo33 luo?33
(15)襞pie?24→pie21 lie?24→pi21 lu55 pie21 lie?24
(16)□?hou?242(擰)→?ho21 lou?242→?hi53 ?ho21 lou?242
例(14)、例(15)為分音式動詞的隨意貌衍音式變形,例(16)為分音式動詞的簡捷貌衍音式變形。
(二)量詞性分音詞的語法特征
福州話中的單音節量詞和分音式量詞在語法功能上基本一致,但分音式的量詞一般用于強調“數量多”這一附加義,且大部分都是臨時借用的量詞。下面將分音式量詞和其對應的單音量詞的語法特征放在一起討論。
1.本詞與分音詞詞性不同
有一部分量詞性分音詞與本詞的詞性不同,分音前后詞性出現了變化。
(1)表現為本詞為名詞,分音后為量詞。例如:
(17)纇l?y55→l?55 l?y55(結子、疙瘩)
(18)窟khou?24→kho21 lou?24(整洼)
例(17),《說文解字》:“纇,絲節也。從糸,類聲。”纇,本指絲上的疙瘩,是名詞,在福州話中,作量詞使用,例如:彩帶纏蜀~掛許所。(彩帶纏了一節掛在那里。)例(18),《說文解字》:“崛,兔崛也。因謂穴中可居曰突,亦曰堀,俗字作窟,古書中堀字多為掘。”窟,本指土穴,是名詞,在福州話中作量詞使用,例如:前首地兜 有蜀~水,汝著注意。(前面地上有一整洼水,你要注意。)
(2)表現為本詞為動詞,分音后為量詞。例如:
(19)包pau55→pa55lau55(相當于量詞“袋”)
(20)拖thua55→thua55 lua55(一串)
例(19),《說文解字》:“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說文解字注》:“包,妊也。”包,本為裹義,是動詞,在福州話中可作量詞使用,例如:伊昨暝帶兩~橘來醫院看我。(他昨天帶了兩包橘子來醫院看我。)例(20),拖,同拕,《說文解字》:“拕,曳也。從手,它聲。托何切。”拖,本指曳引,是動詞,在福州話中也作量詞使用,例如:蜀~龍眼攖桌面 。(一連串龍眼放在桌面上。)
2.與數詞“蜀、兩”結合,構成數量短語
量詞性的分音詞一般只能和數詞“蜀、兩”相結合構成數量短語,可以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
(21)包pau55→pa55lau55:隻pa55lau55幫我攖懸頂蜀下。(這包幫我放到上面一下。)
(22)捆khu? 33→khu33lu?33:紙買兩khu33 lu?33咯。(紙買了兩捆。)
(23)把pa33→pa33 la33:我今旦買嘞蜀pa33 la33鉛筆。(我今天買了一大把鉛筆。)
(24)□tha?5→tha33 la?5(整沓):報紙蜀tha33 la?5蜀tha33 la?5積櫥櫥 。(報紙一整沓一整沓地積攢在櫥柜里。)
(25)空kh?y?55→kh?55 l?y?55:衣裳破嘞蜀kh?33 l?y?55蜀kh?55 l?y?55其。(衣服破得一窟窿一窟窿的。)
例(21)至例(25)中的量詞性分音詞分別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
3.重疊形式
單音節量詞和分音式量詞均可與數詞搭配重疊使用,語法功能也一致,可以在句子中作謂語、狀語和補語。例如:
(26)纇l?y55→l?55 l?y55(結子、疙瘩):鏈鏈蜀~蜀~其,
好解。(鏈子全是結子,不好解開。)
例(26)中的量詞在句子中作謂語,作狀語和補語可參考例(24)和例(25)。
(三)擬聲詞性分音詞的語法特征
大部分擬聲詞性分音詞的本字暫未得到考證。
1.可兼屬動詞
福州話中的擬聲詞性分音詞可以兼屬動詞,模擬聲響的同時,又表示發出這一聲響的動作行為。例如:
(27)□*?u55→?u55lu55(嘟囔聲):嘴扼 ?u55lu55,我只好帶伊去買玩具。(嘴里一個勁地嘟喃,我只好帶她去買玩具。)
(28)□*kou?24→ko21 lou?24(大口喝水聲):中藥快快ko21 lou?24兩嘴吞下,就 苦。(快一點把中藥大口喝下去,就不會苦。)
2.在句子中充當定語、謂語和狀語
分音式的擬聲詞和其對應的單音節擬聲詞二者的語法功能基本一致,均可以作定語、謂語和狀語。例如:
(29)□?i55→?i55 li55 (微響聲): ~蜀聲,伊就會聽見。(~的一聲,他就能聽見。)
例(29)中的擬聲詞在句子中作定語,修飾“蜀聲”。
這些擬聲詞在句子中作謂語中心語時,需要加上相應的助詞性體標記,或加上補語。例如:
(30)□kh??5→kh?33 l??5(吐痰聲):痰~出來。(把痰吐出來。)
(31)□phou?24→pho21lou?24(振蕩聲):鞋買恰大,頌
~~。(鞋買太大,穿著~~響。)
例(30)、例(31)中的擬聲詞均在句子中作謂語中心語,例(30)中在擬聲詞后加上了補語“出來”,例(31)中加上了持續體標記 。
這些擬聲詞一般要重疊使用才可在句子中作狀語。例如:
(32)□khia?55→khia55 lia?55(金屬相撞聲): ~~響,是賣麥芽糖其。(~~地響,是賣麥芽糖的信號。)
(33)?kou?5→kho33 lou?5(硬物相碰聲):房里~~響。(房子里~~地響。)
四、福州話分音詞的語義特征
分音詞的語義特征首要表現為它的摹狀作用,其次,還可以從分音詞與本詞的語義聯系這個角度切入進行分析。
(一)分音詞的摹狀作用
分音詞最明顯的語義特征就是它的摹狀效果,尤其是動詞性分音詞。分音詞的形式極大地強化了動詞的表達效果,動詞經過分音后,動作仿佛不再是一瞬間就結束,而是被延長,有了生動的情態。例如:
(34)窩uo55→uo55luo55:快快爬起去,整隻人uo55luo55眠床 。(快點起來,整個人臥在床鋪上。)
(35)□ta?53→ta33 la?53(照射):今旦日頭很大,會ta33 la?53我目珠 。(今天太陽很大,會照射到我眼睛。)
例(34)中,動詞“窩uo55”分音之后,給人的感覺在直觀上發生了變化,仿佛人不僅僅是躺進了被窩,而且還緊緊地裹住了被子,舒適程度極高。例(35)中,用動詞“ta?53”的分音式來說話,似乎能看見陽光直射到人臉上的動態過程,并隨之聯想到榕城夏日的酷烈陽光。
正是因為分音詞有著強烈的摹狀作用,所以它們往往能作為有著形容詞色彩的構詞成分,組成上文提到的三音節偏正式合成詞。例如,例(11)的“p?21 l?i?21ni?55(翻身)”生動地展現了“翻身”的動作;例(13)的“te33 leu55 ?ie?212(不停地顫抖)”直觀地表現出人在不停顫抖時的模樣。
分音詞能具有如此生動的摹狀效果,主要原因即分音詞多表示當地人民日常最基本、最常用、最常見的動作和聲音。例如,表示動作的分音詞“跳t?iu21 liu212”“顫tie33 lie?53”“□pa33 la?5(搖動)”都是常見的身體動作;“□t??33 l?33(鏟起)”“□la21 la?24(套進)”“□ko21 lou?242(洗涮)”都是常見的手部動作。表示聲音的分音詞“□kha55 la?55(咣當聲)”“□?ua21 la?24(咀嚼聲)”“□ty55 ly 55(喇叭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能聽見的聲音。表示物量的分音詞“把pa33 la33”“包pa55lau55”“抱po21 l?242”只能與數詞結合構成數量短語來修飾生活中具體的、常用的事物,不能修飾抽象的事物。
(二)分音詞與原單音節詞之間的語義聯系
分音詞與其對應的原單音節詞在語義上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主要表現在大多數分音詞和原單音節詞的意義完全一致,在實際的言語交談過程中,人們既可以選擇使用分音詞,也可以選擇使用對應的原單音節詞,并不會影響正常溝通,沒有過多語境限制。例如:打ta33→ta33 la33(絞),可以說“兩條索ta33蜀堆。”也可以說“兩條索ta33la33蜀堆。”(兩條繩子絞成一堆。)
有一些分音詞存在這樣的情況:當地人習慣只用單音詞,很少用分音詞,分音詞讀起來較拗口,例如,ka?5→ka33 la?5(交叉架住)、koy?212→ko21 loy?212(大聲嚷叫);或者當地人習慣只用分音詞,很少用單音詞,單音詞讀起來別扭(包括有一些單音詞在口語中不使用),例如,?u?55→?u55 lu?55(顫巍巍)、□*tu55→tu55 lu55(纏掛)。
還有一些分音詞,已經幾乎不用,當地人民甚至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例如,□*thou?55aGQzAaMORHQSohaovMoF+JK5N6zzkNJ79umcorzEg00=→tho55lou?55(房屋位置靠后)、膜mo?5→mo33 lo?5(黏附)、□xieu212→ xie21 lieu 212 (無聊賴)。
五、結語
分音詞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特殊語言現象,除了語法和語義特征之外,其來源問題也是學界一直關注的問題之一。分音詞并不僅限于閩語之中,還在晉語區廣泛覆蓋。閩語中的分音詞呈散落式的分布(僅見于福州、廈門等地),晉語區的分音詞幾乎覆蓋了各個方言點,二者雖處一南一北,但卻共同保留了分音詞這種古老的語言現象,這提示著我們二者可能具有共同的來源。從現有的資料進行分析,分音詞產生的原因與先秦反切語有著密切的聯系。李藍認為,“福州切腳詞韻母字仍保留著早期反切語與本字音韻母和諧的構造方式,尤其是其中有一批可以用作動詞的擬聲詞,這種音義相關的切腳詞很可能是反切語最早出現的形式之一”。除此之外,對分音詞的形成原因的主要還有重疊加變形說、緩讀分音說、復輔音說等等幾種解釋。
在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方言語音的保留愈發具有迫切性,而分音詞提供了歷時語音演變的重要證據,恰恰可以成為保留古音、考證古音的良好途徑,這也對全面研究閩語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鄧享璋.閩中、閩北方言的分音詞[J].三明學院學報,2006,(03):280-286.
[2]范宇軒.晉語五臺片的分音詞與合音詞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01):30-34.
[3]黃小平.寧都客家方言的分音詞[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21,42(01):38-41.
[4]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切腳詞”[J].方言,1982,(01): 37-46.
[5]李藍.方言比較、區域方言史與方言分區——以晉語分音詞和福州切腳詞為例[J].方言,2002,(01):41-59.
[6]吳憶南.晉語并州片分音詞現象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06):71-73.
[7]王利.晉東南晉語的入頭分音詞[J].長治學院學報, 2017,34(01):52-55.
[8]王跟國.靈丘話的分音詞[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03):91-95.
[9]陳澤平.福州方言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1998.
[10]陳澤平等編.福州方言大詞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
[11]秦虹.包頭方言分音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陳宇,女,漢族,福建福州人,吉首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