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研究是針對后羿與赫拉克勒斯兩位東西方典型歷史人物的神話化進行跨文化比較,主要通過文獻查找、典籍研究的方法對兩個人物的神話化過程進行溯源并對其神話化原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展開了對兩者之間從神話記憶到歷史記憶的比較研究,發現了神話與歷史的內在融合,本次研究也幫助人們深入理解了東西方各自獨特的民族性格以及文化內涵的異同。
【關鍵詞】后羿;赫拉克勒斯;歷史與神話;異同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6-004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16
當下的學者對神話的定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神話是指由先民幻想出來的,不自覺的,反映社會與自然的故事。而袁珂提出:“廣義神話包括神話(狹義神話),傳說,歷史(包括神話了的歷史和歷史化了的神話)?!北疚奶骄康纳裨捀拍钜元M義神話為主。歷史和神話的關聯可以從神話歷史化和歷史神話化兩個角度來看。
神話歷史化,即在神話流傳過程中,被古人當作歷史的一部分記述下來。這一概念是受西方神話學影響而建構出來的概念,因此自然神話歷史化在西方普遍存在,但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實際。不過也有類似情況存在,以羲和為例,《山海經·大荒南經》中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①這是羲和為日母,因此在神話中,日神即為羲和,而在歷史記載中,羲和便演化成了羲氏、和氏,他們的身份也由日神轉化為了日官。
歷史神話化。在狹義上即歷史故事在古人的流傳過程中被神化,其人物被賦予神性,歷史是神話產生的根源。一種是不自覺的,即在無法正確認識世界的情況下產生的“曲解”,一種是自覺的,可能是為達到某種政治或社會的教化目的進行的有意識的演化,但受天命觀的影響,仍保留一定的不自覺性。
遠古時代的古人對神話與歷史概念的認識較為模糊,導致神話歷史化和歷史神話化兩種現象的出現。由于先民的智慧未完全開化,容易混淆這兩種現象,但隨著人類思想的進步,歷史記憶與神話記憶逐漸分離。本文探究的后羿神話是基于社會與自然對歷史人物再創造的神話。
一、歷史人物羿的歷史神話化過程
后羿作為歷史人物神話化的典型,關于其歷史原型的探討眾說紛紜。如《中州學刊》2002年第3期《論后羿射日神話的產生與演變》,就探討了后羿神話從產生到定型的過程中,融入了宗教、政治、倫理因素,產生了不同的解釋并被再創造。再如《求是學刊》2003年第6期《論羿與后羿》,是用比較神話學的方法,分析比較了古文獻資料,指出羿和后羿應為兩人,溯源了羿的身份。通過研究古籍文獻,將后羿原型的溯源大致分為兩種:一說羿為有窮氏部落善射之人的統稱,一說羿是古時有窮國的國君。其神話化的過程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影響,演變為中華文化特有符號。
《說文》中對“羿”一字的解釋為:“羽之羿風,亦古諸侯也,一曰射師,從羽開聲?!边@句話有三種理解。其一為鳥張翅旋風而上;其二為夏代有窮氏國君;其三,在現代漢語中,“羿”的偏旁是“羽”,羽即箭矢;下部分是“廾”,意為“兩手捧物”。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羿”有射箭的含義,即唐堯時射師。
(一)歷史溯源
1.部落文化說——有窮氏
歷史事件距現代的遠近是關系歷史真實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后羿神話流傳千年,關于其原型自然是眾說紛紜。除了后羿代夏中所提到的有窮國君后羿,“羿”也在上古部落善射之人的代稱中被多次提及?!渡胶=洝分小暗劭≠n弈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②,是將后羿神化為被帝嚳派遣民間體恤民生的夏朝有窮后羿,而《帝王世紀》記載:“羿,有窮氏。帝嚳以上,世掌射正,嚳賜以彤弓素矢,封之鉏,為帝司射” ③,羿是帝嚳的下屬,被帝嚳賜予弓矢,是射師。在神話與史書中后羿身份不同卻有相似之處,說明了神話化的過程會將歷史雜糅。在天地體制中,“帝級管天,后級管地”,有“皇天后土”之說,所以這種情況下“后羿”的“后”也由此而來。后羿在文獻記載中還有“夷羿”“仁羿”的別稱,如《楚辭·天問》記載“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就有提到“夷羿”?!墩f文解字》中解釋道:“夷,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指出夷是善用弓箭的東方之人,是善射者的一種代稱。《山海經》中提到的“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袁珂在其譯注中解釋“仁”是“夷”之借字,“仁羿”就是“夷羿” ④。“羿”同時也被認為是上古時期部落族群的代稱。在古代氏族社會中,首領的名字常常是一個部族的代號,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古代的“羿”是古代族群的稱號,其在古代文獻中的別稱,都只是對這一個族群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角度進行的不同記載,這一支部落經歷了帝嚳到太康多年歷史,以此解釋“羿”為何會在記載中出現在不同時間段。⑤
2.后羿代夏說
對于后羿的歷史形象,學界仍存在爭議,此處先探討“羿”為有窮國國君后羿這一說法。我們熟知的神話“后羿射日”的歷史原型便由此而來,《淮南子·本經訓》記載了這個故事:“……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⑥
在歷史上,后羿則是夏帝太康時期與夏敵對的另一部落的首領。夏朝建立后,夏啟昏庸無度,太康繼位后沉溺山水不理朝政,有窮部落首領后羿趁機奪取夏都斟鄩的軍政大權,而后本欲另立為王的后羿遭到了群臣和其他部落首領的反對,轉而扶持太康的弟弟仲康為帝。仲康死后,其子繼位,與后羿抗爭,但力有不逮,無法對后羿造成威脅,這時后羿的力量已經十分壯大,自立為王的時機已到,于是逼迫其交出帝位,自立為夏王,號“夷羿”?!昂蟆笔窍拇鞯淖鹛?,于是也稱“后羿”。這與《左傳·襄公四年》中所記載的“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相符,而后“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⑦
將后羿射日的神話與后羿代夏的歷史對照,可以看出明顯的聯系。后羿以弓箭射日,與有窮國君善射相對應;后羿射日故事中的十個太陽聯系《山海經·大荒南經》:“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日是帝俊的后代,“射日”本身其實是一種肅清行為,與后羿代夏中后羿存在的肅清活動相對應。由此看來,后羿射日是部落戰爭的神話化描繪,是后羿代夏歷史在傳播過程中的異變,也是歷史神話化的重要表現。
(二)神話化過程及原因
劉毓慶先生在《中國神話的三次大變遷》中提出:“上古史非但不是神話的歷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話更多確是歷史的神話化,在歷史記敘不發達的時代,它承載著傳承歷史的功能?!?/p>
根據前文的研究成果,在上古時期的歷史記憶中,英雄形象“羿”是善射的代表,在這一時期,清晰的文字記載稀缺,大都由百姓口口相傳,以致對“羿”形象的真實面貌有所改變。在這一時期,人們的智慧尚未完全開化,思維方式帶有神話色彩,他們認為萬物有靈,因此他們在描述事物時會帶有不自覺的主觀臆想和創造,于是歷史被講述時便帶上了神話的印記,通過神話的方式被展現出來,正如袁珂先生所認為的“大部分神話并不都是憑空虛構的,總會或多或少曲折地反映出一些歷史的面影來” ⑧,這些歷史的神話化也正是神話得以產生的根源。
先秦發展至西周時期時,在文獻記載中羿仍作為典型的善射人物存在,但羿的形象已有初步的神化。雖然這一時期,人們的思維方式在進步,但并不是徹底的、完全的進步,仍然會受到神鬼思想的束縛,因此古籍作者會將個人想象投射在文學作品上,如在《天問》“帝將夷羿”的故事中,后羿就是有一定神性的英雄形象,是承載天命行事的射官。⑨
到西漢《淮南子》時,后羿已經基本完成神化的轉變,最為明顯的就是新出現的后羿射十日的神話。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社會生活中,旱災頻發,人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甚至有生命危險,后羿射日這一神話故事中“十日并出”象征的正是大旱,而“射日”則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災害的抗爭,體現出先民的自然觀從對自然的無知到反抗意識覺醒。除此之外,受到時代風尚、語言謬誤和人類夸張本性等方面的影響,歷史在記載和傳承過程中逐漸神話化。⑩
在后羿歷史神話化的過程中,后羿“善射”的英雄形象從未改變,成為凝固的民族印象。在后世,后羿神話不斷發展,后續形象也逐漸豐滿。對后羿神話的擴充也受統治者天命思想的影響,有意識地利用歷史神話化為其自身統治提供合理依據,如羿求得不死藥、嫦娥偷靈藥的神話,本質上是神靈崇拜,而古時“君權神授”思想正統,統治者出于社會教化、鞏固統治的目的,將這些歷史神話化并在民間大力宣揚,穩固國家權力的根基。
總之,歷史神話化的原因大致為文明的進步、宗教政治目的及人民反抗意識的覺醒等。但在歷史進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智慧逐漸開化,思維方式也漸趨理性,意識到社會與自然的規律,漸漸脫離神話,但出于創作的藝術性,也產生了一定的神話歷史化。由于以上種種原因,即使神話歷史化的現象有所存在,但歷史神話化仍是中華文化的主流。
二、赫拉克勒斯神話與歷史的融合
(一)赫拉克勒斯原型考
關于赫拉克勒斯的歷史人物認同,也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為“本土神”,此觀點認為赫拉克勒斯是希臘本土神話中英雄人物,原型是梯林斯的一位領主,其人驍勇善戰,故神話中以“十二功績”彰顯;另一種則認為,希臘神話中的赫拉克勒斯是外來神,由埃及神話中十二神之一的赫瑞沙夫演變而來。
人們對赫拉克勒斯人物的熟知與其是“本土神”的觀點,主要來自《荷馬史詩》的記載,荷馬有感于這位領主的光輝事跡,通過想象構思了“十二功績”的故事,故事中赫拉克勒斯與猛獅、野豬、公牛等猛獸搏斗,戰勝亞馬遜女王,摘取金蘋果,判服三頭犬,勇猛異常,但赫拉克勒斯并非完全的“神”,他是半神、英雄,是帶有反抗色彩的人物。?
第二種觀點的提出,主要來自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一書。據說他游歷亞歐多地,對諸多神話故事進行了細致嚴謹的探索。希羅多德對赫拉克勒斯神話的歷史考證也是如此,他認為赫拉克勒斯的原型來自埃及,“關于赫拉克勒斯,我聽說他是十二神之一……埃及的赫拉克勒斯是埃及人的一個古老的神。”而在希臘神話中,成神后的赫拉克勒斯并不在十二主神之列,并且根據時間推測,埃及不可能將一位希臘英雄尊為本土神明。希羅多德注意到希臘神話中赫拉克勒斯原名阿爾刻得斯,在女祭司點撥下依據女神赫拉之名更名為赫拉克勒斯,他為此特意探訪了腓尼基和塔索斯,發現了赫拉克勒斯的三座神殿,都由腓尼基人所建,并且建造時間早于赫拉克拉斯在希臘神話中出現的時間。這些實地的考察使希羅多德得出了明確的結論——赫拉克勒斯來自東方,是一位不死的神靈。?顯然,希臘神話中的赫拉克勒斯是在埃及神基礎上重新創造的產物。
希羅多德所說的埃及神赫拉克勒斯在埃及的原型是赫瑞沙夫。他是白羊座之神,是能夠創造生命并自我創造的父神。關于赫瑞沙夫的最早的神明崇拜的記錄是古老的巴勒莫石碑上的銘文,它的時代遠遠早于希臘神話對赫拉克勒斯的記錄。在古埃及神話中,有一座根據赫瑞沙夫名字建造的獻給神靈的城市,叫做“赫奈斯”,而希臘神話中赫瑞沙夫更名為赫拉克勒斯,赫奈斯也與赫拉克勒斯完成第十件功績之后命名的“赫拉克勒斯之城”相對應。此外,在龐貝的伊西斯神廟中發掘的一塊石碑中,詳細記錄了赫瑞沙夫入夢保佑了埃及大祭司索姆圖特弗納赫特,在古希臘侵略之時及時撤退最后安然無恙的事跡,這與希波戰爭中在赫拉克勒斯神廟中暫歇的軍隊受到神靈庇佑的情節相一致。?
古希臘人認為“神話就是歷史,歷史就是神話”,荷馬史詩本身就是古代神話和英雄傳說的合編,其歷史與神話部分難以完全分割;而希羅多德由實地考察所得出“赫拉克勒斯原型為埃及的赫瑞沙夫”的結論,也是一種在已知范圍內的合理猜測。古希臘人將歷史與神話雜糅,從而導致了赫拉克勒斯如何神化的問題無法被后人準確考證。
(二)赫拉克勒斯的神話化原因
赫拉克勒斯的神話化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本文將其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血脈傳承的正統思想與政治宣傳功能。在古典時代,雅典和斯巴達爭奪整個希臘的領導權的斗爭中,多利安人以赫拉克勒斯子孫身份自居,將其占領希臘領土的行為稱作重回故土,奪回“故有王權”,目的是淡化其外來者身份,為其發動民族戰爭提供依據和合理性。赫拉克勒斯歷史的神話化在多利安人的宣揚下使其發動戰爭、占領領土的行為具有了正當性,而由于在古希臘人的思想觀念中,“神話就是歷史,歷史就是神話”,因此回歸故事也更為希臘人所接受。
英雄崇拜和對人的幸福生活的追求。神話中赫拉克勒斯驍勇善戰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古希臘人對其的神話化正體現了民眾對于自然的敬畏心理。來自大自然的災難避無可避,所以人們渴望借助英雄的力量來對抗自然,排解現世的苦難,這是一種英雄崇拜。埃利亞德(Mircea Bliade)提到:“它(對抗不可逆轉的時間)將人們從死亡的時間重量重新解放了出來,使人相信自己能夠刪除過去,重新開始嶄新的生活,再創新世界?!??這恰恰印證了古希臘人神話化赫拉克勒斯是為了通過了神靈逆轉時間,與自然相抗衡,從而獲得新生的和新的幸福生活。
自由民主的文化環境。希臘的政治結構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希臘人民能夠擁有開放自由的文化創作環境,這為赫拉克勒斯神話故事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優渥的地理條件。希臘半島多山,平原稀少,這促使古希臘人發展了強大的航海貿易業。海洋貿易的興盛極大便利了文化傳播與信息交流,這為赫拉克勒斯神話故事的傳播和豐富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后羿與赫拉克勒斯神話化過程的跨文化比較
后羿神話與赫拉克勒斯神話的神話化過程基于中西方的不同文化,雖然差異很大,但并非沒有相同之處。后羿和克拉克勒斯在形象上都是英雄和半神,并且在他們自己的神話中,都存在為民除害、與其他神競技的故事情節,譬如后羿射了化身白龍的河伯馮夷的左眼、赫拉克勒斯為了美麗的伊阿尼拉與河神阿刻羅俄斯對決,都是與傳說中的河神形象有所沖突。后羿與赫拉克勒斯的神話也有共同的原因,如上古時期人民未開化,會混淆一部分歷史與神話,那時中西自然觀相近,具有對鮮明的反抗自然的意識。后世的演變與傳播也都出于上位者治理的需要。
赫拉克勒斯式的英雄人物在古希臘神話中十分常見,但類似后羿的英雄人物在中國上古神話中較為少見。中國古時崇尚實用主義和人民本位的集體英雄主義,因此后羿要做實事,射掉太陽為民除害。古希臘航海文化產生的冒險精神與個人英雄主義則注定了赫拉克勒斯的神話充滿了冒險故事。在這些故事中,赫拉克勒斯具有完整的人性,有情欲、會犯錯,相比之下,后羿神話則會在傳播過程中將缺點隱去,將其塑造成較為完美的“神”的形象。從后羿和赫拉克勒斯神話化過程的差異中,也能看出中國神話體系與西方神話體系之間的區別。中國神更強調其獨立的個體。后羿雖功績累累,但最終未成神,而是被貶為凡人,他的人物經歷走向基本只與他個人的功過相關。西方神則更強調血脈繼承,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之子,名字也承于女神赫拉,最后基于名正言順的身份來歷順利成神。
這些異同源于中西之間地理、政治、經濟等的巨大差異。古中國是部落文化,文明發源于江河;而古希臘是城邦文明,文明發源于海洋。中原地區與沿海地區具有巨大的地理差異,氣候、文化各不相同,古中國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促進集體主義的發展,古希臘先進的航海技術與商業發展則推動了冒險精神的發揚。同時,希臘繁榮的航海貿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神話的傳播。
總之,后羿與赫拉克勒斯由于文化差異等原因,神話化的過程有所不同。后羿的神話記憶與歷史記憶在神話化過程中逐漸分離,赫拉克勒斯神話則是神話與歷史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注釋:
①袁珂:《山海經全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②袁珂:《山海經全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③皇甫謐:《帝王世紀》,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④袁珂:《山海經譯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⑤馬卓婭:《后羿神話的產生與流變》,西北師范大學,2021年碩士論文。
⑥劉安:《淮南子》,中華書局2012年版。
⑦董治安:《從上古神話到歷史傳說——談羿和后羿故事的演變》,《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
⑧袁珂:《中國文化通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⑨陳蕾:《論后羿從史話到神話、仙話的形象流變》,《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22年第35期。
⑩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3年版。
?唐卉:《赫拉克勒斯神話:從文學中發現歷史》,《民族文學研究》2013年第1期。
?希羅多德:《歷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唐卉:《赫拉克勒斯神話:從文學中發現歷史》,《民族文學研究》2013年第1期。
?唐卉:《赫拉克勒斯神話:從文學中發現歷史》,《民族文學研究》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