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推行以來,教師減少了作業數量,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但是教師在作業設計上缺乏合理性,只是將作業的數量減少,而沒有注重作業設計的質量.“雙減”不是單純地減少作業數量,其核心是減量增效,所以教師要在作業設計上做有效調整,提升作業設計質量.本文分析“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的現狀,基于“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原則,探討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雙減”;初中數學;作業設計
“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將為學生減負落到實處,減負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作業量的多少不是衡量學生負擔的標準.教師要積極學習優秀經驗,并與同事積極探討作業設計的優化方式,以減量增效為核心,以提升數學作業的設計效果為目標,通過增加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層次性來引導學生主動完成作業,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就不會感到有壓力,從而建立良性循環.
1 “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現狀
1.1 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
目前大部分初中數學教師會給學生布置一致的數學作業,沒有根據學生的特點對作業進行差異化設計,只是為了保證作業的量及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學生群體中學習基礎與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完全忽略了這一特征,用同一個標準要求所有學生,不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練習.教師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作業,而是根據教材以及各種練習冊來設定,作業題目的質量難以保障.對于數學科目的學習,重視對知識的應用是正確的,但是要合理設計習題,千篇一律的題目非但不能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還有可能引起學生厭學的心理.目前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時,直接讓學生將練習冊中的習題全部完成,雖然練習冊中的題目是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設計的,涵蓋面廣,但是不能滿足班集體所有學生的需求,作業層次設計不分明,不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1].
1.2 作業結構設計不合理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重題目的內在銜接,做到既能夠對以往的知識進行鞏固,還要具有適當的深度,使學生通過完成作業將所學知識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與理解.作業的選擇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教輔材料,也可以來源于生活實際,教師設計作業時要保持作業結構的統一,提高作業的質量,充分發揮作業的作用.但就目前來看,教師在布置作業上具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而且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會選擇讓學生大量廣泛地做題,從而造成學生作業負擔大,作業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1.3 作業內容趣味性低
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之一是容易被吸引,如果作業的設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那么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就會提高,作業的完成質量也會提高.在“雙減”政策的推行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如果忽略了趣味性,而且難度設置不合理,會導致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不高,無法發揮作業應有的作用.
1.4 作業批改缺少反饋
目前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只用對錯符號,沒有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具體評價.教師在對學生的作業批改過程中,要篩選出優秀作業、進步作業.教師在篩選過程中會受學生成績的影響,總是從學習成績中上等學生的作業中選取優秀作業,這就會嚴重打擊學習基礎弱的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僅關注答案,對于作業評價也很敷衍,學生不能得到有效的作業反饋,會導致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不端正.
2 “雙減”背景下初中作業設計的原則
2.1 科學性原則
數學作業的設計不是簡單的題目練習,要基于數學核心素養進行設計,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與完成方式,這就是作業設計的科學性體現.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保證作業的質量.以往的數學作業設計量多且重復性訓練的內容多,以至于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完成,作業負擔較重.而“雙減”政策推行以后,要求教師在作業設計上要減量增效,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數學基礎,而且要符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對作業的難度加以把控,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僅要對課上學過的知識進行反饋,還要通過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弱,所以設計作業時要別出新意,吸引學生主動完成作業,不斷完善其數學思維[2].
2.2 層次性原則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在設置作業時,不能按照統一的標準,對不同能力的學生要有針對性地訓練.“雙減”政策支持教師設計個性化的作業,尊重學生的需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特長優勢,根據學生目前的學習情況,設計具有層次性的作業,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有針對性地訓練,充分發揮作業的作用.
2.3 主體性原則
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的角色,這一方面不僅體現在課堂上,也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教育改革后,更加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完成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層次性的作業,讓學生有選擇的空間.學生選擇適合的作業,既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還能夠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使其對數學知識掌握得更扎實.“雙減”政策要求作業的設置要少且精,通過讓學生主動去完成、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對知識有系統的把握,進一步夯實基礎.學生遇到適合自己且感興趣的問題,就會主動探索,從而鍛煉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合理優化作業設計,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逐漸發現數學的樂趣.
2.4 生活性原則
學生喜歡實踐性的作業,通過自己動手探究得出結論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自豪感.這與“雙減”政策的要求相契合,作業設計要與生活緊密聯系,滿足學生的需求,盡量將知識融合到生活中.讓學生將課上所學習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對生活的幫助.教師要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通過作業的設置,鍛煉學生獨立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5 發展性原則
學生是不斷成長發展的個體,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也要符合發展性原則,要考慮到學生完成作業以后會有怎樣的收獲,能否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要用長遠發展的眼光進行作業設計,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發展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以往教師設置作業僅僅是為了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課上知識,沒有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遵循發展性原則,不要急于求成,由淺入深地慢慢促使學生能力的提高與習慣的養成[3].
3 “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3.1 以“雙減”為基,分層設計作業
首先,要劃分學生層次.每個學生擅長的方面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可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在設計作業時,要預測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既能夠將已學的知識進行鞏固,還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每位學生都需要完成作業,所以作業要涉及基礎內容,在基礎內容之上進行難度梯度設計.因此,劃分學生層次是設計作業的基礎環節.
其次,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教師要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設計具有一定難度梯度的作業,這樣才能使每個層次的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如果教師設計統一難度的作業,基礎弱的學生完成起來就會非常困難,從而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基礎強的學生得不到相應的提升訓練,數學綜合能力就得不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與層次需求,設計分層的作業.教師可以在基礎作業以外設計一些具有一定難度梯度的選做題,有能力的學生可以進行嘗試解答,這樣每個層級的學生都有完成作業的成功感,促進學生積極完成作業.
最后,以“雙減”為基礎.“雙減”政策的推出讓教師認識到,在以往的作業設計中缺乏對學生差異性的考慮,使得作業效果不明顯.“雙減”政策也為教師創新作業模式提供了方向,學校方面也對作業設計方面進行了要求,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入手,不能僅僅關注作業本身.課后作業也是教學活動的一環,有效的作業設計能夠使學生在鞏固課堂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與提升.教師在響應“雙減”政策的同時,也要注意作業設計的質量,而且作業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
3.2 減量增效設計作業
首先,要做好預分類.教師要對作業設計有正確的認識,作業不是越多越復雜越好,數學學科的學習本身就比較枯燥,而且隨著年級的上升,難度是逐漸加大的.從中考的考查方式來看,作業的設計需要適量,要注重作業的多元化設計,同時難度要適中,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將準備好的題目自己先做一遍,感受一下難度,并預測完成作業需要的時間.這樣在設計作業時,就能夠按照學生層次的不同合理地設計作業,而不是全覆蓋式地完成練習題,在節約了學生時間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學生的收獲也會增加.教師可以在課前調查學生完成作業所需的時間,與自己預測的時間作對比,并在下次布置作業時進行優化.
3.3 形式多樣,使作業內容豐富
“雙減”政策倡導豐富的作業形式與內容.首先,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思路,以“多樣化教學理念”為出發點,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作業.目前很多初中生反映作業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不高.教師要深入研究“雙減”政策,將作業內容與實踐結合起來,減少書面作業,讓學生多動手實踐,多從生活中驗證數學知識,豐富作業形式,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4].
其次、要以提高學生自身的能力為主要目標,完成作業的過程就是對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訓練.教師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使學生通過作業實現自我檢驗與自我提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意結合數學核心素養,使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提高數學綜合能力.
最后,教師要優化布置作業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的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完成作業.不能使用命令性的語言布置作業,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平等溝通的方式講述作業要求,并鼓勵學生完成.在學生完成作業以后,教師要及時進行作業反饋,讓學生對自己完成作業的程度有正確地認識,同時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4 結語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意減量增效,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且具有趣味性的作業,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孫洪波,梁凱毓,王文靜.“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特色作業的有效優化設計研究[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3(01):78-80.
[2]王一帆.基于雙減背景的初中數學課后作業創新設計研究[J].學苑教育,2022(28):47-48+51.
[3]孫珍珍.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六年級數學家庭作業的優化設計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21.
[4]吳立寶,孔穎,代俊華.“雙減”背景下我國中小學作業研究的熱點、演進與展望[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1):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