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指出,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必須體現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和基本特征,引導學生在有效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本文圍繞“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后作業的設計,具體從設計原則和實施策略兩個方面展開有效陳述.
【關鍵詞】“雙減”;初中數學;作業設計
從實踐中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不容樂觀,教師常要求學生完成大量的練習題,運用各種內容重復不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要的課后作業,讓學生覺得數學學習是一個比較枯燥無趣的過程,增加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以及完成數學課后作業的不良情緒.這樣的作業設計很難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以及數學知識儲備,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素養.
1 “雙減”下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原則
1.1 堅持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指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后作業的設計過程中要指向初中數學學科的核心概念與核心素養,將課堂教學與作業設計環節進行有效匹配,真正讓數學課后作業發揮作業診斷鞏固、知識學情分析等綜合性的功能,提升作業設計的質量.而落實針對性原則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征設計有效的課后作業形式與內容,不能在同一個課時的教學中直接應用一樣的作業形式或者作業內容,必須使得初中數學課后作業更具有針對性,更能夠有效地補充學生數學學習的知識漏洞和思維問題.
1.2 堅持層次性原則
“雙減”政策的目的是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引導學生更有效地掌握初中數學學科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就一定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注重在設計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展開作業的創新設計.考慮到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差異性,教師要在課后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作業難度不同、作業總量不同和作業內容不同等具有層次性的作業,盡可能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通過回顧知識、獨立思考來完成作業,促進每一位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得到成長與提升.
1.3 堅持趣味性原則
為了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良好興趣,教師在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設計具有趣味性的課后作業,用一些比較新穎的資源和工具來創新作業設計,使得學生能夠在完成充滿趣味性和探究性的作業過程中認識到數學學習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以及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保持積極狀態.從而消除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的心理負擔和消極情緒,逐步提升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意識和能力.
1.4 堅持綜合性原則
初中數學知識本身就具有系統性和連貫性的特點與社會生活、科技、環境等眾多領域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想真正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之下,通過數學作業設計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那么教師就必須從綜合性的視角入手來設計課后作業,設計涉及多方面內容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學習,在方式方法上要選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形式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加以鍛煉,真正做到通過數學課后作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 “雙減”下初中數學作業的實施策略
2.1 注重分析教學內容,針對重點設計作業
根據初中數學教學的實踐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教師通常會把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盡可能地去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而忽視了其他環節的有效設計,比如預習環節和作業設計環節.這就導致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會運用比較少的時間去思考學生要完成的作業任務、作業設計的作業量等,使得初中數學課后作業的設計很難與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有效結合,不利于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之下,教師必須拋棄傳統的作業設計思路,一定要注重分析教學內容以及相應的教學特征,根據教學的側重點和重難點來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后作業.
例如 以“圓”的課后作業設計為例,教師首先要對這一節課的教學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就是圓的旋轉對稱性,包括圓在具體應用和分析過程中的垂徑定理、圓周角定理等,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數形結合思想和方程思想.從本節課教學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角度來看,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涉及相關定理的判斷.應用和圓問題的解決,同時要注重作業內容的連貫性和啟發性,既要有一些基礎性的題型,輔助學生掌握簡單定義和基礎知識,也需要有一些創新性的題型,真正幫助學生有效掌握創新思路和學習思維.
2.2 觀察學生學習差異,劃分課后作業層次
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會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一些課堂環節和教學過程,要求學生有效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課堂上收獲知識提升能力,培養數學學科核心素在養.為了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教師必須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靈活開展作業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多對學生展開細致地觀察和分析,要看到學生身上存在的一些不同點以及他們各自的閃光點,在認識差異、尊重差異性的基礎之上劃分課后作業的設計層次,促使不同能力、不同需求的學生都能夠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查漏補缺、鞏固知識.
例如 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這一節課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會圍繞三角形全等的五種判定方式,要求學生分析題干信息并靈活選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式,還要注重在證明過程中的一些細節,保證整個判定過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可能不太會分析題干信息并選擇判定方式,而有的學生可能掌握了一些證明三角形全等的固定題型,在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判定題型中可能較為吃力.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性,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做好基礎的觀察工作,從而在利用學生的花名冊,對學生證明三角形全等的學習情況進行簡單記錄,有效地在教學的過程中掌握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和學習信息.從而在作業設計的環節中,教師就可以指定學生完成某一類型的三角形全等判定題目,讓學生的課后作業與真實的學習情況相匹配,實現學生本課程學習的查漏補缺,進一步設計更具有層次性的課后作業.
2.3 應用信息資源工具,提升作業設計趣味
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教師要想真正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創新初中數學課后作業設計,有效提升課后作業的整體質量和效果,就必須應用信息化的工具和資源來展開課后作業設計,讓學生接觸到一些有趣味的信息資源和工具進而提升作業設計的趣味性以及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2.3.1 提供豐富學習資源
例如 以“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這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在這一節課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即學生很難將實際問題中的一些信息與構建方程的過程進行有效聯系,找不到解題的有效途徑,那么教師就可以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中查找相應的教學資源,篩選能夠體現分析題干、分析實際問題背景這一過程的視頻資源,并把觀看視頻作為學生的課后學習作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能夠抱著積極參與的態度來觀看視頻學習資源,理解分析實際問題構建一元一次方程的有效思路,也能借助這一過程完善學生的思維過程,教會學生如何更好地在實際問題中構建一元一次方程.
2.3.2 應用作業設計APP
在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信息化背景下借助一些數學作業設計APP來發放作業,為學生參與作業過程提供更多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例如 在“整式的加減”這一課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提前要求學生在自己或者家長的手機上下載一個名為“數學大闖關”的APP,完善基礎的用戶姓名信息后加入教師設定的學習班級,然后找到“整式的加減”這一模塊的作業任務,借助實際的操作和思考要求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用類似于闖關的游戲形式來熟悉整式加減的計算原則和計算過程,激勵學生積極完成課后作業的學習任務,而且即使學生在游戲闖關的過程中計算錯誤,應用后臺也能夠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思路分析和講解的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整式加減計算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且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的查漏補缺和鞏固.
2.4 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設計綜合實踐作業
數學這一門課程本身就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體現出綜合性的基本特征,那么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圍繞綜合性來展開作業任務和設計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真正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得到有效鍛煉.特別是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之下,教師要注重在設計綜合性作業的過程中體現內容的綜合性,可以適當地在數學作業設計環節中涉及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開展跨學科的課后作業設計,或者也可以在活動形式方面進行綜合性設計,創設一些具有實踐特征的綜合性作業和活動任務,更有效地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實踐能力.
例如 在“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這一節課的課后作業設計中,教師要設計綜合實踐任務,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熟悉數據收集的方法、認識數據整理的重要性并且恰當地描述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最終結果,認識到整個環節中每一項任務的重要性,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樹立積極的數據意識.為了提升學生進行數據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實踐任務,具體要求學生收集家庭用電數據,了解家庭中的主要用電器,然后以一周為時間單位明確每個電器工作的時間長短、根據功率大小計算電器耗電量,最終以圖表形式呈現出電器的耗電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會樹立安全用電的意識,在保證自身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來完成收集用電數據的任務,然后會更加熟悉一些主要的電器,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和認識,當然這個課后的綜合實踐任務本身就是圍繞課程教學展開的,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教會學生收集用電數據,統計電器耗電量的有效方法,讓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信息的整理與描述,根據家庭用電情況分析判斷家庭用電量大的真實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通過合作學習完成統計家庭用電數據的綜合任務,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或多或少地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豐富生活認識、提升生活經驗,借助小組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挖掘學生學習和思維的潛能,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認識電能,有效培養學生節約用電的意識和觀念.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之下,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課后作業設計時必須擺脫形式單一、內容重復、缺乏層次性等基礎性的問題,要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更具有針對性的作業,并且考慮到作業設計的層次性、趣味性和實踐性,真正借助作業設計有效鞏固學生數學知識,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和素養.
參考文獻:
[1]木塔力甫·吾甫爾.雙減背景下的初中數學課后作業設計探討[J].電腦愛好者(電子刊),2021(11):1025-1026.
[2]鐘豪亮.“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優化課后作業設計的探究[J].文淵(中學版),2021(10):3760.
[3]張明芬.大數據時代初中數學課后作業分層設計的策略探討[J].教師,2020(04):54-55.
[4]李偉強.“階梯式”理念啟示下的農村初中數學課后作業設計[J].新課程,2021(11):214.
[5]吳鵬.“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個性化設計與實施策略[J].數學之友,2023,37(01):45-46.
[6]李芳軍,燕想軍.“雙減”政策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3(18):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