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當前九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現狀,響應“雙減”政策,依據“因材施教”原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學生最近發展區理論,從對學生分層、作業的分層設計、分層作業的批改與評價方法、分層作業的輔導答疑方式四個方面給出了便于操作的分層作業設計策略.
【關鍵詞】雙減背景;九年級數學;分層作業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雙減”政策指出,要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學校要統籌作業管理,教師要研究作業設計,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結合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設計出有層次性、可塑性和開放性的作業,豐富作業的種類和形式,提高作業的質量,控制作業的數量,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從而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由于九年級數學學科難度有所增大,以及多年來學生間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此時學生之間的能力出現分化,傳統的“一刀切”的作業模式已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如何合理分層設計作業來減輕學生負擔并實現提高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成為當今數學教師面臨的迫切問題.
1 分層作業設計的原則
1.1 遵循因材施教原則
南宋理學家朱熹把孔子教育弟子的經驗概括為“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根據學生認知能力、現有學習水平、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方面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類型的培養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1].一份高質量的數學作業,應是量不多類型卻多樣,能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有體驗成就感的機會.
1.2 弘揚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A.Maslow)和羅杰斯(C.R.Rogers).人本主義強調教學的目標在于促進學習,倡導執教者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點、情感態度、認知規律、心理變化等等,在適宜的環節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習更高效.羅杰斯認為,當學生具有心理安全感時,他可以更好地學習.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精心設計分層作業,全心全意為學生考慮,符合人本主義的教學觀.
1.3 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了關于兒童教育發展觀的新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學生的發展主要有兩種水平:一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學生不借助外力,能獨立達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即通過教學和訓練等短時間內所獲得的潛能.兩者之間的縫隙則是最近發展區[2].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給學生適當增加難度,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征服欲,讓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九年級數學學科難度加大,通過分層作業給不同群體適當增加難度,并在作業批改中,給予鼓勵性評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 分層作業設計的策略
2.1 對學生進行分層的方法
分層作業在設計時要綜合考慮學生之間的學業成績、學習態度、思維能力、性格特點等差異,思考各層次作業的分發對象,便于學生能及時“對號入座”,這就要求教師事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分層時學業成績肯定是重要的參考因素,考慮到學生考試發揮是否正常的問題,我們應綜合考慮學生兩到三次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試的成績,再結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學習態度來分組.由于不同作業的設計、批改和作業講評會大大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分的層次不宜太多太細,建議一個班分三個層次為宜.A類:數學成績優異,對數學有濃厚興趣,思維靈活,接受能力強,學習態度好,完成作業認真且速度快,敢于挑戰難題并且有能力解出一部分難題.B類:這部分同學成績中等,對于所有基礎題都已掌握,大部分中檔題也都會,但難題基本做不出來.他們一般是學習態度很好但思維能力稍弱,或者思維水平很高但學習習慣不好,自控力差,但他們學習潛力很大,需要教師多督促,在思想上多引導,在學習上多幫助.C類:這部分學生基礎薄弱,對于數學沒多大興趣,思維反應慢,自覺性差,上課聽講很吃力,作業上的題很多不會,對于難題基本放棄.
特別強調,分層時一定要降低學生的顧慮,保護基礎薄弱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理解分層并不是把學生進行優劣分級定位,而是為了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提升.教師本人也要具備公平公正的意識,不能讓基礎薄弱的學生產生自卑和抵觸的心理.當然,學生的層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每隔一段時間,教師要觀察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課后作業是否認真,是否有挑戰精神等,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評價,同時還要對比學生近期成績是否有波動,從態度和能力上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狀態,對表現優異的孩子給予“升級”,退步的孩子則“降級”,及時調整學生的層級.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時刻保持警惕性,也是對孩子進步的一個肯定和鼓勵.在分類過程中,有些性格比較倔強的學生,要尊重學生的意愿,避免強制性分類.當然,老師們也可以取一些富有感染力的組名:比如宏志組,奮進組,提高組,黑馬組……不僅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還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力[3].
2.2 作業分層設計的要求與模式
分層作業,是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思維品質的差異而形成的有針對性的作業結構.分層作業既要考慮到不同學生在特定學習內容的“最近發展區”,又要照顧到全班同學的情緒,所以教師應盡量做到學生完成作業用時差不多.通常情況下,數學成績好的學生做題就會非常快,但是基礎薄弱的學生,由于對很多知識點不熟練,他們則需要更多時間.因此,我們可以從調整作業的數量和改變作業的難度兩個方面來協調.這兩種方式既可以分開用,也可以綜合使用.
2.2.1 通過調整作業數量來平衡作業時間
調整作業數量主要有兩種方式:(1)題目之間沒有直接聯系,但會根據知識點從易到難排序,直接通過做題數量來平衡時間;(2)同一個題目同一個背景,但有多個小問,通過添加或減少條件,或者改變特殊條件,由特殊到一般,逐漸提升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做數目不同的小問數,這種方式稱為“縱向分層”.第一種方式適合新授課,第二種適合復習課.對于新授課內容,所有學生都要通過做題來鞏固新知,因此基礎題大家都要做,可以通過調整作業的數量來平衡時間.比如,作業共10道題,其中基礎題6道,中檔題3道,拔高題1道,那么A類同學是10道題都要完成,B類同學需完成9道題,拔高題可以選做,C類同學則只需要完成其中的6題.這里就需要教師在設置作業時,要有梯度,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中考前復習階段,大部分是綜合題,教師可以采用“縱向分層”設置.一大題可以分三問,這三問環環相扣,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每一問都建立在前一問的基礎上,前面問題的解答會給后面的提問提供解題線索,布置作業時,A類學生3問都做,B類學生做前2問,C類學生只做第1問.
2.2.2 通過改變作業難度來平衡作業時間
復習階段,A類學生的基礎已經非常扎實,基本能拿到滿分,就沒有必要再訓練大量基礎題了,中檔題也基本會,他們需要的是單個知識點的拔高和多個知識點的綜合運用,所以他們的作業應該主要集中在難題上;而C類學生對基本知識可能還處于懵懂的狀態,這時給難題他們做毫無意義,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所以作業繼續以基礎題為主;B類學生則介于上面兩者之間,這部分學生較多,他們既要有少量基礎練習來鞏固知識點,又要達到對所學知識能靈活運用的能力,因此作業中可以摻雜少量基礎題和拔高題,多一點中檔題,這時候可以采取“橫向分層”設置習題.比如設置3個題目,但都考查同一個知識點,題目之間沒有鋪墊關系,但通過知識點的正逆向運用,由具體實數到參數,難易程度逐漸上升.布置作業時,每個學生都只做其中一題,A類學生做最難題,B類學生做中檔題,C類學生做基礎題.
2.3 分層作業的批改與評價策略
為了提高教師批閱分層作業的效率,建議在各層次學生中分別設置科代表,分層收發作業.對于作業的批改,做到及時批改和全員批改非常重要.在作業的批改中建議采用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即分數加評語.客觀評價是指針對題目本身的對錯,包括解答題的步驟是否到位,數學術語是否標準等等,硬性給分,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這個分數能體現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主觀評價則是從學生的學習態度上對作業進行評價,比如學生做題雖然正確率不高,但書寫美觀,過程規范,可以感受到學生是認真對待了作業,但由于題目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導致他不能做出正確答案,這種情況教師還是要用語言來肯定學生的付出,比如可以加一些評語:老師從作業中感受到了你的努力,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主觀評價多以鼓勵、表揚性話語為主,學習態度特別差的,需要提醒的可以委婉指出.另外,主觀評價不僅僅限于這次作業本身,還可以是近期孩子的表現,甚至是與學習無關,表揚孩子優秀品質的語言.比如,今天拔河時,我看到了你的執著,太棒了!這種文字的記錄比口頭的表達更讓學生記憶深刻.主觀評價的宗旨是鼓勵學生,激發自信心,推動學生的內驅力使其獲得更大的發展.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也要分層,對優等生的作業評價應高標準嚴要求,而對學困生的作業評價則可適當降低標準,給予犯錯和修改的機會,還要努力尋找其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4].
2.4 分層作業的輔導答疑方式
分層作業取得效果的關鍵是對作業的高效講評和精準輔導答疑.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教師講解不可能面面俱到,錯誤率高的基礎題、中檔題和部分同學沒做的拔高題應重點講.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批改每一組題目并圈畫出錯率高的題,對于班級大多數同學都會,只有少數學生不會的題,教師可以記下這幾個孩子的姓名,課后專門輔導過關.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間互相幫扶,采用師徒結對,基礎題大部分可以讓學生來講,由于尖子生悟性都比較高,可以采用把拔高題答案張貼在教室或者利用網絡微視頻講解思路的方式答疑.
3 結語
“雙減”不是單純“量”的減少,更要注重“質”的提升,我們分層設計的作業要體現“梯度”和“區分度”,要適合不同的學生群體[5].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認真研讀數學課程標準,悉知每個知識點的教學要求,了解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校學習內容、身心特點、時間要求以及學生之間能力的差異,精心設計分層作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避免機械化、無效性作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將本該屬于學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發展的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裴小芳.高中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11.
[2]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徐正勇,張春蓉張大宇初中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研究[C].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四卷):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1110-1115.
[4]陳松枝.初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與落實的實踐研究[J].數學大世,2018(14):90-91.
[5]王恒昌.激趣賦能:對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再思考[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1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