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國均呈上升趨勢。大部分散發性結直腸癌由結直腸息肉發展而來,結腸鏡篩查發現并切除是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為此,本刊特邀專家詳解腸息肉的科學防治知識。
認識篇
腸息肉是什么?
病例一
47歲的張先生,曾經于1年前在醫院就診過,腸鏡檢查提示乙狀結腸有息肉,活檢病理結果顯示:腺瘤性息肉,重度非典型增生。當時建議近期切除,然而張先生說回家商量一下,后來就沒了音訊。前幾天,他又來就診,看上去明顯消瘦了很多,說目前有便秘與腹瀉交替,還有便血出現,再次為其進行了腸鏡檢查,取活檢以后顯示為結腸腺癌。目前正在完善檢查,了解是否能做手術進行根治。當家屬得知消息以后已然哭成淚人……
專家解讀
1.什么是腸息肉?
腸息肉泛指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是一種臨床常見病。腸息肉的發生與長期高脂、高動物蛋白、高熱量、低纖維飲食,長期腹瀉、便秘,遺傳和炎癥性疾病等有關,受患者年齡、生活習慣和腸道感染等影響較大。可單發,也可多發,有的人腸息肉只有1~2枚,也有人會長幾百乃至上千枚,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有的略微高出腸壁,呈扁平狀,有的明顯凸向腸腔,呈桑葚狀。
2.腸息肉的分類
70%~80%的結直腸癌起源于結腸息肉,已經成為醫學界的共識,早期篩查腸息肉可以顯著提高存活率,顯得尤為重要,但也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癌變。
腸息肉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管狀腺瘤的癌變率小于5%;管狀絨毛狀腺瘤癌變率為23%;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為30%~70%;家族性息肉病癌變風險更高,40歲前的癌變率近100%。
非腫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又名假性息肉,是腸黏膜長期受慢性炎癥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樣肉芽腫,多見于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和阿米巴痢疾等炎癥性疾病的病變腸道)、增生性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大腸遠端為多見,一般較小,直徑多小于1厘米,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單發或多發)、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會癌變,但也不是絕對不會癌變,如果這種息肉長得比較大、時間比較久,也有可能變成腫瘤性息肉。臨床觀察發現,腺瘤性息肉體積增加,癌變風險也明顯增加,廣基息肉或側向發育型息肉癌變風險較高,絨毛狀腺瘤癌變率也很高。
治療篇
腸息肉如何診斷和治療?
病例二
52歲的張女士拿著前不久在當地醫院做的體檢報告單,憂心忡忡來到專家診室,說她在沒有任何不適情況下做了腸鏡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全結腸多發息肉,0.5~1.5厘米大小,共有10余枚,其中有1個息肉像草莓一樣,懷疑近期大便帶血與之有關,擔心是否會癌變。
專家解讀
3.腸息肉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絕大多數腸息肉,沒有什么特異的早期癥狀或不適,往往都是在體檢或不經意檢查中被發現,患者可有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或排便次數增加、大便帶血等表現,伴隨炎癥者可有黏液血便或膿血便,部分患者可有腹脹、腹痛等不適癥狀。
4.診斷腸息肉的“金標準”是什么?
一系列常規檢查有助于我們早期發現腸息肉,直腸指檢可以觸及中低位直腸的息肉,鋇劑灌腸X線檢查可以發現一些大腸息肉,而結腸鏡檢查可以觀察大腸的黏膜,能夠清晰地觀察息肉大小、形態、部位,還可以行組織活檢,然后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明確診斷,最大限度地減少診斷誤差和漏診。因此,腸鏡為診斷腸息肉的一個重要的“金標準”。有些人排斥做腸鏡檢查,原因是害怕腸鏡檢查時可能會因牽拉腸道引起不適甚至疼痛,其實這些人多慮了,通過短暫的靜脈麻醉進行的無痛腸鏡檢查已經無痛苦的感受了。
(1)什么是腸鏡?
腸鏡檢查就是通過肛門插入一根軟管,通過軟管前端的攝像頭查看整個大腸的技術。通常腸鏡內部還有可以放置操作器械的通道,從而能夠在腸鏡下鉗取組織做病理檢查,甚至進行切除病變部位等操作。
(2)為什么要做腸鏡?
腸癌大多是腸息肉演變而來的,通過腸鏡可以輕易發現息肉,并能順便切除,就從根本上杜絕大部分腸癌的發生。
腸鏡進入腸道后,能清晰地觀察整個腸道內壁,小到1~2毫米的病變,像小米那么大的也能看得見。
因為胃腸、食管等這些器官是空腔器官,其他檢查(如彩超、CT等)都不能發現息肉和早癌,只有通過胃腸鏡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因此,腸鏡是發現腸道疾病的金標準。
(3)哪些人需要做腸鏡檢查呢?
有一些人會說,我每年體檢了,都沒事!其實不然,早期發現腸道疾病,最準確、最直觀的方法就是腸鏡檢查。醫生建議,45歲以上健康人群,無論有無癥狀,都最好做一次腸鏡篩查。如果是高風險人群,腸鏡篩查起始年齡應提早到 40 歲: ①有大便習慣的改變;②大便潛血陽性;③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④既往有腸道腺瘤史、癌癥史;⑤符合以下任意兩條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有報警信號(低熱、消瘦、貧血等)。相信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腸鏡檢查的日益普及,腸息肉會在人們的體檢中被及早發現。
(4)腸鏡檢查怎么做?
做腸鏡時,醫生將鏡身從肛門插入人的大腸,并向腸道里充入空氣,使腸道擴張,這樣就可以在顯示器上清楚地看到腸腔內的結構。整個檢查過程會持續10~30分鐘,大部分人可以耐受這個檢查。
(5)什么是無痛腸鏡?
在麻醉狀態下進行的腸鏡檢查就是無痛腸鏡。檢查時會靜脈滴注一些抑制中樞神經的麻醉藥物,提高耐受力,降低應激反應,從而消除恐懼感和不適感,使內鏡檢查與治療操作得以順利進行,一般睡一覺就做完了,讓患者在無痛的狀態下完成整個檢查過程。
但無痛腸鏡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費用較普通腸鏡高,另一個是預約時間較長,還有因為麻醉藥物使用也有一些禁忌的情況,比如肝衰竭、嚴重呼吸循環系統疾病,或者身體狀況很差的患者,都不適合做無痛腸鏡。
(6)做腸鏡時要有哪些準備?
因為醫生要通過腸鏡觀察腸道內部的情況,這樣就必須有一個干凈的腸道,有大便就看不清楚了,所以檢查前必須進行腸道準備。便秘的患者,檢查前2天進食半流質飲食(白粥、軟面條等),禁食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青菜、水果)。
預約上午檢查者,檢查前一天晚餐禁食或進食清流質飲食(如清湯、白糖水,不能喝牛奶、豆漿、濃湯等),晚上6—7點開始服用腸道清潔劑,以排出清水樣便為最佳,如排出物仍有糞渣,則需繼續飲水。在腸道清潔劑的種類方面,目前多用50%硫酸鎂、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等清潔腸道。
預約下午檢查者,檢查日禁食早餐,上午服用腸道清潔劑。腸道清潔不徹底者,檢查前1~2小時可行清潔灌腸或大腸水療。進入檢查室前需排便1次。如果是麻醉的無痛腸鏡檢查,需確保檢查前禁食、禁飲6小時以上。
(7)做腸鏡檢查后應注意什么?
做腸鏡檢查后初期因空氣積聚于大腸內患者會感到腹脹不適,可到廁所排氣,數小時后癥狀會逐漸消失。如有持續性腹痛,大便帶血且量多時請立即通知醫護人員。實施無痛腸鏡檢查者,8CLQMOmPtcNDGJYcMt7img==當天不宜開車及進行高空作業。單純檢查者,檢查后1小時可進食少渣飲食;已做治療者,具體根據治療情況決定飲食形式。
(8)腸鏡檢查時發現異常怎么辦?
如果腸鏡下發現了息肉,醫生可能在檢查過程中就把息肉切除了。如果息肉很大,或者發現腫瘤等其他可疑病變,醫生會做活檢,取部分或全部病變組織送去進行病理檢查,病理科在3~5個工作日后會發出檢查報告,告訴患者病變是什么,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是癌還是癌前病變。
5.發現腸息肉一定要做手術嗎?
按照目前的醫療常規,直徑大于5毫米的腸息肉需要手術切除。內鏡手術是腸息肉的主要治療方式,而且,絕大多數息肉可以在腸鏡下直接微創摘除。在腸鏡檢查中發現腸息肉,做腸鏡的醫生一般會根據息肉的大小、多少以及有無并發癥和病變性質決定治療方案,積極處理。一般來說,對于體積較小或數目較少的息肉,在腸鏡檢查時可予以直接摘除,并送病理檢查。對于一些大的、數量多的,操作難度大,耗時比較長,尤其是考慮惡性可能性較大的時候,醫生往往會先取活檢送病理檢查,必要時結合腸鏡、超聲或腹部CT等影像學技術綜合評估后,再選擇合適的切除方式。如果是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也可定期隨訪,但若是腺瘤性息肉,按照大小和患者情況,也需要擇期內鏡下切除。如果息肉有癌變可能或者已經癌變,那就需要盡快安排手術治療!
預防篇
腸息肉如何預防?
病例三
李先生,43歲,在3年前腸鏡檢查時發現有乙狀結腸息肉,直徑約為1.2厘米,腸鏡下切除后送病理檢查,顯示為腺瘤性息肉(絨毛狀增生),當時囑咐他過半年后再復查,但他沒有來復查。1個月前又見到他來就診,見面就說最近有腹瀉、便血癥狀,一開始他以為是痔瘡,在藥店買了些藥,也沒啥效果,最近腹瀉加重,沒辦法就來就診了,給他行腸鏡檢查,顯示乙狀結腸及橫結腸多發息肉,最大的直徑約3厘米,呈條狀,表面可見糜爛潰瘍,病理結果顯示腺癌,在做了一系列檢查后,為其進行了結腸癌根治術。在和李先生聊天中問到當初為何沒來及時復查,他說覺得既然腸息肉已被切除了,應該就不會有問題了吧,甚至覺得醫生只是危言聳聽罷了,沒想到還會再長,還會癌變……
專家解讀
6.大腸息肉切除后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從上面這個病例可以看到,很多人認為有大腸息肉,切除了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其實不然,大腸息肉和大腸癌關系密切,其中腺瘤性息肉癌變的概率較高,屬于癌前病變,應當引起足夠重視,且大腸息肉容易復發,即便曾進行腸息肉切除,也一定要定期復查,及時治療,而不應該“高枕無憂”,以免導致嚴重不良后果。
7.腸息肉為何容易復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預防?
腸息肉容易復發可能與遺傳因素、飲食因素等有關。①遺傳因素:如果父母患有多發腸息肉(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那么子女的腸道發生腸息肉的可能性比較大,有可能在治療之后還會復發。②飲食因素:如果平時不注意個人飲食,經常吃一些油膩或者是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大量飲酒,也有可能因長期刺激腸黏膜導致腸息肉發生。若不能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在腸鏡下切除腸息肉后也有可能會出現復發的情況。目前已知超重、吸煙、家族史是腸息肉發生的高危因素,不當的飲食習慣會增加患腸息肉的風險,因此優化飲食結構對預防腸息肉的發生是有益的。
首先,盡量少吃加工過的肉類和動物脂肪。紅肉中富含的亞鐵血紅素、紅肉經加工后含有的亞硝酸鹽、高溫烹飪的產物雜環胺混合物都是導致腸息肉和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可以適量地多食用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豆腐、核桃仁等。
其次,增加飲食中的膳食纖維(粗糧等),多食富含維生素的食品(蔬菜、水果、稻米、小麥等)以及適度控制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也是有益的,能促進腸道蠕動、減少代謝產物和潛在致癌物在腸道停留的時間,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腫瘤的作用,從而減少、阻止息肉的發生或復發。
在此基礎上,適度的運動及樂觀的情緒是很有必要的,這有利于胃腸道的正常運動,對于保持腸道微生態的良好環境、腸黏膜的分泌和屏障功能,降低腸息肉的復發概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建議腸息肉內鏡下治療痊愈后還要定期進行復查,防止復發,及早發現、治療,對于有家族史的腸息肉患者,建議可以每6個月或1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