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奶奶不久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高達39.6℃,伴有全身肌肉酸痛、胸悶、惡心、嘔吐等癥狀,在家附近的醫院做肺部CT,提示其右肺下葉炎癥,經過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遂被家人送到三甲醫院的感染(肺病)科接受治療。
入院后,醫生為她安排了一系列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經過詳細詢問病史發現,翁奶奶家中半個月前飛來一只生病的小鳥,因其戀戀不舍這里,她便收養下來,后又買了一只鸚鵡共同飼養。結合老人的肺部CT影像,翁奶奶被確診為鸚鵡熱。經過治療,老人癥狀得到了緩解。
令人沒想到的是,翁奶奶痊愈沒多久,她的老伴林爺爺也出現了發熱,有了翁奶奶的“前車之鑒”,醫生對林爺爺“對癥下藥”,林爺爺的病情也很快得到了控制。
鸚鵡熱是人畜共患的傳染病
鸚鵡熱又叫鳥熱,其病原體既非病毒也非細菌,而是一種“衣原體”,但鸚鵡熱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非常罕見,主要通過鳥類傳播給人類。
鸚鵡熱衣原體可感染多種鳥類,在與人群密切接觸的鳥類(如家鴿、鸚鵡等)中有較高的感染率。被感染的鳥類可能完全沒有癥狀,但如果人吸入了病鳥干燥的排泄物微粒,或被啄傷,甚至短暫近距離接觸等,都有可能造成感染。
鸚鵡熱的傳播途徑主要是下面4種
1.混于塵埃中的衣原體或感染性氣溶膠可經由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
2.接觸帶菌鳥及其污染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則可經由破損皮膚或黏膜及消化道等多種途徑獲得感染。
3.患者痰中可長期帶衣原體,亦可造成他人被感染。
4.在鳥類間也時有傳播,以通過攜帶衣原體鳥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料與空氣為主。
患了鸚鵡熱有什么癥狀?
鸚鵡熱衣原體侵入人體后,潛伏期一般為5~14天,最長可達45天。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常引起肺炎,表現為發熱、咽痛、咳嗽、呼吸困難、頭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樣癥狀。
相比于一般細菌引起的肺炎,鸚鵡熱常伴有各種各樣的肺外表現,例如神經系統癥狀(頭痛、精神狀態改變)、消化道癥狀(嘔吐、腹痛),甚至可能并發心肌炎、心力衰竭等,病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