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原名地黃圓(丸),最早見于北宋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說起六味地黃丸的創制,還有一段故事。
錢乙是北宋時期一位杰出的醫學家,從事兒科四十余年,其學生閻孝忠把他的理論和經驗加以整理,編成了《小兒藥證直訣》,這是我國現存較早的一部兒科專著。但讓他在現代仍然聞名的還得說是六味地黃丸,而這個藥最初卻是治小兒病的。
小兒科聞名山東
錢乙最初是以小兒科在山東聞名的。當年,宋神宗趙頊的姐姐長公主之女生病了,便召令錢乙來為其診治,頗有療效,于是,長公主便上奏神宗,授予錢乙翰林Tgldo8IJ7QoSR/562/GjRA==醫學的官職,特例賜給他赤色絲帛的六品官服。
后來,錢乙一直為皇子們看病,醫技高超且十分謙恭,神宗皇帝很是滿意,便提拔他任太醫丞,賜給紫金魚袋。
從此,皇親國戚以及百姓們,若有人生病了,都愿意請錢乙來治療疾病,錢乙的府上門庭若市。那些有名望的醫家,與錢乙談論醫道,問難錢乙,也沒有人能夠難倒他。
六味地黃丸是這么來的
錢乙任職后,經常有太醫署的人來拜訪,向他“討教”。
有一天,錢乙和弟子閻孝忠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帶了一個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略帶嘲諷地問他:“錢太醫,張仲景醫書中所載的崔氏八味丸,有干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附子、桂枝。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藥,大概是忘了吧?”
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桂枝、附子這兩味助火的藥,制成地黃丸,免得孩子吃了暴熱而流鼻血,您以為如何?”
這位大夫聽了,恍然大悟,連聲道:“原來如此!錢太醫用藥靈活,酌情變通,令人佩服!”閻孝忠趕緊把老師的話記載下來,后來又編入《小兒藥證直訣》一書。就這樣,錢乙所創制的“地黃丸”流傳了下來。
《金匱要略》所載的崔氏八味丸,去掉了其中的桂枝、附子,名曰“地黃丸”,成為滋補腎陰的代表方。到了明代,醫學家龔廷賢、薛己等對滋補腎陰尤為重視,凡腎陰虛者,常常應用地黃丸。明代薛己承用其方,在他所著的《正體類要》中,將地黃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于是“六味地黃丸”之名流傳于世。
直到今天,六味地黃丸仍廣泛運用于臨床,成為人盡皆知的著名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