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方略,也是我國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在新近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新的“動員令”,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創造出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績。新時代新征程上,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必須持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堅持科技發展為了人民、科技創新依靠人民、科技創新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的理論淵源
這是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重要觀點。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價值追求和主體功能的認識貫穿其科技觀的發展脈絡。面向現實的、具體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馬克思深刻指出,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這不僅生動彰顯出馬克思主義科技觀對科學人才寄予的“為人類服務”的期許,也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中人民立場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得益于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影響,黨領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在歷史形塑中不斷優化,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觀點也在理論傳承中逐步形成。
這是基于豐富地方工作經歷的實踐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重視引導科技工作者投身經濟社會實踐,用科技成果改善人民生產生活。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他大力引進科技人才,倡導舉辦科技情報學習交流交易會。在福建任職期間,他在南平推動科技特派員制度,稱該制度“切切實實地將科學技術轉化成了農民口袋里的鈔票”。在主政浙江期間,他大力推動自主創新破解浙江“成長的煩惱”。在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報告中,他專門闡述了對辦好上海世博會這一全球經濟和科技交流盛會的工作要求,提出充分發揮世博效應,讓上海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這充分顯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服務人民、依靠人民的深刻認識,對當前的科技強國建設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這是新時代推進科技創新的經驗總結。新時代以來的科技工作,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在脫貧攻堅戰中,科學技術、網絡設施、電子商務成為致富的有力武器。通過加強系統謀劃、創新工作機制、整合各界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和建設支持平臺,助推了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改善、生產能力提升和農村地區全面發展,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在科技計劃項目布局中,人民健康、人居環境等一些重大項目成果也及時通過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充分應用到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
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的內涵要義
馬克思主義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集中體現,同樣堅持人民至上,有著鮮明的人民立場。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為什么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科技強國、怎樣堅持人民立場建設科技強國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
依靠人民智慧力量,推進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廣大科技工作者是人民群眾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主要從事智力勞動的群體,是國家科技創新的核心依托力量。歷史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圍繞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高度重視、關心關懷科技工作者,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自2017年起,廣大科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節日,即每年5月30日的“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新時代以來的許多重大科技體制改革議題都指向激發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堅持愛黨報國、服務人民,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貢獻了智慧力量。
創造人民幸福生活,促進科技成果廣泛應用。科技創新既要“頂天”,更要“立地”。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深入,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科技管理部門強化科技創新的應用導向、民生導向,科技戰線真正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在脫貧攻堅、生態建設、糧食安全、助老助殘等民生領域,科技管理部門強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不斷促進服務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有力支撐了民生福祉的改善。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明確科技創新戰略導向。健康是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用科技之盾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2020年9月,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擴展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他提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國之重器。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我國生命健康領域的科技政策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的步伐強勁而扎實,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提升人民科學素質,抓好科學普及科學教育。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的土壤和現代化發展的基礎。長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重視通過科學普及、科學教育提升人民科學素質,厚植科技創新的土壤。在科普工作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形象提出了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翼理論”,強調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3年7月,在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的回信中,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作出新貢獻”。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下,科學普及、科學教育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人民科學素質顯著提升,為科技強國建設夯實了基礎。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4%。
保障人民安全發展,加強新興科技倫理治理。科學技術特別是新興科技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時,也存在不少難以預見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如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算法歧視、隱私保護等社會問題,基因編輯、基因增強等生命科學新技術引發的不確定性風險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確保科技發展安全,讓人民群眾更安全地享受科技紅利。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我國陸續制定頒布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政策法規。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對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健全科技倫理體系作出具體部署。此外,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成為中央科技委員會領導下的學術性、專業性專家委員會,國家科技倫理治理體制也得到進一步完善。
更好造福各國人民,推進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科學無國界,創新無止境。發展科技不僅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要為全球人類進步事業作貢獻,和世界各國人民一起應對人類共同挑戰。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各國人民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2023中關村論壇致賀信中指出,愿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更好造福各國人民。新時代以來,中國的創新步伐不斷加快,給世界帶來新的活力,多項新能源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全球領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技術產業鏈,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等科技消費品受各國人民的廣泛歡迎。新征程上,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加快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為增進民生福祉、造福各國人民、服務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的實踐進路
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人民群眾是科技強國建設的動力源泉,要堅定站穩人民立場、尊重人民智慧創造、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增進人民社會福祉、守護人民生命安全,以磅礴的人民力量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站穩人民立場,將堅持人民至上作為科技強國建設的價值引領。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進一步強化人民立場,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卡脖子”問題,依靠科技創新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讓科技創新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讓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尊重人民創造,依靠人民群眾知識智慧推動世界科技強國建設。進一步凝聚廣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和力量,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立足科技強國建設實際,牢記“四個面向”主攻導向,著眼贏得未來國際科技競爭主動權,開展科研攻關。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升創新本領,更加自覺、更加積極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更加奮發有為。
凝聚人民力量,不斷加快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助力科技強國建設。一方面要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胸懷“國之大者”,弘揚科學家精神,煥發報國熱情,共同凝聚起科技強國建設的澎湃力量。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匯聚各方合力、積蓄創新動能,加快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邁出新步伐。
增進人民福祉,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強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科技創新與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結合起來,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生命健康等關系民生的重大科技問題上加強攻關,使科技創新成果成為惠及人民大眾的有效手段,讓先進技術廣泛而深入地滲透到人民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讓更多中國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各國人民。
守護人民安全,從源頭上建立起牢固的科技安全防線。科技領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體系建設和法治建設,從源頭上建立起牢固的安全防線。進一步強化底線思維、憂患意識,切實加強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加快科技安全預警監測體系建設,實現對科技風險的精確評估和統籌管理。要圍繞人工智能、基因編輯、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加快立法進程。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