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市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城市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時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論斷。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在新的征程上推進人民城市建設,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刻認識人民城市建設的歷史邏輯、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
人民城市理念的歷史邏輯
人民城市理念根植于深厚的思想沃土。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城市的諸多問題展開深刻批判,認為資本“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同時“隨著工業的發展、資本的積累、城市的擴展和‘美化’,災禍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城市范例中蘊含著以民為本的重要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規劃與建設思維。如《管子》中所述:“圣人之處國者,必于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p>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城市化進程同西方城市建設具有本質區別,西方國家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基本上是資本現代性導向的,將物質擴張置于城市發展的核心位置。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深受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帶來的苦難,中國人民對于遵循資本邏輯原則的城市化具有天然的警惕心理。1948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城市已經屬于人民,一切應該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負責管理的精神為出發點?!痹谛旅裰髦髁x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把牢城市發展的正確方向,彰顯中國人民在城市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當前,如何駕馭資本并在城市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與人民的關系,是一道必須解答好的難題。人的現代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旨趣和必然要求,城市化是現代化的重要表現但絕非唯一形式。在過往的理論與實踐中,現代化經常被簡單理解為城市化,從而造成對人的現代化的片面理解。以資本邏輯為主導原則開展的城市建設,必然是滿足資本無限增殖的本性,而非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導向。堅持人民城市理念,就是要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邏輯中準確把握城市建設,既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要在規制資本的基礎上真正讓城市發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論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并形成系列相關論述,充分肯定了城市發展的引領作用,指出“城市是我國各類要素資源和經濟社會活動最集中的地方,必須抓好城市這個‘火車頭’”。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推進,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義也逐漸明確,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此基礎上“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城市建設要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注意保護好歷史文化和城市風貌”等觀點豐富和發展了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論內涵,為新時代城市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人民城市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觀,其理論內涵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城市建設的主體是人民。我國巨大的人口規模,決定了城市建設現代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做好新時代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城市建設的價值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城市化進程需要錨定美好生活的向往,回應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既增進當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孫后代權益。最后,城市建設在方法論層面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民城市建設不斷矯正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偏差,強調全體人民都能夠享有城市物質和精神創造兩方面的成果,賦予城市文明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并達成城市建設和人的發展的有機統一。
人民城市理念的實踐要求
人民城市理念及相關論述深刻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等重大問題。我國城市化建設的空間擴展規模、經濟發展活力、城市精神風貌等取得跨越式發展,這些成功經驗奠定了在具體行動中深入貫徹人民城市理念的良好現實基礎。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城市建設方面表現為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仍然存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城市提出了更為豐富具體的要求。發現和解決一系列現有的“城市病”,構成人民城市理念的實踐根基和動力。
具體而言,一是要把握好城市空間與自然空間的辯證關系。城市化進程顯然表現為對自然的占用,但不應該形成社會空間與生態環境兩者的緊張關系。目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并不穩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融入城市發展,尋求城市空間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二是大力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轉化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城市現代化的目標導向是人的現代化,而非單純追求GDP的增長。要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事業,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城市空間范圍內經濟社會與人的共同推進,建構更加豐富多樣的社會關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的全面進步則是必然之舉。三是在實踐中達成人民共同建設城市與共享城市資源的統一。讓城市的所有參與者都實現共同富裕,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激發城市居民生產與消費的活力,更好地實現城市財富的合理交換與分配。要處理好“人民建”與“為人民”的關系,實現共建與共享的有機統一。
人民城市建設在科學理念的指引下行穩致遠。當前,中國特色城鎮化建設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必須堅持以人民城市理念為引領,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全面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堅持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城鄉融合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
(作者單位分別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蘇州大學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