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具備良好的條件和能力”,指示“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這既是肯定和鼓勵,也意味著江蘇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全國大局上擔負著更大責任。江蘇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并明確了“任務書”、亮出了“施工圖”。初夏時節,我們參加中宣部部署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實地觀察江蘇新質生產力的火熱實踐,感受到這一“重要陣地”正如全會指出的那樣,將是具有強勁驅動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高地、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的先行地。
科技創新策源地驅動力強勁
蘇州實驗室總部基地正式開工;紫金山實驗室建設首個6G綜合實驗室,發布內生安全基礎芯片等重大原創成果;太湖實驗室研制全球首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前沿領域,江蘇率先突圍,掌握核心科技;關鍵技術,江蘇攻堅克難,勇攀世界頂峰。
江蘇是科教大省,擁有國家創新型城市13個、國家高新區18家,均位居全國第一,實現設區市全覆蓋;高校、科技型中小企業、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居全國第一。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對江蘇科技創新寄予厚望。無論是“四個走在前”,還是“四個新”,都把科技創新擺在首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江蘇要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必須發揮好科教大省優勢,打造全國重要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使高質量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新興領域發展從根本上說源于科技的創新和應用,只有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才能為產業升級注入不竭動力。建設具有強勁驅動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需要打造好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當下,江蘇正統籌做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兩篇大文章。圍繞科技創新,高度重視“從0到1”的科學發現,著力推動“從1到100”,特別是“從1到10”的突破和轉化應用;圍繞產業創新,既關注產業的未來,又布局未來的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江蘇科技系統扎實開展“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攻堅年”行動,以科技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一號工程”為動力,努力取得更多實質性、標志性、引領性成果,推進實現“1820”基礎研究“策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略科技力量“聚合”、區域協同創新“賦能”、科技體制改革“集成”五個突破,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
創新是一個鏈條,需要產學研用協同集成,實現高校院所、重點實驗室、科技企業“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技術應用—成果產業化”有機銜接,貫通創新鏈條、創新生態、產業生態。省科技廳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產業發展“5個100”行動方案(2024—2026年)》。未來3年,江蘇將推進100項前沿技術、研制100項標準規范、開發100個應用場景、培育100家示范企業、升級100家科創園區,為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發揮主體作用,產業與科技協同創新,要告別“單打獨斗”。2021年,盛虹集團牽頭組建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成為江蘇第一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三年來,創新中心一直努力發揮平臺效應,集聚創新資源。華進半導體封裝先導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獲工信部正式批準,建設國家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成為我省首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像盛虹、華進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一大批企業紛紛加大創新投入,不斷提升全行業話語權,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江蘇大力支持企業組建創新載體,鼓勵鏈主企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牽頭組建跨區域創新聯合體,構建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攻關,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每年征集一批重大技術難題,由企業牽頭開展項目攻關;支持企業應用創新成果,助力創新產品在應用中不斷迭代提升。
![]()
現代化產業體系新高地建設加快推進
來到張家港國富氫能車載儲氫系統智能化車間,一個個機械手臂“翻轉騰挪”,一個個儲氫瓶被排列得整整齊齊……北京冬奧會和成都大運會期間的氫能客車,它們的“零污染”能源就來自車載供氫系統。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江蘇要突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立足全國看,江蘇是制造業大省,江蘇制造業規模及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等居全國首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1.4%左右。從省內情況看,各功能板塊資源稟賦各具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多點聯動發力,如蘇州市的先進材料產業、無錫市的集成電路產業、常州市的新能源產業、南京市的高端軟件及信息服務產業等。近年來,江蘇圍繞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依托制造業這一“看家本領”,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傳統產業“發新芽”,新興產業“長成林”,未來產業“快生根”,現代化產業體系新高地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江蘇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在無錫江陰,興澄特鋼生機盎然。多年來,企業踐行“智改數轉”戰略,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技術促進傳統企業向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轉型升級,正實現脫胎換骨。對于新興產業,江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深入實施《關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堅持融合化、集群化、綠色化、差異化、市場化發展,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數字化轉型、衛星互聯網等重點產業方向,推動省內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分集群、按梯次推動“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產業體系。對于未來產業,江蘇在布局謀劃和政策支持上,將氫能、新型儲能、第三代半導體、低空產業、商業航天、氫燃料汽車、人工智能、先進計算、元宇宙等未來產業納入“1650”產業體系重點產業鏈,搶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賽道。
走進蘇州、無錫、南京等市的一個個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工廠,無論是生產鋼材、光伏、還是汽車車間,一眼望去都是機器,聽到的都是機器運轉的聲音,過去工人忙碌的場景不復出現。在江蘇,可以清晰地看到,傳統的生產模式被重塑,生產力的三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資料,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高素質勞動者正運用先進的勞動資料來改造更寬泛的勞動對象。
2024年1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新型生產關系之“新”在于生產方式、技術水平、資源利用和社會影響的全面變革,推動新型生產關系成為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和“助推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近年來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人才鏈、資金鏈和價值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著力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產業技術研究院對初創期重大原創性技術項目先期給予支持,研發成果獲得市場融資后,按市場價格轉變為股權投資,極大地釋放了團隊創新創業激情。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通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其中,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人、要靠創新人才。江蘇堅持做強人才隊伍關鍵支撐,深化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多措并舉做好人才引進培育,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培養造就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將江蘇變為吸引人才的強力場和富集地。
![]()
常州浩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款款電動摩托車熱銷海外,這家公司生產的摩托車已成為很多海外家庭的必備,像浩萬這樣面向海外的企業還有很多。江蘇處在對外開放前沿,外向型經濟一直領全國之先,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會也不能“閉門造車”。對此,江蘇正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以更加積極有為的行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加快塑造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責任編輯:陳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