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并將“全面加強監管”列于重點工作之首。全面強化金融監管,江蘇承擔著“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要深入學習領會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深刻把握金融監管內涵,貫徹落實新時代金融監管的政治性、全面性、有效性、針對性、動態性和科技性,先行先試探索實施新時代強化金融監管的具體路徑,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作出江蘇貢獻。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學思踐悟貫徹金融監管政治性。堅持黨中央對金融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強化金融監管的前提和根本保證。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新時代金融監管需深刻領會黨中央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心懷“國之大者”的堅定信念,切實把這一要求貫徹在各項監管細則之中。其中,“政治性”體現在金融工作必須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金融監管始終在黨的領導下實施,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推動金融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金融監管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影響深遠,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金融監管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強化監管協同,才能形成合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人民性”則體現了新時代金融監管的最終目標,即金融監管必須始終堅持以服務人民為宗旨,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完善監管政策及監管手段等方式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牢牢把握金融監管全覆蓋原則,滴水不漏提升金融監管全面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提升金融監管的全面性和系統性,主要體現在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三個維度,確保金融監管無死角、無盲區、無例外。全面強化機構監管,重點聚焦金融機構市場準入及公司治理。市場準入方面,嚴格審查金融機構資質,堅持金融業務持牌經營原則,防止資本在金融領域無序擴張;嚴格審查業務合規性,防止各類金融“偽創新”規避監管。公司治理方面,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引導金融機構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全面強化行為監管,需做到管合法與管非法并重、打擊違規與維護權益結合。加強對合法行為的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合規經營;嚴厲打擊金融機構非法行徑,防止不公正交易和欺詐現象。保護金融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一視同仁對待所有金融消費者。全面強化功能監管,將跨行業、跨機構、跨市場但業務相關聯的金融產品納入統一監管,解決傳統機構監管中存在的監管重疊與監管空白并存的尷尬局面,重視功能監管在提升監管效能中的重要作用,堅持同一業務、同一標準、統一監管。
全面落實“強監管嚴監管”要求,切切實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強化穿透式監管,堅持“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重點加強股東行為穿透、業務實質穿透、資金流向穿透,通過非現場監管、現場檢查等方式,精準識別各類交叉性、隱秘性、關聯性風險,壓實金融監管責任。推行前瞻式監管,基于目前監管部門以指標監管和事后監管為主的現狀,當金融機構突破監管指標時,可能其風險已累積到了難以控制的程度。因此,需加大事前監管力度,提高微觀審慎監管標準,加強對金融機構日常業務經營的常態化檢查監督。監管部門需要充分提升對金融機構業務的了解程度,對正常的業務變化和業務創新做到心中有數,對可能的風險隱患及時發現并加以制止,防患于未然。加強“央地協同”,在強調全面強監管嚴監管的同時,還需減少監管重疊和監管交叉,進一步加強研究和探索促進中央金融管理部門與地方政府在金融監管、風險處置等方面協同路徑,形成央地監管合力。在這個過程中,需壓實地方金融監管權責,將發展職能從地方金融監管局剝離,使其專職承擔防范地方金融風險、維護地方金融穩定任務,切實提升金融監管有效性,讓監管真正做到“長牙帶刺”。
持續深化重點風險領域整治,求真務實增強金融監管針對性。在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方面,需重點關注并妥善處置中小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及時監測并著力解決信用風險事件,以防金融體系風險傳導擴散。建立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管控長效機制和動態監控體系,完善市場化的風險化解處理機制和退出機制,并探索本土化的中小金融機構特色經營路徑。在地方政府債務的化解方面,要著力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既要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縮減存量隱性債務規模,又要加強風險源頭把控,遏制新增隱性債務。在房地產行業風險的處置方面,不僅要精準把控房地產行業風險結構、制定差異化紓困方案、優化存量房地產金融市場體系,還要積極探索推動房地產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助力房地產長期健康運行與穩定增長。此外,整治重點風險領域的工作實踐中需做到“產融風險隔離”,拆分產業資本和金融控股資本,防范金融風險交叉感染,有效控制過去產融無序發展所形成的潛在風險。
縱深推進四維全時空持續監管,與時俱進保障金融監管動態性。強化金融監管不僅要強調思想高度、范圍廣度、核查深度,還要以動態化視角保證監管效能的持續性。一方面,金融監管需覆蓋機構全周期變化。新時代金融監管需要構建完善國家金融安全網,覆蓋金融機構從設立、成長、成熟到退出的全周期,貫穿從風險初現端倪、逐漸演變、徹底暴露到妥善處置的全鏈條,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以求監管質效的不斷提升,維護國家金融安全與穩定。另一方面,金融監管需根據市場條件動態調整。動態發展的金融市場理應匹配動態調整的監管政策,一旦市場條件發生變化,原有金融監管政策不再能夠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時,要及時更新現有金融監管政策或出臺全新監管政策,摒棄以調整執行政策寬嚴度的粗放式手段代替監管機制的變革。不斷充實金融監管政策工具箱,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制度,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
以數智變革賦能金融監管,守正創新培育金融監管科技性。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迅速發展迭代的當下,金融監管機構亟須探索推進監管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手段,以金融監管創新兜底金融業務創新,提升監管科技運用能力。具體而言,可從數據平臺、監管工具、監管模式等方面發力,推進金融監管數智建設,提升數字化金融監管水平。建設數據平臺方面,通過豐富監管數據的匯總、處理與應用,為金融監管工作提供全方位、立體化、可視化的監測和預警。監管工具應用方面,可借助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智能監管工具,對復雜產品、關聯交易等進行穿透分析,全面提升監管人員對重大風險問題的分析能力。創新監管模式方面,提升金融監管的靈活性與數智化水平,逐步完善行政許可及處罰流程線上化、標準化,推進非現場監管流程數字化建設,增強監管準入自動化水平,提升稽查檢查效率,縮短監管與市場的技術鴻溝,保障金融監管數智化轉型與金融業務創新同頻共振,為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商學院金融與保險學系)
責任編輯:陳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