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重大任務,以全新視野深化了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對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產業是生產力的載體,園區是產業發展的主陣地。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把握“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方法論,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土體質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道路。
客觀分析條件與能力,做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摸清家底、綜合研判,讓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更加扎實。一是因資源稟賦而宜。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不靠大海不靠上海,對人才資本的集聚效應也不是很強,如何在“強手如林”的長三角地區“出圈”,形成比較優勢?這些年,我們始終堅持內涵式增長、外延式擴張,在招大引強的同時,遵循生物醫藥產業“研學產”的發展邏輯,通過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高端成果、落戶高端企業、發展高端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漸成規模、發展壯大”的歷史性跨越。截至目前共集聚了13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包括14家全球知名跨國藥企,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4300多名。2023年,中國醫藥城綜合競爭力在全國204個生物醫藥園區中首次進入前十,排名第9。二是因產業基礎而宜。中國醫藥城自2006年啟動建設以來,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矢志不移集中資源、集聚要素、集成政策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初步形成了“生物藥、化學藥新型制劑、體外診斷試劑及高端醫療器械、現代中藥”四大支柱產業,“特醫配方食品、動物保健類藥物”兩大特色產業的“4+2”產業體系。其中,疫苗產業集聚度在全國最高,擁有5張生產許可證,各類疫苗產品近50個;特醫配方食品獲批產品數十個,在細分領域上走在了全國前列。三是因科研條件而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而生物醫藥產業是最典型的創新密集型產業。因此,我們始終聚焦支撐產業擴張的重大科技平臺載體,布局建設了復旦大學健康科學研究院、北大醫學部(泰州)醫藥健康產業創新中心、藥品監督服務綜合體、疫苗工程中心等一批平臺載體,走出一條“創新空間培育孵化、工業標房中試放大、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的新路。同時,在上海設立離岸創新中心,在北京建設離岸創新申報服務中心,推動外埠創新與科技前沿緊密互動。綜上,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的優勢在于產業基礎扎實、科研平臺完備、人才質量較高,構成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和有利因素。我們將持續深耕具有比較優勢、特色優勢的領域,找準突破口、發力點,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優化產業結構與體系,做到循序漸進、穩中求進。目前的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仍然處在新舊產業接續、新舊動能轉換的階段,對舊動能較為依賴,而新動能的推動力還不夠強。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先立后破”的現實邏輯,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以新代舊、以新化舊,不斷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力量。一是推動支柱產業價值躍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支柱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對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來講,石化、能源等傳統產業在經濟中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堅實支撐。比如中海油氣(泰州)石化一體項目,自落戶以來累計實現開票銷售2400多億元、利稅約430億元;目前,我們正通過新建二期項目,以潤滑油的技術創新拓展產業領域,孕育形成新質生產力。在能源產業上,近期我們與國家能源集團籌劃實施了百億級的“國能綠島”項目,其中,煤炭交易中心是對標紐卡斯爾港的新業態,能夠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碳捕集項目是新動能,綠色低碳,能夠實現零碳排放;航運一體項目是新業態、新技術,能夠推動造船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二是推動新興產業爭優領跑。聚焦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按照“垂直整合、鏈式發展”思路,推動化學藥仿創結合,重點培育新分子創新藥和高端仿制藥,大力發展高端原料藥產業;推動生物藥增存并舉,重點發展創新型疫苗、多聯多價疫苗等,提高抗體藥集約化發展水平,打造全國疫苗產業地標、全國知名的抗體藥物產業化基地;推動現代中藥傳承創新,激活經典名方,發力中藥研發,加快布局多領域中藥產品線,建設現代中藥產業示范區;推動特醫食品不斷壯大,依托省特醫食品質檢中心,布局創新型特醫品種,搶占健康食品產業“新風口”。三是推動未來產業加速布局。立足省“10+X”未來產業體系,結合自身產業成熟度、技術成熟度,分類推進、精準施策,努力催生更多新的前沿產業。加快培育已見雛形的成長型未來產業,發展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精準醫療、新型儲能,在技術、工藝以及應用場景等方面不斷突破,力爭產業規模在未來實現倍數級增長。同時,加快布局具有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的前沿型未來產業,發展前沿新材料、零碳負碳等相關產業,在多方向、多路徑預研探索上不斷突破,力爭在未來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堅力量。
建強科創平臺與生態,做到揚優展長、揚長補短。新質生產力的競爭,拼到最后就是創新的平臺和生態。中國醫藥城過去的發展,得益于早于周邊的起步和平臺生態的構建;今后,要再造一個面向未來的中國醫藥城,更離不開平臺生態的全面升級。我們將舉全區之力鍛長板、補短板、填空白,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一是在原始創新上突出“久久為功”。高度重視“0到1”的基礎研究,謀劃建設省級泰州健康實驗室,以“泰州隊列”為核心,把靶點發現作為實驗室的原始創新和核心動力,圍繞從隊列建設到組學研究、類器官研究到靶點發現,形成創新生態;基于藥物靶點、診斷標記物的發現,重點研究化學藥物、生物藥、創新中藥、診斷試劑,應用于慢病防治,疊加健康管理,在慢病防治領域形成亮點。同時,整合功能平臺組成科創矩陣,共同打造中國醫藥城全鏈條支撐、全要素保障、全生命周期覆蓋的高水平科創高地。二是在技術應用上突出“能快則快”。聚焦“1到10”的產業應用,圍繞生物醫藥創新的兩大短板,加快完善科創平臺。在靶點發現上,支持復旦大學健康研究院“泰州隊列”建設發展,為研發生產更多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和身體素質特點的中國藥提供數據支撐。在臨床研究上,加快北大臨床研究中心建設發展,推動臨床試驗時間縮短1/3,資金節約1/3,成功率提高1/3;同時,推動公司化運作、項目化落地,引導更多優質成果在泰州轉化、產業化。加快建設中國醫藥城藥物非臨床研究中心,縮短藥物研發周期、提高研發效率、控制研發成本、促進藥物產業化。三是在生態營造上突出“審慎包容”。用足用好“113醫藥人才特別計劃”,力爭今年引進高層次人才600名以上,其中省級以上重點人才計劃入選數20人以上。建立企業與高校聯合培養機制,推動區內企業與知名高校開展產教融合,提高職業技術人才培養質量,大力培育新型勞動者。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引導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打通科技企業孵化“最先一公里”,推動金融更好支持全過程創新。
(作者系泰州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泰州醫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高港區委書記)責任編輯:陳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