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高質量發展這個全面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的目標定位。徐州作為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的獨立板塊,肩負著“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奮力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支點”的時代重任。徐州將圍繞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要求,一體學思踐悟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文化的上層建筑和產品產業的雙重屬性,深入落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實踐要求,因地制宜,守正創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探索新經驗、展現新作為。
深刻把握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關系,鞏固壯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共同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性繼承與開創性發展,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增強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宣傳戰線肩負的重要政治任務。聚焦“入腦入心”抓學習教育。注重發揮領導干部“關鍵少數”的示范領學作用,將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作為理論學習的重要內容,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讀書班、培訓班和黨支部“三會一課”、基層黨員冬訓等學習安排,同時圍繞徐州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打造以“343”創新產業集群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等重要任務,分層次、靶向化加強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未來產業等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能培訓,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特點、關鍵和本質,切實提升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本領能力,做到學深悟透、弄通做實。聚焦“基層基礎”抓宣傳普及。緊盯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和實踐需求,以持續深入推進“理響彭城”理論宣講行動計劃為牽引,用好以市縣宣講團為主體、百姓名嘴等宣傳隊伍為主力、主流媒體和“兩中心一平臺”為支撐的理論傳播矩陣,滾動推出《“文”以載道》《行走的冬訓課堂》等新媒體通俗理論產品,深入基層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理論宣傳宣講,推動形成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廣泛思想共識。聚焦“落地轉化”抓研究闡釋。圍繞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依托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研究基地、社科基金、徐州智庫等載體平臺,組織精干力量結合“人文經濟學”等研究,開展集中課題攻關,持續推出一批高質量理論研究成果。著眼中國式現代化徐州新實踐,組織開展新質生產力應用型研究,科學找準徐州貫徹落實總書記“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大要求的落腳點和發力點,當好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深刻把握精神與物質的并存互促關系,廣泛匯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勁精神動能。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形成“新型生產關系”重大要求,增強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精神動能和文化滋養是題中應有之義。賡續城市歷史文脈。扎根彭城歷史文化沃土,大力實施歷史文脈保護傳承和城市更新融合行動,聚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豐富城市內涵、展示城市形象,進一步增強徐州干群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全面現代化建設的文化認同感和向心力。傳承弘揚革命文化。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淮海戰役紀念館和新四軍紀念館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革命精神和紅色資源作為城市發展的最寶貴財富,持續深化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特別是孕育于江蘇、徐州的革命精神的研究闡釋宣傳,廣泛實施革命文化和紅色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基層、進網絡活動,不斷豐富和發展新時代徐州精神,激勵全市上下奮力打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時代“淮海戰役”。激發干事創業力量。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中心大局,充分發揮宣傳戰線“強信心、穩預期、提士氣”的重要作用,組織市縣主流媒體及所屬新媒體、“學習強國”徐州平臺等,精心辦好“新質生產力徐州調研行”等專題專欄,策劃開展“解碼徐州產業強市建設”等主題調研采訪,滾動推出“徐州新質造”“重器之都”等系列報道,全面宣傳展示各地各部門踴躍投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火熱實踐,以務實姿態、用鮮活事例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徐州篇”,全面激發全市上下干事創業、團結奮斗的強大合力。
深刻把握文化與經濟的雙向賦能關系,聚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區域文化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文化經、以文興業,以落實《文化強市建設行動方案》為牽引,大力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在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上積極探索新經驗、展現新作為。創新文化生產模式。深入實施《徐州市促進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行動計劃》,注重運用數字化賦能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推動傳統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網絡出版、數字印刷、數字演藝等文化新業態、新模式,積極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增長點。創新用好城市文化資源,加快“彭城七里”城市歷史文脈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馬莊香包、徐州剪紙等本土非遺產品亮相網絡、“出圈出彩”。提升數字文化消費質效,拓展云展覽、云演藝、云體驗等應用場景,培育定制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等新型文化消費模式,更好滿足群眾多元化文化消費需求。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扎實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持續深化文化行政體制改革和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充分發揮徐州報業、廣電、文旅、演藝等國有文化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建設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打造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國有文化集團。引導和支持民營文化企業和創業型文化企業健康發展,以“專、精、特、新”為目標,加強文化企業孵化器、公共服務平臺、眾創空間建設,加快培育一批文化領域“獨角獸”“瞪羚”企業。優化整合要素配置。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將文化和科技融合技術研發納入市相關科技計劃等支持范圍,鼓勵有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揭榜掛帥”,拓展建設文化科技領域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深化文化金融合作,加大對中小微文化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更多更優的社會資本向文化產業匯聚。建立健全更加科學、管用的文化產業人才“選、育、用、留”機制,大力實施青年文創人才扶持計劃,支持駐徐高校文化產業相關學科和專業建設,持續推進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文化產業人才,讓文化產業人才的“源頭活水”競相涌流。深化文旅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度發掘展示兩漢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品牌的時代價值,更好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發展優勢。統籌徐州樂園、歐樂堡海洋極地世界等“五大主題樂園”互聯互動,依托文旅景區、深挖文旅資源,持續創作生產和打磨提升大型湖景演出《彭城風華》、光影舞臺劇《大風歌》等沉浸式體驗項目,拓展更多智慧文旅新應用新場景,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精品景區、線路,做強“文潤徐州”等城市文旅品牌,以文化產業的提質增效為全局發展增光添彩。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陳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