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黨組)要把思政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各級各類學校要自覺擔起主體責任,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高校黨委是中國共產黨在高等學校的基層組織,對學校工作實行全面領導,承擔著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思政課建設狀況是檢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高校黨委要把思政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突出政治性、體現規律性、增強主動性,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突出政治性,準確理解思政課“關鍵課程”的重要定位
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的根本要求。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社會性質的國家,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大相徑庭。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高校開設思政課本質上是對大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事關“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
在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思政課貫穿大中小學三個學段。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明確規定了各學段思政課的目標任務,要求小學階段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學生的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彰顯了思政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關鍵課程”的特殊地位。在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的全局中,高校黨委既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執行者,又是高校內部改革發展的決策者。
高校黨委要全面貫徹黨中央關于思政課建設的各項要求,將政治上的堅定轉化為行動上的堅決,把思政課建設作為黨委領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標準,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既拿好接力棒,更把好“出口關”,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黨委要堅定貫徹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前進不能停滯、只能積極作為不能被動應對的工作要求,健全校院兩級思政工作聯動機制,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思政課教師待遇保障機制。
體現規律性,牢牢把握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基本遵循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其內在規律性,只有掌握客觀事物發展規律,才能順勢而為、事半功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高校思政課建設同樣要遵循這三個規律。
一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思想政治工作事關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與其他專業課程和人文素質課程不同,思政課具有政治意識形態屬性,只有從黨和國家戰略利益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國家在高校開設思政課的意義。思政課教師必須具有高度政治責任感和敏銳性,除了達到“四有”好老師的一般性標準,還要具備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等“六個要”的專業性素質。
二是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高校思政課具有教育屬性,必須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能否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講授是否得法,是否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思政課教師要遵循課堂教學規律,準確把握教學要點,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繼而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力量。
三是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當代大學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親歷者、見證者,同時他們也會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震蕩與洗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青年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觀念新穎、興趣廣泛,探索未知勁頭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強,對實現人生發展有著強烈渴望。這種青春天性賦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創造力,應該充分肯定。同時,青年人閱歷不廣,容易從自身角度、從理想狀態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世界,難免給他們帶來局限性。這是青年成長的規律,我們要尊重這個規律。”高校思政課建設要遵循這一規律,照顧青年學生思想特點和認知水平,因材施教,因人施策。
增強主動性,著力推動高校思政課的改革創新
新時代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高校黨委要增強主動性,積極有為、善作善為,持續推動思政課的改革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推動高校思政課的改革創新,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主要依托現有的統編教材,但也不能僅限于教材,教師還要緊跟時代要求,聚焦時代問題,把握大學生的現實關注點、思想困惑點,及時釋疑解惑。新時代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是思政課最鮮活的素材,要充分發揮新時代偉大成就的教育激勵作用,把這些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課,拓展教學內容,增強理論說服力。
第二,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實現多元化教學方式是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在傳統教學中,講授法是主要的教學方法,隨著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單方面灌輸政治知識和道德觀念已經難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必須作出改變和創新。首先要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教學內容有形化、有聲化。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穿插微電影、微視頻等資料,創建虛擬場景,可以有效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其次要實現多種教學方式的融會貫通。教學方法單一容易導致課堂氛圍沉悶。課堂教學中要創新運用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專題式教學等方式,打破傳統模式,引領學生進行探究與合作,啟發學生深度思考。
第三,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社會是一所大學校。思政小課堂為社會大課堂提供理論支撐,社會大課堂為思政小課堂提供實踐檢驗,兩者相輔相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要用好學校和社會兩種資源,堅持全員育人、強化多方聯動,形成思政課與社會實踐、服務社會相結合的良性互動新格局,推動大學生更好了解國情民情,拓寬高校思政課建設的視野。
(作者系南通大學黨委書記、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主任)
責任編輯:蘇勝利